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
目的 分析脑裂头蚴病的MRI表现及MRI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裂头蚴病的MRI表现. 结果 8例脑裂头蚴病的MRI表现在T_1WI上为低信号、T_2WI上为高信号,病灶周围可见大片水肿信号影.增强后大部分病灶呈类似虫体形态的环状、结节状、串珠状及扭曲的线条样强化影.其中3例多次MRI复查,病灶的位置及形态有改变.结论 脑裂头蚴病的病理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脑裂头蚴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探讨脑裂头蚴病的脑部MRI征象。方法搜集经临床确诊的脑裂头蚴病15例,回顾性分析其脑部的MRI征象。结果15例脑裂头蚴病患者脑内单发或多发不对称病灶共21个,顶叶8个,额叶6个,颞叶2个,枕叶2个,基底节、小脑半球及桥脑各1个。病灶MRI表现为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较高信号,病灶周围脑实质可见大片状水肿。增强扫描10例,病灶均显示强化,大部分呈环形、串珠状或匐行管状强化。6例MRI复查发现2例病灶强化的位置及形态有改变。结论脑裂头蚴病的脑部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增强扫描及追踪复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MRI在脑裂头蚴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1例经临床确诊的脑裂头蚴病患者,回顾性分析其MRI影像学特征。结果:所有病例均为多发病灶,大部分病灶位于幕上。病灶MRI平扫表现为多发团片状或条片状不规则异常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病变边界模糊,灶周水肿明显,占位效应较轻,部分病灶局部可见负占位效应;增强扫描大部分病变呈结节状、不规则环状、串珠样及匐行管状明显强化;DWI大部分病灶扩散未见明显受限,呈等、低信号;MRS示病灶NAA峰呈不同程度降低,Cho/NAA增高。5例复查患者中4例可见病灶的位置及形态发生改变。结论:脑裂头蚴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增强扫描表现较有特异性,DWI、MRS及复查对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帮助。MRI对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和指导治疗意义重大,更为进一步在体了解病变的病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无创的、可视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人脑裂头蚴病是一种引起脑组织长期炎症的罕见寄生虫病,病原体为裂头蚴。现在,许多脑裂头蚴病的诊断建立在CT特征性表现和阳性的裂头蚴抗体试验基础上,并最后由手术证实。CT的特征性表现包括:①白质密度降低伴邻近脑室扩张:反映出白质的退行性变。②不规则或结节状增强病灶:代表着活动的肉芽肿感染。③小点状钙化。 作者回顾夏习了11例脑裂头蚴病病人的14次MRI,并与其中10例的CT扫描作了比较。所有病人都做了增强前、后的MRI。在CT扫描中白质的退行性变均呈低密度,而在MKI T_1WI略呈低信  相似文献   

5.
脑曼氏裂头蚴病的MRI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脑曼氏裂头蚴病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脑曼氏裂头蚴病的MRI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脑曼氏裂头蚴的MRI表现,包括病灶分布、数目、形态、大小、信号及强化情况.结果 6例脑曼氏裂头蚴的常规MRI表现:6例均单发病灶,病灶位置表浅,2例位于顶叶,2例位于额叶,1例位于颞叶,1例位于脑干后部;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周边伴片状水肿;强化后表现为绳结状、小环状、串珠状、结节状及匐行管状强化.结论 脑曼氏裂头蚴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病史和MR随访复查有助于做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肝泡状棘球蚴病脑播散的MRI表现,评价MRI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手术证实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因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经检查发现合并脑内多发播散灶的MRI表现。结果 10例中,8例MRI表现为脑内多发肿块,其内蜂房状或筛孔状密集的细小囊泡影,T1WI病灶信号略高于脑实质,T2WI呈明显低信号,增强扫描周边见环状强化,其内强化浅淡,并见细小针孔状不强化区。