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兴安岭南部中、晚石炭世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5年内蒙古区测队七分队在大兴安岭南部、即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与辽宁省林西县交界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在巴彦宝力格公社(猴头庙)一带发现了连续的海相中、上石炭统。地层区划属准噶尔—内蒙古—兴安岭地层区,内蒙古—松花江地层分区,西乌珠穆沁旗小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阿尔泰—蒙古弧形构造带东段(即内蒙古—兴安褶皱系,内蒙古褶皱带)米生庙复背斜南北两翼。  相似文献   

2.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哲斯组宏体化石新发现和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方俊钦  赵盼  徐备  邵军  汪岩 《岩石学报》2014,30(7):1889-1898
详细的沉积相分析表明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南部哲斯组下部为一套滨浅海相地层,上部逐渐向陆相地层转变,代表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在西乌珠穆沁旗西南毛登地区前人发现放射虫的哲斯组相同地点和层位发现了宏体的腹足类螺化石及双壳类化石,环境分析表明这些宏体化石应形成于近岸的潮间带或潮下带水体。对中二叠统哲斯组地层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表明哲斯组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以浅海相和滨浅海相为主体,而非深海洋盆。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迪彦庙蛇绿岩的识别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新识别出的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迪彦庙蛇绿岩位于中朝古板块与西伯利亚古板块之间的兴蒙造山带中部。通过对迪彦庙蛇绿岩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迪彦庙蛇绿岩由孬来可吐和白音布拉格两个蛇绿岩带组成,各带宽约3km,延伸约30km,蛇绿岩各单元出露齐全。岩性由下到上主要为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层状-块状辉长岩、斜长岩、细碧岩、枕状玄武岩、角斑岩-石英角斑岩及硅质岩。蛇纹石化方辉橄榄岩稀土配分模式具SSZ型蛇绿岩的地幔橄榄岩特征;枕状玄武岩具岛弧拉斑玄武岩(IAT)特征;硅质岩的Al2O3/(Al2O3+Fe2O3)比值显示大陆边缘沉积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4.
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斑岩成矿带,东起河南商城西到青海同仁.东秦岭印支-燕山期斑岩型钼矿研究已较深入.近年来,在大别造山带北缘信阳地区和西秦岭北缘武山-夏河-合作及同仁地区也已发现一系列的钨、钼、铜、银等矿床(点),他们多为岩浆期后热液成因的斑岩型、夕卡岩型及脉状矿床.我们通过对秦岭造山带北缘钼钨铜银矿床成矿条件、矿床类型的综合研究,认为大别造山带北缘和西秦岭北缘印支-燕山期斑岩型钼、钨、铜、银矿床,是东秦岭造山带北缘印支-燕山期斑岩型成矿带的东、西延伸部分,他们共同构成了一条巨型跨单元的北西西向印支-燕山期斑岩型钼、钨、铜、金、银成矿带,简称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斑岩型钼钨多金属成矿带成矿带.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甲乌拉是大兴安岭得尔布干铜(钼)-银铅锌成矿带内大型银铅锌矿床之一。对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开展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其中花岗斑岩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41.9±0.5 M a,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斑岩体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具有准铝质-弱过铝质和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及亲流体的高场强元素U、Th、Pb等,亏损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其岩浆源区可能由地幔熔体和新生地壳熔体混合形成。成矿斑岩体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后,由同碰撞造山环境向非造山板内环境转换的碰撞后伸展环境内。目前认为,成矿的花岗斑岩、石英斑岩岩体更可能是矿床与提供成矿物质和热液的深部岩浆房之间的通道,深部岩浆房晚期分异的富水熔体相在浅部就位形成石英斑岩、花岗斑岩体,其不断出溶的流体在岩体的外围形成了甲乌拉矿床。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白音宝力道花岗斑岩位于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南部苏尼特左旗-贺根山缝合带北侧,为白音宝力道金矿的成矿主岩。其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439.8±4.3)Ma(MSWD=0.001),表明白音宝力道金矿花岗斑岩及金矿形成于早古生代中期。  相似文献   

