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抑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p16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制作大鼠脑胶质瘤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抑胶素对大鼠脑胶质瘤P16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随着抑胶素浓度的增加,大鼠脑胶质瘤p16蛋白的表达也逐渐增强。结论 抑胶素能够抑制大鼠脑胶质瘤的增殖。并且具有改变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静脉麻醉药异丙酚对大鼠神经干细胞的体外增殖的影响。方法:从孕14.5d的胎鼠前脑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联反应(RT-PCR)检测GABAA受体亚基的表达情况;用不同浓度(0~0.05mM)的异丙酚处理大鼠神经干细胞,BrdU标记及非放射性细胞增殖(MTS)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变化,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凋亡执行蛋白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的活化切割情况与细胞周期调控激酶Chk1与Chk2的磷酸化情况。结果:大鼠神经干细胞也表达部分GABAA受体亚基;异丙酚处理抑制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但不影响细胞凋亡;异丙酚增强Chk1在317位丝氨酸的磷酸化,不影响345丝氨酸磷酸化,也不影响Chk2在68位苏氨酸的磷酸化。结论:异丙酚抑制体外培养的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可能部分通过激活Chk1在317位丝氨酸磷酸化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苯乙酸(PA)诱导分化胶质瘤细胞C6过程中,同源盒基因HoxA1,A2,A3和HoxA4基因mRNA水平表达的变化。方法应用逆转录PCR(RT-PCR)及图像分析法,分组检测原代培养的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及应用PA前后胶质瘤细胞C6中HoxA,A2,A3和HoxA4基因mRNA水平表达。结果HoxA1和A4基因在正常大鼠脑组织中弱表达,在胶质瘤C6细胞中存在明显表达;HoxA2基因在正常大鼠脑组织中未见表达,在胶质瘤C6细胞中存在明显表达;HoxA3基因在正常大鼠脑组织和应用PA前后的胶质瘤C6细胞中,均存在明显表达。应用PA处理后,胶质瘤C6细胞中HoxA1、A2基因未见表达,与未用药的C6细胞比较,图象分析显示差异有显著性(P〈0.01);应用PA处理后,HoxA3、A4基因明显表达,与未用药的C6细胞比较,图象分析显示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苯乙酸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机理可能与降低胶质瘤细胞HoxA1和HoxA2基因mRNA水平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HD02对慢性前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高唱  吴伟康  王景周  赵丹洋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8):3796-3797,T001
目的:观察HD02对慢性前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变化。方法: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大鼠模型,采用免疫单标和双标方法检测成体大鼠神经干细胞及分化的功能细胞。给予模型大鼠HD02水煎剂灌胃,分别于造模后15,30d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前脑缺血大鼠大脑皮质、室周区、海马BrdU阳性细胞数和BrdU+NF200,BrdU+NeuroD,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细胞数于造模后15d明显增多(P&;lt;0.01),但造模后30d BrdU阳性细胞数和BrdU+NF200,BrdU+NeuroD,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造模后30d,HD02组BrdU阳性细胞数和BrdU+NF200,BrdU+NeuroD,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细胞数较慢性前脑缺血组明显增多(P&;lt;0.01)。结论:HD02可显著增加慢性前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老年大鼠学习能力减退与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增殖的联系,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D)的发病机制。方法:Y迷宫筛选出老年学习能力减退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以溴化脱氧核苷尿嘧啶(BrdU)标记海马齿状回增殖细胞。TUNEL方法标记DNA片段方法原位检测凋亡细胞。计数海马齿状回与海马门的BrdU阳性细胞与凋亡细胞数。结果:学习能力减退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相比,海马齿状回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加(P<0.01),而凋亡细胞差异无显著性(P>0.05)。海马门BrdU阳性细胞数及凋亡细胞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学习能力减退老年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细胞的增殖能力减退,提示海马齿状回的神经细胞增殖能力减退可能是AD等以学习记忆能力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疾病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干细胞和某些种类的肿瘤细胞都存在永生化DNA链的不对称分裂现象,具有自我更新长期存活以及相对无限增殖等特征,这些生物学特性为它们多重变异累积提供潜在的可能性。溴脱氧尿苷能够在细胞代谢过程中掺入到DNA双链中,可以观察标记物长期存在状况。目的:拟应用免疫荧光双染法观察C6胶质瘤细胞中的溴脱氧尿苷标记滞留细胞是否表达干细胞标记物神经巢蛋白。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细胞学实验,于200601/2007—0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Wistar大鼠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实验动物室提供,C6胶质瘤细胞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神经外科研究所提供。