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大鼠睾丸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对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疗效的影响.方法 气流法制备含单独肝细胞或Sertoli细胞与肝细胞混合的微囊.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设模型组、裸肝细胞移植组、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和Sertoli细胞与肝细胞混合微囊化移植组.每组24只,检测ALT、AST、TBil、Alb水平,RT-PCR法测定肝脏凋亡指标Smac/Diabln、caspase-3表达情况,同时各组另取15只大鼠进行生存率分析.观察腹腔内微囊的变化以及腹水中淋巴细胞数的改变.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多元方差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Sertoli细胞与肝细胞混合微囊化治疗组ALT、AST在48 h时即分别降至(533.7±76.5)U/L、(381.2±46.7)U/L,TBil在72 h降至(7.364±2.18)μmol/L.血清Alb水平在48 h已升至(28.4±2.5)g/L,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7、6.5、12.2和8.4,均P<0.05);且Smac/Diablo、caspase-3 mRNA在48、72 h的表达水平也较其他组低(F值分别为3.7、4.8和3.6、4.2,均P<0.05).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和Sertoli细胞与肝细胞混合微囊化移植组大鼠生存率无明显差别,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不同组的微囊均未与腹腔粘连.混合微囊组腹水中的淋巴细胞数也较肝细胞微囊组少(t=4.21,P<0.05).结论 Sertoli细胞与肝细胞混合微囊化移植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效果优于单纯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纯肝细胞微囊在腹腔内仍可引起一定量淋巴细胞聚集,而Sertoli细胞的存在有助于减少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大鼠脂多糖(LPS)、TNF-α、IL-1β和IL-6的影响.方法 用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ALF模型.造模后18 h,60只大鼠均分为模型组、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72 h取血标本,检测血常规、Cr、肝功能、PT和血氨;鲎试剂检测LPS;ELISA法检测TNF-α、IL-1β和IL-6.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大鼠Cr、肝功能、PT及血氨较模型组有明显改善(P<0.01),且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较裸肝细胞移植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LPS为(1.2±0.3)和(0.5±0.1)ng/L,TNF-α为(27.7α4.2)和(21.7±3.2)μg/L,IL-1β为(298.7±13.9)和(247.7±14.1)ng/L,IL-6为(275.7±51.8)和(208.7±48.1)ng/L;模型组分别为(2.1±0.6)ng/L、(37.7±5.1)μg/L、(355.5±26.4)ng/L和(424.8±67.8)ng/L,裸肝细胞移植组LPS、TNF-α、IL-1β、IL-6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24,F=67.3,F=8.38,F=7.59,均P<0.01);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11.73,F=10.75,F=15.91,F=10.83,均P<0.01);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与裸肝细胞移植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5.49,F=4.01,F=7.53,F=3.35,均P<0.01).结论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可通过降低LPS、TNF-α、IL-1β及IL-6而发挥抗ALF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肝功能衰竭(ALF)大鼠S期激酶相关蛋白2(Skp2)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 雄性SD大鼠256只,其中240只用D-氨基半乳糖溶液制备ALF模型.将大鼠分为ALF模型组、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经腹腔分别注射RPMI 1640培养液、裸肝细胞悬液、微囊化肝细胞悬液各2 mL.另外6只作为健康对照组,另10只用于肝细胞分离.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肝细胞中Skp2蛋白的表达,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各组ALT、AST、TBil值,并观察各组生存率,多组样本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可较裸肝细胞更好地降低ALF大鼠ALT、AST、TBil水平(P<0.05).造模36 h时,ALF模型组、裸肝细胞移植组和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肝中Skp2-标记指数分别为(28.2±6.1)%、(41.4±10.5)%和(68.0±10.8)%(F=29.08,P<0.05),三组各15只大鼠168 h时各有4、6和11只存活.结论 动态观察Skp2表达可较好地判断ALF肝细胞的再生情况.  相似文献   

4.
