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伐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单克隆抗体,是第一个在美国批准上市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药物,其联合应用其他化疗药物如自噬抑制剂、铂类药物、多靶点抗叶酸制剂、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酶抑制剂、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肺癌具有良好的疗效。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提高缓解率,延长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贝伐单抗的副作用主要是高血压、蛋白尿、出血、肝损害、轻微的动静脉血栓、充血性心力衰竭、胃穿孔等,其不良反应的产生与其使用浓度有一定的关系。本文就联合使用贝伐单抗治疗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抗血管生成疗法有可能成为癌症化疗增敏新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现使癌细胞对化疗药物更加敏感而不明显增加正常细胞毒性的有效药物一直是癌症治疗的重要目标。,近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一些抗血管生成药物可能产生这种效果。与单一化疗相比,患转移结直肠癌的患者接受化疗和贝伐珠单抗(bevacizumab)联合治疗后生存期延长,贝伐珠单抗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人源单抗。联合贝伐珠单抗和化疗在美国及许多其他国家已获准作为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于老年胃肠肿瘤患者的的临床作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胃肠肿瘤患者作为研究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和对照组(单纯化疗治疗)各45例,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生存状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肿瘤治疗有效率、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均具有显著性;观察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仿,P>0.05,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能够有效抑制胃肠肿瘤恶化,改善老年胃肠肿瘤患者生存期限,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贝伐单抗及其联用化疗方案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伐单抗(Bevacizumab,Avastin)是一种重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是首个批准上市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通过抑制能够刺激新血管形成的VEGF,使肿瘤组织无法获得所需的血液、氧和其他养分而最终″饿死″,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功效。于2004年2月26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贝伐单抗联合5-Fu化疗方案用于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一线药物,贝伐单抗单药治疗的有效率为15%-20%,与化疗联合应用的有效率为30%-50%。贝伐单抗及与化疗方案联用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出血、血栓形成、蛋白尿、心脏毒性等,严重罕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穿孔、伤口愈合并发症等。贝伐单抗单药使用的不良反应程度轻微,联用后贝伐单抗并不增加化疗方案的毒副作用,多数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5.
血管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有侵袭性的起源于血管内皮的肿瘤,预后极差。无法手术的患者治疗方法非常有限,而且没有治疗标准。贝伐珠单抗是一个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血管生成抑制剂,是重组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可以作为血管肉瘤治疗的一种有前景的选择。这是一个采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药物治疗血管肉瘤的病例报道和文献回顾,患者通过治疗得到了短期的缓解获益并提高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生物靶向药物贝伐单抗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有效性。方法报道1例老年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经贝伐单抗治疗的疗效,分析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予贝伐单抗治疗8个疗程,达到完全缓解,化疗后随访至今已无病生存1年余。结论老年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患者常规化疗存在风险高、缓解率低、生存期短等不利情况,贝伐单抗可作为该病治疗的一种有效、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7.
余波 《药品评价》2012,9(6):21-23
贝伐单抗的乳腺癌适应证被美国FDA撤销,却被欧盟EMA保留。E2100、AVF2119g、RIBBON-1和AVADO试验均表明,在转移性乳腺癌的治疗中,合并贝伐单抗能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曲妥珠单抗联合治疗Her-2阳性乳腺癌的AVEREL研究的前期结果同样显示贝伐单抗能显著提高PFS。在新辅助化疗的NSABP B-40和GBG44研究也取得了积极的结果,特别是在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中,贝伐单抗显著提高了病理完全缓解率(pCR)。然而这些研究均未显著提高总生存率(OS)。同时药物经济学研究显示:贝伐单抗PFS每增加1年,医疗费用增加204 000美元,约合130万人民币。这些都提示贝伐单抗不适合作为乳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最新的实验室研究显示,抗血管生成治疗可能因肿瘤缩小而发生转移,这也许是贝伐单抗只提高PFS而不显著提高OS的原因。需要更多的试验获得贝伐单抗适用人群。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20,(6):734-739