方法:C6胶质瘤细胞处于指数生长期时加入溴脱氧尿苷,细胞培养2d后更换不含溴脱氧尿苷的细胞培养液。分别在不同时间点用免疫荧光法测定溴脱氧尿苷阳性细胞数目变化,确定溴脱氧尿苷在肿瘤细胞中的标记滞留时间,同时用免疫荧光双染法检测这些溴脱氧尿苷标记滞留细胞是否能够表达干细胞标记物神经巢蛋白。主要观察指标:C6细胞中溴脱氧尿苷免疫荧光染色细胞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溴脱氧尿苷-神经巢蛋白免疫荧光双染色细胞数目。结果:细胞指数生长期时溴脱氧尿苷的标记阳性率达97%以上,溴脱氧尿苷标记结束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阳性细胞数目逐渐减少,到第12天,仅残留少量阳性细胞,数目占细胞总数的1.77%,随后的一两天阳性细胞几乎无法测出。溴脱氧尿苷标记后第12天,溴脱氧尿苷标记滞留的阳性细胞神经巢蛋白染色也为阳性,阳性率为1.61%。结论:C6胶质瘤细胞中的溴脱氧尿苷标记滞留时间为12d,溴脱氧尿苷标记滞留细胞能够表达神经巢蛋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移植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在脑内的存活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细胞移植及转基因治疗脑缺血提供有意义的数据及图像资料。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实验室进行。①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对照组、细胞移植组,6只/组。②脑缺血对照组、细胞移植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进行脑缺血处理。③应用无血清Neurobasal培养基进行INPC培养,移植前加入BrdU,使终浓度为10μmol/L,标记3d,然后取出细胞爬片。无水甲醇固定10min,SP法检测BrdU标记细胞阳性率。④将BrdU标记3d的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离心重悬后使细胞密度达到2&;#215;10^10L^-1,细胞移植组于大鼠脑缺血后3d取5μL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右侧纹状体缺血半暗带区,以前囟为零点,即A:-0.5mm。R:2.5mm,V:-4.5mm。脑缺血对照组仅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⑤各组分别于缺血后6h,1d,3d及细胞移植后1周对大鼠进行Longa神经功能评价(0-4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缺血后6h神经功能评分≥1分视为模型成功。⑥细胞移植后1周处死各组大鼠,取脑组织制作冰冻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BrdU的表达,观察移植的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在脑内缺血半暗带区的存活情况。结果:1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外检测移植细胞BrdU标记阳性率: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加入BrdU标记3d后,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细胞胞核呈棕黄色,细胞阳性率达95%以上。②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价:缺血后6h,脑缺血对照组与细胞移植组每只大鼠神经功能Longa评分均≥1分,表明造模成功,且Longa评分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1.70&;#177;48)分,(1.60&;#177;052)分,0分,P〈0.05]。缺血后6h,1d,3d及细胞移植后1周脑缺血对照组与细胞移植组Longa评分均基本相似(P〉0.05)。③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细胞移植后1周,细胞移植组在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侧针道附近可检测到BrdU免疫染色阳性细胞,而假手术组、脑缺血对照组、细胞移植组的移植对侧BrdU免疫染色均呈阴性。结论: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植入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后,主要存活于移植侧针道附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化三乙基锡对体外培养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抑瘤作用。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氯化三乙基锡对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普通倒置显微镜和HE染色形态学方法观察氯化三乙基锡对C6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不同浓度的氯化三乙基锡在体外可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药物浓度为0.5μM、1.0μM和2.0μM时,抑制率分别为15.62%、36.16%和41.92%,存在着剂量依赖关系。氯化三乙基锡对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在不同浓度组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及不同浓度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HE染色观察到2.0μM氯化三乙基锡作用于C6胶质瘤细胞48h后,出现细胞凋亡特有的形态学改变。