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高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彬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2,13(3):170-172
目的探讨高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北京民航总医院剖宫产分娩的623例高龄孕妇(年龄≥35岁)的临床资料,分为产后出血组(胎儿娩出后2h内出血量≥400ml或至胎儿娩出后24h内出血量≥500ml)和非产后出血组,对可能影响术后出血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623例高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52例,发生率为8.35%。单因素分析有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流产病史、经产妇、巨大儿、宫缩乏力和前置胎盘7种指标与高龄孕妇产后出血相关。非条件多因素分析结果筛选出3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宫缩乏力、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疾病。结论高龄孕妇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宫缩乏力、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疾病是高龄孕妇剖宫产发生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农村妇女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对951例农村妇女妊娠及分娩的60个指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宫缩乏力、多胎妊娠、滞产、第二产程延长、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新生儿体重>3500g,是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因素。胎盘因素、第三产程>10分钟、产次>2次及产妇年龄>30岁,是引起产后出血的另一类因素。提示:目前农村防治产后出血的重点,是通过对接产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防治宫缩乏力及正确处理产程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产后出血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产后出血(postpartum hemorrhage,PPH)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在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中居首位。近年来由剖宫产引起的PPH有所增加。为探讨剖宫产PPH的危险因素及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现对我院1993年1月至2005年12月发生的169例剖宫产PPH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危险因素。方法:整理156例产后出血产妇临床资料,比较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时、产后30分钟、产后30分钟~1小时、产后1~2小时、产后2~4小时、产后4~6小时、产后6~24小时8个时段的出血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其与相关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①胎盘娩出时出血量最多(均P<0.05);产后30分钟次之(均P<0.05);余时段出血量渐少,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入院时体重指数(BMI)、宫高分别与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时出血量呈明显正相关(B=0.341和0.345,均P<0.05);入院时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RBC)、孕期产前检查次数分别与胎盘娩出时、产后30分钟出血量呈明显负相关(B=-0.354、-0.751和-0.237,均P<0.05);有异常妊娠史胎盘娩出前出血量明显升高(P<0.05);剖宫产或胎盘娩出异常者胎盘娩出时出血量明显升高(均P<0.05);并发羊水过多、宫高≥40cm、双胎或巨大儿之一产后2小时内各时段出血量均明显升高(均P<0.05)。结论:产后30分钟内出血最显著,产后不同时段出血量的危险因素不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因产后出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已经有了明显下降,但随着新的生育政策的实施,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我国生育人口的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高龄、合并瘢痕子宫及内科疾病的孕妇比例明显增加,使得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流行病学发生了改变。产科医生应积极探索流行病学的新特点,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进一步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及致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发生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建立产后出血高危评分系统和风险预测方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进行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212例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病例组,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同期住院分娩未发生产后出血的424例产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在全国产后出血防治协作组拟定“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简称“评分表”)基础上,用筛选出的高危因素建立较全面的“产后出血高危评分系统”(简称“评分系统”)。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并比较评分表和评分系统工作效能。结果 产后出血发生率为3.07%,其中严重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5.56%。产后出血危险因素有孕妇年龄、产次、人工流产史、孕早期体重指数(BMI)、产前宫底高度、双胎或多胎妊娠、产前血小板计数(PLT)、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子宫肌瘤、胎儿腹围、羊水过多、分娩方式、子宫切口延裂、产道裂伤、第一产程异常、第三产程延长、胎盘粘连或植入、新生儿体重。