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辽宁省主要活动断层与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结合编制 1:100 万辽宁省地震构造图,分析了辽宁省近 20 年来地震构造环境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辽宁地区共有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 29 条:全新世断裂 1 条;晚更新世断裂 5 条;早、中更新世断裂 23 条。其中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和北西向全新世活动断裂为辽宁地区的主要控震、发震构造。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海城河隐伏断裂的端点部位和鸭绿江断裂南西端黄海海域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部位。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辽宁地区地震构造条件、编制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辽宁省地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编制1∶100万辽宁省地震构造图,分析了辽宁省近20年来地震构造环境相关研究成果,确定辽宁地区共有第四纪以来活动断裂29条,其中全新世断裂1条,晚更新世断裂5条,早、中更新世断裂23条。其中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和北西向全新世活动断裂为辽宁地区的主要控震、发震构造。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海城河隐伏断裂的端点部位和鸭绿江断裂南西端黄海海域是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部位。本研究可为深入研究辽宁地区地震构造条件、编制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2021年5月21日漾濞MS6.4地震震源区位于川滇块体西边界的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该地区近些年来发生了多次中强地震,地震活动较为活跃.对漾濞地震序列重定位和漾濞震源区及邻区的地壳精细结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漾濞地震的孕震环境、发震机理和破裂过程.本文基于2008年 1月1日到2021 年6 月3日区域固定台站接收到的 36938条Pg和 32111 条 Sg波到时数据,采用新发展的三重差地震层析成像算法(tomoTD)开展了漾濞MS 6.4地震震源区三维速度结构成像与地震重定位研究.结果显示:(1)余震活动主要集中在维西—乔后—巍山断裂的西侧,整体呈现沿北北西向的条带状分布,结合已有走滑型震源机制解特征,揭示了北西向隐伏断裂是发震断层,其北西段表现为倾角较陡、结构相对简单的走滑断裂,南东段由两条分支断裂组成.(2)主震的发生及地震序列分布与地壳速度结构不均匀性有着密切的关系.主震及4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高速边界上或高低速过渡区域,余震主要发生在低速、高VP/VS 区,主震上方与下方均显示高VP/VS 异常,推测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应力在孕震区的刚性介质中积累,中下地壳流体(或者部分熔融地壳物质)侵入发震断层区,弱化了漾濞 6.4 级地震的主震区.另外,余震东南侧的低VP/VS 区可能代表介质刚性强,可能阻碍了余震向南东方向继续扩展.(3)结合2013 洱源 5.5 级地震研究结果,推测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侧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北北西向隐伏断层.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日本内陆及其外围海域发生大地震后的地震活动迁移现象。在所研究的6个震例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地震活动的迁移总是沿着地壳内的活动地质构造带发生。有时可以根据地震活动的迁移来进一步确定活动构造带的存在。把板块边缘地区的地震活动类比为沿着力学偶合平面迁移和扩散,我们可以认为,岛上的活动构造带对应着地壳块体的力学相互作用边界。地震迁移的形式可能不只一种。在我们所研究的震例中发现了以下特征:地震迁移速度约为几km/年;大地震震源区之间存在着地震空区;在每一条地震带上有一定的地震活动周期。地震迁移的一种可能机制是:由于地壳块体的相对运动,在其边界上的凹凸不平区造成了构造应力集中,这些凹凸不平区相继地发生破裂,形成了地震迁移。  相似文献   

5.
涉县地震活动特征及其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采用地质地貌调查、地震活动性分析和地质测年等方法,研究了涉县地区地震和构造的活动特征,并归纳总结涉县6. 0级地震发生的构造条件,即:(1)震中位于大型地震带与地震亚带交汇区,现今地震活动性仍然较高;(2)震区附近发育1条规模较大、活动性较高的控制山盆界限断裂-涉县断裂;(3)震中位于孤立的涉县断陷盆地区边缘,山盆新构造运动差异。  相似文献   

6.
安徽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及地震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统计了安徽地区历史地震等震线长轴方位分布,主要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4组,它们与震中区及其附近的新生代活动断裂的走向有较好的一致性,大致反映了安徽各地的发震构造及破裂方位。其中北东、北西向断裂活动时间最新,多与地震活动相关,而北东向活动断裂是研究地区主要的地震构造。从构造地貌、断裂活动、遥感解译活动线性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的相互印证关系来看,大别山北麓、皖东北地区是安徽现代构造和中强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区,其中,皖东北地区未来发生中强地震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利用相关震例分析了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未来1~3年地震活动特征.结果表明,沿东昆仑构造带及邻近地区发生Ms≥7.0地震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地震活动有增强的趋势,祁连山地震带和东昆仑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具有交替发生的特征,未来1~3年中强地震主体活动区为大型走滑活动断裂上应力转换部位和挤压会聚构造区,如东昆仑断裂带中东段和祁连山地震带中东段和西段。  相似文献   

