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6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严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有QTcd值均明显大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病人,而两组的QTd及QTcd及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有严重心律失常组内,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QTd及QTcd较同组其它病人明显延长,提示AMI后QT离散度增大,而QT离散度的显著延长,更易于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QT离散度(QTd)与临床室性心律失常级别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室性心律失常QTd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100例室性心律失常病例,测量体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的QTd等值,及随病情的变化。结果:Lown氏Ⅲ级以上病例(35例)与Lown氏Ⅲ级以下(65例)相比,QTd、QTcd、QTc显著增大。40对配对病 列QT离散度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级别与体表ST  相似文献   

3.
操向瑛 《河北医学》2001,7(1):63-64
目的:观察心肌梗塞病人发病24h内及发病后48-72h r QTd变化情况,了解QTd与心梗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本组纳入心梗病人62例,分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未发生室民生心律失常两组,分别测量其发病24h 及发病后48-72h的QTd,并比较两组指标,结果:(1)发生室内性心律失常的心梗病人QTd显著高于未发生心律失常组,(2)心梗发病24h内QTd显著高于发病后48-72h ,结论:急性心梗病人测量QTd对于预则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QT离攻度的临床意义,分析了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电图的QT离散度,结果发现,AMI1周内患者的QT离散度显著大于陈旧性心肌梗塞患者和健康人;并发心律失常的AMI患者的QT离散度大于无心律失常的AMI患者。提示QT离散度对掌握AMI患者病情及一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QT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分析163例CHF病人的QT离散度、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及室性心律失常。QT离散度以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长和最短的QT和JT间期之差及其变异系数计算。结果:平均随访26±15个月,心脏性猝死34例,非猝死型心脏性死亡25例(心力衰竭19例,心肌梗塞6例),非心脏性死亡和接受心脏移植7例,存活97例。心脏性猝死组各QT离散度参数均显著高于存活组和非猝死组,而后两者之间无差异。多因素Cox模型分析示,QT离散度增加是心脏性猝死独立危险因素;JTc离散度≥85ms组和<85ms组3年非猝死生存率分别为30.8%和96.6%。结论:QT离散度增加是心脏性猝死独立危险因素,QT离散度检测有助于识别CHF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时QTc、JTc、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测定了2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c、JTc间期及QT离散度,并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急性心肌梗塞时早期原发性室颤患者QTc显著高于无室颤者(468±41ms)与407±33ms,P<005);JTc异常组与QT离散度>50ms组致命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认为QTc、JTc延长及QT离散度增加者发生室速、室颤的可能性增大。>60岁患者较≤60岁者QT离散度增大,且猝死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的QT离散度变化与室笥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92例患者与90例正常对照组的QT离散度,按有无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组QTd、QTcd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合并严重室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合并严重室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均大于无严重室生心律失常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结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  相似文献   

8.
缪秀华  徐从瑞 《河北医学》2000,6(2):118-119
了解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60例ASAⅠ-Ⅱ级患者,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分为T组和F两组,记录各组患者入室后平静时,气管插管后,拔管后同步12导联ECG,测量各导联QT间期,计算QT离散度。  相似文献   

9.
QT离散度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观察QT离散度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对105心律失常患者作心电图和Holter检查,测量QTmax,QTmin,QT离散度=QTmax-QTmin,分析QT离散度与心率及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QT离散度与心率无关,58例室性早搏患者中10例QT离散度〉0.04s,明显高于房性早搏,器质性与非品质性心脏病的QT离散率有差别。  相似文献   

10.
室性心动过速、心肌梗塞与正常心电图QTc离散度的对比分析李荣成,周圣群自Campbell10年前提出QT离散度这一概念以来[1],体表心电图上各导联QT间期(时限)变异日益受到重视。它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也正在被世人逐步认识。本文通过对室性心动过...  相似文献   

11.
崔小锋  黄文新 《华夏医学》2000,13(4):452-453
目的:探讨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分析,测定其经静脉溶栓前后体表导联心电图QTd及QTcd。结果:溶栓成功后表现出QTd及QTcd均有明显减小(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d及QTcd明显增大,并在溶栓成功后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QTc离散度(QTcd)与冠心病变程度及并发严重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冠心病患者62例,依24h动态心电图资料,经冠脉造影后依其狭窄支数分为2支以上狭窄组与1支狭窄组。分别对每例12导联心电图测量其QTc离散度。结果:并发严重心律失常组的QTcmax、QTcmin及QTcd较无心律失常组明显延长,呈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冠脉2支以上狭窄组QTcmax、QTcmin及QTcd较1支狭窄组显著延长,呈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QTc离散度是冠心病并发严重性心律失常及冠脉狭窄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3.
探讨有心肌肥厚的心脏疾病QT离散度的变化怀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和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4例冠心病患者,89例心肌肥厚的心脏病患者及48例正常对照组以心电图回顾性分析,计算对比QT离散度与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和心肌肥厚心脏病组QT离散度大于60m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通过分析1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T)患者的早期心电图QT离散度(QTd)变化,探讨了其与梗塞部位和梗塞面积的关系。结果揭示:①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的QT离散度显著增大;②对于多数患者其最长QT间期出现在梗塞导联,最短QT间期出现在非梗塞导联;③梗塞部位不是QT离散度的主要影响因素;④梗塞面积与QT离散度虽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决定其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冠心病QT离散度(QTd)和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冠心病55例心律失常和45例无心律失常患者,与30例健康者的QTd及QTc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心律失常QTd(72±18ms)和QTcd(81±14ms)较冠心病无心律失常(50±16ms、56±15ms)及健康者(43±14ms、49±20ms)显著增加,P<0.01。结论:体表心电图QTd和QTcd增加可作为区分冠心病高危人群、预测心律失常有价值的临床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46例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心电图QTc离散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冠心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c离散度明显增加(t=3.158,P<0.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Bruce方案对52例冠心病、84例正常人和18例运动试验假阳性者进行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测定运动前后QT离散度。结果:冠心病患者运动前的QTD和QTcd明显大于正常人,运动后的QTD和QTcd较运动前更明显增大,正常人QTD和QTcd运动前后无差别;运动试验阳性而静息状态心电图正常,QT离散度不大的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D和QTcd明显增大;运动试验阳性而又无冠心病的所谓假阳性者,运动前后QTD和QTcd变化不明显。结论:QT离散度可能对心电图运动试验的冠心病的诊断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VA)及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运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检测114例有或无心室肥厚患的QT离散度及校正值(QTd、QTcd)。结果:VA检出率为28.95%;VA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有显性差异(P〈0.05);室上性心律失常的QTd、QTcd与无心律失常无显性差异(P〉0.05);114例中,心室肥厚或扩大患的QTd、QTcd与心室正常有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结果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分析和总结70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伴随及不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Ⅰ、Ⅱ组)运动前后的QTcd(校正的QTd)变化,并与35例阴性者(Ⅲ组)对照。结果:运动后各组间QTcd均有显著差异,在2个阳性组(Ⅰ、Ⅱ组)运动后均比运动前QTcd显著增加,且Ⅰ组增加幅度更大,达14086%。结论:运动诱发心肌缺血,使心肌复极不均一,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提供条件。QTcd增大可作为判断运动试验结果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Bruce方案对52例冠心病、84例正常人和18例运动试验假阳性者进行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测定运动前后QT离散度。结果:冠心病患者运动前的QTD和QTcd明显大于正常人,运动后的QTD和QTcd较运动前更明显增大,正常人QTD和QTcd运动前后无差别;运动试验阳性而静息状态心电图正常,QT离散度不大的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D和QTcd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