用评分系统评分,若总评分≥6分或产前评分≥4分者发生产后出血危险性明显增加。评分表预测产后出血的ROC曲线AUC为0.657,评分系统评估产后出血的AUC为0.805。产后出血风险预测方程为:Z=1-1/[1+exp(-3.216+0.482×产前评分+0.452×产时产后评分)]或Z=1-1/[1+exp(-3.187+0.469×总评分)];严重产后出血风险预测方程为:Z=1-1/[1+exp(-3.715+0.146×总评分)]。结论 产后出血发生与孕妇及胎儿因素、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产程等均密切相关。评分系统总评分≥6分者或产前评分≥4分者应纳入产后出血重点监护范围。评分系统与评分表相比有较强预测产后出血的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及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在阴道分娩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行阴道分娩并纳入研究的产妇616例,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580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产前、产时及产后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筛选危险因素;运用改良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对产后出血各高危因素进行评估,计算产前、产时、产后各阶段评分及总评分,计算并比较两组各阶段评分及总评分预测产后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 结果两组患者在产程时长是否正常(aOR=3.12,95%CI:1.14~8.50)、是否自然临产(aOR=2.57,95%CI:1.05~6.30)、产后进食少(aOR=12.27,95%CI:2.52~58.82)方面的比较,P值均<0.05。总评分对产后出血预测效果最好,ROC曲线下面积为0.734(0.697~0.768)。当总评分≥5分时,预测产后出血的敏感度为77.78%,特异度为57.93%。 结论产程异常、人工引产、产后进食少是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改良的产后出血预测评估表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现代妇产科进展》2020,(1)
目的:分析再次剖宫产高龄产妇的产后出血(PPH)危险因素,为产后出血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再次剖宫产的1497例高龄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产后出血,将产妇分为产后出血组(131例)与非产后出血组(1366例),分析产妇的年龄、孕产史、胎盘等各类因素与产后出血的相关性,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附着位置(OR=2.15,95%CI为1.17~3.95,P=0.013)、前置胎盘(非前置胎盘:参考组;非完全性前置胎盘:OR=13.85,95%CI为6.22~30.84,P<0.001;完全性前置胎盘:OR=29.32,95%CI为16.32~52.67,P<0.001)和胎盘植入(OR=7.08,95%CI为3.60~13.92,P<0.001)为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胎盘附着位置、前置胎盘、胎盘植入为影响再次剖宫产的高龄产妇产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严重产后出血(severe postpartum hemorrhage,SPPH)的独立危险因素及导致子宫切除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157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失血程度将其分为SPPH组(39例)和非SPPH组(118例),比较两组患者产前及产时出血原因和相关因素,同时分析SPPH组患者子宫切除的相关因素。结果SPPH组患者产前纤维蛋白原水平(4.18±1.01)g/L,非SPPH组(4.61±0.79)g/L,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t=-2.689,P<0.05),两组合并子宫肌瘤发生率分别为10.3%和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4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SPPH与产前纤维蛋白原水平以及是否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有关(P<0.05)。SPPH患者中,子宫切除组胎盘植入发生率为50%,非子宫切除组为3.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产前纤维蛋白原水平偏低、子宫肌瘤合并妊娠是导致SPPH的独立危险因素。胎盘植入、凝血功能障碍、产后出血量是导致围产期子宫切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不同年代产后出血346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通过对我院产后出血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年代产后出血病例特点的变化。方法 对1993~1995年、2002-2004年共346例产后出血病例分为前后3年两组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包括年龄、孕周、产次、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原因、分娩前后血红蛋白(HB)和血球压积(HCV)变化等指标。结果 2002年-2004年产后出血发生率较1993年~1995年明显上升。后3年产妇年龄较前3年增加。剖宫产分别占两组产后出血病例的49.04%和51.24%。宫缩乏力仍然是导致产后出血的第一位原因(51.9%vs58.7%),胎盘因素有显著上升(14.1%VS20.7%)。产后出血产妇分娩前后血红蛋白下降值和血球压积下降值后3年明显低于前3年(P〈0.05)。6年间因产后出血行子宫切除7例,其中5例为胎盘因素。结论 宫缩乏力仍是产后出血的首要原因,胎盘因素导致的产后出血近年来有所增加,成为产后出血的第二位原因,并成为导致子宫切除的严重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分析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探讨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的措施。方法 对我院1 990年 1月~ 2 0 0 2年 1 2月间住院分娩的产妇出现产后出血的产妇 31 9例 ,对照 6 38例。通过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危险因素的相对危险性。结果 产后出血的发病率为 2 0 9%。相对独立的多个危险因素作用大小的顺位为 :胎盘粘连或植入、前置胎盘、多胎妊娠及胎儿体重≥ 4 0 0 0g、重度妊高征、流产次数≥ 2次、胎盘早剥 ;在阴道分娩的产妇中 ,作用相对独立的危险因素的顺位为胎盘粘连或植入、胎儿体重≥ 4 0 0 0g、妊高征、第三产程 >1 0min、流产次数≥ 2次。结论 避免产前非意愿妊娠以减少前置胎盘、胎盘粘连或植入 ;减少巨大儿、多胎的发生 ,有助于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3.
