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将60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将60例健康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依次给予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 两组食管阻抗-pH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均可用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联合应用可进一步确诊患者的疾病,可及时辅助临床有效治疗患者疾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问卷在基层医院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3月~2011年10月门诊及胃镜检查患者中,对存在反流相关症状患者249例进行问卷调查。同时以胃镜检查、PPI试验其中任何一项阳性作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标准。结果 249例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中胃食管反流问卷(GerdQ)调查诊断率与胃镜检查阳性率和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试验阳性者与无明显差别。结论胃食管反流病问卷作为初步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是简单易行有效的方法,对临床诊断特别是基层医院对胃食管反流患者的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代食管术及结肠代食管术与食管反流的关系,评价两种术式及改变体位对减少胃食管反流的效果。方法选取结肠代食管术后患者12例及胃代食管患者20例,进行了24hpH监测。结果①胃/结肠代食管术后患者均存在食管反流;②胃代食管术食管反流程度较结肠代食管术鸯③结肠代食管术直立和卧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代食管术两种体位有显著差异。结论就减轻胃食管反流而言,结肠代食管术优于胃代食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消化内科门诊患者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针对本校医院门诊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9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观察,随机分成两组后,针对常规组3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实施雷尼替丁治疗,针对实验组3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使用奥美拉唑治疗,对比两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积分、症状缓解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 <0.05),统计学有意义;且实验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后的显效率(94.29%)明显优于常规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76.47%),两组相比:P=0.04;但两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存在差异(P> 0.05),统计学无意义。结论针对校医院收治的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实施联合用药治疗的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李献亮  李义红 《河北医药》2012,34(5):745-745
胃食管反流相当多见,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尤其在餐后是一种生理现象,只有当反流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才被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反流通过食管括约肌(LES)致继发食管黏膜损伤,产生炎症、糜烂或溃疡,称反流性食管炎(RE),有反流症状而无组织学病变称反流异常.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病理性反流可有效预防RE、Bark食管及食管癌的发生.我们分析了3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及30例健康人的反流特点,探讨鉴别生理及病理性反流的可行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测压联合食管24 h pH监测对胃食管反流相关性胸痛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通辽市医院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接收的疑似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相关性胸痛患者145例, 男92例, 女53例, 采用食管测压联合食管24 h pH进行监测, 以是否胃食管反流分为胃食管反流组与无反流组。收集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蠕动收缩百分数、pH <4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等资料, 采用t、χ2检验进行统计比较, 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上述指标与胃食管反流相关性胸痛的相关性。结果 145例疑似胃食管反流相关性胸痛患者, 经诊断为胃食管返流36例, 无返流109例。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蠕动收缩百分数、pH<4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均是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相关性胸痛的影响因素[比值比(OR)=3.155、2.998、3.459, P=0.003、0.012、0.001]。经ROC分析, 食管测压、pH <4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联合预测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相关性胸痛的灵敏度与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各指标单独预...  相似文献   

7.
尹峰 《中国实用医药》2014,(19):173-167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是指具有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但内镜检查无食管黏膜损伤的一种疾病,又称为“内镜阴性胃食管反流病”,约占胃食管反流病的70%左右。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24 h食管pH监测及胃镜检查。传统治疗采用胃肠动力药物莫沙必利治疗。本研究采用质子泵抑制剂雷贝拉唑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喘息与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症状相关性。方法从我院儿科1998年1月~2006年10月在门诊及住院明确诊断的胃食管反流病108例中筛选以喘息为主诉就诊的胃食管反流病17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7例以喘息表现为主诉的胃食管反流在常规抗感染、平喘等治疗无效后采取调整体位、饮食,抗反流等治疗,喘息症状缓解,哮鸣音消失。结论胃食管反流可作为一个独立病因引起喘息。  相似文献   

9.
《中国乡村医药》2012,19(6):93-94
1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引起的不适症状或并发症的一组疾病。其主要症状为胃灼热、反流、胸痛等。1.1发病机制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抗  相似文献   

10.
正过去胃食管反流多见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我国饮食西化、生活压力增加,导致胃食管反流的人数也不断攀升。现代人工作压力大、三餐不正常,胃食管反流的现象愈来愈普遍,不只影响生活质量,严重可能造成食管被胃酸过度刺激,引起食道病变,甚至演变成食管癌。胃食管反流常因习惯不好胃食管反流成因,往往由错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造成,以下4点都是诱发因素。1.个性急躁,边工作边吃饭胃食管反流病,以精神情绪为  相似文献   

