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了解近年来江苏沿海地区5种虫媒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防治疾病提出建议和对策。方法采用SAS 9.3分析软件对2005—2013年江苏省疾病信息系统中监测病例数据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江苏沿海地区5种虫媒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恙虫病(0.810/10万)、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0.727/10万)、疟疾(0.367/10万)、乙脑(0.051/10万)和登革热(0.002/10万);HFRS和恙虫病是沿海地区报告病例数最多的疾病,病例分别主要集中在苏北的连云港和盐城,HFRS呈秋冬季和春季2个发病高峰,恙虫病呈明显的秋冬季单峰分布。疟疾2011—2013年发病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以输入性恶性疟疾病例为主,夏季病例最多;乙脑和登革热发病率一般较低,呈高度散发,乙脑病例多发生在夏季,登革热基本为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发生可能。结论江苏沿海地区2010年前虫媒传染病总体年均发病率呈现波动式发展,但2011—2013年疫情有重新抬头的趋势,尤其是恙虫病、HFRS和疟疾发病率一直维持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探索中国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之路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1 中国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概况 在中国,由病媒生物传播的疾病占法定报告传染病的近1/3。其中,甲类传染病有鼠疫;乙类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和疟疾;丙类传染病有流行性/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另外还有一些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没有列入法定报告传染病,包括菜姆病、恙虫病、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巴尔通体病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虫媒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6-2010年虫媒传染病三间分布。结果广元市1996-2010年共报告8种虫媒传染病1 302例,死亡48人,年均发病率2.86/10万。1996-2000年报告乙脑、钩体、出血热及疟疾4种虫媒传染病;2001-2005年新增报告狂犬病、血吸虫和黑热病,报告7种虫媒传染病;2006-2010年新增报告布鲁菌病,报告8种虫媒传染病病例;2006-2010年年均发病率较1996-2000年下降73.70%;1996-2000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81.97%;2001-2005年与1996-2000年一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77.37%;2006-2010年病种以乙脑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64.04%。乙脑病例集中在7~9月,其中8月为发病高峰,占乙脑报告病例的59.12%;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占乙脑病例的95.13%;钩体分布在5~11月,其中10月为发病高峰,占钩体报告例数的74.41%;发病年龄主要在20~59岁组,占钩体病例的87.60%;出血热以6~7月、11月~翌年1月发病较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占出血热病例的64.16%。发病职业以农民、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的93.70%。结论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报告病种有增加趋势,虫媒传染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重点人群,应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环节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4.
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和分析我国1991-2006年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和分布情况,探讨新时期疫情的影响因素,提出加强自然疫源性疾病监测建议。方法收集1991-2006年全国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布鲁氏菌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重点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疫情监测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91-2006年全国鼠疫、HFRS、狂犬病、乙脑、钩体病、布病、登革热、疟疾等报告病例1 859 295例,死亡39 028例,发病比例由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7%左右降至2%,下降近70%,死亡比例则由50%降至目前的40%左右,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疫情主要集中在我国南方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呈现出南多北少的特点。全球气候变暖、媒介和宿主动物入侵与耐药性、生态环境变化以及畜牧养殖业和其相关产品加工产业的高速发展等因素是目前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的影响因素。结论在监测工作中重点加强预警监测、免疫接种和防制策略的效果评价以及媒介生物和宿主动物综合治理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山东省2006—2012年恙虫病疾病负担,为制订恙虫病的有效防制措施及合理分配有限的卫生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中2006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恙虫病发病数据,采用发病率、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和DALY强度评价恙虫病的疾病负担。