8.
黄海地震活动与地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海是东亚大陆边缘盆地中地震较活跃的地区,历史上多次发生大地震,对海岸和海底工程造成威胁。本文依据中国台网记录分析了海域地震活动图象,表明黄海地震活动水平与大陆相似。据聚类分析原则划分地震线,并与已知的大地构造资料进行了比较:表明海域地震线基本反映了海底活断层的轮廓。大型地震线走向北东和北西,可达朝鲜半岛,北东向地震线与黄海莫氏面构造走向一致,表明有深部构造背景。东西向构造也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辽宁省及邻近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海城地震区、下辽河—辽东湾、鸭绿江口和辽东半岛西侧的金州断裂沿线,地震活动与地质构造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明显受到了NE—NNE向和NW向两组构造的制约,构造交会部位亦即地震活动条带的结点是破坏性地震的多发区。研究表明,金州断裂盖州北—鞍山段、海城河断裂、鸭绿江断裂西支东港以南段等6条地震构造(段)是区内危险性最高的地震构造,按照4级划分原则,可将其确定为高危险等级;金州断裂金州—普兰店段、郯庐断裂带渤中北—辽东湾段、依兰—伊通断裂铁岭—开原北段等10条地震构造(段)确定为较高危险等级;郯庐断裂带下辽河段、医巫闾山西侧断裂等4条地震构造(段)危险等级一般,其它地震构造(段)的危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10.
河西构造系及其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震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西系是分布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的北10°-30°西向右旋挤压构造带的总称。其主体构造由三个隆起带、四个拗陷带及其间的断裂带组成。构造活动影响至地壳中下部,东部边缘构造带可深及岩石圈底部。河西系对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中强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其一级隆起带边缘与北西西向断裂复合部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构造背景、断裂构造、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性和震源机制等方面,分析了北部湾双震的发震构造条件,认为北东东向的乌石凹陷边界断裂为主要发震构造,而北西向断裂仅起到应力集中和调节作用。同时本文还认为,北部湾盆地内的地震活动主要与晚新生代沉降中心相关,且次级凹陷——北东-北东东向边界断裂是重要的发震构造,而其较大弧度的转折部位或与北西向断裂交汇部位是重要的发震部位。  相似文献   

12.
In northern Chile, which is part of the Atacama Desert, groundwater supply and storage are controlled by deep structural phenomena. Several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tructure and depth of the basement of a broad valley filled with unconsolidated alluvial deposits. The gravity method was applied to obtain a general picture of the basement. This was followed by seismic refraction measurements along two traverse lines which appeared to be of major interest. Additional experiments with the magnetic and the telluric methods supplemented the geophysical investigations.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of the different geophysical methods are presented, compared, and evaluated with respect to the usefulness in arid reg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a complementary use of the gravity method and the seismic refraction method is a very fruitful and efficient approach for the geophysical reconnaissance of water-bearing basins in flat and arid zones like the Atacama Desert.  相似文献   

13.
广东大亚湾周围地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东大亚湾周围地区,采用地震转换波法取得了该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初步研究结果。在大亚湾地区的地壳中只能分出一个中间界面(界面C)和莫霍界面(M)。本区为两层地壳,地壳厚度为28—30公里。地壳和上地幔界面埋深变化不大,深断裂不发育,本区深部构造特征与地震活动性较高的华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台北缘地球物理场特征与金属矿床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北地台北缘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进行了探讨,根据重、磁异常数据反演计算了该地区的莫霍界面、居里界面、磁性界面的起伏.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和反演计算结果对该地区的构造格架和断裂进行了推断,同时预测了9个成矿远景区:(1)集宁一呼和浩特金成矿区;(2)张家口一赤城金、银多金属成矿区;(3)密云一高岭金、铜成矿区;(4)青龙一马兰庄金成矿区;(5)秦皇岛、金多金属成矿区;(6)郝家营多金属成矿区;(7)承德地区金、多金属成矿区;(8)赤峰一喀喇沁旗金成矿区;(9)宁城东金、多金属成矿区.  相似文献   

15.
福建沿海晚第四纪的地壳运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志平 《华南地震》1994,14(4):35-40
利用地表露头剖面和钻孔剖面资料,阐述了福建沿海晚第四纪地壳运动的特征,指出该地区晚更新世期间发生了幅度较大的下降运动,全新世以来,沿海盆地、平原和海湾继续下降,其余地区则显著上升。福建沿海的盆地、平原和海湾的形成、发育常受到北东和北西向两组断裂的控制。阐明这些地区晚第四纪的地壳运动对于研究断裂的活动性、地震预测预报以及重大工程的区域稳定性评价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电阻率层析成像法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地球物理新技术,目前逐渐成为工程物探中的主要方法。在辽阳市地震活断层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中运用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在目标区布设探测剖面,辅以浅层地震,地质钻探,可以准确地探测断层的几何结构和物理特征,为辽阳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研究提供准确可靠的物探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海域及其相邻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及简要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具有辽阔的海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海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日趋重要,海上活动愈来愈频繁。因此编制中国海域及其相邻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它是海域地震对策的组成部份)就成为十分必要的了。由于我国海域地震资料和地质构造资料较少,精度较差,故已往未进行过海域地震烈度区划。本文综合研究了海域地震资料、地质资料、地形资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运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地壳结构、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及地球物理探测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作者认为,在华北存在着由南西往北东为主的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作用。本文分析了华北地壳物质重力水平扩展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区内现代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9.
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运动的GPS测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93年和1995年对青藏高原地壳运动进行的两期 GPS 监测的实测结果,分析了青藏高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情况,并将其与不同地质运动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现今地壳水平运动速率和方向与地质结果符合很好。目前,青藏高原大约以38.6mm/a 的速度向北东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20.
地球物理信号能量(密度)多维分形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1,他引:1  
地球物理信号代表的地质地球物理过程在多种尺度上和尺度之间表现为自相似性(self-affinity)或尺度无关性(Scale Invariant),称为地球物理信号的分形性质,多个分形地球物理信号叠加在一起表现为多维分形特征,研究多维分形地球物理信号的能量或能量密度特征,可以进行时间或空间地球物理信号的校正、奇异性研究分析,或进行不同地球物理动力学过程的分解,本文描述了地球物理时间(空间)信号的多维分形过程和功率谱密度(能量密度)与波数以及重磁场能谱密度及面积(能量)与能谱密度的多维分形关系,并用地球物理测井与重磁资料作了试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