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退变性腰椎侧弯是引起腰背痛的原因之一,它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和预防与特发性脊柱侧弯不完全相同。研究显示,退变性腰椎侧弯的发生与性别、椎体旋转、腰椎前凸不足、L_(?)间盘高位、腰椎矢状位失衡、退变性椎间盘疾病、骨关节炎、软骨终板炎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详细病史、仔细体检并结合影像学表现才能作出退变性脊柱侧弯的诊断;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行手术治疗,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是选择术式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石义华  廉凯  徐振华  杨俭 《骨科》2013,4(2):91-93,101
目的 探讨动态中和固定系统(Dynesys)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0年8月因"腰椎退变导致腰腿痛"行Dynesys系统治疗的11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管狭窄2例,其中1例合并退变性滑脱(Ⅰ度);多节段腰椎间盘退变合并腰椎不稳1例.随访6~28个月(平均18个月),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VAS疼痛评估以及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复查腰椎X线片及MRI进行影像学评估.结果 VAS疼痛评分:术前6.5~9.2分(平均8.2分);术后0~4.3分(平均2.4分).Oswestry功能评分:术前38.0~85.0分(平均63.0分),术后0~46.0分(平均30.0分).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椎弓根螺钉松动及断裂、手术节段复发及相邻节段退变.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价:优10例,良1例.结论 Dynesys 动态稳定系统能保留被固定节段的相对稳定性,对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和轻度的腰椎不稳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中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作用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在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的作用。[方法]选取本科接受后路手术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41例)及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4例)共75例,采用Weishaup的分级标准评估小关节退变程度,记录术前腰腿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收集术中切除的一侧腰椎小关节标本;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bnent assay,ELISA)测定腰椎小关节退变关节软骨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结果]TNF-α各组测量均为阴性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组IL-1β阳性率高于腰椎间盘突出组。IL-1β含量与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呈正比,随退变程度增加而升高。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组中IL-1β阳性患者腰背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评分均高于IL-1β阴性患者,而腰椎间盘突出组内则无明显差异。[结论]退变性腰椎小关节软骨产生IL-1β增加;小关节源性炎性因子可能是导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腰背痛、下肢痛及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椎旁肌是维持脊柱稳定和运动功能的重要结构之一,包括前群(腰大肌、腰小肌和腰方肌)和后群(多裂肌、竖脊肌、半棘肌、回旋肌和横突间肌)。椎旁肌退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其与多种腰椎疾病及手术预后密切相关。椎旁肌退变包括肌肉数量(quantity)和肌肉质量(quality)两方面改变,主要以肌肉萎缩(肌纤维变细及减少,肌肉质量变小)和脂肪浸润(肌肉成分改变)的形式表现。随着影像技术不断发展,研究者可利用超声、CT和MRI等手段从不同角度描述椎旁肌退变,探究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了椎旁肌退变的影像学评估及其与腰椎疾病的关系,但是由于采用影像学参数不同、评价体系不统一,且受个体因素差异大,使得不同研究的结果难以比较[1~3]。目前该研究领域中最常用的影像学参数为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肌肉密度(muscle density)及脂肪浸润(fat infiltration),笔者将从这三方面以及新型影像学指标在评估腰部椎旁肌退变中的应用进行文献综述,比较各个影像学参数在相关研究中的适用范围、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MRI矢状位及轴位参数与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1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123例腰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腰椎不稳分为稳定组73例和不稳组50例,均进行MRI矢状位及轴位扫描.比较两组的腰骶角、黄韧带厚度、小关节积液宽度、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小关节退变分级.结果 稳定组的腰骶角、黄韧带厚度、小关节积液宽度显著低于不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的腰椎间盘退变程度显著低于不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显著低于不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腰骶角、黄韧带厚度、小关节积液宽度、腰椎间盘退变分级、小关节退变分级均与退变性腰椎不稳呈正相关(P<0.05).结论 MRI矢状位及轴位参数与退变性腰椎不稳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可根据患者腰骶角、黄韧带厚度等对退变性腰椎不稳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6.
腰椎融合术对相邻椎间盘退变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腰椎融合术是否在相邻退变椎间盘或相邻正常椎间盘的腰椎不稳患者中都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溯分析具有2年以上影像学分析和详细临床效果随访记录的35例患者,均采用腰椎后路融合术。根据术前MRI检查分析评估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分为退变组和正常组。结果不管相邻椎间盘有无退变,腰椎不稳患者施行腰椎融合术都能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在目前情况下尽管腰椎融合术将加速其相邻节段退变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对治疗腰椎不稳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动态固定及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有关腰痛基础研究的进展和外科治疗技术的提高,腰椎融合术已成为治疗退行性腰痛的主要手段。但是,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脊柱融合术并非是治疗退变性腰痛的理想方法,主要表现为临床结果的满意率远低于融合率。加上脊柱融合后诸多的潜在并发症。特别是融合相邻节段的退变加速,使脊柱外科医生不得不进一步探索。动态固定理念应运而生,现就动态固定及其在退变性腰椎疾患中的应用现状作一回顾。  相似文献   