另2例MRI表现为囊泡较大,且数十个聚集呈葡萄串状,囊壁T1WI略高于脑实质,T2WI呈明显低信号,增强扫描囊壁明显强化,其内囊液不强化。结论脑内病灶多分布在双侧大脑半球,尤其是大脑中动脉血供区的大脑半球后部。MRI不仅能明确病变部位和形态特点,而且病灶囊壁及基质在T2WI具有典型低信号特征,是诊断肝泡状棘球蚴病脑转移的安全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肝结核的CT与MRI表现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目的 探讨肝结核的CT、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2例肝结核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12例 CT表现:肝浆膜型1例,为肝包膜下多发结节性病灶。肝实质型10例,其中多发粟粒小结节状低密度灶伴点状钙化2例,单发略低密度大结了伴斑点状钙化及聚集多个结节样病灶形成“成簇征”或融合成窝状改变各3例,多发囊样病变及发粟粒状钙化伴单发大结节低密度灶各1例。肝内胆管型1例,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及肝门部多发斑点状钙化灶。(2)4例MRI表现:T1WI、T2WI低信号灶1例,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灶3例,增强后为轻度边缘强化或呈多环状强化。结论 各种类型肝结核均有其特定的影像学表现,典型的CT、MRI表现可提示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脑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特征,探讨CT和MRI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的17例脑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CT和MRI表现,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形态、边界、大小、密度及灶周水肿.结果 单发病灶6例,多发病灶11例.病灶数目共51个,位于额顶叶占66.6%(34/51),位脑皮层区占73.1%(37/51);病灶0.5~5.0 cm直径大小,CT平扫呈结节状或团块状高或稍高密度占86.3%(44/51),边缘粗糙,增强后大多呈环状强化,小病灶可呈结节样强化;MRI的T1WI平扫病灶大多呈稍高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黑洞"或"煤饼"样均匀或不均匀低信号,增强后病灶强化表现与CT相仿,但强化的灰阶对比度高于CT;病灶占位效应明显,灶周均有水肿表现,常呈现"烘托效应";肝脑肺"三联征"占70.6%(12/17);CT综合MRI并以灰阶高低统一描述,则有"两等和(或)两高两低"征象.结论 脑泡状棘球蚴病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CT和MRI联合应用和综合评价对该病具很高的诊断价值,流行病学及相关免疫学检查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结节性硬化症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脑结节性硬化症的CT与MRI影像学表现。结果所有病例均出现双侧侧脑室室管膜多发结节状钙化和异常信号,4例出现脑实质内异常结节或钙化,2例合并脑室内肿瘤,1例患儿合并脑裂畸形,1例合并肾脏错构瘤。MRI对皮层下非钙化结节的显示明显优于CT。结论CT和MRI能全面反映脑结节性硬化症的颅内病理变化,对临床不典型病例作出诊断,同时可发现合并的其他颅内病变。  相似文献   

10.
脑曼氏裂头蚴的特征性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曼氏裂头蚴的常规MRI特征性表现。材料和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确诊的6例脑内曼氏裂头蚴,回顾性分析其常规MRI表现,包括病灶分布、数目、形态、大小、信号及强化情况。结果:脑曼氏裂头蚴的常规MRI表现为:6例均单发病灶,病灶位置表浅,3例位于顶叶,1例位于额叶,1例位于颞叶,1例位于脑干后部;5例病灶形态不规则,3cm左右大小,T1WI呈不均匀低或略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中央略高,周围高信号;5例强化后表现为多个小环状强化,并不规则相套,呈“绳结状”;1例表现为环形边缘强化,壁中等厚度,内外壁较光整,强化病灶周围均可见轻微水肿未见以往文献中描述的白质退变或出血。MRI3例诊断为裂头蚴,3例诊断为寄生虫感染。5例MRI表现“绳节状”强化病例手术中可见活虫,1例MRI表现环状强化病灶者,环内囊腔中仅见少量虫体碎片。结论:“绳结状”强化是脑内曼氏裂头蚴的典型MRI特征,与胶质瘤及其他感染性病灶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但病灶呈单发囊腔表现时,易与脑脓肿及其他寄生虫感染混淆。  相似文献   

11.
