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青春期发病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缺乏症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方法 回顾性病例分析。以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并随访1年以上的9例青春期发病的MTHFR缺乏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总结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代谢特点、头颅影像学异常、MTHFR基因变异、诊断、治疗及转归。 结果 9例患儿来自8个家庭,男8例、女1例,发病年龄8.0~17.0岁,确诊年龄9.0~17.5岁。其中2例为同胞兄弟,兄长17.0岁时出现步态异常,弟弟15.0岁时诊断并开始治疗,截至18.0岁尚无症状。8例有症状患儿的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运动障碍,下肢痉挛性瘫痪,伴或不伴智力倒退、认知障碍及行为异常。9例患儿共检出15种MTHFR基因变异,其中8种为新变异。5例患儿存在头颅影像学异常。所有患儿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中重度升高(65~221 μmol/L),予甜菜碱、亚叶酸钙治疗后明显下降(20~70 μmol/L),精神行为及认知问题均显著好转,8例患儿遗留下肢运动障碍。 结论 晚发型MTHFR缺乏症可在青春期发病,临床缺乏特异性,易被延误诊断,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测定经济方便,应作为筛查技术。发现8种MTHFR基因新变异,患儿治疗后病情显著改善,症状前治疗可预防脑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以婴儿期脑积水为突出表现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2例患儿因脑积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经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血液氨基酸及酰基肉碱谱、尿有机酸和基因分析确诊,对患儿的临床特点、代谢异常、MTHFR基因变异、诊断、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2例患儿为男童,分别于2月龄及4月龄起病,以脑积水及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显著增高,血甲硫氨酸降低或处于正常低值,尿有机酸正常,头颅影像检查发现严重脑积水。两患儿服用甜菜碱、亚叶酸钙、钴胺素等治疗后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下降,侧脑室腹腔分流手术后颅压改善,但智力运动发育明显迟缓,仍有癫痫发作。两患儿MTHFR基因均存在复合杂合变异,确诊为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缺乏症所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型。4种变异中1种为已知致病变异,3种为未报道的新变异。结论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缺乏症患儿可于婴儿早期发生脑积水及癫痫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及基因检测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在调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DNA甲基化中起重要作用,MTHFR基因突变可引起酶活性减低,使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及DNA甲基化异常。研究发现MTHFR基因多态性与遗传性易栓症相关,可能引起包括脑性瘫痪在内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在调节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DNA甲基化中起重要作用,MTHFR基因突变可引起酶活性减低,使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及DNA甲基化异常。研究发现MTHFR基因多态性与遗传性易栓症相关,可能引起包括脑性瘫痪在内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青春期发病的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缺乏症的诊断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以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确诊并随访1年以上的9例青春期发病的MTHFR缺乏症患儿为研究对象, 总结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代谢特点、头颅影像学异常、MTHFR基因变异、诊断、治疗及转归。结果 9例患儿来自8个家庭, 男8例、女1例, 发病年龄8.0~17.0岁, 确诊年龄9.0~17.5岁。其中2例为同胞兄弟, 兄长17.0岁时出现步态异常, 弟弟15.0岁时诊断并开始治疗, 截至18.0岁尚无症状。8例有症状患儿的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运动障碍, 下肢痉挛性瘫痪, 伴或不伴智力倒退、认知障碍及行为异常。9例患儿共检出15种MTHFR基因变异, 其中8种为新变异。5例患儿存在头颅影像学异常。所有患儿血清总同型半胱氨酸中重度升高(65~221 μmol/L), 予甜菜碱、亚叶酸钙治疗后明显下降(20~70 μmol/L), 精神行为及认知问题均显著好转, 8例患儿遗留下肢运动障碍。结论晚发型MTHFR缺乏症可在青春期发病, 临床缺乏特异性, 易被延误诊断, 血清总同型半胱氨...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比较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与无先天性出生缺陷儿童的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探讨MTHF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儿童CHD的关系。方法收集53例CHD患儿(病例组)及80例无先天性出生缺陷的儿童(对照组)外周静脉血液标本。二组儿童年龄为10个月~14岁,均为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人。病例组男29例,女24例;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首先提取血液白细胞DNA,然后对DNA进行亚硫酸氢钠修饰,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通过特异性引物检测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与CHD的关系。结果 MSP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非甲基化分别为36例(67.92%)和69例(86.25%),部分甲基化分别为15例(28.30%)和9例(11.25%),甲基化分别为2例(3.78%)和2例(2.50%),2组间MTHF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54,P=0.038)。