目的:系统评价贝伐单抗不同给药方式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维普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出版总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不同给药方式下贝伐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化疗药物(试验组)对比化疗药物(对照组)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研究。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3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质量,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回顾性研究文献质量。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Stata 13.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采用R 3.6.1软件进行干预措施排序。结果:共纳入29项研究,其中21项为RCT、8项为回顾性研究,共计2 254例患者。涉及贝伐单抗+化疗药物(胸腔灌注)、贝伐单抗+化疗药物(静脉滴注)、贝伐单抗(胸腔灌注)、化疗药物(胸腔灌注)、化疗药物(静脉滴注)等5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贝伐单抗+化疗药物(胸腔灌注)与贝伐单抗+化疗药物(静脉滴注)[OR=0.81,95%CI(0.13,4.60),P>0.05]、化疗药物(胸腔灌注)与化疗药物(静脉滴注)[OR=0.47,95%CI(0.07,3.10),P>0.05]、贝伐单抗+化疗药物(静脉滴注)与化疗药物(静脉滴注)[OR=0.56,95%CI(0.27,1.20),P>0.05]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贝伐单抗+化疗药物(胸腔灌注)[OR=3.10,95%CI(2.10,4.50),P<0.05]、贝伐单抗(胸腔灌注)[OR=1.90,95%CI(0.99,3.90),P<0.05]的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化疗药物(胸腔灌注)。网状Meta排序为贝伐单抗+化疗药物(静脉滴注)>贝伐单抗+化疗药物(胸腔灌注)>贝伐单抗(胸腔灌注)>化疗药物(静脉滴注)>化疗药物(胸腔灌注)。试验组患者血压升高发生率[RR=2.64,95%CI(1.56,4.43),P=0.000 3]、蛋白尿发生率[RR=3.24,95%CI(1.79,5.86),P=0.000 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粒细胞减少发生率[RR=0.94,95%CI(0.81,1.09),P=0.41]、恶心呕吐发生率[RR=0.87,95%CI(0.73,1.03),P=0.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单独化疗相比,贝伐单抗联合化疗不能延长患者总生存期,但可改善无进展生存期。结论:虽然贝伐单抗联合化疗可显著提高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疗效,但胸腔灌注给药方式可增加蛋白尿、血压升高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分析可能影响贝伐珠单抗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晚期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共纳入77例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NSCLC患者,客观缓解率为27.3%,疾病控制率为6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0个月;使用前T分期为T1~T2(HR=2.627,P=0.048)、贝伐珠单抗使用时机为化疗第1个周期后(HR=0.214,P=0.018)、贝伐珠单抗使用周期>4个周期(HR=0.219,P=0.001)是影响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与同期行常规化疗未使用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患者匹配后相比,接受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的患者出现高血压、出血、蛋白尿及尿素氮的风险增高,但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NSCLC患者疗效确切,安全可控,尤其对于第1个周期化疗后使用...  相似文献   

10.
粟英  罗聪 《中国新药杂志》2012,(24):2903-2906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肿瘤血管在肿瘤组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针对肿瘤血管的靶向治疗成为各种肿瘤治疗的策略之一。贝伐单抗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单克隆抗体,是抑制血管生长的重要单克隆抗体药物。本研究分析了贝伐单抗在结直肠癌靶向治疗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治疗结直肠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贝伐单抗在乳腺癌治疗中备受争议。尽管E2100研究结果提示贝伐单抗联合化疗能使无进展生存期(PFS)提高一倍,但是之后的其他研究并没有重复该试验结果,各个独立研究和荟萃分析提示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方案不能提高总生存期(OS)。美国FDA于2011年11月以贝伐单抗未能延长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为理由撤销了其乳腺癌适应症的许可。另外,使用贝伐单抗可能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血栓等。因此,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该药物需考虑其效价比,并对疗效和风险进行重新评估。未来的研究方向是以生物标记为基础,以筛选出能从贝伐单抗治疗中获益的乳腺癌人群。  相似文献   

12.
