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乳腺癌保乳保腋窝术后分别采用常规切线野(CTF)、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正向调强放疗(IMRT)技术放疗中Ⅰ站、Ⅱ站和Ⅲ站腋窝淋巴结覆盖剂量。方法 回顾分析连续42例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而未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乳腺癌保乳术后T1-2N0M0期患者。按照放射治疗肿瘤协作组(RTOG)标准勾画Ⅰ站、Ⅱ站和Ⅲ站腋窝淋巴结引流区。每位患者均制定全乳+腋窝CTF、3D-CRT和IMRT 3种放疗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5次,分析腋窝淋巴结覆盖剂量。结果 CTF、3D-CRT和IMRT放疗计划腋窝各站受照剂量不同,I站累及平均剂量分别为(40.1±6.8)、(35.4±8.3)和(32.9±7.0)Gy(F=10.269,P<0.05),Ⅱ站分别为(33.2±7.1)、(30.6±6.7)和(30.4±7.0)Gy(P>0.05),Ⅲ站分别为(9.6±6.8)、(6.4±4.5)和(5.2±3.7)Gy(F=8.377,P<0.05)。腋窝各站接受相同处方剂量的体积不同,I站V50(接受50 Gy处方剂量体积)分别为21.3%、27.6%和9.6%(F=13.161,P<0.05),Ⅱ站V50分别为12.9%、15.9%和8.3%(P>0.05),Ⅲ站V50分别为0.4%、0.1%和0(P>0.05)。结论 早期乳腺癌保乳保腋窝术后采用CTF、3D-CRT和IMRT 3种放疗技术时腋窝Ⅰ站、Ⅱ站和Ⅲ站淋巴结引流区覆盖剂量有限,因此对于发现腋窝微转移、但未清扫腋窝的患者,应充分评估腋窝淋巴结转移风险,制定个体化放疗计划。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根治术后双弧VMAT与IMRT计划的剂量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乳腺癌根治术后双弧的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与5野的静态调强放射治疗(IMRT)2种计划之间的剂量学差异,评估VMAT技术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的剂量学特点与应用能力.方法 选取2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左侧10例,右侧18例),分别制定双90度弧段的VMAT与5野的IMRT 2种计划,主要的计划评估参数为靶区的肿瘤控制概率(TCP)、适形指数(CI)、均匀指数(HI)以及接受相应处方剂量水平照射体积百分比V95V110,危及器官(OAR)评估包括患侧肺的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DmeanV5V20V30,心脏的NTCP值、DmeanV25,健侧乳腺的Dmean、机器跳数(MU)以及治疗时间.结果 VMAT计划与IMRT计划的TCP值分别为(96±2)%、(90±2)%(t=-6.28,P<0.01);HI值分别为0.15±0.04,0.22±0.02(t=13.29,P<0.05);肿瘤位于左侧时,心脏NTCP值在VMAT计划与IMRT计划中分别为(1.0±0.12)%,(1.7±0.13)%(t=2.14,P<0.05);肿瘤位于右侧时,2种计划心脏的NT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剂量分别为(3.27±0.26)、(6.0±0.47)Gy(t=9.21, P<0.01);VMAT计划在MU少于IMRT计划(t=9.58,P<0.01),治疗时间短于IMRT计划(t=8.40,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VMAT计划具有更强的临床应用能力,且表现出更优的剂量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2 010例调强放疗计划剂量验证结果,为改进和完善调强放疗计划验证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2年2月—2016年2月美国瓦里安公司Trilogy加速器治疗的2 010例计划的剂量验证结果,其中调强放射治疗(IMRT)计划965例,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1 045例。计划设计使用Eclipse计划系统,剂量验证采用MatriXX及Multicube模体。分析计划和测量等中心点剂量差异,3%/3 mm标准平面剂量分布的γ通过率。等中心点剂量差异<±3%定为通过,平面剂量分布γ通过率>90%定为通过。分析病变部位、治疗技术(IMRT和VMAT)对计划验证通过率的影响。结果 2 010例计划等中心点剂量平均差异为-0.3%±2.4%,γ通过率为97.9%±3.4%。88.2%和96.7%的计划能够通过点剂量验证和平面剂量验证标准。不同病变部位计划验证γ通过率不同(F=3.09,P<0.05)。不同病变计划点剂量和面剂量验证通过率不同(χ2=40.93、39.15,P<0.05)。