结论 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超甲基化可能是导致CHD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哮喘)患儿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C677位点多态性与血清IgE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5例哮喘患儿作为病例组,均为急性发作期或临床缓解期哮喘患儿,患病前2周均未使用过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免疫调节剂。另选择健康儿童113例作为健康对照组。2组儿童年龄及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对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儿童外周血白细胞MTHFR基因C677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研究,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组儿童血清总IgE水平。结果健康对照组MTHFR 677C/T的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CC 35.4%、CT 45.1%、TT 19.5%,病例组分别为CC 24.2%、CT 40.0%、TT 35.8%,677C/T基因型分布频率在哮喘病例组和健康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6 5,P<0.05)。病例组T等位基因的频率为55.3%,健康对照组为42.0%,病例组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其患哮喘的危险度是健康对照组的1.71倍(χ2=7.254 7,P<0.01;95%CI:1.13~2.57)。病例组血清总IgE水平在各基因型患儿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6,P<0.05),健康对照组血清总IgE水平在各基因型儿童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P>0.05)。结论 MTHFRC677位点C→T的基因突变增加了患儿哮喘发病的危险度,TT基因型与哮喘的发生直接相关;哮喘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升高,该位点基因型并非导致血清总IgE水平升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 MTHFR)基因C677T及A1298C位点多态性与闽南地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化疗用药甲氨蝶呤(MTX)不良反应易感性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的128例闽南地区ALL患儿,采集其外周血2 mL,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直接测序方法检测 MTHFR基因C677T和A1298C基因型,依据国立癌症研究所毒性判定标准评估ALL患儿MTX不良反应。 结果 128例患儿中,54例(42.2%)出现皮疹,48例(37.5%)出现黏膜损害,51例(39.8%)出现肝损害,23例(18.0%)出现肾损害,52例(40.6%)出现胃肠道反应,38例(29.7%)出现白细胞减少,34例(26.6%)出现血小板减少,63例(49.2%)出现血红蛋白下降。MTHFR C677T和A1298C基因不同基因型组的MTX化疗不良反应(皮疹、黏膜损害、肝肾损害、胃肠道反应、白细胞减少、血红蛋白下降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患儿不同临床危险度(MTX剂量)分组在 MTHFR C677T和A1298C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2.573、2.264、1.615、0.267,均 P>0.05)。24 h、48 h和72 h MTX血药浓度异常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MTHFR的C677T和A1298C多态性可能不是预测闽南地区儿童ALL MTX化疗的良好指标,其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比较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与无先天性出生缺陷儿童的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探讨MTHF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儿童CHD的关系。 方法 收集53例CHD患儿(病例组)及80例无先天性出生缺陷的儿童(对照组)外周静脉血液标本。二组儿童年龄为10个月~14岁,均为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汉族人。病例组男29例,女24例;对照组男44例,女36例。首先提取血液白细胞DNA,然后对DNA进行亚硫酸氢钠修饰,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通过特异性引物检测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状态与CHD的关系。 结果 MSP分析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非甲基化分别为36例(67.92%)和69例(86.25%),部分甲基化分别为15例(28.30%)和9例(11.25%),甲基化分别为2例(3.78%)和2例(2.50%),2组间MTHFR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54,P=0.038)。 结论 MTHFR基因启动子区域超甲基化可能是导致CHD发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国汉族儿童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的单核甘酸多态(MTHFR 677C→T及1298 A→C突变)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发病风险的影响.方法 收集176例ALL患儿以及与其匹配的170例对照者外周血,通过多重单碱基延伸反应(SNaPshot SNP分型技术)检测MTHFR C677T和A1298C基因型.结合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基因型对儿童ALL发病风险的影响及与临床危险度的相关性.结果 MTHFR C677T位点和MTHFR A1298C位点的各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兼具二种突变的基因型677CT/1298AC分布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在临床危险度分型及复发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THFR 677基因型TT在标危组中占43.0%,高于中危、高危及复发组的频率(P < 0.01).MTHFR 677基因型CC在标危组中占24.0%,低于中危、高危及复发组的频率(P < 0.05).