微囊化猪肝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文献报道异种和同种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药物性肝功能衰竭有相似的疗效。随着免疫隔离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已有学者将这一技术应用于同种肝细胞中,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本研究将免疫隔离技术之一的微囊包裹技术应用于猪肝细胞,制备微囊包裹肝细胞,移植于肝衰竭大鼠体内,观察其逆转药物性肝衰竭的效果,以期为今后过渡到临床应用打下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微囊内残余海藻酸钠对微囊化大鼠肝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生物人工肝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简单方便[1-6],其中确保肝细胞的功能是关键[7-12].采用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微囊化技术包被肝细胞既能阻隔免疫反应,囊内细胞呈球状生长符合肝细胞的生长状态[13,14],是人工肝有应用前景的细胞之一.但微囊内残余海藻酸钠在成囊后不能很快排出,对肝细胞功能的影响研究较少,故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徐哲  白雪帆  滕光菊  黄长形  李羽 《肝脏》2003,8(4):27-30
目的 评价微载体粘附培养的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对D 氨基半乳糖盐酸盐诱导的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 胶原酶灌注分离大鼠肝细胞 ,行Cytodex 3粘附培养 ,移植 1× 10 7个微载体粘附肝细胞至D 氨基半乳糖盐酸盐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腹腔内 ,比较各组间生存率、肝功能及肝脏病理改变情况以评估疗效。结果 微载体移植组大鼠存活率明显高于空载体组 ,移植 5d后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 ;空载体组大鼠肝功能及肝脏修复明显迟于微载体组。结论 微载体粘附培养的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对急性肝衰竭大鼠提供代谢支持作用 ,提高急性肝衰竭大鼠存活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aspase-12在D-氨基半乳糖(D-Gal)/脂多糖(LPS)诱导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发展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Caspase-12介导的内质网应激肝细胞凋亡途径在急性肝功能衰竭中的作用。方法以D-Gal/LPS联合腹腔注射诱导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建立实验模型,在不同时间点动态检测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和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评估肝细胞凋亡和肝坏死演变过程;应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肝细胞DNA凋亡条带;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组织中Caspase-12 mRNA表达水平;west- ern blot检测Caspase-12、Bip/GRP78蛋白表达。结果药物诱导5h时肝组织中典型凋亡细胞增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开始升高,Caspase-12 mRNA表达明显增加, Caspase-12蛋白量表达反而减少;7h镜下出现大量肝细胞凋亡和坏死,ALT、AST水平达高峰,分别为(2564±1384)U/L和(1198±497)U/L,正常对照组为(59±17)U/L和(135±12)U/L,Caspase- 12 mRNA表达仍增加,Caspase-12蛋白表达量继续降低;9h 肝细胞坏死明显,伴散在凋亡细胞,ALT、AST水平明显下降,Caspase-12 mRNA表达较7 h下降。Bip/GRP78蛋自表达从5 h开始,至7 h逐渐增加。结论D-Gal/LPS诱导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早期Caspase-12 mRNA表达水平逐渐升高,后期(7-9 h)降低,与肝细胞凋亡发生的时相一致;Caspase-12蛋白酶因内质网应激而被大量活化,提示Caspase-12介导的内质网应激肝细胞凋亡参与炎症性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发生发展,是急性肝功能衰竭中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提示早期干预Caspase-12表达及活化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微囊化肝细胞腹腔移植对暴发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气流法制备含肝细胞的微囊。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设模型组、裸肝细胞腹腔移植组、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每组8只测定ALT、AST、TBil水平。样本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多元方差分析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肝衰竭模型建立后ALT、AST、TBil迅速升高(P〈0.05),并于24h~72h达高峰。同一时间点两两比较发现,Ⅱ、Ⅲ组在48h、72h、120h均明显低于Ⅰ组(P〈0.05),Ⅲ组在48h、72h均低于Ⅱ组(P〈0.05)。Ⅲ组峰值较Ⅰ组前移。模型组、裸肝组和微囊组大鼠生存率分别是26.7%(4/15)、40.0%(6/15)、73.3%(11/15),微囊组较模型组、裸肝组大鼠生存率有显著性提高(P〈0.05)。结论HCT能降低FHF大鼠ALT、AST和TBil水平,减轻肝损伤程度,可能改善FHF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病症,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亟待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手段。大量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具有治疗作用,本文将从抗炎、抗凋亡、免疫调节和抗氧化等方面总结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机制以及提高间充质干细胞疗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熊去氧胆酸对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内质网途径的阻断作用。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D-Gal)腹腔注射一次性诱导大鼠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将模型鼠(6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只。A组为熊去氧胆酸药物治疗组,B组为空白对照组,于不同时间点检测大鼠的生存率和肝功能,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肝细胞DNA凋亡带,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组织中Caspase-1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D-Gal成功完成了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两组大鼠在24小时内无死亡,24~48小时死亡最多,96小时后两组均无死亡。B组24小时肝组织DNA梯度分析显示出现典型凋亡带,48小时时未减弱,72小时时开始减弱,直至7天后消失,ALT于48小时达到峰值,TBil水平变化不显著,ALB水平无变化,Caspase-12 mRNA在48小时亦达到峰值,随后其表达量逐渐降低。A组24小时与48小时时肝组织DNA梯度分析均显示非典型凋亡带,72小时后无显著凋亡带出现。ALT水平和Caspase-12 mRNA表达量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熊去氧胆酸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内质网途径有明显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11.
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是一种以肝性脑病、严重凝血障碍、黄疸、腹水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疗效差、预后差的特点.肝细胞凋亡被认为是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发病的重要病理过程,但其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有研究证实,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 of kappa B,NF-κB)在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肝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但是NF-κB是促进细胞凋亡还是抑制细胞凋亡各报道结论不一[1-4],抑制NF-κB表达能否阻止或者延缓肝功能衰竭病情进展,也无定论.  相似文献   

12.
