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编寄语     
本期PRS专栏是关于硅胶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并发症的专题。假体隆乳术,从硅凝胶乳房假体发展到盐水乳房假体;从光面假体发展到毛面假体;置人层次由胸大肌下层发展到乳房后间隙,再恢复到胸大肌下层,均是围绕着假体置人后包膜挛缩的发生相关的。其结论是:①假体隆乳术后的包膜挛缩是不可避免的;②其发生率是变量;  相似文献   

2.
肿胀技术对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肿胀技术对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科室自2003年8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52例假体隆乳术求美者(104只乳房),均采取经腋窝入路胸大肌下置入圆形毛面硅凝胶假体的方法,假体体积200~240ml.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肿胀技术分为A、B两组,观察所有求美者术后每天引流量和引流液颜色,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包膜挛缩发生率.结果 本组52例求美者(104只乳房),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平均为5d,当单侧24h引流量少于30ml时拔除引流管.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A组(未应用肿胀技术组)48只乳房,出现Baker Ⅲ级以上包膜挛缩4只,包膜挛缩(≥Ⅲ级)发生率为8.33%;B组(应用肿胀技术组)56只乳房,出现Baker Ⅲ级以上包膜挛缩2只,包膜挛缩(≥Ⅲ级)发生率为3.57%;两组包膜挛缩发生率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肿胀技术行胸大肌后假体隆乳可明显降低假包膜挛缩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囊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乳房假体包膜挛缩3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隆乳术是常见的整形手术,硅胶假体隆乳术后纤维包膜挛缩是该手术的主要并发症。夏东胜曾报道国外一份资料称乳腺下置入者发生率为30%~70%,胸大肌下置入者15%,国内一般为4%~10%。自2003-2006年我们以囊内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硅胶假体隆胸术后的包膜挛缩病例3例,均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个性化隆乳术的技巧和临床效果。方法:依据个性化采用双平面法隆乳术,取乳晕切口,将假体部分置入胸大肌后间隙,部分置入乳腺后间隙,以减少胸大肌张力。结果:临床应用50例,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3年,外形自然。假体边缘不明显、无血肿、无感染、无明显增生瘢痕、无包膜挛缩等并发症。结论:按个性化双平面方法假体隆乳术,能改变假体表面软组织覆盖及其生理力学关系,是集乳腺下平面及胸大肌下平面的优点整合,是一种理想的隆乳术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肌筋膜下丰胸的手术适应证及优缺点。方法:对我科近一年来124例假体丰胸病案进行总结,比较乳腺下、胸肌筋膜下及胸大肌下三个不同层次置入假体时操作难易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术后满意度。结果:乳腺下及胸肌筋膜下置入假体时剥离较为费力,尤其是乳晕下缘至乳房下皱襞区域,胸大肌下置入假体时此区域的剥离相对来说较容易。相比较而言剥离胸肌筋膜时操作比较繁琐;术后疼痛感以胸大肌下置入假体最为明显,乳腺下与胸肌筋膜下无明显区别。胸肌筋膜下置入假体术后发生假体移位及出现包膜挛缩的几率最低,胸大肌下及乳腺下无明显差别。假体边缘的触及感以乳腺下最为多见。术后血肿的发生率胸肌筋膜下置入假体最低;术后满意度胸肌筋膜下置入假体最高。结论:胸肌筋膜下置入假体操作虽较繁琐但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低,仿真性强,患者满意度高,有一定乳腺基础的患者是最适合的受术人群。  相似文献   

6.
毛面与光面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并发包膜挛缩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对毛面乳房假体与光面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并发BakerIII级以上包膜挛缩的发生率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年5月至2006年5月)、Embase(1966年5月至2006年5月)、Cochrane图书馆(2005年第2期)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年5月至2006年5月),人工检索《中华整形外科杂志》(1985年创刊至2006年5月)和《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新疆医科大学图书馆馆藏期次),收集所有相关随机对照及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4.2.8进行Meta分析.结果 通过对6个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采用毛面乳房假体隆乳术后1、10年并发Baker Ill级以上包膜挛缩发生率明显低于光面乳房假体(P<0.05).结论 毛面乳房假体隆乳术Baker III级以上包膜挛缩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光面乳房假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Meta分析方法定量比较光面乳房假体和毛面乳房假体隆乳术后的包膜挛缩发生率.方法 以breast augmentation、capsular contracture、smooth implant、textured implant、隆乳、乳房假体等检索词在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生物数据库等检索,最大限度地收集毛面乳房假体和光面乳房假体隆乳的文献,提取其包膜挛缩和其他并发症的数据进行整合,以获得比值比(odds ratio,OR)合并值.各合并数据使用RevMan 5.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对11项研究毛面乳房假体和光面乳房假体的临床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后得出,包膜挛缩发生率的合并OR值为0.32,95%可信区间(CI)为0.18~0.58,P=0.0002.除包膜挛缩外,其他并发症发生率的合并OR值为1.31,95% CI为0.96~1.77,P=0.09.结论 毛面乳房假体隆乳术后发生包膜挛缩风险低于光面乳房假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假体隆乳术后并发包膜挛缩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自2007-2009年在我科就诊的25例胸大肌下假体隆乳术后并发包膜挛缩的患者,在完整切除挛缩的包膜后应用双平面法置入乳房假体.结果 对25例患者随访3 ~ 12个月,其中2例乳房变硬,为BakerⅡ级,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乳房柔软,更富弹性,形态美观,无乳房下垂及假体上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双平面法隆乳术是治疗假体隆乳术后并发包膜挛缩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硅凝胶乳房假体置入隆乳术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测量胸乳距、乳房基底宽度、乳头至乳房下皱襞距离等数据确定选用的假体类型、容量;采用腋窝切口或乳晕切口,将假体置于胸大肌深面或浅面。结果:统计我科自2010年5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国产硅凝胶毛面假体隆乳术122例,其中置于胸大肌深面68例、置于浅面54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1年,所有患者乳房外形逼真,手感真实柔软,出现轻度包膜挛缩1例,未见感染、血肿及假体扭曲等并发症。结论:硅凝胶乳房假体与身体组织相容性好,适当的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可明显降低包膜挛缩率。  相似文献   