结论氯化三乙基锡可抑制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反转录病毒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对C6胶质瘤的抗瘤效应,从而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方法:将重组TNF-α反转录病毒载体PLJ+TNF转染大鼠C6胶质瘤细胞,ELISA法检测该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MTT法检测体外增殖能力;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右股内侧接种转基因2&;#215;10^6C6细胞,对照组同法同部位接种未转基因C6细胞,常规饲养5周,每周测量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比较两组皮下肿瘤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6胶质瘤细胞与C6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转基因前后TNF-α分泌情况:1&;#215;10^6个C6细胞体外培养24h每毫升上清液分泌TNF-α(2.42&;#177;0.76)U;1&;#215;10^6个C6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24h每毫升上清液分泌TNF-α(1753&;#177;2.31)U,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动态TNF-α检测显示:转基因C6细胞能稳定地表达高水平的TNF-α;大鼠皮下接种肿瘤细胞5周后,实验组3只未见肿瘤生长,其余肿瘤直径为(15&;#177;0.3)cm,对照组肿瘤直径为(2.4&;#177;0.2)c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TNF-α基因转染大鼠C6胶质瘤细胞后能持续分泌高水平的TNF-α,对大鼠C6胶质瘤皮下肿瘤具有明显的抗瘤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平瘤康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2.5%、5%、10%和20%平瘤康含药血清处理体外培养的C6胶质瘤细胞24h、48h和72h后,应用MTT比色法检测C6胶质瘤细胞增殖;PI染色后,应用流式细胞仪观测细胞周期时相。结果10%和20%的含药血清能抑制C6胶质瘤细胞的增殖;10%和20%的含药血清处理C6细胞48h、72h后,S期细胞百分率下降,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平瘤康含药血清可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而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三氧化二砷对胶质瘤细胞诱导分化作用,为可能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经三氧化二砷不同浓度、作用不同时间的大鼠胶质瘤细胞系C6细胞的GFAP及C-myc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在较低浓度时(0.5~2.0μmol/L)As20a均可引起大鼠C6细胞的GFAP及C—myc的表达的变化。表现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GFAP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C—myc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可以有效诱导大鼠C6细胞分化,使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程度降低,促使其向高分化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重组基因表达载体PcDNA-sTRAIL并观察其对C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PCR扩增和定向克隆技术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sTRAIL。以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C6胶质瘤细胞并用流式细胞仪观测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经过测序鉴定和蛋白表达检测证实,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DNA-sTRAIL构建成功。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质粒转染C6胶质瘤细胞阳性率达50%。脂质体PcDNA-sTRAIL转染C6细胞后,相比未转染、空质粒转染、Lipofectin转染组C6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明显增加(t分别=9.52、7.20、2.84,P均〈0.05)。结论成功构建了sTRAIL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从体外实验中初步证实了其对C6胶质瘤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头穴丛刺法对室管膜下区(SVZ)的神经干细胞(NSC)增殖、迁移、分化的调控作用,探讨该疗法促进成年神经再生、修复和重建神经网络的理论机制。方法: 大鼠注射荧光染料Dil以预标记室SVZ细胞;栓线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造模成功的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12只,头针组12只,头针丛刺法组12只,假手术组4只。采用脉冲式的BrdU标记方法标记新生细胞;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预标记原始SVZ NSC后,再检测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所确定的分化的细胞。结果:①模型组、头针组、头穴丛刺法组均可见Dil标记的SVZ细胞迁移至梗死周边的纹状体和皮质,并且分化成神经元或胶质细胞,头穴丛刺法组Dil/BrdU/NeuN或Dil/BrdU/GFAP标记的细胞明显增多,与其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头穴丛刺法组BrdU/NeuN及BrdU/GFAP阳性细胞表达均多于其他两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头穴丛刺法能促进脑缺血后SVZ 区神经干细胞增殖,并且随时间递增减少其增殖衰减;②此法可促进Dil标记的SVZ细胞均迁移至梗死周边的纹状体和皮质,并且分化成神经元或胶质细胞;③此法能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后SVZ NSC的迁移和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异鼠李素对体外培养大鼠C6脑胶质瘤细胞的影响。方法:将大鼠C6胶质瘤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药物组(20、40、80 mg/L异鼠李素)处理细胞,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异鼠李素对体外培养C6脑胶质瘤细胞影响、细胞抑制率和存活率、加入不同浓度异鼠李素与C6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应用异鼠李素后,肿瘤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及坏死改变。MTT比色法显示,加入异鼠李素的浓度越高,脑胶质瘤细胞增殖率越差,抑制率越高,存活率越低。40 mg/L异鼠李素组的脑胶质瘤细胞凋亡率最高;80 mg/L异鼠李素组的脑胶质瘤细胞的存活率最低。