结果2006—2012年山东省全省恙虫病年均发病率为0.35/10万,年均DALYs为63.82人年,年均DALY强度为0.066 6人年/10万;城市地区恙虫病年均DALY强度为0.014 1人年/10万,低于农村地区的0.121 3人年/10万;女性恙虫病年均DALY强度为0.071 4人年/10万,高于男性的0.061 9人年/10万;各年龄组中,60~69岁年龄组恙虫病年均DALY强度最大,为0.182 7人年/10万。结论山东省农村地区恙虫病疾病负担高于城市地区,女性和60~69岁年龄组人群是恙虫病发病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恙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广东省2006—2017年恙虫病监测数据,对广东省常住人口恙虫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7年广东省恙虫病发病率从0.41/10万上升至5.52/10万,共报告死亡病例30例,总计病死率为0.09%。恙虫病病例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共30 551例,占96.30%,确诊病例1 175例,占3.70%。历年女性发病率均高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1∶1.16。各年龄均可发病,总计发病率 65~69岁最高,为137.00/10万;发病人群以农民为主,占63.73%。发病时间呈双峰分布,属于夏秋季型。2010年起全省各地市均有病例报告。结论 2006—2017年广东省恙虫病报告例数呈上升趋势,发病存在明显季节性,农村劳动者和中老年人群是高危人群。应提高各机构重视程度及恙虫病早诊断、早治疗、早报告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深圳市2006-2013年恙虫病流行病学特点,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探索2006-2013年深圳市恙虫病的空间分布特征,为恙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描述深圳市2006-2013年恙虫病流行病学分布特征,利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确定恙虫病的高风险地区。 结果 2006-2013年全市共报告恙虫病病例127例,其中死亡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0.15/10万,历年发病率呈增高趋势(P<0.05);2013年发病率最高,达0.43/10万;2006-2013年各区中南山区年均发病率最高,达0.593/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5-11月份,占86.6%;男女比为1.17:1;职业以工人和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共报告68例(占53.54%); Moran’s I全局统计量为0.548(P=0.05),局部自相关系数大于1的地区包含西乡、西丽、桃源、新安、南头、沙河、粤海、南山、招商、蛇口等10个街道,这些街道是深圳市恙虫病发病数的高聚集区域。 结论 2006-2013年深圳市恙虫病的发生存在逐年增高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及时发现疾病的聚集情况,确定高发和危险地区,在流行季节应针对重点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减少感染机会,控制恙虫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越秀区近5年虫媒传染病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方法]对2006~2010年越秀区法定报告虫媒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06~2010年越秀区累计报告法定虫媒传染病133例,年均发病率为2.29/10万,其中大塘街道最高(5.54/10万)。年均发病率,疟疾为0.19/10万,登革热为1.52/10万,流行性乙型脑炎为0.04/10万,流行性出血热为0.52/10万,钩端螺旋体病为0.04/10万。133例病人中,男性占57.14%,女性占42.86%;<20岁的占14.28%,20~50岁的占56.39%,>50岁的占29.33%;商业服务人员占18.04%,家务待业者占18.04%,离退人员占14.28%,干部职员占12.78%,工人、民工占11.28%,其他占27.82%;8~11月发病的占70.67%。2006~2010年发病率分别为5.29/10万、1.82/10万、0.69/10万、1.03/10万、2.05/10万。[结论]越秀区虫媒传染病疫情比较平稳,登革热为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四川省入境人群疟疾、登革热、乙脑、基孔肯雅热的疫情动态,为入境人群疟疾、登革热、乙脑、基孔肯雅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集入境人员血液,用镜检、胶体金、ELISA、RT-PCR等方法进行疟疾、登革热、乙脑、基孔肯雅热的检测.结果 2012年四川省入境人群疟疾监测阳性率达2.62%,均为赴非洲的劳务人群.登革热、乙脑、基孔肯雅热阳性率均为0.结论 2012年四川省入境人群蚊媒病感染以疟疾尤其是恶性疟为主,感染者主要是赴非洲务工的劳务人员,因此应进一步加大对赴非洲劳务人员关于防疟知识的宣教和防疟措施的推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应对来自蚊媒病高发地区的国际航班进行重点监控,加大入境人群的传染病监管力度,及早发现输入性蚊媒传染病;本次虽未检出登革热、乙脑和基孔肯雅热,但这些传染病仍有潜在存在的可能性,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靖江市2011-2012年恙虫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病例信息,结合PCR检测结果,进行三间分布描述。结果 2011-2012年共报告恙虫病17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3.0/10万,2012年报告发病率为2011年的1.9倍。病例呈散发,发病率居前3位的乡镇为东兴(50.0/10万)、新桥(28.0/10万)、马桥镇(20.0/10万);10-11月发病占全部病例的97.8%;40~69岁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73.6%(131/178);职业分布居前3位的为农民(77.0%)、离退休人员(7.9%)、家务及待业(6.2%)。