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5 毫秒
1.
通过研究植物精油对圣女果致病菌的抑制效果,筛选出对圣女果有良好贮藏保鲜效果的植物精油。使用不同浓度的10种植物精油,采用体外熏蒸法和直接接触法,筛选出对圣女果中三种致病菌具有较强抑制效果的精油,并研究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植物精油对三种致病菌的体外熏蒸法优于直接接触法;肉桂精油、山苍子精油、丁香精油、牛至精油对白地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05×104、0.1×104、0.5×104、0.5×104μL/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0.05×104、0.1×104、0.5×104、1.0×104μL/L;肉桂精油、丁香精油、牛至精油对赤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05×104、0.2×104、0.2×104μL/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0.05×104、0.2×104、0.5×104μL/L;肉桂精油、丁香精油、牛至精油、山苍子精油对毛霉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1×104、0.5×104、1.0×104、1.0×104μL/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0.1×104、0.5×104、1.0×104、1.0×104μL/L。肉桂精油、山苍子精油、丁香精油、牛至精油对白地霉菌均有较好抑制作用;肉桂精油、丁香精油、牛至精油对赤霉菌具有良好的抑菌及杀菌作用;肉桂精油、丁香精油对毛霉菌有较好抑制作用,牛至精油对毛霉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但杀菌效果不明显,山苍子精油对毛霉菌的抑菌杀菌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平板熏蒸法测定六种植物精油在气相状态下对四种常见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对效果好的精油进行复配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小米椒保鲜,通过透射电镜和电导率来阐述肉桂精油熏蒸对大肠杆菌的抗菌机制。结果表明,六种精油中抑菌效果显著的是香茅精油、肉桂精油和罗勒精油,在精油浓度为0.125μL/mL时可以抑制所有的供试菌,而杀菌效果较好的是香茅精油和肉桂精油,除铜绿假单胞菌外,在精油浓度为0.125μL/mL时可杀死其余供试菌。将香茅精油、肉桂精油和罗勒精油进行复配,当三者比例为4:1:8时联合熏蒸抗菌效果最好,复配精油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则表现为拮抗作用。GC-MS结果表明,香茅精油的熏蒸抗菌能力主要来自香茅醛、香叶醇和香茅醇;肉桂精油主要来自于肉桂醛;罗勒精油则主要来自于草蒿脑、芳樟醇。当复合精油空间浓度为0.125μL/mL时,对小米椒具有较好的防腐保鲜效果。透镜结果显示经肉桂精油熏蒸后的大...  相似文献   

3.
11种精油对三种水产品特定腐败菌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抑菌圈、平板稀释法、气相扩散法等体外抑菌试验研究了11种精油对三种常见的水产品特定腐败菌(Specific spoilage organism,SSO)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百里香和牛至精油的抑菌效果较好,对三种供试SSO的固相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均为0.3125μL/mL,对荧光假单胞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的气相MIC为0.0625μL/mL,腐败希瓦氏菌的MIC为0.0313μL/mL。丁香精油在固相试验中有很好的抑菌效果,对三种菌的MIC不大于1.25μL/mL,但气相抑菌效果较差,对荧光假单胞菌与副溶血性弧菌的MIC>2μL/mL。  相似文献   

