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大连池保护区的遗产价值和有效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保护区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胜地40佳、中国矿泉水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显然旅游和资源的开发活动在这里占有很大的比重,但与此同时,许多自然遗迹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任务非常繁重而艰巨。如果保护工作搞不好,旅游和资源的开发就难以持续,所以如何协调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就成为它进一步建设必须解决的任务。因此,它希望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借助生物圈保护区管理模式来改进它的工作。前不久,笔者有机会随同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组,对五大连池保护区作了短期考察,…  相似文献   

2.
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保护学家们在探讨世界保护区有效管理过程中,于1971年正式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概念和专门术语,并于1976年正式建立了第一批生物圈保护区,迄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分布在94个国家,拥有411个成员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我国现有21个保护区加入了这个网络,而且还建立了中国生  相似文献   

3.
时间到了21世纪,经过了近40年的发展,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生根发芽了,越来越多的保护区加入到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了中国保护区的中坚力量。中国生物圈保护网络已经发展成连结国内外各种类型保护区的沟通桥梁,而中国的生态学事业也借助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东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该计划长盛不衰的秘密何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蒋高明研究员告诉我们到底是什么让其有如此的魅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人与生物圈》1998,(4):W001-W003
生物圈保护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发起建立的集自然保护、科学实验、生产示范、教育培训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基地。我国已有14个保护区加入了这一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如图所示)。它们保存了众多珍稀、濒危、以及特有的动、植物物种和原始自然本底,同时又是文化多样性十分丰富的一些地区,分布在全国12个省(区),环  相似文献   

5.
如何管理好生物圈保护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保护学家们,在探讨世界保护区有效管理中,提出了“生物圈保护区”这个新的概念和专门术语。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它是保护区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对全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是实施生物圈保护区战略最为积极而有效的国家之一,至今不仅已有24个保护区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而且还建设了自己的国家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拥有102个成员。它们都是我国保护区管理较有成效的佼佼者,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需待完善。一、生物圈保护区的基本概念与任务生物圈保护区最主要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编辑按     
本期《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出版之际,正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生物圈保护区大会闭幕之时,我们希望通过对这次大会的报道和对有关文件的介绍,能够使工作在自然保护第一线的同志们及时了解目前国际生物圈保护区事业发展的现状,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从而在制定本保护区近期和长远规划中,加快与国际计划的接轨过程,以推动中国生物圈保护区事业的发  相似文献   

7.
引言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研究和持续利用的关键区域。中国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已建立自然保护区700多处,在实施“联合国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国内和国际的联合行动。为积极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联合行动,1993年4月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在中国建立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做出这一决定的考虑是: ——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是十分有影响的国际渠道,这一计划所提出的生物圈保护区的  相似文献   

8.
正自然保护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区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在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和保护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典型生态系统及珍贵自然遗迹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广东鼎湖山等33处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一个海洋生物圈保护区 在紧靠太平洋西海岸中部的中国东海上,有一串神奇而美丽的小岛,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一望无际的碧海之中,这就是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南海域的南麂列岛生物圈保护区。这是一个以海洋贝类和藻类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素有“贝藻王国”之称。她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成为中国目前唯一纳入这一世界网络的海洋类型自  相似文献   

10.
为了填补在与国际同行信息交流中的空白,《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通讯》英文版China-MAB Newsletter现已开始和读者见面。它的宗旨是向世界介绍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活动,特别是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活动、经验和问题等,以满足全球迅速进展着的自然  相似文献   

11.
在盐城召开的“第二次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大会”宣布,又有16个自然保护区纳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在大会上颁发了证书。至此,“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已有成员61个(名单见下)。  相似文献   

12.
湖北神农架生物圈保护区是湿润亚热带华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保存较好的区域,植被垂直带比较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1983年经湖北省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区,1986年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0年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为中国10个纳入国际网络的生物圈保护区之一。为了使其发展更加符合生物圈保护区基本概念的要求,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组织中国科学院植物  相似文献   

13.
正在已闭幕的第22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大会上,内蒙古额尔古纳国家湿地公园、内蒙古毕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南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等4家保护区成为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新成员。至此,内蒙古自治区的CBRN网络成员已达22个,居全国第一,同时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也增加到了185家,生态类型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4.
1997年7月,我们参加了福建省首届武夷山GEF项目自然保护夏令营。武夷山是国家重点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她列入MAB计划,定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在赴保护区的火车上我知道了保护区设有旅游公司,觉得这似乎与自然保护有矛盾。在以后的活动中就留神,看到与自然保护不  相似文献   

15.
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为提高自身素质,一直敦促各国积极开展对所属生物圈保护区的监督、评审,包括国家生物圈保护区行动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许多国家已经或正在进行这项工作。美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93年11月,在科罗拉多的厄斯特斯国家公园(Estes Park)举办了一次研讨班,并制定了美国生物圈保护区战略规划(草案)。其提出的战略任务、奋斗目标、具体目的、行动方案等,为未来10年里美国生物圈保护区的整体计划绘制了一幅宏伟蓝图。美国生物圈保护区计划的任务是建立并支持一个能充分代表美国各种生物地理类型区的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通过各种手段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经济利用及文化价值之间的持续平衡。规划草案提出了6大目标,每个目标又包含几个具体目的和行动方案。这6大目标为: 1.建立起美国生物圈保护区的政策体系及可供操作的框架; 2.形成代表美国生物地理多样性的生物圈保护区国家网络,并使之达到国际公认的生物圈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组织的“实施‘生物圈保护区塞维利亚纲要’研讨会”于1997年7月21日至25日在长白山生物圈保护区召开。46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已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12个生物圈保护区及正在申请纳入  相似文献   

17.
1 保护区概况 1990年3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博格达生物圈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之组成部分,是中国第一个代表荒漠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境内的东天山博格达峰北麓,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地理座标为东经87°45′~88°15′,北纬43°45′~44°30′。全区总面积217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总面积493平方公里,由天池自然景观保护区和沙漠梭梭林保护区两个核心区组成。  相似文献   

18.
《人与生物圈》2011,(3):102-103
黑龙江五大连池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境内,总面积1060平方公里,以保护火山遗迹为主。2003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驾车路线:京哈高速→哈尔滨→黑河→北安→鹤嫩公路→五大连池保护区。地方特产:蘑菇、木耳、蕨菜、黄花菜、猴头、蜂蜜、山芹。旅游资源: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由火山岩浆填  相似文献   

19.
2011年4月1 8日至21日,由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办的"全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生态旅游研讨会"在贵州省荔波县茂兰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举行。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院士和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的有关负责人;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台湾等地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的网络成员、荔波县党政领导等近百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20.
锡林郭勒——寻访两栖爬行动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典型草原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生物圈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1987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生物圈保护网络。保护区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占地1万多平方公里。锡林河南北向蜿蜒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