结论 MTHFR 677基因型与儿童ALL的临床危险度分型和复发相关.MTHFR基因677C→T突变可能对中国儿童ALL有一定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该文报道2例由SLC6A8基因变异导致的脑肌酸缺乏综合征Ⅰ型(CCDS1)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2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2岁10个月、8岁11个月,主要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抽搐。均有一哥哥出现类似症状,患儿1母亲轻度智力低下。经家系基因分析发现X染色体上SLC6A8基因分别存在c.200G > A(p.Gly67Asp)和c.626_627delCT(p.Pro209Argfs*87)变异,变异均来自患儿母亲。这2个变异分别评级为可能致病性变异、致病性变异,既往未见文献报道。该研究拓展了SLC6A8基因突变谱,对精神运动发育落后、癫痫的男性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DA) 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贫血及其程度的危险因素,为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372例IDA患儿临床资料,调查其发病及贫血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372例患儿中,男女比例为2.72:1;6月龄至2岁患儿占79.9%;早产儿占30.7%;出生体重< 2.5 kg者占22.9%,≥2.5 kg者占77.1%;自然分娩者占36.0%,剖宫产64.0%;未适时添加辅食者占79.3%;既往患过下呼吸道或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腹泻、有外伤、手术史者占46.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出生体重、孕周、是否适时添加辅食、既往有上述病史与贫血严重程度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出生体重、既往有上述病史者是贫血严重程度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IDA高发于6月龄至2岁儿童;喂养不当仍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贫血严重程度主要与出生体重、既往有下呼吸道或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腹泻、外伤、手术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报道一例3-羟基异丁酰辅酶A水解酶缺乏症,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特点和诊疗现状。患儿,男,1岁6个月,发热、腹泻后出现发育倒退、阵发性肌张力不全等症状;头部MRI提示双侧基底节对称性病变。线粒体基因组全长检测未发现致病突变。线粒体相关疾病核基因检测发现患儿HIBCH基因新发复合杂合突变:c.439-2A > G和c.958A > G (p.K320E),分别遗传自其父母。予以患儿\"鸡尾酒疗法\"、限制缬氨酸饮食及对症治疗,2周后患儿肌张力不全症状改善,运动以及智能较前缓慢进步。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发病分子遗传学机制,从基因水平诊断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为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符合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的1例患儿采用PCR法对PDHA1基因的11个外显子及外显子交界区进行扩增,并通过对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检测突变。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新突变进行氨基酸保守型分析,预测蛋白二、三级结构,鉴定其致病性。结果先症者PDHA1基因第11外显子出现小片段重复突变,即c.1111_1158dup48bp,为新发突变。50例正常对照直接测序均未检测到c.1111_1158dup48bp突变。蛋白质二级、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新突变c.1111_1158dup48bp引起Ser371_Phe386的16个氨基酸重复,导致蛋白质二、三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而正常对照无此变化。结论 PDHA1基因c.1111_1158dup48bp重复突变不是多态性变异,可能是一种新的致病性突变,导致丙酮酸脱氢酶缺乏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氨酰基-tRNA合成酶基因变异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氨酰基-tRNA合成酶(ARS)缺陷相关疾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通过二代测序诊断的10例ARS基因变异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10例ARS基因变异患儿中,起病年龄为0~9岁,首发症状多为抽搐(7例)。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为主而智力轻度落后或正常,伴或不伴有癫痫(4例);或儿童期起病的癫痫,后出现发育倒退(2例);也可表现为新生儿期起病,严重癫痫脑病,出现肌阵挛、全面强直及痉挛发作(4例),伴有严重发育落后(3例)、喂养困难(2例)、听力损害(1例)等。10例患儿中,共检测出5种基因突变,包括AARS2(c.331G>C、c.2682+5G>A、c.2164C>T、c.761G>A,均为新突变)3例,DARS2(c.228-16C>A、c.536G>A,均为已报道突变)2例,CARS2(c.1036C>T、c.323T>G,均为新突变)1例,RARS2(c.1210A>G、c.622C>T,均为新突变)1例,AARS(c.1901T>A、c.229C>T、c.244C>T、c.961G>C、Chr16:70298860-70316687del、c.2248C>T,均为新突变)3例。结论 ARS基因缺陷相关疾病临床表型异质性高。该研究共发现5种ARS基因的14个未报道的变异,丰富了ARS缺陷相关疾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我国儿童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以期为儿童恶性肿瘤的相关研究和防控战略的制定和防控体系的构建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 以2009~2012 年发布的“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及GLOBOCAN2012 数据库中0~14 周岁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和死亡数据为分析资料,对我国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时间、地区、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分布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时间分布:我国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随时间呈小幅波动,而死亡率基本稳定。