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8月在本科行康复训练的40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予以导管球囊扩张术,试验组予以导管球囊扩张术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使用洼田饮水实验、吞咽障碍评分(VGF)、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在治疗完成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试验组患者在洼田饮水实验、吞咽障碍评分(VGF)、SSA评分上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应用导管球囊扩张联合精细化管理模式能显著改善部分吞咽功能,有助于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帕金森病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效果。 方法 纳入符合英国(United Kingdom)脑库原发性帕金森病临床诊断标准的帕金森病伴吞咽障碍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采用rTMS联合NMES治疗)和假刺激组(采用NMES联合假rTMS治疗),每组45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及治疗完成后3个月时,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对2组患者的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及其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2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SSA评分及临床疗效。 结果 ①治疗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及治疗后3个月时组内比较,rTMS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及SSA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F=82.004,P<0.001;F=33.753,P<0.001),假刺激组亦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F=53.673,P<0.001;F=19.208,P<0.001);②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及治疗后3个月时组间比较,rTMS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明显优于同时间点假刺激组(t=2.212,P=0.031;t=2.398,P=0.017;t=2.119,P=0.028),且同时间点的SSA评分亦明显优于假刺激组(t=2.188,P=0.021;t=2.417,P=0.019;t=2.507,P=0.016);③治疗2个疗程后,rTMS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56%)明显高于假刺激组(8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5,P=0.024)。 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联合电刺激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89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电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电刺激联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5周。于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同时采用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检查记录2组患者的咽部通过时间,并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评分和咽部通过时间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吞咽功能评分和咽部通过时间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66.67%,显著低于观察组的8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联合电刺激可显著改善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吞咽功能,加快其咽部通过时间,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训练方法对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食管上段括约肌(UES)压力及吞咽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57例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训练组、球囊扩张组、综合训练组,每组19例。3组患者均给予吞咽电刺激治疗和吞咽功能训练,常规训练组和球囊扩张组在此基础上分别增加喉上提训练和球囊扩张术治疗,综合训练组在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喉上提训练及球囊扩张术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利用高分辨多通道胃肠功能检测仪对患者吞咽前UES压力进行测定,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藤岛一郎吞咽障碍分级评定患者的吞咽功能。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吞咽前UES压力、吞咽障碍评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球囊扩张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6.4±82.7)mmHg]和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269.5±83.2)mmHg]均显著提高(P<0.05),且综合训练组治疗后吞咽前UES压力高于球囊扩张组(P<0.05)。治疗后,球囊扩张组和综合训练组患者吞咽障碍分级、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及VFSS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所好转(P<0.05),且综合训练组患者上述指标较球囊扩张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 结论在吞咽电刺激和功能训练基础上增加球囊扩张术和喉上提训练,可有效提高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前的UES压力,降低UES张力,对其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吞咽功能训练、摄食训练及辅以VitalStim神经肌肉低频电刺激治疗。试验组采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进行环咽肌扩张治疗,对照组采用14号普通导尿管进行环咽肌扩张治疗。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评估患者黏膜水肿、出血和疼痛等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洼田氏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结论两组治疗均可有效缓解环咽肌失弛缓症,应用改良双腔球囊导管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导管球囊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60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导管球囊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误吸情况、吞咽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渗透-误吸评价量表(PAS)、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分较对照组更低,吞咽造影检查(VFSS)评分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采用导管球囊定位联合超声引导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可有效降低误吸风险及程度,改善患者吞咽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舌压抗阻反馈训练系统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方法:将环咽肌失弛缓患者30例,随机分为舌压抗阻反馈训练组、球囊扩张组以及联合组,每组10例。3组患者均予神经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包括冷刺激以及吞咽肌肉相关训练,门德尔松法为主的吞咽训练手段等。舌压抗阻组在此基础上应用IOPI舌压抗阻训练系统给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球囊扩张组予以球囊扩张术,联合组予以舌压抗阻训练联合球囊扩张训练。以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评分做为评估手段,在治疗前以及治疗后作出功能评价,同时评估其进食方式的改变。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VFSS及FOI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VFSS评分、FOIS评分均高于舌压组以及球囊扩张组(均P<0.05),球囊扩张组VFSS评分以及FOIS评分高于舌压组(P<0.05)。治疗后,联合组、舌压组和球囊扩张组患者治疗后经口进食比例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联合组与球囊扩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经口进食比例均明显高于舌压组(均P<0.05)。结论: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球囊扩张可以改善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苏庆庆  苗新旗 《系统医学》2023,(14):63-65+69