IMRT和VMAT计划验证点剂量通过率和面剂量验证通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部分调强放疗计划能够通过计划验证,不同病变部位计划验证通过率不同,IMRT和VMAT计划验证通过率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瓦里安TrueBeamTM直线加速器中使用无均整器出束容积弧形调强(RA-FFF)及常规固定野调强(IMRT)两种计划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10例分期为cT2-3N0-1M0-1a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定位CT资料,使用ECLIPSETM 10.0.4治疗计划系统分别设计RA-FFF、IMRT根治性放疗计划,处方剂量为60 Gy/30次,比较2种计划的剂量学参数和执行效率.结果 2种计划靶区适形度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MRT计划的均匀性指数高于RA-FFF计划(t=7.298,P=0.008);RA-FFF计划中肺组织的V20V5低于IMRT计划(t=2.451、2.604,P<0.05).RA-FFF及IMRT两种计划制定时间分别为(5.3±1.4)、(3.5±1.7)h(t=2.585,P<0.05),机器总跳数分别为632±213及734±132(t=-1.287,P=0.084),治疗执行时间分别为(2.2±0.9)、(4.5±1.3)min(t=4.60,P<0.01).结论 与IMRT计划相比,RA-FFF在胸上段食管癌治疗中具有相似的靶区剂量分布,可更好地保护肺组织,计划制定时间较长但执行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三维适形放疗技术为参照,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简单调强(sIMRT)放疗技术的剂量学特性。方法 选取5名已行全脑全脊髓放疗患者,为每位患者设计3D-CRT计划、3野和5野sIMRT计划。利用剂量分布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不同照射技术的靶区和正常器官的照射剂量、靶区剂量均匀性(HI),通过总的机器跳数(MU)间接比较不同照射技术的治疗时间。结果 3D-CRT在射野衔接处只有处方剂量的70%。计划靶区后缘的正常组织接受的剂量达到处方剂量的140%。3野和5野s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均匀性分别为0.09±0.01和0.08±0.01,优于3D-CRT计划的0.18±0.02 (t=7.80、7.65,P<0.05);心脏V10分别为(8.4±1.9)%和(8.4±2.0)%,低于3D-CRT计划的(36.0±6.0)%(t=13.3、13,0,P<0.05);甲状腺V20分别为(12.4±1.5)%和(12.4±1.6)%,低于3D-CRT计划的(69.4±5.7)%(t=26.3、26.4,P<0.05);喉V20分别为(17.2±1.2)%和(17.9±1.5)%,低于3D-CRT计划的(89.4±7.0)%(t=25.5、26.5,P<0.05);靶区后缘正常组织V30分别为(4.4±1.4)%,(4.9±1.9)%,低于3D-CRT计划的(31.9±6.1)%(t=8.5、10.1,P<0.05);平均机器跳数(MU)分别为1100±106和1160±129,高于3D-CRT计划的640±78。结论 3野和5野sIMRT计划在剂量分布、危及器官(OAR)保护、靶区剂量均匀性等方面均好于3D-CRT计划。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行卵巢移位术后的宫颈癌患者固定野调强(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中卵巢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31例接受宫颈癌根治术和卵巢移位术,术后需放射治疗的患者,设计9野均分IMRT计划和双弧VMAT计划,在保证靶区处方剂量及危及器官限量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卵巢剂量。分析两种技术卵巢平均剂量的差异,以及卵巢-靶区间的位置与卵巢剂量间的关系。结果 31例患者中共有54个卵巢进行了有效的移位(移至靶区外)。其中9个卵巢位于宫颈癌靶区上边界以上即射野外,IMRT和VMAT的卵巢平均剂量分别为(177.8±90.7)和(166.7±70.6) cGy,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个卵巢与靶区处于相同的层面,IMRT和VMAT的卵巢平均剂量为(459.1±239.9)和(428.3±238.2) cGy (z=3.11,P=0.002);卵巢平均剂量与卵巢体心到靶区最近距离高度负相关(IMRT:r=-0.922,P=0.001;VMAT:r=-0.865,P=0.001);为将卵巢平均剂量降低至500 cGy,IMRT与VMAT计划中卵巢体心到靶区最近距离应分别大于3.6和3.3 cm。