7.
鲁颖淮  李文博  赖勇 《岩石学报》2009,25(10):2615-2620
内蒙古中部镶黄旗哈达庙金矿床位于华北板块北缘的中亚造山带中东段,矿体受控于花岗斑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为斑岩型金矿床.运用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测定了含矿花岗斑岩中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获得15个测试点的加权平均年龄为271.8±3.3Ma(MSWD=2.3,n=15),表明花岗斑岩侵位年龄(或成矿年龄)为早二叠世.结合前人的岩相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认为哈达庙金矿区花岗斑岩可能形成于古生代末-三叠纪初的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古板块之间的大陆碰撞背景,俯冲板片部分熔融或者深熔作用形成的岩浆上侵为金矿的形成提供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8.
王春林 《地质与勘探》2017,53(3):482-494
内蒙古多伦县北部分布四个中酸性岩体,其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石英正长岩、石英正长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出露面积0.5~12.4km~2不等,产状为岩株。同位素测龄成果显示二长花岗岩形成年龄为143.8±1.2 Ma,属晚侏罗世晚期(J_3);石英二长斑岩形成年龄为138.4±0.6Ma,属早白垩世早期(K_1)。岩石系列为高钾、钙碱性系列。据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推断:研究区内的四个岩体具同源特征,是岩浆同源演变的产物,岩浆来源为中下地壳。结合岩石Q-Ab-Or-H_2O相图,岩浆结晶温度接近750~800℃。二长花岗岩形成于大陆碰撞地球动力学环境即陆内造山构造环境;石英正长岩、石英正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形成于造山后期构造环境。研究区在晚侏罗世晚期陆内碰撞造山运动已经结束而转入造山后期构造环境,至早白垩世早期大规模双峰式火山岩的喷发标志着研究区全面进入陆内造山后的裂谷阶段或者陆内伸展运动阶段。  相似文献   

9.
丛源  董庆吉  肖克炎 《江苏地质》2013,37(4):562-569
通过系统分析斑岩成矿作用,厘定出3种斑岩型矿床的成矿环境,建立了3种成矿环境下的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即印支期岛弧俯冲造山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燕山期造山后与伸展作用有关的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和喜山期陆内转换造山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根据区域斑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和典型矿床的研究,总结出三江成矿带斑岩型矿床找矿模型。以找矿模型为基础,采用证据权重法,优选出5个斑岩型矿床成矿远景区,并定量圈定了19个找矿靶区,为本区斑岩型矿床找矿工作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兴和县曹四夭超大型钼矿床的成矿岩体花岗斑岩为微型岩株,岩石为强酸性花岗岩,富含Rb,Li,Be,Nb,Zr和Mo,其中Mo的含量为克拉克值的20倍,岩石稀土总量较低,为轻稀土富集型,Eu严重亏损;U-Pb同位素测年结果显示,加权平均年龄为(133.5±7.4)Ma,时代为中生代白垩纪早期,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基本上代表了钼矿床的成矿年龄;岩体侵入的构造背景为燕山晚期的板内造山环境;花岗斑岩的成因为S型与I型的过渡类型,岩浆物质原始来源于上地幔以浅,岩浆沿深大断裂上侵形成花岗斑岩,揭示出上地壳基底物质与岩浆的同熔过程。  相似文献   

11.
甘肃公婆泉铜矿区斑岩岩浆起源及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了公婆泉矿区斑岩岩浆起源,论述了该矿区斑岩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区斑岩岩浆起源属幔壳混合源;斑岩成岩成矿大地构造背景为褶皱造山期。  相似文献   