目的 探究舌压抗阻反馈训练(tongue pressure resistance feedback training, TPRFT)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用于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观察组(TPRFT+rTMS)与对照组(TPRFT)。比较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吞咽障碍恢复情况。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1~2级、3级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误咽误吸评定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评分(3.72±1.41)分高于对照组(2.26±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61,P<0.001)。结论 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行TPRFT+rTMS,能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电刺激及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咽期吞咽困难患者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治疗组,针刺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针刺治疗;电刺激组患者给予吞咽功能训练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患者则给予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吞咽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标准化床边吞咽功能检查表(SSA)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综合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1.9±0.6)分]及SSA评分[(25.9±2.2)分]均显著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5),针刺组与电刺激组上述指标评分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联合采用吞咽功能训练、针刺及电刺激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咽期吞咽功能,减少误吸及感染发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靶向针刺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PSD)的效果。方法:选择PSD患者90例分为rTMS组和联合组各45例,2组均给与常规治疗,rTMS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高频率rTMS治疗,联合组在rTMS组治疗基础上予以靶向针刺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标准吞咽功能量评价量表(SSA)评分、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和吞咽时间参数(包括口腔运送时间、吞咽反应时间、咽运送时间、喉关闭时间);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舌喉复合体移动度(包括舌骨上移、舌骨前移、甲状软骨上移、甲状软骨前移),比较2组舌骨上肌群肌电活动时域指标-均方根(RMS)值。结果:治疗4周后,2组SSA及PAS评分及口腔运送、吞咽反应、咽运送和喉关闭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1),且联合组SSA及PAS评分均低于rTMS组(P<0.01),联合组口腔运送、吞咽反应、咽运送时间均少于rTMS组(均P<0.01),治疗后2组喉关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舌喉复合体移动度及舌骨上肌群RMS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且联合组两项评分均高于rTMS组(均P<0.01)。结论:高频率rTMS联合靶向针刺可增加舌喉复合体移动度,改善舌部肌肉运动,缩短吞咽时间,治疗PSD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现实的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8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磁刺激组、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 每组20例。每组均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 磁刺激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rTMS, 生物反馈组接受虚拟设备中的生物反馈训练, 联合治疗组接受生物反馈训练和rTMS, 共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 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患者口腔期、咽期及误吸状况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治疗后, 4组患者FOIS、SSA评分及口腔期、咽期、误吸VF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FOIS[(6.10±1.07)分]、SSA[(21.00±5.15)分]评分及口腔期VFSS[(2.70±0.73)分]、咽期VFSS[(2.85±0.49)分]、误吸VFSS[(3.55±0.51)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磁刺激组和生物反馈组(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靶向针刺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针刺组、联合组,每组各20例。常规组采用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细胞等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采用直接进食法、间接疗法等。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由资深针灸师进行靶向针刺,选穴风池、利咽穴等。联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应用高性能磁刺激仪进行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ST)和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价患者吞咽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3组WST及SS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且联合组和针刺组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联合组更低于针刺组(P<0.05)。联合组及针刺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均P<0.05),且联合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针刺组(均P<0.05)。结论:靶向针刺治疗及高频rTMS联合靶向针刺治疗均可有效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且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吞咽时实时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患者给予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NMES+球囊扩张治疗。 结果经治疗后,两组共有26例患者恢复正常经口进食,视频吞咽造影检查(VFSS)显示患者吞咽食物时环咽肌正常开放,食物能顺利通过环咽肌,误吸消失。两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恢复正常进食患者其平均治疗次数(Z=2.423,P=0.0201)、平均治疗天数(Z=2.116,P=0.0352)、平均治疗费用(Z=2.296,P=0.026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上述指标均以实验组患者相对较优。 