8.
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是指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发生的退变性疾病,其危险因素众多,可能涉及高龄、超重、邻近节段退变程度、骨质疏松、脊柱-骨盆的矢状面失衡、手术方式的选择、术中减压融合节段数量以及解剖结构的破坏程度等因素。目前腰椎融合术后ASD的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如何有效预防及治疗腰椎融合术后ASD是目前脊柱退变性疾病研究的热点与难点,因此笔者综述近10余年关于邻近节段退变的文献报道,旨在进一步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降低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病率,提高腰椎融合术患者的远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退变性腰椎滑脱是在1955年由Newman首先提出,他记载了腰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性关节炎所产生具有完整椎弓的椎体的滑动。腰椎退变与退变性滑脱腰椎退变的病变基础是椎间盘,在其退变的基础上,脊椎的关节软骨、关节突及其韧带发生相关的变化,而出现神经根的压迫,腰椎的滑动。与之对应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腰椎退变性疾病日益多见,主要包括椎间盘、骨质、小关节突、周围韧带以及软组织等的退变,其中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是腰椎椎间盘的退变。腰椎椎间盘退变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为遗传易感性、衰老、机械负荷及营养供应障碍因素的共同作用[1]。早期评价腰椎椎间盘退变状况对进一步明确退变机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及评价治疗效果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腰椎椎间盘退变的各种评价方法的改良和应用越来越受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并探讨腰椎骨密度和相邻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回顾性选取同时有腰椎磁共振和DXA腰椎骨密度检查的男性人群224例、女性人群288例。Pfirrmann法评估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多因素回归统计分析腰椎骨密度与年龄、体重指数以及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结果男性人群年龄显著小于女性人群(P0.01),而男性人群体重指数大于女性人群(P0.01);男性人群各节段腰椎骨密度均大于女性人群(P0.01),女性人群各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均大于男性人群(P0.01);下腰椎(L3、L4)的腰椎骨密度和腰椎间盘退变程度均比上腰椎高(L1、L2)。男性人群中,下腰椎L4椎体骨密度与相邻的L4/5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性相关(Coef.=0.04,P0.05);女性人群中,下腰椎L3和L4椎体骨密度分别与相邻的L3/4、L4/5椎间盘退变程度呈正性相关(Coef.=0.04,P0.01);其余椎体骨密度与相邻椎间盘退变均未见统计学相关性。结论下腰椎椎体骨密度越大,相邻的椎间盘退变越严重。相对较高的腰椎骨密度可能是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骨性结构参数的特点及其与椎间盘-终板退变的相关性,探讨骨性结构参数对腰椎侧凸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取120例原发性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病例组,同时期、同年龄段及同性别比例诊断为腰椎退变性疾病(除外腰椎侧凸)的89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椎体和椎间两侧高度及两侧关节突矢状角,计算椎体和两侧椎间平均高度及两侧关节突平均矢状角作为骨性结构参数。测量病例组患者的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采用pffirman及Modic分级评分法对各个椎间盘及邻近终板退变程度进行量化。比较两组的骨性结构参数,分析骨性结构参数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腰椎侧凸角及前凸角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凸凹侧骨性结构参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呈不对称分布;对照组两侧骨性结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骨性结构参数不对称度与椎间盘-终板退变评分有相关性(P<0.05),与腰椎侧凸角呈正相关(0相似文献   

13.
张中华  温琦  丁娟  原杰 《实用骨科杂志》2023,(12):1100-1104
<正>腰椎退变性疾病是指腰椎及其附属结构随年龄增长自然老化或长期劳损加速退变导致的一系列病理性改变。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转变,腰椎退变的发病率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1]。近年来研究表明[2],人口老龄化、长时间保持坐姿而缺少运动、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均与该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腰椎退变性疾病可引起腰背痛伴双下肢麻木放射痛,严重者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鞍区麻木、性功能障碍等马尾神经损伤症状,影响工作能力与生活质量[3]。  相似文献   

