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以脂肪、胆固醇和炎性免疫细胞形成等为特征的斑块过度积累的慢性血管病变。淋巴管作为将脂质、炎性物质和组织液引流的通道,参与AS动脉内膜脂质堆积、血管炎症反应及内膜增生等多个病理过程,成为AS研究的新靶点。该文主要对淋巴管在AS各病理环节中的作用及相关中西药干预进行讨论,旨在从淋巴管角度为中西药防治AS提供可行性思路。  相似文献   

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防治AS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基本措施。AS是以脂质代谢紊乱、炎性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等为特征的慢性病理过程。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对AS的病因病机和中药复方、中药单方及提取物治疗AS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病理基础之一。传统观点认为AS斑块引起的动脉管腔狭窄是决定病情轻重的主要因素。最新研究表明,新生血管与AS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AS斑块破裂而导致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引起重大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文综述了AS斑块内血管新生与斑块稳定性的关联性,以及如何通过促进新生血管的成熟增强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AS)作为心血管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基础病理变化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甲状腺功能状态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AS的发展,它通过调节脂质代谢间接地影响AS,或直接作用于血管相关受体影响血管重塑。甲状腺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双重效应,高水平的甲状腺激素在脂质代谢过程中扮演了积极的角色,通过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但在血管重塑中,可能会促进血管生成过多从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本文重点综述了甲状腺功能与脂质代谢及血管重塑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从而阐述甲状腺功能与AS之间的关联,此方面研究对于探寻AS诊断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谢彬  袁星  徐希科  柳润辉 《药学实践杂志》2021,39(4):295-298,304
心血管疾病在全球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居高不下,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其致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目前主要认为,AS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自噬和凋亡失衡等因素有关。传统中草药特别是中药复方在防治AS中取得良好疗效,对中药复方抗AS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也越来越多。通过检索近5年的中药复方研究文献,综述中药复方抗AS作用机制,为抗AS中药复方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米诺环素对5-LOX通路及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orosis,AS)中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以高脂喂养Apo E-/-小鼠建立AS模型,同时给予米诺环素或辛伐他汀治疗12周。比较各组小鼠的血脂水平,5-LOX的表达及其代谢物LTB4的含量;测定小鼠主动脉AS斑块的面积及斑块组成(脂质、胶原和巨噬细胞含量);PCR方法比较小鼠主动脉中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6、VCAM-1、MMP-2、MMP-9 m RNA的含量。结果米诺环素能显著减少主动脉中5-LOX的表达及血液中LTB4的含量;降低小鼠主动脉中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6、VCAM-1、MMP-2、MMP-9 m RNA的含量。在AS斑块的形成和发展中,米诺环素显著降低了Apo E-/-小鼠AS斑块的面积,减少斑块中巨噬细胞的含量并增加胶原的含量,提高斑块的稳定性。但是米诺环素没有改变Apo E-/-小鼠的血脂水平。结论米诺环素有抗AS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其对5-LOX通路及炎性细胞和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卞光荣 《首都医药》2007,14(18):21-22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AS)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纤溶活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AS不稳定性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Hcy、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抑制物(PAI)等。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Hcy、PAI较正常对照组增高,t-PA降低(P<0.05);而不稳定斑块组Hcy、PAI增高,t-PA降低更明显;从相关性分析看AS组Hcy与PAI呈正相关(P<0.05)、与t-PA呈负相关(P<0.05)。结论AS患者Hcy增高的同时,纤溶活性受损;Hcy与PAI呈正相关、与t-PA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AS)易损性斑块,又称为高危性或不稳定性斑块,可导致栓塞形成并有迅速发展为"罪犯病变"的可能。早期准确评估斑块的易损性对防治心脑血管病是十分重要的;早期快速成像技术,已成为近些年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本文中,笔者就AS的分型及其易损性斑块的病征和影像学检查技术作一综述,以期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糖尿病(DM)与高血压(HP)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病率,重视DM患者AS的防治,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130例DM合并AS患者与100例单纯HP患者对照组下肢动脉。对两组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管径狭窄或闭塞及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比较。结果 DM组下肢血管管腔的内-中膜厚度、硬化斑块、狭窄、闭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P组。内-中膜厚度增加及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以动脉分叉bifurcation明显,而管腔狭窄、闭塞以股浅、胫前动脉为重,足背动脉最重。结论 DM患者较单纯HP患者更容易并发和加重下肢AS,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抗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氨氯地平抗AS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有关氨氯地平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证据均证实其具有良好的抗AS作用;氨氯地平抗AS的可能作用机制包括抗炎、抗氧化-氧化应激和抑制氧自由基的形成、改善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结论:长期服用氨氯地平不仅能有效、持久、平稳降压,还可通过多途径及机制抗AS进展以及稳定、逆转AS斑块。  相似文献   