恙虫病东方体核酸检测阳性率72.7%(8/11)。结论靖江市恙虫病流行呈增长趋势,疫情呈秋冬型,40~69岁农民为发病主要人群。建议加强监测,对重点人群加大恙虫病防制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掌握越秀区近5年虫媒传染病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方法]对2006~2010年越秀区法定报告虫媒传染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2006~2010年越秀区累计报告法定虫媒传染病133例,年均发病率为2.29/10万,其中大塘街道最高(5.54/10万)。年均发病率,疟疾为0.19/10万,登革热为1.52/10万,流行性乙型脑炎为0.04/10万,流行性出血热为0.52/10万,钩端螺旋体病为0.04/10万。133例病人中,男性占57.14%,女性占42.86%;〈20岁的占14.28%,20~50岁的占56.39%,〉50岁的占29.33%;商业服务人员占18.04%,家务待业者占18.04%,离退人员占14.28%,干部职员占12.78%,工人、民工占11.28%,其他占27.82%;8~11月发病的占70.67%。2006~2010年发病率分别为5.29/10万、1.82/10万、0.69/10万、1.03/10万、2.05/10万。[结论]越秀区虫媒传染病疫情比较平稳,登革热为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江苏省沿海地区重要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及其危害情况,为预防沿海地区病媒生物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沿海6个县(市)作为监测点进行病媒生物监测,并同时收集2013年沿海地区病媒生物性疾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江苏省沿海地区2002年6月至2013年蚊、蝇、鼠和蜚蠊的平均密度分别为1.22只/(灯·h)、19.78只/笼、2.07%和0.33只/张;沿海地区病媒生物性疾病主要以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恙虫病和疟疾为主,3种疾病2013年发病率均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其发病率分别为1.09/10万、1.53/10万和0.76/10万。结论 沿海地区气象和生境的变化可能会对病媒生物以及病媒生物性疾病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加强江苏省沿海地区HFRS、恙虫病和疟疾等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强化疫苗接种,积极开展灭鼠、灭蚊等工作,有效地降低病媒生物性疾病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2002年与2006年广州市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为今后全市防控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广州市2002年和2006年疫情监测与报告信息系统和实验室监测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现场调查报告、疫情简报等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2年与2006年广州市登革热病例数分别为1423例和765例,发病率分别为20.14/10万和10.19/10万,2002年广州市除从化市外的12个区(县级市)均有病例报告,而2006年疫情仅涉及9个区(县级市).两年疫情相同点在于在本地疫情发生前均先出现境外输入性病例;报告病例年龄、性别、职业分布无明显差异;发病高峰均在8-9月份;临床特征多以典型病例为主;两年疫情均由Ⅰ型登革病毒引起,但基因测序结果 表明两者并非同源.2002年BI指数明显高于2006同期,两年BI指数变化趋势均与病例发生趋势一致,但均与气温和降雨相关程度不明显;2006年疫情的显著特征在于首次在既往无疫情的从化市出现暴发疫情,首次在12月份仍发生1例本地感染病例,为历年最迟.结论 广州市2002年登革热疫情较2006年发病率更高,涉及范围更广,两年均以输入性疫情引发本地感染疫情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200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广州市2005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广州地区疫情资料,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HFRS抗体与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分析.结果 广州市2005年共检出HFRS患者75例,年发病率0.80/10万,死亡1例,年死亡率0.01/10万,病死率1.33%.病例多为青壮年男性工人、民工和商业服务者,主要分布于海珠和天河等地,发病高峰主要在春秋季.鼠间疫情监测显示鼠密度为11.7%,总带毒率为4.1%(26/632),优势鼠为褐家鼠,带毒率为5.4%(17/315).结论 广州HFRS疫情有上升趋势,流行因素广泛存在,应继续加大疫情监测力度,认真做好防鼠灭鼠及重点人群的疫苗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营口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规律,为预防和控制HFRS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营口市2003-2007年HFRS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营口市2003-2007年合计发生HFRS病人563例.年均发病率为5.66/10万,死亡4例。年发病率(/10万).2003年为2.36,2004年为7.95,2005年为8.02,2006年为4.42.2007年为2.01。年均发病率(/10万),站前区为3.83.西市区为3.28,老边区为7.02,鲅鱼圈区为21.07,大石桥市为3.93.盖州市为3.45。563例HFRS病例中,男性占79.75%,20~39岁占45.29%,农民占55.77%;3~6月合计发病297例(占52.75%)。捕获家鼠1023只,均为褐家鼠;检测褐家鼠肺1023份.HFRS病毒抗原阳性的65份,带毒率为6.35%。[结论]营口市HFRS发病呈明显的春峰型.男性青壮年农民是HFRS的高发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南京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病学特征,探讨HFRS防控策略。 