囊性脑转移瘤的CT和MRI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囊性脑转移瘤的CT、MR I表现特点。方法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转移瘤26例,男13例,女13例,平均年龄52.7岁。15例行CT平扫,13例行MR平扫,11例行增强CT和/或增强MR I扫描。结果26例共48个囊性脑转移灶,囊壁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MR T1W I和T2W I呈等或稍低信号,根据囊壁的形态将其分为3种类型:不均型、结节型、均匀型。MR T1W I囊液信号强度略高于、T2W I高于脑脊液信号强度,而CT密度与之相似或略高。增强扫描肿瘤呈环形强化,部分病灶可见强化壁结节。结论囊性脑转移瘤形态多样,需与脑脓肿及其他肿瘤性囊性病变相鉴别,MR I多方位增强扫描对诊断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资料.4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1例中肿瘤多发2例,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结节状病灶,其余9例均为单发.CT检查4例患者病灶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楚低密度,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强化程度较动脉期减低,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强化.MRI 8例患者中7例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边缘显示不清,病灶中心无强化低信号区范围较动脉期缩小.1例患者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信号影,囊内可见高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扫描及MRI能反映原发性肝类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头颈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CT、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燕萍  赵军  黄晖  王劲  张雪林 《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28-1132
目的:分析头颈部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CT、MRI表现,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临床及影像资料完整的47例头颈部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病例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CT检查33例,MRI检查14例。结果:海绵状血管瘤21例,T1WI呈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中等不均匀强化并可见纡曲血管强化;CT平扫呈不均匀等密度、囊状低密度,3例可见圆点状静脉石,增强扫描轻至中等度强化,其中6例见线条状粗大纡曲血管影。蔓状血管瘤23例,病变弥漫,无明显边界。T1WI呈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内见粗大的流空血管影及低信号静脉石,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CT平扫等密度,见高密度圆点状静脉石,增强明显强化,可见蚯蚓状粗大血管团。淋巴管瘤3例,边界清楚,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论:CT及MRI可较好显示头颈部血管畸形,蔓状血管瘤为动静脉畸形或高流速血管畸形,影像见粗大纡曲的血管影。低流速的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须与头颈部其它囊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14.
骨内脂肪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讨论骨内脂肪瘤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影像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骨内脂肪瘤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1例均行X线、CT检查,2例行MRI检查.结果:X线平片表现边界清晰的不规则形透亮区,可伴硬化缘.CT上病灶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脂肪密度区,CT值-55~-120 HU,病灶边界不规则,伴有厚薄不一的硬化缘,5个病灶中心可见结节状钙化灶.MRI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稍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病灶信号受抑变低,边缘见长T1短T2信号,其内见线条状长T1短T2信号的纤维分隔及长T1长T2的液性囊腔.结论:结合发病年龄、病变部位、临床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对本病可作出正确的术前诊断,可避免不必要的穿刺活检和CT、MRI的重复检查.  相似文献   

15.