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6):106-111
采用96孔板法探究了牛至精油、溶菌酶和茶多酚3种天然抑菌剂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同时采用吸光度法测定了抑菌率。结果发现,添加牛至精油、溶菌酶和茶多酚的鱼鳞胶原蛋白凝胶对E.coli的MIC分别为2.5μL/m L、6.25 mg/m L和0.156 mg/m L,MBC分别为2.5μL/m L、25 mg/m L和0.156 mg/m L,抑菌率分别为87.53%、49.26%和79.81%;对S.aureus的MIC分别为1.25μL/m L、12.5 mg/m L和0.156 mg/m L,MBC分别为2.5μL/m L、25 mg/m L和0.156 mg/m L,抑菌率分别为83.22%、51.16%和75.22%。可见添加3种天然抑菌剂的鱼鳞胶原蛋白凝胶对E.coli和S.aureus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MIC均是:茶多酚牛至精油溶菌酶,抑菌率均是:牛至精油茶多酚溶菌酶,抑菌效果均是:茶多酚牛至精油溶菌酶。因此,添加牛至精油、溶菌酶和茶多酚的鱼鳞胶原蛋白凝胶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肉桂等精油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的体外抑菌效果,采用药敏纸片扩散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MDRAB的抑菌圈直径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筛选出抑制效果最好的精油和绘制出该精油对MDRAB的动态杀菌曲线。用棋盘稀释法研究MIC值最小的两种精油联合抗MDRAB的效果。结果表明肉桂精油对MDRAB的抑菌效果最强,抑菌圈直径为29.30±1.16 mm,MIC值为0.62μL/mL,且对MDRAB的抑菌活性存在浓度依赖性,另外肉桂精油与薰衣草精油联合抗MDRAB有相加作用,与薄荷精油联合抗MDRAB有部分协同作用;薰衣草精油和薄荷精油也有较强抑菌效果,MIC值依次为1.25μL/mL和2.50μL/mL;丁香精油对MDRAB有中度抑菌活性,MIC值为10μL/mL;冬青精油和绿茶精油对MDRAB的抑菌作用相对较弱,MIC值为20μL/mL;安息香精油对MDRAB的抑制作用很弱甚至无抑制作用。因此,肉桂精油对MDRAB的抑菌效果最强,且对MDRAB的抑菌活性与浓度正相关,另外与薰衣草精油和薄荷精油有联合抗MDRAB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有效指导。  相似文献   

6.
均匀设计法优化丁香精油提取工艺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均匀设计试验法U6(64)优化有机溶剂萃取丁香精油工艺;分离鉴定冬枣主要致病菌青霉菌和浆胞,并研究丁香精油对青霉菌和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选用正己烷、萃取温度80℃、颗粒度110目、料液比1∶15(g/mL),丁香精油收率为22.98%;丁香精油对青霉、浆胞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为2.0μL/mL和2.5μL/mL,其中活性成分中丁香酚和乙酰基丁香酚完全抑制青霉菌的浓度为350 mg/L和300 mg/L,β-石竹烯对青霉菌没有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7.
为开发研制新型植物源柑橘保鲜剂,测定了13种植物精油对柑橘主要致腐菌意大利青霉和指状青霉的抑菌作用,确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并进行了菌丝生长的抑制试验和柑橘损伤接种试验。结果显示,13种植物精油中抑菌效果最佳的是丁香、牛至以及桂皮,对意大利青霉的抑菌圈分别为35.81、39.32、43.11 mm,指状青霉的抑菌圈分别为21.5、27.89、39.03 mm。这3种植物精油对意大利青霉菌的MIC分别为0.05%、0.05%、0.012 5%,MBC分别为0.1%、0.05%、0.012 5%,对指状青霉菌的MIC分别为0.1%、0.1%、0.012 5%,MBC分别是0.2%、0.1%、0.012 5%。0.1%的丁香、牛至和桂皮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为100%。在损伤接种试验中发现指状青霉的致病力大于意大利青霉菌,对照在第4天贮藏中腐烂面积为10.19 cm2,约为意大利青霉的8倍。0.1%牛至、丁香...  相似文献   

8.
采用扩散法对留兰香精油的抗菌活性进行定性测定,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确定精油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结果表明留兰香精油对3种试验菌株的抑菌性是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3种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5、1.0μL/mL和3.5μL/mL。  相似文献   

