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方烨 《科学咨询》2006,(1):42-43
2006年,中国经济增幅与2005年相比将出现一定下降,但下降幅度有限,估计仍将可能接近9%左右。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近期推出的报告《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分析与展望》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依然比较好,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低通胀的稳定运行格局。参与撰写此报告的有关专家坦言,2006年中国经济仍将面临发展过程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风险会不断显现和突出的问题,长期矛盾对短期增长的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2.
转型期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短期波动和长期增长间的关系是当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前沿和方向,二者的关系如何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本文首次在经济增长收敛回归框架下,使用跨地区面板数据,从实证的角度研究了转型期中国经济短期波动对长期增长的影响,以及由于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些制度环境的改变可能对二者关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波动对增长的影响具有非线性,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减轻波动对增长的负面影响,各地区波动对增长的影响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同而具有异质性。文章最后还对经验研究的结果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刘熀松  周赟 《管理世界》2005,(11):152-153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因分析经济增长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现象,关于其动因的研究每个经济学派都有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如何内生化经济的长期增长动因是学者主要争论的。从短期看,任何资本、劳动力、技术以及制度上的冲击都可能使得经济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但对于不同的国家,或者是某个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其经济增长所依赖的经济增长动因并不一定是相同的。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增长动因,许多学者给出了分析。林毅夫(1994)的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促进了资源向…  相似文献   

4.
陈锐  王俭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Z1):755-759
使用1995-2004年10年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 Model)模型对影响中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影响中国GDP变化.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5.
趋势     
中国至少可保持10年7.3%的经济增长 德意志银行预测,支撑一国长期高速增长的条件在中国都已具备,中国至少可保持10年7.3%的增长。该行认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是中央向地方、政府向企业的分权改革;二是伴随经济自由化过程的企业改  相似文献   

6.
未定稿     
正中国特色与理论创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深圳综合开发院院长樊纲认为,当前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充分挖掘中国这几十年来制度转轨、经济发展的特殊的经济实践和历史过程,找出那些真正新的经济现象。首先,中国是两个转型过程同时发生的国家,一方面是从落后的经济为起点实现了经济起飞和持续增长;另一方面,这种经济增长是在从公有制一统天下的计划经济向多元化市场机制转轨的过程中发生的。其次,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第三,中国是第一个大规模吸引外资、对外资高度开放以实现长期经济增长的国家。最后,中国还有其他的特殊性,如地域广大,差异性较大等。这都可能是理论创新有待发掘的"金矿"。(《经济研究》)  相似文献   