11.
刘雅  李晓辉  张海港  贾乙 《中国药房》2007,18(33):2561-2563
目的:初步探讨三七皂苷(PNS)对持续炎症加速兔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中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将24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均分为对照组、高脂组、炎症组和PNS组,各组给予相应治疗。动态监测各组动物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胸主动脉AS斑块面积。结果:炎症组血清CRP、MDA含量显著增高,SOD活性和NO含量显著下降,胸主动脉AS斑块面积显著增加,且CRP、MDA含量与斑块面积均呈显著性正相关,与高脂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炎症组比较,PNS组可减轻炎症AS症状,防止AS形成。结论:持续炎症增强氧化应激可能是加速高脂饮食兔AS的形成机制之一。PNS可降低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防治AS。  相似文献   

12.
心力衰竭(HF)是一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中医药是我国临床防治HF的重要手段,但其具有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缺乏临床证据。本文基于代谢组学就中医药防治HF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中医药防治HF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钱丽超  任帅  陈莉  骆天炯 《河北医药》2023,(3):442-445+450
系统生物学从系统水平来分析和研究生物学系统,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复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等特点,系统生物学和祖国传统医学本质内涵有共通之处。近年来,随着对系统生物学组学技术研究的迅猛发展,用来探讨中医药高血压病防治领域相关研究应运而生,该文综述了基于系统生物学组学技术的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研究现状,旨在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春艳  李荣亨 《中国药房》2015,(10):1400-1402
目的:对比几种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ARB)在抗动脉粥样硬化(AS)过程中的抗炎、调脂及稳定斑块作用,为ARB在抗AS方面的临床多效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厄贝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缬沙坦""动脉粥样硬化""Angiotensin receptor blocker""Irbesartan""Losartan""Telmisartan""Valsartan""Atheroscler-osis"等为关键词,采用单独或组合的方式检索中国知网、Pub Med与Elsevier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归纳、总结各种ARB对AS的抗炎、调脂、稳定斑块作用。结果:共查询到相关文献62篇,其中有效文献24篇。厄贝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及缬沙坦均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抗AS作用。虽然在不同研究中厄贝沙坦所显示出的降低血脂水平功能有所差异,但是其在抗炎和稳定斑块方面作用明显;氯沙坦的抗AS作用主要体现在稳定斑块方面,目前尚未发现其具有降低血脂水平的作用;替米沙坦有显著的降低血脂水平作用,同时具有抗炎作用,其稳定斑块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缬沙坦的抗炎作用明显,且在稳定斑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结论:通过归纳总结厄贝沙坦、替米沙坦、氯沙坦、缬沙坦抗AS的特点,可进一步认识其在抗AS过程中的多方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量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与冠心病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感染后,激活人体内炎症因子,诱发氧化应激,影响脂类正常代谢,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重要脏器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导致冠心病加重。目前研究认为,同型半胱氨酸(Hcy)是冠心病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1]。叶酸、维生素B12是半胱氨酸代谢的重要辅助因子,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因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Hp感染多种感染因子的指标上升,可以反映Hp的炎症反应和对心血管造成的影响。本研究拟对上述指标与冠心病进展进行分析,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在人体健康状态下始终保持动态平衡,并与人体相互依存、相互抑制、相互竞争。随着日益精进的医学及生物技术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治疗多系统疾病中的功效与其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本文对近几年关于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行归纳及总结,发现中医药可改善肠道菌群丰度和均匀度、影响代谢途径及代谢产物、调控肠道黏膜屏障,从而在多系统疾病中发挥功效。  相似文献   

17.
郑敏霞  沈洁 《中国药房》2011,(23):2201-2203
目的:用整体性思路的代谢组学技术与中医的整体观念进行有效组合,加快中医药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方法:概述代谢组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的分析技术,从代谢组学与中医辨证论治、中医藏象理论、中药方剂整体疗效和中药现代化等方面论述代谢组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结果与结论:将系统生物学方法"导入"中医药研究的各个领域,将有望探索出循证中医学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途径,并在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上有所创新,成为引领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之举。  相似文献   

18.
万娟 《现代医药卫生》2013,29(5):731-733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进展性疾病,由多因素综合所致,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tic,AS)。而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能很好地反映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可能性。研究不稳定斑块特点、寻找反映易损斑块的早期指标成为近年心血管疾病的讨论热点。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一种可以降解细胞外基质(ECM)的蛋白水解酶,多在斑块肩部降解ECM,引起斑块破裂出血,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并在冠状动脉重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通过过度降解血管基底膜的主要结构成分——Ⅳ型胶原,介导了冠状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和破裂,而最终导致临床严重后果。现就MMP-9在CHD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器官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基于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仍然存在很多局限性和个体差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联合中医药治疗SLE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低和安全性高等优点。但是,中医药治疗SLE的确切调节机制和作用环节尚不明确,本文从代谢组学、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因子和细胞凋亡等,对中医药治疗SLE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为利用现代化方法探索祖国传统医学治疗SLE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在糖尿病胃轻瘫(DGP)的临床防治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DGP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整理和综述,发现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Cajal间质细胞、肠神经系统、胃肠激素、肠道菌群等方面发挥作用。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对中医药治疗DGP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为DGP的防治提供思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