特殊病理类型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肾脏少见病理类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变的影像表现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脏不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MRI影像资料,分析其病灶大小、部位、边界、CT平扫及增强表现和MRI信号特征以及肝、肾的伴发病灶等。结果:肿块来源肾实质,可突出肾轮廓或贯穿肾实质,边界光整;CT、MRI平扫肿块呈混杂密度或信号,MRT2WI病灶内可见与肌肉相似的稍低信号,肿块内常伴囊变、出血,可见假包膜、钙化,但均无明显脂肪密度或信号;增强扫描皮质期呈轻中度强化。结论:肾脏不典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MRI表现多样,灶内无明显脂肪是其共性,病灶边界光整,MRT2WI病灶内见与肌肉相似的稍低信号影可提示诊断,但最后确诊仍需依赖病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腺少见囊性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少见胰腺囊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术前平扫和增强的CT、MRI表现,其中表皮样囊肿4例, 淋巴上皮囊肿4例,淋巴管瘤3例. 结果 (1)表皮样囊肿病变位于胰尾部,囊壁光滑完整,CT平扫囊性病变内的实质成分和脾的密度相同.CT和MRI增强后实质成分表现出和脾完全相同的强化方式.(2)淋巴上皮囊肿老年男性多见,病变呈现多房状境界清楚的肿块.CT平扫呈等密度,MRI T_1WI和T_2WI上混杂的等高信号,增强后囊壁分隔强化.(3)淋巴瘤表现为体尾部的分叶状多囊性病变,CT平扫密度略低于胰腺实质,MRI平扫呈长T_1长T_2信号.增强后分隔和囊壁轻度强化,肿瘤不与胰管交通,胰管轻度受压移位.结论胰腺少见的囊性病变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诊断本病的MRI特点与病理学关系及最佳影像学手段,以提高本病的综合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CT和MRI表现特点。CT组16例,MRI组23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16例。结果:16例CT表现为椎管内硬膜囊前高密度影边缘较清,4例显示游离碎片与椎间盘呈细窄颈相连。MRI组中,7例为T1WI、T2WI均呈低信号(与脊髓相比)边缘清;13例T1WI呈等信号,T2WI上呈低或稍高信号,稍高信号位于周围,低信号位于中心部分,边缘欠清;3例T1WI呈稍高信号,T2WI上呈等信号。12例增强扫描中,7例于周边见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3例无明显对比强化,2例呈均匀轻度强化。结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诊断以MRI为最佳,MRI信号特征能充分反映其病理的改变,仔细分析平扫信号特点即可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亚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CT、MR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CT、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证实的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CT和MR资料,CT检查5例,MR检查3例.结果:CT检查病灶表现为低密度,两侧对称.5例均广泛累及两侧大脑半球白质(累及皮层下弓形纤维为主).累及两侧齿状核4例,丘脑、苍白球受累各3例.3例MRI均表现为上述部位广泛性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CT、MRI都显示脑回肿胀,脑室系统受压变小.结论: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具有较典型的CT、MRI特征,结合毒物接触史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骨母细胞瘤的CT和MRI诊断(附12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CT及MR对骨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学证实的12例骨母细胞瘤的临床、CT、MR I及病理学资料。结果(1)行CT检查6例,均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区伴随不同程度的钙化或骨化,瘤灶边缘呈反应性骨硬化缘,边缘光整。(2)行MR I扫描10例(包括4例已做CT检查的病人),表现为膨胀性的骨改变,瘤灶信号混杂,内有分隔,T1W 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 I呈高信号9例,1例以低信号为主。其中8例瘤灶周边可见清楚的T1、T2低信号缘,2例邻近组织呈片状模糊高信号。(3)增强扫描均呈中度以上强化,内夹杂片状低信号不强化区。结论骨母细胞瘤有较为典型的CT表现,MR I表现缺乏特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影像资料.其中14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15例同时行MR增强检查.结果 17例病变均以上颌窦口为中心向鼻腔及上颌窦内生长,边缘清晰,16例形态不规整,呈浅分叶状,仅1例呈卵圆形.CT表现:14例病变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2例分别在病变周边及内部见到条形及结节状高密度影,邻近骨质均呈压迫、吸收改变,局部骨质不连续,以上颌窦内壁最常见.MRI表现:16例病变内部在T_1WI上为低信号(与脑灰质相比),T_2WI上为高信号,14例同时伴有线样的低信号分隔;15例病变周边可见到T_1WI为等信号、T_2WI为低信号的不规则环形影围绕;15例行增强检查的病变呈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强化部分形态各异,10例内部为多发结节状强化,4例为斑片状强化,1例强化外观似叶片状,而T_2WI上的低信号环不强化.4例病变的鼻腔侧周边可见边缘清楚的囊状液体信号影,向前至鼻前庭,向后达后鼻孔区,增强后不强化.11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持续上升型;4例呈速升缓降型.结论 MRT_2WI上内部的不均匀高信号为低信号围绕以及增强后结节状、斑片状的强化特征均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特异的MRI表现,而CT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MRI应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