结论 卵巢位于靶区上边界以上时IMRT与VMAT卵巢剂量无差异;卵巢与靶区处于相同层面时,VMAT计划对于卵巢剂量和治疗效率上均优于IMRT;卵巢剂量可通过卵巢体心到靶区的最近距离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容积旋转调强(RapidArc)和固定野调强(IMRT)技术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的剂量学参数、急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局部晚期(IIb~IV)宫颈癌患者,其中22例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21例行固定野调强放疗,处方剂量50.4 Gy/28次,比较两组靶区剂量适形度、均匀性、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机器跳数及治疗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急性肠道及膀胱反应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结果 与IMRT计划相比,RapidArc计划的靶区适形性指数CI略好,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计划的靶区均匀性指数H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RapidArc计划中膀胱的V40V50以及直肠的V30V40V50均低于IMRT计划(t=-2.386、-2.397、-5.525、-2.883、-2.686,P < 0.05),RapidArc计划中股骨头的平均剂量低于IMRT计划(t=-2.395,P < 0.05)。RapidArc较IMRT平均MU减少了53.15%,治疗所需平均时间缩短了62.14%。两组患者肠道、膀胱急性反应发生率相近。两组患者完全缓解率和有效率相近。结论 晚期宫颈癌根治性放疗中,采用RapidArc技术可以降低危及器官受量,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不同准直器角度对胸上段食管癌病例的剂量影响。方法 选择8例胸上段食管癌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每个病例设计准直器角度为0°、5°、10°、15°、20°、25°、30°、35°、40°和45°的10个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比较不同角度下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各剂量参数以及总机器跳数。结果 通过比较10组不同准直器角度计划的各项指标结果,选取整体表现最佳的20°组和临床上使用较多的0°及45°组进行分析,显示正常组织全肺V10V15V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28、8.033、28.424,P < 0.05),脊髓Dmax和总机器跳数M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608、4.464,P < 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胸上段食管癌VMAT计划设计时,选择合适的准直器角度可以保证靶区剂量分布,减少危及器官受量,能更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并提高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胸上段食管癌断层定野放疗(TD)、断层螺旋放疗(H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上食管癌放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15例临床分期为cT2~4N0~1M0的胸上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TD、HT和VMAT 3种计划。比较靶区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均匀指数(HI)、适形指数(CI)、危及器官(OAR)受量、治疗时间和机器跳数(MU)的差异。结果 HT和TD计划的D2Dmean均明显低于VMAT计划;TD计划的D98和HT相似,但均高于VMAT计划。对于HI,HT < TD < VMAT,3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603,P < 0.05)。3组计划的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肺的V15,HT明显高于VMAT和TD (t=3.547、-2.626,P < 0.05)。TD计划的V20与HT计划的相似,但高于VMAT计划(t=2.824、3.052, P < 0.05)。3组计划中的脊髓Dmax无明显差异。HT和TD的执行时间、MU均高于VMA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17、15.693、10.018、7.802,P < 0.05)。结论 与VMAT相比,HT和TD计划可明显改善胸上段食管癌靶区的剂量分布,可获得更好的适形度。但VMAT比HT或TD明显降低双肺V20、MU及治疗时间。