9.
以冬枣中常见致病菌青霉(Penicilliumsp.)和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为控制对象,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复配比、不同处理温度和pH条件下肉桂精油和紫苏精油对这两种霉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1)肉桂精油对青霉和黑曲霉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313μL/mL和0.156μL/mL;紫苏精油对青霉和黑曲霉的MIC分别是10μL/mL和5μL/mL;(2)肉桂精油与紫苏精油在总含量为0.42μL/mL,复配比为3∶1,处理温度为5℃和pH为3时抑菌效果最好,对青霉和黑曲霉的最大抑菌圈直径可高达24mm和22.7mm。说明复配精油对青霉和黑曲霉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一种良好的冬枣贮藏霉菌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提取出香旱芹精油,对其成分进行GC-MS分析,通过测试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评价其抑菌效果。分别从菌体微观形态、细胞溶出物、蛋白质和钾离子泄漏等方面研究香旱芹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香旱芹精油的主要成分为百里香酚(45.85%)、对伞花烃(20.72%)和γ-松油烯(23.57%),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为75mm,MIC为0.25μL/mL,MBC为0.5μL/mL。香旱芹精油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受到损伤,使细胞膜表面出现塌陷和破裂,并引起菌体细胞溶出物、蛋白质以及钾离子的泄露,从而导致菌体的死亡。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采用滤纸片法测定6种植物精油(丁香、八角、薄荷、花椒、大蒜、橙皮)及复合精油对从玉米中分离得到的黄曲霉、黑曲霉、产黄青霉、青霉菌和杂色曲霉的抑制作用,并根据抑菌圈直径的大小判断霉菌对单种精油的敏感程度.选择抑菌效果好的4种精油进行复合,研究复合精油的抑霉菌效果.实验结果表明,霉菌对10μL的复合植物精油(丁香∶八...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抑菌圈直径确定肉桂精油及单离香料香芹酚和百里酚对食用畜禽有害微生物的敏感性,同时采用气相熏蒸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inimum Bacterial Concentration,MBC)。结果表明:肉桂精油及香芹酚和百里酚对食用畜禽有害微生物都具有一定的抑杀能力。肉桂精油对黑曲霉的抗菌效果优于百里香酚和香芹酚,肉桂精油对黑曲霉的MIC和MBC为62.5 μL/L,而百里香酚和香芹酚的MIC和MBC均为125 μL/L;将肉桂精油与香芹酚进行复配,复配精油对白色葡萄球菌和黑曲霉均表现出相加作用(FICI≤1),而对白色念珠菌则表现为无关作用。通过GC-MS分析,肉桂精油的主要挥发性化学成分中相对含量较高的为肉桂醛(78.19%)、2-甲氧基肉桂醛(8.70%)。采用电子鼻分析溶剂稀释后对复配精油抑菌活性的影响,抑菌能力大小为:丙二醇稀释≈无水乙醇稀释>未稀释>甘油稀释>食用油稀释。实验表明:香芹酚与肉桂精油复配可以提高肉桂精油的抗菌活性,溶剂挥发性的差异会对复配精油的抑菌活性造成不同影响,稀释复配精油时溶剂的较优选择为丙二醇。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天然植物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采用倍比稀释法对8种植物精油(菊花、冬青、金盏花、八角茴香、香蜂草、佛手柑、茉莉和野番茄精油)的抑菌活性进行筛选。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研究精油间可能存在的协同增效作用。绘制复配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以判断其抑菌特征。结果表明,当精油含量在1μL/mL内,除香蜂草精油、野番茄精油外,其余6种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都有抑制活性。八角茴香精油(MIC=0.5μL/mL)的抑菌活性比常见防腐剂(尼泊金酯)还强。当冬青精油0.61μL/m L+菊花精油0.44μL/mL+金盏花精油0.24μL/mL+八角茴香精油0.17μL/mL,冬青精油0.5μL/mL、八角茴香精油0.13μL/mL时,菊花精油和金盏花精油存在协同增效作用。由枯草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可知,复配精油主要抑制了枯草芽孢杆菌对数生长期的分裂和繁殖,使得活菌数明显下降,无法达到正常的生长高峰。  相似文献   

14.
黄文部  马菀笛  文豪  曾茜  何靖柳  秦文 《食品科学》2018,39(19):241-246
以‘冬至绿’西兰花为试材,分离、纯化并鉴定鲜切西兰花贮藏期病原菌,筛选出抑制病原菌效果较好的植物精油。通过分离、纯化及致病性实验得到病原真菌菌株AB01,以病原菌内源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进化树分析,鉴定该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选用肉桂、茴香、牛至、丁香、百里香和香茅6 种精油对AB01进行抑菌性实验,通过体外抑菌和活体抑菌筛选出最优的精油种类及含量。结果发现,肉桂精油对AB01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0.05 μL/mL和0.15 μL/mL,其次是茴香和牛至精油。0.15 μL/mL肉桂精油用于鲜切西兰花可有效降低花球黄花率和切面褐变率。  相似文献   