10.
胸大肌浅筋膜下假体隆乳术临床应用的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假体隆乳术,整形外科医师一直在寻找一个最佳的假体置入层次.传统的置入层次有乳腺下和胸大肌下.置入乳腺下的隆乳术,在术后的乳房外观上常可见假体的边缘及皱褶,特别是对于身材瘦小的女性求美者,而且有较高的包膜挛缩概率.有学者认为[1-2],将假体置入乳腺下的隆乳术其术后乳房的外形自然,但只适合那些组织量(皮下脂肪和乳腺组织)充足、乳房轻度下垂的女性,能够保证在假体上有足够的软组织覆盖.  相似文献   

11.
1临床资料 例1,患者女性,35岁。1996年于外院行置入假体隆乳术,术后自觉外形欠佳,2006年再次行置入假体隆乳术,术后1个月自觉乳房较硬。且日后并无明显改善,来我院要求取出的同时再次隆乳。查体:双侧乳房中等硬度,无触痛,为乳房假体包膜挛缩Bakerm型。在全身麻醉下,取双侧腋横纹切口,分离至胸大肌外缘及胸大肌后间隙,触及假体包膜,以电刀切开包膜。充分游离后取出“毛面”乳房假体,  相似文献   

12.
经腋窝人路内镜辅助双平面法解剖型假体隆乳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辅助技术,经腋窝人路双平面法硅凝胶假体隆乳术的可行性,并对手术操作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切口位于双侧腋窝皮肤自然皱褶处,长约4cm.以常规方法剥离胸大肌后间隙,在10 mm-30°内镜辅助下,剪离断部分胸大肌.通过腋窝切口植 入毛面解剖型硅凝胶乳房假体,常规留置负压引流3-5 d.结果 临床应用79例,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与单纯胸大肌后假体隆乳患者相比,本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明显较轻,外形更为自然,手 术效果满意,无包膜挛缩、血肿、瘢痕增生及感染等并发症出现.结论 在内镜辅助下,可以经腋窝入路完成双平面法硅凝胶假体植入隆乳术.该方法将乳腺后间隙假体隆乳术及胸大肌后间隙假体隆乳术的优点相结合,切口隐蔽.在双平面法隆乳术中,当患者要求采用隐蔽切口时,应用该技术是非常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双平面隆乳术8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双平面(即部分胸大肌后间隙和部分乳腺后间隙)置人隆乳术的可行性及可靠性.方法 自2004年5月至2008年4月,共行双平面隆乳术86例,其中乳晕切口62例,乳房下皱襞切口24例.结果 对53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除2例双侧乳房轻度不对称、1例包膜挛缩外,其余各例乳房外形良好,未见假体扭曲、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假体边缘不明显.结论 双平面隆乳术,改变了假体表面软组织覆盖及其生理力学关系,整合了乳腺下平面及胸大肌下平面的优势,是扬长避短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乳晕切口采用多种方法综合处理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的效果.方法 2005年2月至2011年6月,对94例168侧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进行治疗并置入假体,其挛缩程度均为Baker分类法Ⅲ、Ⅳ级.94例均采用乳晕切口,根据原假体置入腔隙及乳腺、胸大肌厚度等条件,采取重新剥离腔隙、去除或不去除包膜组织,甚至二期手术,于胸大肌或乳腺后间隙置入假体等方法综合处理,术中严格止血.结果 术后94例中46例获得门诊随访,其余病例均获得电话随访,时间6 ~37个月,平均9.9个月,术后包膜挛缩复发Ⅲ级者2例、Ⅳ级者1例,其余病例乳房外观均丰满、挺拔,柔软度较好,电话随访病例均对乳房塑形效果满意.本组病例均无血肿、感染、乳房假体破裂、乳房下垂及上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乳晕切口对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进行综合而有效地处理,术后包膜挛缩复发率较低,可以获得较满意的乳房塑形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内窥镜技术辅助下行假体隆乳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入组病例共206例,采用全身麻醉后做腋窝切口,在内镜下行胸大肌后间隙分离,离断部分胸大肌,形成双平面,置入假体。结果:本组共206例隆胸患者,术后随访123例,随访时间1个月~4年,术后大部分患者恢复良好;包膜挛缩发生Ⅱ级9例,Ⅲ级2例,本组无Ⅳ级挛缩,包膜挛缩发生率约为5.3%。本组无再次手术修复病例。结论:在内镜引导下经腋部入路"双平面"假体隆乳,具有手术切口隐蔽,术野放大,直视下操作,微创安全,止血彻底等优点,该方法适应证较广泛,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假体隆乳术后严重包膜挛缩的处理方法及乳房假体置入的适应征。