TD与HT相比,HT的靶区剂量分布更好,但TD降低了双肺的V15,且缩短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胸中下段食管癌3种放疗技术心脏和肺的剂量分布。方法 搜集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15例胸中下段食管鳞癌患者资料。患者均接受胸部放射治疗,每位患者共制作3套放疗计划。调强放疗(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在RayStation 4.0v系统制作,螺旋断层放疗(TOMO)在TomoHTM Version 2.0.5系统制作。处方剂量60 Gy/30次。比较计划体积(PTV)、心脏、心脏亚单位以及肺剂量参数。结果 PTV、心脏和肺的平均体积为(399±355)、(671±274)和(3 907±1 717) cm3。与IMRT和VMAT相比,TOMO可以降低PTV、心脏、左心房及肺的最大剂量(H=10.889、7.433、12.080、11.401,P<0.05)。3种放疗技术的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IMRT和VMAT,TOMO可以降低PTV、心脏、左心房和肺的最大剂量,但均匀性及适形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过程中心脏与肺存在相互影响,TOMO技术可能带来的临床优势尚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1.
《Medical Dosimetry》2014,39(2):152-158
The purpose is to dosimetrically compare the following 3 delivery techniques: 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 intensity-modulated arc therapy (IMRT), and volumetric-modulated arc therapy (V-MAT) in the treatment of accelerated partial-breast irradiation (APBI). Overall, 16 patients with T1/2N0 breast cancer were treated with 3D-CRT (multiple, noncoplanar photon fields) on the RTOG 0413 partial-breast trial. These cases were subsequently replanned using static gantry IMRT and V-MAT technology to understand dosimetric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3 techniques. Several dosimetric parameters were used in plan quality evaluation, including dose conformity index (CI) and dose-volume histogram analysis of normal tissue coverage. Quality assurance studies including gamma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dose distributions. The IMRT and V-MAT plans gave more conformal target dose distributions than the 3D-CRT plans (p < 0.05 in CI). The volume of ipsilateral breast receiving 5 and 10 Gy was significantly less using the V-MAT technique than with either 3D-CRT or IMRT (p < 0.05). The maximum lung dose and the ipsilateral lung volume receiving 10 (V10) or 20 Gy (V20)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with both V-MAT and IMRT (p < 0.05). The IMRT technique was superior to 3D-CRT and V-MAT of low dose distributions in ipsilateral lung (p < 0.05 in V5 and D5). The total mean monitor units (MUs) for V-MAT (621.0 ± 111.9) were 12.2% less than those for 3D-CRT (707.3 ± 130.9) and 46.5% less than those for IMRT (1161.4 ± 315.6) (p < 0.05). The average machine delivery time was 1.5 ± 0.2 minutes for the V-MAT plans, 7.0 ± 1.6 minutes for the 