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总AKT蛋白和Ser473位点AKT蛋白密度随加入异鼠李素浓度的增高变化呈反比关系。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脑组织,显示均有面积不等的异鼠李素峰,表明血浆和脑组织均有异鼠李素分布,其中异鼠李素主要存在于脑组织。结论:低浓度异鼠李素能促使C6脑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高浓度异鼠李素可以导致体外培养C6脑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和坏死,具有明显的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并且发生机制与PI3K/AKT途径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HD02对慢性前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变化。方法: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大鼠模型,采用免疫单标和双标方法检测成体大鼠神经干细胞及分化的功能细胞。给予模型大鼠HD02水煎剂灌胃,分别于造模后15,30d观察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慢性前脑缺血大鼠大脑皮质、室周区、海马BrdU阳性细胞数和BrdU+NF200,BrdU+NeuroD,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细胞数于造模后15d明显增多(P<0.01),但造模后30dBrdU阳性细胞数和BrdU+NF200,BrdU+NeuroD,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细胞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造模后30d,HD02组BrdU阳性细胞数和BrdU+NF200,BrdU+NeuroD,BrdU+GFAP免疫荧光双标细胞数较慢性前脑缺血组明显增多(P<0.01)。结论:HD02可显著增加慢性前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芬太尼对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蓝斑核δ受体与β-arrestin 1 的作用。方法40 只成年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 只。NS 组:注射生理盐水1 ml/kg 2 次;M组:分别注射吗啡10 mg/kg 与生理盐水1 ml/kg;MF1、MF2、MF3组:吗啡用药同M组,30 min 后分别给予芬太尼3、6、12 μg/kg,连续9 d。取大鼠蓝斑核,测定δ受体、β-arrestin 1 的mRNA与蛋白表达。结果与NS 组比较,M组δ受体、β-arrestin 1 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M组比较,MF1、MF2和MF3组δ受体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MF2组和MF3组β-arrestin 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增加(P<0.05)。结论芬太尼6 μg/kg、12 μg/kg 可上调慢性吗啡耐受大鼠蓝斑核β-arrestin 1 表达,但对δ受体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移植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在脑内的存活情况,为进一步研究细胞移植及转基因治疗脑缺血提供有意义的数据及图像资料。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学实验室进行。①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1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对照组、细胞移植组,6只/组。②脑缺血对照组、细胞移植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进行脑缺血处理。③应用无血清Neurobasal培养基进行INPC培养,移植前加入BrdU,使终浓度为10μmol/L,标记3d,然后取出细胞爬片,无水甲醇固定10min,SP法检测BrdU标记细胞阳性率。④将BrdU标记3d的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用胰蛋白酶消化,离心重悬后使细胞密度达到2×1010L-1,细胞移植组于大鼠脑缺血后3d取5μL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到右侧纹状体缺血半暗带区,以前囟为零点,即A:-0.5mm,R:2.5mm,V:-4.5mm。脑缺血对照组仅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⑤各组分别于缺血后6h,1d,3d及细胞移植后1周对大鼠进行Longa神经功能评价(0~4分,分数越高表示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缺血后6h神经功能评分≥1分视为模型成功。⑥细胞移植后1周处死各组大鼠,取脑组织制作冰冻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BrdU的表达,观察移植的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在脑内缺血半暗带区的存活情况。结果:18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体外检测移植细胞BrdU标记阳性率: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加入BrdU标记3d后,免疫组化检测阳性细胞胞核呈棕黄色,细胞阳性率达95%以上。②造模后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价:缺血后6h,脑缺血对照组与细胞移植组每只大鼠神经功能Longa评分均≥1分,表明造模成功,且Longa评分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1.70±0.48)分,(1.60±0.52)分,0分,P<0.05]。缺血后6h,1d,3d及细胞移植后1周脑缺血对照组与细胞移植组Longa评分均基本相似(P>0.05)。③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细胞移植后1周,细胞移植组在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移植侧针道附近可检测到BrdU免疫染色阳性细胞,而假手术组、脑缺血对照组、细胞移植组的移植对侧BrdU免疫染色均呈阴性。结论: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植入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半暗带区后,主要存活于移植侧针道附近。  相似文献   

18.
