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002年1月~2005年12月我科收治的58例颈性眩晕患者经行回顾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颈椎骨质增生,多数有椎动脉狭窄;采用复方丹参、氟挂利嗪等多种药物治疗,72小时症状基本消失.结论 颈椎X线及椎动脉彩色多普勒均是诊断颈性眩晕的有效方法;无统一疗法,宜采用多种药物配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探讨椎动脉畸形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采用椎动脉造影及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象(MRA),对31例颈性眩晕病例进行了检查。结果:有5例椎动脉畸形;其中2例为右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左侧椎动脉缺如,1例为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5例中有3例会并枕颈畸形。椎动脉畸形组和正常组比较,手术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病程和体征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椎动脉畸形基础上,如果出现颈椎不稳,则容易发生颈性眩晕,颈椎融合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46例经过2~18个月、平均8.2月的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2.6周,融合率100%;MRI检查无脊髓变形、受压表现,脊髓功能检查,除3例不理想外。所有病例植骨疗效满意。结论:适应症选择正确,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钢板系统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外伤的治疗。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2个颈椎间盘,3个椎体。动力性和限制性颈椎前路内固定材料在临床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4.
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外科术式选择及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7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下颈椎减压或重建,其中前路手术组40例,后路手术组26例,前后联合手术组7例。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固定节段、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和椎体复位情况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2个月,植骨于术后3~4个月内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假关节、骨不连发生;术中均无脊髓、大血管、气管、食道等损伤;前路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平均固定节段上少于后路手术;所有患者的术前JOA评分和颈椎复位参数较术后均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不稳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制、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倪志强  张春芬   《中国医学工程》2011,(6):117-117,119
目的评价病灶清除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以眩晕症状为主的颈椎结核的疗效。方法总结我院2002年以来收治行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以眩晕症状为主的12例颈椎结核病例,对病例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术后处理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12例患者切口全部一期愈合,植骨部位骨性融合,眩晕及脊髓症状、神经根性症状、颈肩部困痛症状全部缓解。结论颈椎前路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合并眩晕的颈椎结核有助于尽早重建颈椎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促进结核病灶痊愈。  相似文献   

6.
王炜 《当代医学》2007,(1):24-26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 对5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或Cage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对57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颈椎前路手术恢复满意,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术后进行12~22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28例,良17例,中8例,无效4例,JOA评分由术前(9.0±2.3)分上升至术后(16.6±3.2)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86).结论 应用颈前路减压、Cage植入或钛网植骨、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但有其适应症,手术疗效与病变部位的范围及病程有关,应强调早期手术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对相邻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颈椎病患者作 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治疗的不同分成两组,每组20例.A 组患者采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B组患者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相邻节段退 变程度.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后相邻节段ROM 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手术相邻节段ROM 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患者均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疗效,且术后手术相邻节段退变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疾患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8例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病例行影像学检查,观察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情况、植骨融合、手术前后颈椎融合节段曲度高度变化情况等;JOA评分法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过程顺利,无死亡病例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8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9.1分,术后3个月平均14.4分,平均提高5.3分,术后改善率为83.8%,手术前后神经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及其他不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无症状加重、钛网脱出及钢板螺钉折断等.术后6个月,钛网植骨融合率达95.6%.结论 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时,合理应用外科技术可避免取骨区并发症,改善神经功能,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与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颈性眩晕临床诊断,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的患者1680例,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获得椎-基底动脉血管形态影像资料,观察和分析椎动脉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表现。[结果]1680例颈性眩晕患者中,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者336例(20.0%)。其中,椎动脉V2段血管纤细218例(64.9%);椎动脉血管缺如21例(6.3%);椎动脉血管受压56例(16.7%);椎动脉血管受纤维束带牵拉40例(11.9%);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1例(0.3%)。[结论]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动脉孔内段(V2段)血管存在5种形态病理学改变,以椎动脉血管纤细发生率最高,椎动脉血管双支畸形发生率最低。研究结果对颈性眩晕的诊断、治疗措施选择、预后判断、指导患者自我防护等方面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椎不稳所致颈性眩晕患者的经颅椎动脉多普勒超声和颈椎侧位X线摄片的变化 ,探讨其治疗颈性眩晕的可能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仰卧整复手法治疗颈椎不稳所致颈性眩晕患者 16例 ,观察手法治疗的效果及手法治疗前后患者经颅椎动脉多普勒超声和颈椎侧位X线摄片椎体间的位移变化 ,并和正常人群进行比较。结果  16例患者治疗前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 (48.6± 3.1)cm/s ,显著高于同龄正常人群 (P <0 .0 5 ) ;仰卧整复手法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为 (39.2± 3.5 )cm/s ,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 (P <0 .0 5 )。治疗前颈椎侧位X线摄片示C3 ,4间的位移为 (3.18±0 .4 2 )mm ,C4,5间的位移为 (3.4 6± 0 .2 6 )mm ;治疗后分别为 (2 .2 5± 0 .35 )mm和 (3.2 8± 0 .35 )mm ,C3 ,4间的位移明显减少 (P<0 .0 5 )。手法治疗效果评价 :10例痊愈 ;4例显效 ;2例有效。