(2)地区分布:我国的发病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明显低于美国和日本,而我国的死亡率却高于美国和日本;我国城市的发病率约为农村的2 倍,而死亡率相差不大。(3)年龄分布: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下降趋势。(4)性别分布:男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于女性。结论 我国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时间、地区、年龄、性别等方面均呈现出特定的分布特点,分析其流行病学分布规律可明确儿童恶性肿瘤未来的研究方向,并为综合防控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悬吊运动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9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悬吊运动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记录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GMFM-88)D、E区及Berg平衡量表得分,同时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观察内收肌、腓肠肌的表面肌电信号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 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GMFM D、E区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较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试验组在改善D、E两大功能区和平衡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内收肌和腓肠肌的RMS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且试验组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悬吊运动训练能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运动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缺陷对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 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确诊为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男性患儿220例,根据病情分为普通组(145例)和重症组(75例);将同期体检的132例健康男性儿童设为对照组。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血液中G6PD、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及丙二醛(MDA)水平的测定。结果 重症组G6PD缺陷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5)。重症组中G6PD缺陷患儿的总热程、精神异常时间、肢体抖动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G6PD正常者长(P<0.05)。急性期及恢复期普通组与重症组患儿血中GSH、G6P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MD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普通组及重症组G6PD缺陷患儿急性期血GSH水平均低于G6PD活性正常患儿,MDA水平均高于G6PD活性正常患儿(P<0.01)。急性期及恢复期患儿GSH水平与G6PD活性均呈正相关(分别r=0.61、0.58,均P<0.01);急性期患儿MDA水平与G6PD活性呈负相关(r=-0.29,P<0.01)。结论 G6PD缺陷可能是EV71型手足口病的易感因素,伴G6PD缺乏的患儿病情可能更重,其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的营养状况,验证主观全面营养评估(SGNA)量表在脑瘫住院患儿营养评估中的临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9年4~10月住院的1~5岁脑瘫患儿20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其SGNA量表评估结果,并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Z评分法作为参照标准,验证SGNA量表评估脑瘫患儿营养状况的临床有效性。结果 SGNA量表和Z评分法对脑瘫患儿的营养不良检出率分别为42.3%、3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GNA量表的应用在不同评估者间呈高度一致性(κ=0.621,P < 0.001)。以Z评分法作为参照标准,SGNA量表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5%、82.5%、75.0%、86.7%,两种评估方法呈高度一致性(κ=0.622,P < 0.001)。SGNA量表与年龄别体重Z评分、年龄别身高Z评分均呈中度一致性(分别κ=0.495、0.478,P < 0.001),与身高别体重Z评分一致性低(κ=0.197,P < 0.05)。结论 脑瘫患儿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SGNA量表可以作为评估脑瘫患儿营养状况的工具。  相似文献   

20.
宜昌市哮喘儿童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宜昌市儿童哮喘的患病率、流行病学特点及危险因素,为哮喘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寻求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宜昌市城区随机抽取5所幼儿园、10所中小学及5个社区,对其中90%以上儿童进行初筛问卷调查,筛选出疑似哮喘儿童,对其再次发放哮喘儿童调查问卷进一步调查,同时选取与哮喘儿童数量相近,性别、年龄相匹配的非哮喘儿童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问卷收回后录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放调查问卷11000份,收回10456份,应答率为95.1%。调查结果显示宜昌市儿童哮喘患病率为3.47%,男孩患病率高于女孩(P<0.05)。363例哮喘儿童中,107例患儿有药物过敏史,152例患儿有家族过敏史;儿童哮喘的好发季节和好发时辰均以无规律为主;呼吸道感染是哮喘发作最常见的诱因,占93.1%;家族过敏史、抗生素早期使用史、房屋装修史和被动吸烟史是儿童哮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预防呼吸道感染可能减少哮喘的急性发作次数,减少儿童早期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房屋装修次数和倡导患儿家长戒烟对儿童哮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