7.
动态视点     
中国经济景气周期有望延长2005年上半年的宏观经济基本上按一种理想轨迹在运行: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物价上涨比较温和,即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这让人们对延长本轮经济周期充满信心。一些经济学家表示,从短期看,下半年消费、投资、进出口“三驾马车”依然动力强劲,可拉动中国经济较快发展。从长期看,因为这次宏观调控在各方面力度把握得比较到位,这一轮经济景气周期有希望比历史上任何一轮景气周期都长,历史上2年扩张、3年收缩、5年一个周期的情况可能被打破,而延长至6年甚至6年以上。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运用为信息时代中国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构建包含互联网运用及其空间外部性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经验分析模型,以中国285个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2006年~2016年的有关数据,分析了互联网运用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效果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运用通过反馈效应放大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效果,兼有长期和短期效应,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考虑并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互联网运用驱动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效果是稳健的.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上,互联网运用能够促进区域创新和提升区域知识存量,利用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等复合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该发现对于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深入认识互联网驱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均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运用为信息时代中国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新的选择.通过构建包含互联网运用及其空间外部性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和经验分析模型,以中国285个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2006年~2016年的有关数据,分析了互联网运用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效果及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运用通过反馈效应放大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效果,兼有长期和短期效应,且长期效应大于短期效应.考虑并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互联网运用驱动区域经济增长作用的效果是稳健的.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上,互联网运用能够促进区域创新和提升区域知识存量,利用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中介效应等复合机制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该发现对于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深入认识互联网驱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均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未定稿     
《领导文萃》2013,(3):136-137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韩玉玲认为,在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中国也出现了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影响到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稳定,主要有:第一,内需不足,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中国长期以GDP总量增长为导向,其基本路径是投资推动,从而造成了人民收入水平的增长长期落后于GDP的增长,并不可避免地牺牲了部分的生态和环境;出口导向型的经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保持增长的良好态势,但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导致的中国经济内外失衡也很突出。中国国际收支的巨额顺差现象加剧,外汇储备也随之增加。本文分别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两个方面进行顺差原因分析,指出其主要原因是内需不足拖累中国进口增长、加工贸易占出口主导地位、外资大量涌入、资本流出渠道狭窄、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长。这种连续的、长期的、大幅度的经常项目和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已经明显表现为经济的外部失衡。在总结双顺差可能对中国造成不利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双顺差所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2.
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但是系统考察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文在一个引入市场化与不完全契约的内生增长模型中,从市场潜力角度考察了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市场潜力扩大会提高长期增长率,市场化改革则通过扩大市场潜力对增长率的正影响,而促进长期增长。在此基础上,基于1999~2009年间中国省份38个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发现这一结论显著成立;在控制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禀赋、FDI、市场竞争、多样化与专业化及变量内生性后,上述结论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13.
韩永辉  刘洋 《管理世界》2024,(1):20-37+60+38
少子化与老龄化成为中国人口发展新特征,经济增长亟需探寻现代化新路径。本文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构建包含劳动力供给冲击、工业智能化、内生性技术创新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揭示工业智能化对少子老龄化负向影响的双重调节机制。研究发现:短期内,工业智能化可优化劳动力与资本要素配置,进而提升经济均衡总产出,有效缓解少子老龄化的不利冲击。然而这一调节效应呈现显著的时期异质性:长期内,工业智能化难以弥补研发型劳动力缺口,并可能引发过度替代、贫富分化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对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支撑作用有限。研究结论表明:政府宜在合理布局工业智能化的同时,兼顾增进人力资本积累、提升自主创新质量,实现少子老龄化时代下的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收敛性的协整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57-2006年人均实际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内和地带间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从一个新视角研究了我国的区域经济差距问题。结果发现,我国东部地区内部各省经济差距存在收敛趋势,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差距却不存在收敛趋势,但它们的经济增长在长期都受到三个共同冲击的影响;我国三大经济带之间以及经济带两两之间的经济差距不存在收敛趋势,但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受到两个共同冲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对我国地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经济持续30年的增长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正是政府的无能尤其是领导者的无能造成了这些地方经济的长期落后。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我国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1997-2010年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Panel-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函数以及方差分解方法,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总人数之间存在显著的协整关系;金融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的正向影响效应;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发展促进了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总人数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对金融业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就业总人数对金融业发展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利用1995~2016年出口数据描述了中国产品空间变化和产业升级演化过程,勾画了中国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能方向。研究发现:(1)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产品逐渐从产品空间的外围向中心扩张;(2)新兴产品的出现符合产品空间理论中的临近原则,距离已有优势产品越近,边际产品转化为新兴产品的概率越高;(3)通过把出口产品空间对应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可以发现中国出口产品空间的演变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复杂度提升和中国经济增长;(4)伴随中国经济复杂度提升,从发展前景看,中国近期重点发展的产业是机械和汽车等产业,长期有待发展的产业是飞机制造等。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中国国家安全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平均年增8%,90年代9%,2003年达到9.1%。投资率,2002年到40%,2003年更超过50%。2003年物价突然上升,结束了5年的通货紧缩,通货膨胀预期将带动消费投资和高潮。基础设施能力有很大提高,国家外汇储备创400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峰,可通过进口缓解国内物价上升的压力。中国经济已具备动力,可能出现20世纪90年代美国那样的连续8年的低通涨高增长。按照年增8%,2009年GDP比2004年初提高70%,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0%,那么以美元计算的GDP将提高1倍,人均GDP超过1500美元。总量膨胀,财富增加是好事,但可能产生坏的结果。财富分配如果失衡,中国发展前景将面临风险。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多方面的不平衡: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国防和公共教育卫生发展不平衡;短期经济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发展不平衡;经济改革与政治社会改革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发展不平衡;社会各阶层发展不平衡;经济与思想文化不平衡。失衡的核心是新增利益和原有利益如何在社会各集团之间,在局部和整体之间、在眼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一个"资源重新配置型"分析框架下研究了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和机制,我们的分析框架可以较好地描述中国诸多经济增长的典型化事实,解构中国经济新常态出现的经济学逻辑,帮助我们理解制度质量在一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强调了增长背后的两种主要推动力,一是短期经济增长动力,它是基于要素重新配置的增长动力,影响这种动力的主要因素是金融约束。一个国家可以在没有制度质量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完成要素重新配置型的经济增长。二是长期经济增长动力,它是基于国家基础能力发展的增长动力,任何国家长期的经济增长都离不开国家基础能力的提升,制度质量是国家基础能力构建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对于中国来说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政治问题,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中起着关键作用。经济增长与转型经济密不可分,同时,影响经济增长因素也至关重要。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中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的阶段称为"中等收入陷阱",克服陷阱成为经济增长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