结论 仰卧整复手法是治疗颈椎不稳所致颈性眩晕的有效手法 ,其治疗机制与改善椎动脉血流和恢复脊柱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枢椎齿状突骨折颈前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收治齿状突骨折患者15例,对临床治疗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颈前路空心螺钉内固定,随访8~20个月,平均随访14个月,15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愈合.结论:空心螺钉颈前路内固定治疗颈椎齿状突骨折疗效显著,愈合率较高,是治疗颈椎齿状突骨折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研究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与保守疗法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分析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远期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程度。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9年1月吉林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单节段病变患者120例,按患者意愿进行分组,其中手术组60例行颈前路植骨融合术,非手术组60例行保守治疗。2组患者发现病变时进行随访,在手术组患者发现病变后60个月及手术组患者术后60个月再次进行随访,对患者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及影像学评估(Miyazaki分级)。结果:107例患者获得随访,55例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9.7个月,52例非手术组患者平均随访58.8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手术组患者治疗后ASIA、VAS和JOA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手术组比较,手术组患者ASIA、VAS和JOA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患者相邻节段上一邻近节段间盘的退变发生率明显高于下一邻近节段(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在缓解症状、改善预后方面优于保守疗法;颈椎前路单节段植骨融合术后远期间盘退变主要发生在上一邻近节段。  相似文献   

13.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在颈椎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在颈椎肿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8例颈椎肿瘤患者采取前路椎体切除和 /或后路肿瘤切除、自体髂骨植骨以及颈椎前路带锁钢板 (ORION、ZEPHIR)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 :8例患者得到 6~ 2 3个月随访 ,平均 12 .1个月 ,2 .8~ 4 .2个月内所有植骨均骨性融合 ,平均融合时间 3.2个月 ,瘫痪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 ,1例术后出现短暂声嘶 ,无钢板螺钉断裂、松动或脱出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系统在手术切除颈椎椎体和肿瘤后能提供即刻稳定性 ,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的手术入路选择及观察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5-01~2009-01间68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路减压复位植骨及颈椎带锁钛钢板固定51例,后路切开复位侧块钢板固定12例,前后路联合手术减压复位固定严重骨折脱位5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1.8个月,植骨于3个月左右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椎间高度、生理曲度及颈椎稳定性维持良好,按Frankel分级,神经功能有3例无恢复,其余病例至少有1~3级以上的恢复或改善。结论采用前路、后路或前后路联合入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均可使损伤节段获得早期稳定,根据颈椎损伤机理、损伤部位及类型采取适合的手术入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1999年至2011年以眩晕为主症,符合寰枕痛、恶心(呕吐)、耳鸣(耳塞)、视物模糊(视物旋转)4项症状中2项以上,经颅多普勒检测有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增快或减慢患者,采用椎-基底动脉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技术(3D-CTA)的血管形态学影像资料1680例,观察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V4段血管形态病理学有椎动脉血管纤细、椎动脉血管痉挛、椎动脉血管断续不显影、椎动脉血管缺如、椎动脉血管未吻合、椎动脉血管局限性狭窄、椎动脉血管瘤、椎动脉血管瘤伴钙化8种改变。[结论]颈性眩晕的椎动脉颅内段(V4段)存在8种血管形态病理学改变。根据这些病理改变,在临床上可以借此判断预后,选择不同手法进行针对性地治疗,指导患者在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前与颈后入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0例患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为颈前路组,30例患者采用颈椎后路手术治疗为颈后路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6个月颈前路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低于颈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前颈椎活动度(ROM)以及颈椎曲度指数(CC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颈前路组ROM显著小于颈后路组,CCI显著大于颈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在神经功能恢复、缓解疼痛、改善ROM及CCI方面优于颈椎后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颈椎疾病的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的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回顾2005~2012年收治的41例合并各种颈椎疾病的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病例,根据治疗情况分为手术组及非手术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评分改变情况。结果 41例无骨折脱位颈脊髓损伤患者中,合并颈椎管狭窄21例,颈椎病15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5例。其中手术患者24例,非手术患者17例。手术组采用前路减压15例,后路减压9例,所有病例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非手术组采取牵引、激素及脱水药物等治疗。治疗前后JOA评分及改善率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合并颈椎疾病的无骨折脱位型颈脊髓损伤患者,根据患者年龄、退变程度、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有针对性地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可以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去后纵韧带减压对颈性眩晕中短期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2013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颈椎前路手术的颈性眩晕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接受去后纵韧带减压手术的观察组和保留后纵韧带减压手术的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卧床时间、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颈椎前路去后纵韧带减压有助于促进术后恢复、改善颈性眩晕症状,且取得与保留后纵韧带手术相当的创伤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或钛网植骨治疗26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前路减压手术,单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多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加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均结合ZEPHIR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26例.结果:23例获3~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按JOA评分标准评分,各型术后评分均有显著提高.全部患者融合节段获骨性融合,内固定物无松脱、断裂、下沉,颈椎生理曲度和高度无丢失.结论:颈前路减压ZEPHIR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或钛网植骨是治疗单节段或多节段颈椎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枢椎骨折合并相邻节段不稳的临床、影像学特点,提出初步分型,为使分型对临床更具指导意义,提供合理的外科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资料完整的17例枢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1例,女6例;平均年龄34岁(年龄23~56岁).根据骨折的类型及其寰枢关节,C2/3椎间的稳定情况,分别采用前路C2,3椎间盘切除及植骨,颈前路钢板固定,齿状突螺钉固定;后路C2椎弓根螺钉固定,齿状突螺钉固定联合寰枢椎椎弓根固定融合术.结果 11例全部获得6~36个月随访(平均12个月),术后佩戴颈围3个月,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序列良好,颈椎伸屈侧位片显示颈椎稳定,无内固定松动、脱出及断裂,无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等手术并发症.3例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对于枢椎骨折合并相邻节段不稳,只有确定骨折的类型及判断对寰枢关节,C2/3稳定性破坏的影响,通过手术治疗,会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