结论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及常规NMES+球囊扩张治疗对脑干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均具有较好疗效,并且吞咽时实时NMES+球囊扩张治疗能进一步缩短疗程、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双侧大脑半球治疗单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Hz rTMS组12例、3Hz rTMS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在此基础上3组患者在两侧大脑半球吞咽皮层代表区分别给予5Hz rTMS刺激、3Hz rTMS刺激和假性磁刺激。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对3组患者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估患者吞咽功能、表面肌电(sEMG)记录下颌舌骨肌振幅及时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SSA分值和sEMG振幅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sEMG时程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5Hz rTMS组和3Hz rTMS组患者相比对照组sEMG振幅和时程改善缩短(P<0.05),与3Hz rTMS组相比5Hz rTMS组sEMG振幅及时程改善更明显(P<0.05);5Hz rTMS组和3Hz rTMS组患者相比对照组SSA评分降低更明显(P<0.05),但5Hz rTMS组和3Hz rTMS组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5Hz高频 rTMS作用于双侧大脑半球治疗单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疗效及影响预后康复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实施球囊扩张术治疗,并进行随访调查。观察所有患者临床疗效,依据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8例)及预后不良组(32例),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康复的危险因素。结果 90例患者治疗结束后,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分别为40例、38例、12例,其临床总有效率为86.67%(78/90);治疗前吞咽功能造影检查(video fluroscopic swallowing study,VFSS)评分为(2.65±3.02)分低于治疗后(6.85±1.25)分,且差异有显著性(t=12.191,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入院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肺炎、蒙特利尔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评分为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2例,均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确诊为环咽肌失弛缓,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16例,对照组16例。对照组仅行吞咽功能训练及电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以普通导尿管为扩张工具,对其进行环咽肌扩张治疗。于治疗前和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达6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者的经口进食人数、吞咽障碍程度(VFSS评分)和临床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11例(68.75%),对照组16例患者中恢复经口进食仅4例(25.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VFSS评分在口腔期、咽期、误吸以及总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VFSS评分仅口腔期和总分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VFSS评分中的咽期、误吸程度、总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吞咽功能评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和电刺激联合环咽肌球囊扩张术可促进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及早经口进食,并改善其吞咽障碍程度,恢复其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并吞咽失用症患者的疗效。 方法 对2例脑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并吞咽失用症患者依次给予A方案(基础吞咽训练+球囊扩张)及B方案(tDCS+基础吞咽训练+球囊扩张)治疗。于治疗前、A方案治疗4周后及B方案治疗4周后分别评估患者舌运动、口面吞咽失用和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经A方案治疗4周后2例患者舌运动、口面失用情况均无明显改善,不能执行吞咽指令,反射性吞咽时环咽肌不开放,吞咽功能无改善;经B方案治疗4周后,2例患者口面失用评分由8~10分提高到40~42分,能执行吞咽指令,自主吞咽及反射性吞咽时均见环咽肌协调性开放,食物能顺利进入食管到胃。 结论 tDCS能改善脑卒中致环咽肌失弛缓并吞咽失用症患者的吞咽失用症状,使患者能执行指令性吞咽、配合基础吞咽训练及主动球囊扩张治疗,从而加速患者吞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气囊扩张术在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38例,均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检查(VFSS)诊断为环咽肌失弛缓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1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经口球囊扩张术,治疗组在超声引导下行经口气囊扩张术,即超声定位环咽肌后经口插入导尿管,定位导尿管头端位置后,注入空气,进行气囊扩张治疗。每2日治疗1次,治疗期间记录每次治疗时间、扩张次数,并评估患者舒适度、喉部疼痛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行洼田饮水试验、SSA评分、VFSS评分比较。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每次治疗时间(23.53±1.81)min、扩张次数(4.79±0.42)次、患者舒适度(73.32±6.32)分、患者喉部疼痛VAS评分(0.89±0.74)分,明显优于对照组[(26.00±2.19)min、(3.89±0.94)次、(55.00±7.83)分、(1.95±1.03)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洼田饮水试验患者临床疗效评定,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均为100%,但治疗组治疗后的显效率为78.95%,明显优于对照组(31.58%),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SSA评分[(22.58±1.22)和(24.05±0.71)分]、VFSS评分中的咽期评分[(2.58±0.51)和(2.11±0.32)分]及误咽情况[(3.58±0.51)和(3.16±0.37)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气囊扩张术可以缩短每次治疗时间、增加扩张次数、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喉部疼痛情况,提升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时丽萍  孟玲  钱进  吕英瑛 《中国康复》2016,31(4):292-293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在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环咽肌失弛缓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共选择60例需进行导尿管球囊扩张术的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导尿管球囊扩张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在行球囊扩管前采用呼吸功能训练法干预。结果:治疗10d后,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行球囊扩张时的舒适度VA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球囊扩管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呼吸功能训练,可提高脑卒中并环咽肌失弛缓症患者在行球囊扩张术的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在治疗中的舒适度,降低其并发症,对吞咽功能障碍治疗有一定的辅助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