肝细胞移植经过近30年的发展,正由动物实验向临床过渡,初步结果显示,肝细胞移植在肝功能衰竭和遗传代谢性肝病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现就肝细胞移植在治疗肝功能衰竭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一、肝细胞移植的概念和理论基础肝细胞移植(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HCT)是将正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重症化是我国肝功能衰竭的最常见原因,起病迅速,临床救治困难,病死率高.重型乙型肝炎发病机制复杂,病理生理学过程主要表现为局部微循环障碍、肝细胞短期内大量坏死和凋亡~([1]).乙型肝炎重症化的临床特点为在慢性乙型肝炎基础上出现血清ALT和AST再升高,伴有黄疸和凝血机制紊乱,进一步发展导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其临床表现不同于慢性终末期肝病~([2-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大鼠90%肝脏切除制备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实验组大鼠肝内移植2×106个BMSCs,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的生存情况,RT-PCR检测BMSCs在肝脏的植入,血清检测肝功能确认BMSCs移植对肝脏修复的作用。结果移植BM-SCs的实验组大鼠存活80%,对照组大鼠仅存活20%。RT-PCR显示,BMSCs移植后定植于大鼠肝脏内。肝功能检测显示,实验组大鼠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BMSCs移植可以显著提高急性功能衰竭大鼠的生存率,促进其肝功能的恢复,对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移植的细胞来源与适应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肝细胞移植的概念与细胞来源 肝细胞移植是将正常成年肝细胞、不同发育阶段肝细胞、肝潜能细胞、修饰型肝细胞以及相关生长刺激因子,通过不同途径移植到受体适当的靶位,使之定居、增殖,以至重建肝组织结构,并发挥主要正常肝功能的肝组织工程学手段。人们希望通过肝细胞移植来治疗某些先天性酶缺乏所致的代谢障碍性肝病和提高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大鼠肝细胞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混合共微囊化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对共微囊化大鼠肝实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自制微囊发生器制备含肝细胞或肝细胞与HUVECs以10:1混合的微囊进行体外培养,同时建立非微囊化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组,通过测定培养液中自蛋白、尿素的分泌量和肝细胞形态来判断肝细胞功能和活性.结果 肝细胞与HUVECs共培养或共微囊化均能提高前者的白蛋白分泌和尿素合成量(均P<0.01),存活时间延长;共微囊化组虽前7 d的白蛋白和尿素合成量较非微囊化共培养组低,但在7 d后的白蛋白和尿素合成量高于后者,且相对平稳.结论 肝细胞与HUVECs混合共微囊化能明显改善囊内肝细胞的形态、功能与寿命.  相似文献   

17.
微囊化乳猪肝细胞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型人工肝是目前治疗暴发性肝衰一种有效的方法。它要求所用肝细胞能提供足够的方法,它要求所用肝细胞能提供足够的肝功能支持,应用异种肝细胞时膛应避免排斥反应的发生,肝细胞的微囊化可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制备微囊化乳猪肝细胞并进行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18.
凉血化瘀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凉血化瘀方防治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6组,除正常组外每组大鼠分别连续灌胃给药4天。末次给药后1小时,每组腹腔注射GaIN+LPS,造成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6小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肝细胞凋亡,同时采用原位末瑞标记(TUNEL)法半定量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凉血化瘀方与阳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比较模型组显著下降(P〈0.01,P〈0.05),并且模型组大量细胞阻滞在s期,G2期细胞减少,凉血化瘀方中剂量组与阳性药物对照组较模型组其细胞周期阻滞改善,凉血化瘀方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TUNEL半定量检测细胞凋亡与流式细胞仪结果基本一致,凉血化瘀方与模型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显著下降。结论:凉血化瘀方能够抑制急性肝损伤肝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周期阻滞,其机制可能为修复DNA复制损伤。  相似文献   

19.
急性肝功能衰竭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肝功能衰竭是原来无肝病者肝脏受损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严重临床综合征,死亡率高,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脑水肿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除少数中毒引起者可用解毒药外,目前无特效疗法。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处在研究的早期阶段,是很有前途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20.
杨明智  彭志海 《肝脏》2003,8(2):43-44
由于供体器官来源缺乏 ,肝移植治疗肝脏终末期疾病的应用受到限制。于是人们设计出了生物人工肝、肝细胞移植作为肝移植的辅助或替代疗法 ,用来治疗某些肝脏代谢性疾病 ,促进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肝再生 ,或者在患者得到合适供体肝脏之前提供肝功能支持。对于肝细胞移植及生物人工肝 ,原代肝细胞是患者理想供体 ,但其来源同样缺乏。此外 ,原代肝细胞体外培养或体内移植后的增殖及其功能保持情况不甚理想。研究指出发育的胚胎以及成年体内的某些细胞具有肝干细胞的特性 ,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增殖并分化成为肝细胞或胆管细胞。这些发现具有重要的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