15.
刘欢  夏光辉  温春野 《食品工业科技》2014,(21):115-118,122
以葡萄灰霉菌为病原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3种复配植物精油(肉桂醛/柠檬醛、肉桂醛/丁香酚和柠檬醛/丁香酚)的协同抑菌效果,通过测定细胞溶出物的释放量和细胞膜渗透性,对其协同抑菌作用机理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复配植物精油处理对采后葡萄灰霉菌的抑制活性显著(p<0.05),使细胞溶出物释放量和细胞膜渗透性显著增加(p<0.05)。以500μL/L肉桂醛/柠檬醛协同抑制效果最明显,在培养过程中肉桂醛/柠檬醛的EC50值为67.46~101.31μL/L,抑菌效果最稳定,抑菌率达93.75%;肉桂醛/柠檬醛协同抑菌作用可能在于破坏灰霉菌的细胞膜,使内溶物和离子外流而导致细胞的死亡。  相似文献   

16.
青花椒精油是一种兼具药用和调味功能的天然精油,已报道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应用前景广泛。然而,其抑菌机制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以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为研究对象,从理化、形态学和代谢水平解析青花椒精油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青花椒精油中包含多种已经报道的抑菌活性成分,其对蜡样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inimum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分别为2.0、4.0 mg/mL。青花椒精油能破坏蜡样芽孢杆菌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导致细胞质渗漏。在亚抑菌质量浓度(0.5 MIC)下的青花椒精油能够诱导蜡样芽孢杆菌在代谢水平上的显著变化。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青花椒精油对蜡样芽孢杆菌造成了细胞膜损伤、能量代谢障碍、氨基酸代谢紊乱等多方面的影响。本实验对青花椒精油抑制蜡样芽孢杆菌的机制进行探讨,有助于青花椒精油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旨在研究甜樱桃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防治技术。以甜樱桃品种‘拉宾斯’为试材,对低温贮藏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研究植物精油及其处理方式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根据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和18S r DNA序列分析将2个病原菌鉴定为毛霉菌目毛霉菌科毛霉属Mucor sp.和肉座菌亚纲小丛壳科炭疽菌属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筛选出百里香精油和丁香精油对2种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百里香精油对Mucor sp.的抑制效果与处理方式无明显关联,但对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熏蒸处理的抑制效果优于直接接触,该油对2种病原菌直接接触的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2000μL/L和1000μL/L;丁香精油直接接触对Mucor sp.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效果优于熏蒸处理,该油对2种病原菌直接接触的MBC分别为500μL/L和1000μL/L。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18种芳香植物精油对5种细菌的体外抑菌活性。方法:采用滤纸片法、肉汤稀释法测定18种芳香植物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敏感度、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体外抑菌活性试验中月桂、百里香、天竺葵、罗勒、依兰、香茅和马郁兰精油对5种细菌有较强的药敏活性,均为中度和高度敏感。18种芳香植物精油对5种细菌的最低MIC值均为0.49mg/mL。月桂精油、罗勒精油和马郁兰精油对肺炎克雷伯氏菌具有较强的杀菌作用,MBC值均为0.49mg/mL。结论:18种芳香植物精油对5种细菌的抑菌效果不同,其中对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抑菌效果最好,部分精油表现出良好的抑菌和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19.
桂枝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柑橘青、绿霉菌及猕猴桃灰霉菌等17种植物病原菌为指示菌,分别采用杯碟法、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桂枝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桂枝提取物具有较广泛的抑菌谱,对这17种供试病原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效果,其中对柑橘青、绿霉的抑菌圈大小分别为(32.67±0.23)mm和(30.50±0.17)mm,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125mg/mL和6.25mg/mL,最小杀菌浓度(MFC)分别为6.25mg/mL和12.5mg/mL,而在其他15种植物病原菌中,桂枝提取物对车前草穗枯菌的活性最强,半抑制浓度(EC50)为0.4386mg/mL,对其他病原菌的EC50为1~22mg/mL。  相似文献   

20.
采用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喙花姜精油,用滤纸片法研究了其对5种常见肉制品致病菌和腐败菌的抑菌活性,平板涂布法测定了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并分析了pH、温度和NaCl对精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喙花姜精油对5种受试菌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的MIC最低,为3.44mg/mL,铜绿假单胞菌的MIC最高,达到55mg/mL,而对大肠埃希氏菌的MBC为6.88mg/mL,对铜绿假单胞菌的MBC为110mg/mL,表明大肠埃希氏菌对喙花姜精油最敏感,喙花姜精油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相对较差。喙花姜精油在酸性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pH为6到8时,5种受试菌的抑菌圈都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喙花姜精油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温度对其影响不显著;NaCl可增加喙花姜精油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