3D-CRT plans, and 11.5 ± 1.9 minutes for the IMRT plans, demonstrating much less delivery time for V-MAT. Based on this preliminary study, V-MAT and IMRT techniques offer improved dose conformity as compared with 3D-CRT techniques without increasing dose to the ipsilateral lung. In terms of MU and delivery time, V-MAT is significantly more efficient for APBI than for conventional 3D-CRT and static-beam IMR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三维适形(3 D-CRT)、逆向调强(IMRT)及旋转调强(V-MAT)3种部分乳腺外照射(EB-PBI)治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定位影像资料完整的12例保乳术后行EB-PBI患者,每例患者分别设计3D-CRT、IMRT、V-MAT 3种治疗计划,比较3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及所需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结果 3D-CRT计划的靶区适形度最差,V-MAT计划的处方剂量靶区覆盖率及靶区剂量均匀性最差.3D-CRT计划中患侧肺V5、V10和平均剂量低,而患侧肺V30高;计划间患侧肺V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MAT计划中15、20和25 Gy剂量包绕的同侧正常乳腺体积少;对于心脏V5、平均剂量及最大剂量、对侧肺平均剂量、甲状腺平均和最大剂量,IMRT> V-MAT> 3D-CRT,计划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4 ~ -2.09,P<0.05).3D-CRT、IMRT和V-MAT计划所需MU值分别为417.6 ±34.4、772.8±54.4和631.0±109.0,计划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3、-2.76、-2.93,P<0.05);V-MAT计划施照时间短.结论 对于部分乳腺癌的放射治疗,旋转调强计划在降低患侧靶区外正常乳腺组织受照射剂量和减少治疗时间方面优势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三种调强放疗计划剂量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比鼻咽癌常规固定野调强(IMRT)、容积旋转调强(VMAT)以及断层调强(HT)3种不同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18例接受VMAT治疗的鼻咽癌患者,以相同处方剂量和目标条件分别重新进行IMRT和HT计划设计。比较3种计划靶区的均匀度(HI)、适形度(CI)、最大剂量以及平均剂量。危及器官的最大量和平均量以及感兴趣区的剂量体积、计划执行时间和机器跳数(MU)。结果 3种计划在靶区的覆盖率满足临床要求。IMRT计划在靶区的HI和CI方面结果最差,HT计划结果最优。危及器官方面,IMRT计划受量最高,HT计划的脊髓、脑干和腮腺受量最低;但对于视神经、晶状体以及视交叉HT计划的受量最高而VMAT计划的受量最低。IMRT的治疗时间(8.0±0.5) min高于VMAT(3.9±0.1)min和HT(7.4±0.9)min。与VMAT相比,IMRT每次治疗为(711.4±78.7)MU,高于VMAT的(596.4±33.7)MU。结论 鼻咽癌IMRT、VMAT以及HT计划在靶区覆盖和危及器官保护上都可以达到临床要求,在靶区的适形度和均匀性上HT计划优于VMAT和IMRT,但在治疗时间和加速器的机器跳数上VMAT较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基于容积旋转弧形调强放疗(VMAT)技术,对肝癌立体定向放疗(SABR)方案进行评估,并结合图像引导技术及呼吸管理技术,分析执行中患者位置误差。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基于VMAT技术的SABR治疗并配合自主深呼气末屏气技术(vDEBH)进行呼吸管理的15例肝癌患者。VMAT计划采用2个部分弧,对治疗方案评估剂量参数,比较VMAT与调强放疗技术(IMRT)的计划质量差异。所有优化方案均经质量保证(QA)验证,包括点剂量和面剂量验证、机器跳数(MU)和出束时间记录。每次治疗时,锥形束CT(CBCT)影像采集2次,包括治疗前1次评估两次治疗间误差和治疗结束后1次评估当次治疗内位移。结果 VMAT和IMRT优化方案的各剂量学参数均满足临床治疗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IMRT,VMAT方案的平均MU降低了28.1%(t=3.064,P<0.05),且治疗时间缩短了31.6%(t=2.278,P<0.05)。CBCT图像引导结果显示,采用vDEBH技术可有效减少当次治疗内的位置误差,各方向上的偏移均控制在可容许范围内(<3 mm)。