胡亚杰  韩天  陆滔  胡庆华 《药学研究》2022,41(5):322-325
贝伐单抗是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其耐药问题的出现对临床治疗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阐明其耐药机制、延缓、克服耐药可提高贝伐单抗的临床效果,有效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在贝伐单抗治疗过程中,巨噬细胞被招募到肿瘤组织或微环境中,并进一步转变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从而驱动肿瘤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参与贝伐单抗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旨在系统性地阐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增殖和转移中的作用,为缓解或消除贝伐单抗的耐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VEGF高表达的人卵巢癌细胞株OVCAR3裸鼠腹水移植瘤模型,探讨贝伐单抗联合顺铂对荷卵巢癌裸鼠腹水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VPF/VEGF高表达的卵巢癌细胞株OVCAR3建立裸鼠腹水瘤模型。用贝伐单抗、顺铂、贝伐单抗联合顺铂及PBS分别处理各组裸鼠,观察其对腹水形成、腹水中VEGF含量、腹膜渗透性、脉管密度和肿瘤细胞及红细胞的作用,并比较与化疗药物顺铂联合应用的疗效。结果:使用贝伐单抗治疗组裸鼠的腹水量、腹膜渗透性受到明显抑制,腹水中的红细胞、癌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及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明显减少,除腹膜渗透性外,贝伐单抗与顺铂联合治疗进一步加强上述治疗效果。结论:贝伐单抗联合细胞毒药物的生物化疗治疗模式有望成为治疗癌性腹水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贝伐单抗联合铂类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Elsevier sciencedirect、CENTRAL、CNKI、CBM、万方、维普等国内外重要文献数据库,使用Review Manager 5.2软件对贝伐单抗治疗晚期NSCLC的总缓解率、无疾病进展期、总生存期、不良反应、死亡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7篇文献,Meta分析表明:①高、低剂量贝伐单抗能显著提高铂类化疗治疗晚期NSCLC总缓解率(P<0.000 01),显著延长无疾病进展期(P<0.000 01);②高剂量贝伐单抗能显著延长铂类化疗治疗晚期NSCLC总生存期(P<0.000 01),低剂量则不能改善总生存期;③高、低剂量贝伐单抗均会增加铂类化疗治疗晚期NSCLC的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且均不能降低死亡风险。结论 贝伐单抗联合铂类化疗能明显改善晚期NSCLC的总缓解率、无疾病进展期及总生存期,但同时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且不能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化疗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6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应用ELISA法检测化疗前及化疗4周期后血清VEGF水平,其中30例患者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结果 30例联合贝伐单抗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22.5±39.4)、(331.4±49.8)ng·L^-1,另外30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水平分别为(418.1±32.4)、(371.7±26.3)ng·L^-1,是否联合贝伐单抗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下降率平均值分别为21.18%和10.8%,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清VEGF水平变化与疗效有关,患者血清VEGF水平下降程度与疗效存在正相关关系(r=0.750,P〈0.005)。结论转移性结直肠癌化疗患者联合贝伐单抗靶向治疗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下降更明显,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6.
贝伐珠单抗实质上就是经过重组的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它能够结合人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并且对人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具备的生物活性进行阻断,以此控制肿瘤的血管形成,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是分析与研究贝伐珠单抗治疗老年结肠癌肝转移肿瘤患者的护理方法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晚期胃癌实施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的效果.方法 64例晚期胃癌患者,基于双盲法分组规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行临床常规的化疗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联合使用贝伐珠单抗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生存质量评分、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71.87%高于对照组的46.87%,差异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18.
晚期大肠癌的化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烨 《中国药业》2008,17(9):75-77
联合化疗是晚期大肠癌患者姑息治疗和根治术后患者辅助治疗的主要手段,目前联合新药的化疗方案在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令人鼓舞。该文主要综述了氟尿嘧啶及其衍生物(5-氟尿嘧啶及卡培他滨)、喜树碱类药物(伊立替康)、第3代铂类药物(奥沙利铂)、分子靶向治疗药物(贝伐单抗及西妥昔单抗)在大肠癌化疗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贝伐珠单抗与安罗替尼分别联合化疗药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获得性耐药晚期肺腺癌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1年10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治疗的84例EGFR-TKI获得性耐药晚期肺腺癌患者资料,按用药的不同分为化疗组(32例)、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24例)和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组(28例)。化疗组患者给予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卡铂注射液,并对症治疗不良反应;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患者在化疗组用药的基础上,于化疗第1天口服盐酸安罗替尼胶囊10 mg,每日1次,连续用药14 d,停药7 d;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组患者在化疗组用药的基础上,于化疗前1 d给予贝伐珠单抗注射液15 mg/kg,静脉滴注。3组患者均以每3周为1个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比较3组患者的总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治疗前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随访1年的生存率。结果 治疗4个周期后,两个联合化疗组患者的ORR、DCR均显著高于化疗组,mPFS均显著长于化疗组,且安罗替尼联合化疗组患者的D...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贝伐珠单抗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晚期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某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晚期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和Y组(研究组)各45例,分别行单纯的化疗治疗、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干预效果,并随访观察2年内生存情况。结果:Y组患者肿瘤干预稳定率为82.22%,高于C组的62.22%(P0.05);Y组患者肿瘤干预改善率为64.44%,高于C组的44.44%(P0.05);Y组患者PFS、OS均较C组长(P0.05),且Y组患者2年内生存率为82.50%,高于C组的56.10%(P0.05)。结论:在化疗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可有效提高晚期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