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的时间、病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999~2002年46例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切口感染、溃疡,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蜕膜残留,子宫内膜炎。发生时间以剖宫产术后3周以上者占多数(78.3%),部分病例(36.9%)在6周以上。结论:剖宫产术后晚期产后出血的时间不应局限于产褥期内,其主要病因是子宫切口感染、溃疡。对病因的诊断、防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影响产后出血量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目的 :分析胎儿娩出后 2h出血量 ,探讨影响产后出血量的危险因素。方法 :搜集5 11例产妇 97个变量的资料 ,对可能影响产后出血量的每个因素进行回顾性相关回归分析。结果 :与胎儿娩出后 2h出血量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有孕前和临产前体重 ,体重指数 ,腹围 ,宫高 ,胎儿体重和身长 ,第二产程时间 ,不孕史 ,难产家族史 ,并发妊高征 ,双胎 ,悬垂腹 ,手术产 ,胎盘位置等。宫颈评分高产后出血量减少。结论 :通过分析影响产后出血量的危险因素 ,可以预测产后出血量 ,采取措施预防产后出血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时机、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3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利用数字减影造影(DSA)技术选择子宫动脉及其分支行栓塞治疗。结果 13例产后出血患者分娩时出血量为150~4000ml,平均出血量1200(1200±1215)ml。产后出血总量870~4000ml,平均2555(2555±995)ml。13例患者栓塞前均行按摩子宫,卡孕栓肛塞及欣母沛宫体注射促进子宫收缩,2例剖宫产术中出血患者已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B-Lynch缝合以及宫腔填纱止血,效果均不佳,经子宫动脉栓塞后12例均成功止血,仅1例未能止血而行全子宫切除术。13例产后出血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前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异常,在积极纠正凝血功能异常同时行栓塞术。栓塞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发热为最为常见并发症,但应警惕感染。结论凝血功能障碍并非子宫动脉栓塞术的禁忌证,只要把握好子宫动脉栓塞的时机,子宫动脉栓塞术能有效治疗产后出血,并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导致子宫切除的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月至2008年12月15年间北京妇产医院产科49例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49例产后出血切除子宫病例中,胎盘因素(48.97%)占首位,其次为子宫收缩乏力(28.57%)。出血量在1700~8000ml,平均(4176±1691)ml。49例患者均输血治疗,输血量400~4800ml。49例患者皆存活,围生儿死亡2例(3.64%)。结论对于产科出血,在使用各种措施无效时,应及时切除子宫。 相似文献
18.
Ozkaya O Sezik M Kaya H Desdicioglu R Dittrich R 《The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research》2005,31(5):389-393
AIM: To compare vaginally administered misoprostol to rectally administered misoprostol and placebo in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METHODS: One hundred and fifty women with singleton vaginal deliveries were randomized (50 women in each arm) to receive 400-microg misoprostol tablets (crushed and suspended in a microenema) intravaginally, or 400-microg misoprostol tablets rectally, or two placebo lactose tablets rectally. The medication was administered immediately after delivery of the placenta. Women with profuse hemorrhage and delayed placental separation (>30 min) were excluded. Our outcome measures were postpartum blood loss 1 h after administration, and change in hemoglobin and hematocrit values from baseline to postpartum day 1.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chi-squared tests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outcome variables between groups. RESULTS: One hundred and twenty-six women were available for analysis.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were similar across the groups. The number of excluded subjects, the estimated blood loss, and the drop in hemoglobin and hematocrit values did not differ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 (P > 0.05). CONCLUSIONS: Misoprostol administered vaginally or rectally at a dosage of 400 microg following placental separation was not effective for decreasing postpartum bleeding in women without excessive hemorrhag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2002年10月~2004年10月,将2362例正常足月妊娠阴道分娩、非高危妊娠的孕产妇按第三产程处理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应用缩宫素组、米索前列醇组和期待处理组,记录第三产程时间、是否产后出血、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研究在自然分娩的第三产程应用缩宫素及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的疗效。结果 在2362例孕产妇中,发生产后出血45例,发生率1.9%,胎盘粘连植入残留(OR=9.12)、产程延长(OR=5.18)、精神过度紧张(OR=3.58)、妊高征(OR=3.01)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第三产程应用缩宫素10u或米索前列醇400μg后,第三产程时间明显缩短(P〈0.01),产后出血比例明显降低(P〈0.01),产后孕产妇的平均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缩宫素组和米索前列醇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胎盘粘连植入残留、产程延长、精伸过度紧张、妊高征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第三产程应用缩宫素或米索前列醇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和出血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