方法 2006年6月至2014年3月,对45例假体隆乳术后严重包膜挛缩(双侧乳房均为Baker分类法Ⅳ级)进行治疗,并进行同期或二期乳房假体置入。手术均采用乳晕切口入路,并根据情况保留或去除包膜组织,在乳腺后间隙或胸大肌后间隙置入假体。结果 38例患者均一期置入乳房假体,7例于术后6个月行二期乳房假体置入。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39例获门诊随访,随访率86.7%,随访时间6~58个月(平均13.5个月)。1例术后4个月时仍出现包膜挛缩Ⅳ级,予以二期手术取出乳房假体,未再置入。其余患者乳房形态良好,触摸乳房手感较柔软。结论对于严重的假体隆乳术后包膜挛缩,对包膜进行有效处理,并根据情况置入假体,可以取得较好的术后乳房外观及手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olyacrylamide hydrogel,PAHG)注射隆乳取出术后,同期行假体置入的临床适应证与疗效.方法 对PAHG注射隆乳后发生并发症者,术前做乳腺超声、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注射物分布层次和组织浸润情况,经乳晕切口行注射物及病变组织彻底清除后,根据组织浸润程度、包膜完整性、胸肌和乳腺变性情况,分别选择乳腺后、胸大肌后、双平面3种方式,同期行硅凝胶假体置入术.结果 56例切口均愈合良好,乳房对称、挺拔.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乳房外形良好,无瘢痕和假体疝出,无纤维包膜挛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依据PAHG取出后乳房畸形特点,同期假体置入重塑乳房形态,既可改善乳房外观,又可缓解心理障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内窥镜辅助下经腋下入路行假体隆乳术的效果。方法:采用腋下切口入路,在内窥镜辅助下,直视分离手术腔隙,离断部分胸大肌,将乳房假体置于胸大肌下和乳腺筋膜下双平面腔隙中。结果:本组就医者56例,经过平均11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后恢复快,未出现血肿,包膜挛缩等并发症,乳房形态自然,受术者满意度高。结论:经腋下切口在内窥镜辅助下的双平面假体隆乳术,变盲视操作为可视操作,视野清晰,操作简便;可在直视下进行胸大肌的松解,减少胸大肌对假体的束缚,降低了疼痛和包膜挛缩的发生,术后外形美观、手感逼真,可获得理想的动态效果,获得持久、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尽管有一些广泛认可的相关因素,但导致包膜挛缩的多层面的因素在近几十年内仍未解决。本研究将调查首次隆乳术患者导致包膜挛缩的一些潜在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资料包含2560例首次隆乳术患者,假体5109只,由34位医师在5年内施行的SIENTRA临床研究结果。患者每年随访一次,记录包膜挛缩的Baker分级。潜在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属性、假体属性、手术特征、腔隙冲洗和术后特征,对其进行频率和多变量模型分析。结果在5年中,共有179例患者的265只乳房假体发生包膜挛缩。由假体产生的包膜挛缩的总体Kaplan—Meier概率为7.6%。未调整的分析显示,以下因素会增加包膜挛缩的发生概率:光面假体、环乳晕切口、乳腺下层面置入、抗生素及类固醇腔隙冲洗、被建议按摩及外科胸罩(P值均〈0.05)。将所有危险因素调整为模型中的变量,其多变量分析的结果发现6种因素与包膜挛缩有独立关联(假体置入层次、假体表面、切口位置、血肿或血清肿发展、假体尺寸及外科胸罩;P值均〈0.05)。结论本研究分析证实,排除其他因素的情况下,肌肉下层次置人和选择毛面假体可显著减少包膜挛缩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胸肌筋膜下隆胸术的临床治疗特点和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在我科进行隆胸的248例患者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比较乳腺下、胸肌筋膜下及胸大肌下三种手术操作的难易程度、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治疗疗效。结果:乳腺下和胸肌筋膜下手术在置入假体时较为费力,而胸大肌下手术在置入假体时相对容易。术后患者对疼痛感到最重的是胸大肌下置入术,而乳腺下和胸肌筋膜下手术较轻,两者之间相比,无明显差异。胸肌筋膜下手术在术后出现假体移位的几率最低,胸大肌下及乳腺下手术相对较高。术后血肿的发生率在胸肌筋膜下手术最低;术后患者的满意度以胸肌筋膜下置入假体手术最高。结论:胸肌筋膜下置入假体操作虽较繁琐但术后出现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