11.
陈飞  魏炜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120-121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胃食管反流病的的X线特点.方法 220例疑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采用常规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了解胃食管反流情况.结果 单纯胃食管反流病55例,合并食管憩室12例,食管静脉曲张11例,食管癌4例,慢性胃炎46例,胃溃疡22例,胃下垂14例,胃癌8例,慢性胃扭转6例,幽门梗阻11例,十二指肠溃疡30例,十二指肠憩室11例.返流程度和返流特点各不相同.结论 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诊断胃食管反流病简便且直观,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胃食管返流性咳嗽是指胃酸或其他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突出表现得临床综合征。约半数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在临床上单独变现为慢性咳嗽,而无典型的胃食管返流病的反流样症状,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相比无特异性,其诊断与治疗有一定难度性。胃食管反流性咳嗽,通过抗酸抗反流治疗,可使这种咳嗽得到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胃交界部收缩指数(EGJ-CI)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抗反流屏障功能的判断价值。方法:纳入某院2017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58例患者,29例为胃食管反流病,29例为功能性烧心,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EFJ-CI、EGJ-CIT、EGJ部静息压力、IRP4s,同时完成食管高分辨压力测定,分析对比两组之间相关参数的差异以及与反流参数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显著差异(P0.05),胃食管反流病组Gerd-Q、DeMeester积分低于功能性烧心组;胃食管反流病组pH4时间、pH4时间比例、酸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高于功能性烧心组(P0.05);胃食管反流病组EFJ-CI、EGJ-CIT、EGJ部静息压力均低于功能性烧心组(P0.05),两组IRP4s无显著差异(P0.05);EFJ-CI与食管胃酸暴露以及酸反流事件呈现负相关(P0.05);EGJ-CIT、EGJ部静息压力、IRP4s与食管胃酸暴露以及酸反流事件呈现微弱负相关。结论:EGJ-CI能够有效的反映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抗反流屏障功能组的变化,且在胃食管反流病与功能性烧心两种疾病中存在显著差异,在鉴别胃食管反流病与功能性烧心两种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三、消化系统疾病 3.1 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约半数GERD患者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性病变,称反流性食管炎(RE);但相当部分患者内镜下可见无RE表现,这种GERD成为非糜烂性的胃食管反流病(NERD)。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胃前壁吻合及胃底重建在胃底贲门癌切除术后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价值。方法对31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常规经上腹正中切口行近端胃根治术后,170例行食管胃前壁吻合加胃底重建重新形成His角(A组),140例单纯行食管胃后壁吻合(B组)。术后观察临床症状和通过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来评定其抗反流效果。结果食管胃前壁吻合抗反流优良率达78%。食管胃后壁吻合抗反流优良率35%,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抗反流差别有显著性意义(<0.01)。结论食管胃前壁吻合加胃底重建能有效预防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简便、较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12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燕玲 《江西医药》2010,45(2):144-146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26例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然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有效率87.30%,对照组有效率55.56%,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对于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患者,除进行咽喉部治疗外,还应进行胃食管反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杨峰 《家庭药师》2012,(1):56-58
难兄难弟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因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而引起烧心等症状以及食管黏膜破损,或胃食管有异常的反流疾病。该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欧美国家人群中,10%~25%的人有胃食管反流症状。近年来,有关专家经过初步统计,我国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为5.77%,人数已突破7500万,而且每年在以超过15%的速度增长,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直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是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压力的降低或者一过性松弛以及食管裂孔疝等原因,致胃食管反流频繁,损伤食管下端黏膜引起反流性食管炎(RE),可导致食管溃疡、狭窄甚至癌变。临床冶疗基本原则为改善抗反流屏障、减少胃食管反流;减低反流液的酸度,保护食管黏膜,增强黏膜抵抗力。其治疗目的是减轻或消除症状.防治并发症,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9.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酸性或碱性的胃内容物非生理性反流至食管等处,造成食管组织的化学性炎症性改变,并引起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其中患者食管黏膜有组织病理学改变者,即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最常见的胃肠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在西方国家的患病率较高,然而最近研究结果显示,亚洲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上腹痛为首发表现胃食管反流病9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5a间内镜所诊断的胃食管反流病,探讨临床特点。方法:2003/2008年胃镜诊断的93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析患者首发症状的原因。结果:以上腹痛为主要表现占53.76%,为最常见主诉。结论:仅依据反流症状来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敏感性较低,内镜对胃食管反流诊断为最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