方法通过"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查询南京市200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HFRS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至2015年南京市报告的HFRS患者流行特征和暴露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分析HFRS患者在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特征,报病医疗机构分布,以及患者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暴露信息,并将2011至2015年和2006至2010年流行特征进行比较。 结果2006至2015年南京市共报告HFRS患者27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34/10万(0.19/10万~0.55/10万),报告发病率较平稳(t=1.25,P>0.05)。春夏季(4~7月份)和冬季(11~2月)两个发病高峰报告患者数占88.6%。男性发病率为0.51/10万,女性发病率为0.24/10万;年龄中位数为46岁(12~79岁),35~60岁占70.2%。农民构成比为62.1%。高淳区年均发病率为3.35/10万,远高于南京市其他地区。与2006至2010年相比,2011至2015年南京市报告HFRS流行特征基本相似。2011至2015年报告的155例患者有明确暴露史者占61.3%。 结论南京市HFRS发病平稳,高淳区为高发地区,农民为高发人群,应进一步开展防鼠灭鼠和疫苗接种等综合措施防制HFRS。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温州市登革热和疟疾等输入性虫媒传染病发病情况,为输入性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2年登革热和疟疾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收集和分析登革热及疟疾监测资料。结果温州市累计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11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7例。以孟加拉国和新加坡输入为主(8/11);发病以6—11月为主,占81.82%。2010-2012年布雷图指数分别为14.65、18.43和16.98,6月布雷图指数最高。2004-2012年累计报告疟疾病例322例,其中间日疟242例,恶性疟71例,混合感染9例。疟疾病例中315例为输入性病例,其中境外输入占34.29%,境内输入占65.71%。血检“三热”患者157500例,感染率为0.20%。结论温州市存在登革热和疟疾输入风险及引起本地暴发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防止登革热和疟疾等输入性传染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重庆口岸2013年输入性虫媒病病例的检测、处置过程,为制定口岸输入性媒介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全国疟疾、登革热监测方案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抗体快速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对媒介传染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13年重庆口岸共检出3例输入性虫媒病病例,分别为恶性疟、间日疟及登革热,其中登革热为重庆口岸首次检出。结论 虫媒传染病检出数量为近年来最多,输入性虫媒病的风险加大。应加强对检验检疫人员的培训,加强外环境整治及蚊媒的监测,防止输入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时空变化趋势以及死亡影响因素,为恙虫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广东省恙虫病1952—2021年发病和死亡数据和2006—2021年病例信息,应用Joinpoint回归估算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不同地区和人群发病率或构成比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恙虫病流行特征时空变化趋势。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病例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 广东省1952—1989年恙虫病年均发病率为0.59/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3/10万,年均病死率为0.49%,年发病率呈稳定趋势(P>0.05),年死亡率、年病死率均呈下降趋势(P<0.05)。2006—2021年年均发病率为3.44/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3/10万,年均病死率为0.08%,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P<0.05),年死亡率、年病死率则均呈稳定趋势(均为P>0.05)。山区(6.74/10万)、≥60岁组人群(12.99/10万)年均发病率最高,所有地区和年龄组年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山区和粤西病例年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60岁组人群年构成比呈上升趋势(P<0.05)。乡镇居民(82.56%)、农民(66.59%)病例年均构成比最高,年构成比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医院年均报告率为11.45%,医生年均报告率为0.98%,两者均呈上升趋势(均为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恙虫病病例死亡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职业、乡镇居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业是病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广东省2006年以来恙虫病发病水平呈上升趋势,但死亡率和病死率维持在较低水平。老年人是恙虫病发病与死亡的高风险人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宣传教育与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