14.
退行性腰椎不稳发病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性别、年龄、相应节段椎间盘退变、小关节突骨关节炎以及椎体滑脱与退行性腰椎不稳的相关性。方法行腰椎MRI及站立位过伸过屈侧位片检查,观察L1-S15个运动节段的椎间盘退变、椎间小关节退变以及有无椎体滑脱。腰椎不稳分为前水平位移不稳.后水平位移不稳和角度不稳。椎间盘退变分四度。小关节突退变分为4级。腰椎滑脱分四度。将结果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前向水平不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负相关,与椎体滑脱呈正相关;后向水平不稳与年龄呈正相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与椎间小关节骨关节炎呈正相关,与椎体滑脱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退行性腰椎不稳与多种因素具有显著相关性,但腰椎滑脱不一定有不稳。  相似文献   

15.
化学法制备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椎间盘退变是腰椎退变性疾患的病理基础。简单可靠的动物模型不仅能为深入探寻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提供良好的实验模板,而且能对新的治疗手段和治疗药物进行有效筛选及准确评估。制备椎间盘退变动  相似文献   

16.
退变性腰椎侧凸现代概念及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腰椎退变性疾病包括椎间盘退变所致椎间盘突出症、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症、退变性椎滑脱症及退变性腰椎侧凸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裂肌退变与腰椎滑脱患者腰背痛的相关性,为腰背痛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纳入2016-06-2017-06诊治的82例腰椎滑脱患者,均进行腰椎MRI检查,测量两侧多裂肌横截面积平均值以及L5椎体的横截面积,两者比值为多裂肌萎缩值。根据MRI横截面L5水平T2加权图像进行多裂肌脂肪浸润分级,将0~1级设为对照组,2~3级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ODI指数、VAS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进行多裂肌萎缩值、脂肪浸润分级与ODI指数、VA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多裂肌萎缩值、脂肪浸润分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ODI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多裂肌萎缩值与VAS评分、ODI指数均呈负相关(P0.05),多裂肌脂肪浸润分级与VAS评分、ODI指数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多裂肌退变严重程度与腰椎滑脱患者腰背痛疼痛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多裂肌退变越严重,腰背疼痛以及腰椎功能障碍越重。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重和人们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腰椎退变性疾病所导致的腰背痛及下肢放射痛成为临床工作中患者常见的就诊原因~([1])。经过牵引、推拿、针灸及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后,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而腰椎融合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2])。  相似文献   

19.
腰椎退变性侧凸症的临床发病特点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腰椎退变性侧凸的自然史和转归,探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诊断、分型与治疗原则。[方法]对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症状、体征、影像学、治疗方法、治疗结果、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腰椎退变性侧凸的影像学特点是椎体高度降低,腰椎单侧或者双侧侧突,关节突密度增高、增生,部分患者MRI和椎管造影表现为腰椎管狭窄,神经根受压;临床特点表现为严重的腰痛和(或)间歇性跛行或神经根性疼痛;临床分型:(1)按照发病的原因分型:①可复性代偿性退变性侧凸;②不可复性退变性侧凸。(2)按照柔韧度将腰椎退变性侧凸分为:①强直型;②非强直型又分Ⅲ度、Ⅱ度、Ⅰ度。Binding片表现为一定的柔软性,腰椎明显改变,Cobb’s角降低原角度的一半为非强直型Ⅲ度;Cobb’s角降低原角度的1/3为非强直型Ⅱ度;Cobb’s角无明显改变,但有明显的腰椎疼痛为非强直性Ⅰ度。(3)按照侧凸的形状分为:①单纯腰弯型;②大腰弯型(以腰椎为主,影响到部分胸椎);③腰弯合并代偿性胸弯型。治疗上在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侧凸矫形,对强直型不强调完全矫形,但强调有严重关节突病变节段行融合手术;非强直型强调矫形,恢复正常生理力线。[结论]腰椎退变性侧凸症是腰椎退变的严重病理变化,腰痛是其主要症状,其原因是腰椎退变导致的腰椎关节突关节炎,手术矫正腰椎畸形的同时进行关节突减压是治疗老年下腰痛的主要环节,诊断依据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表现,分型依据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进行,治疗依据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综合分析采用手术和保守治疗,手术的方式根据腰椎退变的程度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腰椎侧方不稳在退变性腰椎滑脱中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2年5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且随访>2年的97例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DLS)患者。根据在术前腰椎X线片上是否伴有腰椎侧方不稳(lumbar lateral instability, LLI)现象,将被纳入的患者分为侧方不稳定组(L组)和非侧方不稳定组(NL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以及末次随访时的生活质量评估结果及矢状面和冠状面影像学参数。结果 本研究有22例(22.7%)患者伴有LLI现象。L组患者术前滑脱角、腰椎冠状面平衡距离、L4倾斜角和椎间隙楔变角均显著高于NL组,且L组患者腰椎前凸角度丢失更为严重(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矢状面和冠状面参数无显著差异,且两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高。结论 伴有LLI的DLS患者是一个与腰椎不稳定相关的独特亚群,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伴LLI患者的冠状面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