背景:目前关于移植异体内皮祖细胞参与机体缺血组织血管改建的研究正成为热点。目的:观察移植的同种异体内皮祖细胞向大鼠皮肤损伤区趋化的情况。方法:以BrdU标记体外培养的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通过尾静脉回输于背部皮肤有切割伤的大鼠(实验组)体内,以正常大鼠为对照,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细胞移植后1,3,7,14d时受体大鼠皮肤损伤区BrdU阳性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变化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受体大鼠脾脏淋巴滤泡数量和体积变化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的内皮祖细胞可以向大鼠皮肤损伤区趋化,3,7d时内皮祖细胞数量最多(P〈0.05),14d时在损伤区血管内壁中仍可见BrdU阳性细胞。实验组大鼠脾脏淋巴滤泡的数量和体积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证实移植同种异体内皮祖细胞没有引起明显的免疫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9.
背景:已有较多的研究证明脐血细胞能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且成功的运用脐血治疗脑卒中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已有报道,能否应用脐血干细胞治疗神经变性疾病尚未可知。目的:探讨应用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帕金森病的可行性及其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18只,清洁级,体质量220~260g。脐血标本取自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每个标本60~120mL。干预:制备6-羟多巴胺帕金森病偏侧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对照组(n=6)。②PBS组(n=6):在每只大鼠右侧纹状体移植10μL的PBS。③间充质干细胞组(n=6):将3&;#215;10^6个用BrdU标记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植入大鼠右侧纹状体,4周后用阿朴吗啡诱发旋转试验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植入细胞的存活情况及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主要观察指标:①移植前后各组大鼠旋转圈数。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结果: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存活,与对照组相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阿朴吗啡诱发的旋转行为[每30钟大鼠旋转圈数为212&;#177;60比340&;#177;30]显著改善(P&;lt;0.05),但右侧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gt;0.05)。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脑内移植能改善帕金森大鼠的行为缺陷,可作为治疗神经变性疾病的一种潜在细胞资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反转录病毒介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对C6胶质瘤的抗瘤效应,从而为肿瘤的基因治疗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方法将重组TNF-α反转录病毒载体PLJ+TNF转染大鼠C6胶质瘤细胞,ELISA法检测该细胞中目的基因的表达,MTT法检测体外增殖能力;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大鼠右股内侧接种转基因2×106 C6细胞,对照组同法同部位接种未转基因C6细胞,常规饲养5周,每周测量肿瘤大小,绘制肿瘤生长曲线,比较两组皮下肿瘤大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6胶质瘤细胞与C6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转基因前后TNF-α分泌情况1×106个C6细胞体外培养24 h每毫升上清液分泌TNF-α(2.42±0.76)u;1 ×106个C6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24 h每毫升上清液分泌TNF-α(17.53±2.31)u,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动态TNF-α检测显示转基因C6细胞能稳定地表达高水平的TNF-α;大鼠皮下接种肿瘤细胞5周后,实验组3只未见肿瘤生长,其余肿瘤直径为(1.5±0.3)cm,对照组肿瘤直径为(2.4±0.2)c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TNF-α基因转染大鼠C6胶质瘤细胞后能持续分泌高水平的TNF-α,对大鼠C6胶质瘤皮下肿瘤具有明显的抗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