结论 基于VMAT技术的肝癌SABR治疗计划在靶区体积剂量分布和正常组织受量等剂量学表现与IMRT技术相当,可行性良好且在治疗效率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半铅门容积旋转调强计划(H-VMAT)应用于口咽癌时的剂量优势,与全铅门容积旋转调强计划(W-VMAT),固定野调强计划(IMRT)进行比较。方法 选取10例口咽癌患者CT图像传至Eclipse11.0(美国Varian公司)治疗计划系统行H-VMAT、W-VMAT和IMRT。两种VMAT计划均采用双弧360℃照射,IMRT计划采用7野均分。3种调强计划的通量优化条件一样。统计靶区PGTV、PCTV1、PCTV2、PGTVln、PCTVln的D2D98D50、均匀性指数(HI)、适形指数(CI);脑干、脊髓的D1 cc;腮腺、口腔、喉的平均剂量Dmean,颈部正常组织Dmean,跳数(MU)以及其他剂量学参数。结果 3种调强计划方式之间比较,H-VAMT计划改善了靶区的HI、CI(靶区PCTV2除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I:F=3.959、6.764、10.581、6.770、13.040,P<0.05;CI:F=6.594、4.138、0.842、4.031、5.388,P<0.05),同时明显降低了脑干、脊髓的DmaxF=4.509、20.331,P<0.05)和D1 ccF=27.432、26.314,P<0.05),减少了口腔、喉以及颈部正常组织的DmeanF=4.279、29.498、19.295,P<0.05),其中口腔、喉的V50%在IMRT中略低(F=8.140,P<0.05)。IMRT对口腔、喉的保护略优于W-VMAT,但剂量分布最差。H-VMAT计划在颈部正常组织以及下颈,背部的剂量分布最优,IMRT则存在高剂量曲线。结论 口咽癌容积旋转调强计划采用半铅门技术优于全铅门W-VMAT、固定野IMRT计划,可以考虑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碳离子治疗泪囊泪腺肿瘤相对于光子放疗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利用上海市质子重粒子医院治疗的10例术后残留的泪囊腺肿瘤患者CT图像,重新制定碳离子计划,光子容积调强计划(VMAT)与固定野光子调强计划(IMRT),所有患者处方均为给予临床靶区54 Gy相对生物学效能(RBE)/18次,并给予临床加量靶区同步加量至63 Gy(RBE)/18次。在计划靶区覆盖相似情况下,比较正常组织受量。结果 在计划靶区覆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的情况下,与光子VMAT和与IMRT相比,碳离子计划患侧与健侧的眼球平均剂量、视神经近似最大剂量(D2%)与平均剂量均降低(患侧:t=7.35、3.79、4.66、8.48、2.52、2.76,P<0.05;健侧:t=3.87、10.49、9.16、4.43、6.53、5.12,P<0.05);脑组织平均剂量由(5.65±3.58)和(5.76±2.09)Gy(RBE)降至(0.81±0.90)Gy(RB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6、17.33,P<0.05)。结论 与光子VMAT与IMRT相比,碳离子计划能有效降低泪囊泪腺肿瘤周围视觉器官受照体积与剂量,具有降低放疗不良反应的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胸段食管癌3种放疗技术( 3D-CRT、IMRT、RapidArc)的剂量学特点,并分析3种技术的优劣及应用特点.方法 1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入组,依据CT图像,勾画靶区,针对患者的同一套CT图像的相同靶区分别制定3D-CRT、5野IMRT(IMRT5)、7野IMRT( IMRT7)、9野IMRT(IMRT9)、单弧Arc( Arc1)、双弧Arc( Arc2)共6套计划.PTV处方剂量为40 Gy分20次4周+19.6 Gy分14次7d.结果 3D-CRT计划各项靶区剂量学参数明显差于IMRT计划及RapidArc计划(t=5.77、3.52,P<0.05),6套计划的PTV V95(%)分别为:3D-CRT (91.55 ±2.90),IMRT5(96.66±1.05),IMRT7 (96.87±1.23),IMRT (96.81±1.16),Arcl (94.98±1.41),Arc2 (95.93±1.32).RapidArc计划的靶区适形度(CI)最好(t=3.76,10.01,P<0.05),IMRT计划的靶区均匀性(HI)最好(t =3.93、3.37,P<0.05).危及器官参数RapidArc与IMRT各计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CRT和RapidArc计划的机器跳数明显少于IMRT计划,差异高达75%.结论 对于胸段食管癌患者,采用IMRT或RapidArc技术可以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同时,涵盖临床必需的治疗靶区.3D-CRT计划对降低正常组织低剂量散射区方面优势明显.RapidArc计划靶区剂量学参数与IMRT计划比较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