12.
许智迅 《地质与勘探》2012,48(2):305-312
[摘 要] 广西大瑶山加里东造山带发育的金矿床既具有造山带型矿床的特征,同时又与花岗斑岩 密切相关。位于大瑶山金矿带中部的湾岛矿田的大王顶金矿就是这类金矿床的典型代表之一。本文通 过调查大王顶金矿床的特征以及成矿花岗斑岩体中金的富集分布规律,剖析了加里东褶皱造山变形以 及花岗斑岩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由于大瑶山加里东造山带所处的特殊的构造环境,造山晚期所形成 的I 型花岗斑岩体在金的成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金矿脉的容矿空间的形成却主要还是构造作用的 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斑岩Cu-Mo-Au矿床:新认识与新进展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侯增谦 《地学前缘》2004,11(1):131-144
斑岩型矿床作为一种最重要的铜钼和铜金矿床类型一直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近些年来又取得了重要研究进展 ,主要体现在 5个方面 :①岛弧和陆缘弧是斑岩型矿床产出的重要环境 ,但大陆碰撞造山带也具有产出斑岩型矿床的巨大潜力。按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 ,可以分为弧造山型斑岩矿床和碰撞造山型斑岩矿床 ;②弧造山型含矿斑岩主要为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 ,而碰撞造山型含矿斑岩则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和橄榄安粗质 (shoshonitic)。两种环境的含矿斑岩多具有埃达克岩 (adakite)岩浆亲合性 ,但前者主要来源于俯冲的大洋板片 ,后者主要来源于碰撞加厚的下地壳。大洋板片的部分熔融缘于俯冲角度的平缓化 ,而加厚下地壳的熔融起因于俯冲大陆板片的断离 (slabbreakoff) ;③在弧造山环境 ,大洋俯冲板片的膝折 (kink)或撕裂 (slabtear)不仅导致俯冲角度变缓 ,而且引起弧地壳耦合变形 ,产生切弧断裂 ,控制斑岩铜系统的时空分布。俯冲板片撕裂引发软流圈上涌 ,诱发大洋板片熔融 ,产生含矿岩浆 ;④在碰撞造山环境 ,大陆俯冲板片的裂离导致软流圈上涌 ,向下地壳注入新生物质 ,并诱发下地壳物质熔融 ,产生含矿岩浆。碰撞后地壳伸展形成横切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 ,为斑岩侵位提供运移通道 ,并导致岩浆流体大量分凝和铜钼金淀积。不论  相似文献   

14.
加强埃达克岩研究,开创中国Cu、Au等找矿工作的新局面   总被引:36,自引:27,他引:36  
埃达克岩与浅成低温热液Au-Ag及斑岩型Cu、Cu-Au矿床有密切的关系,环太平洋地区多数大型和世界级的斑岩铜矿均与埃达克岩有关。埃达克岩有利于成矿的关键因素与埃达克岩形成时角闪石转变为石榴石的脱水作用有关,而水能萃取出在地幔和基性岩中富集的金属元素。因此,埃达克岩集中分布的地区有利于铜、金等矿化的聚集。中国铜矿资源严重不足,解决这个紧迫问题的出路在寻找斑岩铜矿。全球铜矿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中国与环太平洋类似的地区不是中国东部,而是古亚洲洋造山带、东北吉黑东部和西藏冈底斯。从国家目标出发,建议实施铜、金等找矿工作的战略转移,把浅成低温热液和斑岩型Au、Cu、Ag等矿床找矿的重点放在古生代的古亚洲洋造山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的吉黑东部和中-新生代的冈底斯地区。古亚洲洋造山带首选阿尔泰西南缘-东准噶尔、东天山和内蒙古中部3个地区。埃达克岩可以作为找矿标志来使用,因此,在找矿思路上也应当有一个变化,即:先找埃达克岩,再找矿。  相似文献   

15.
滇西德钦羊拉地区斑岩及其成矿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羊拉铜成矿富集区新发现的斑岩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相关我铜多金属矿化进行了研究,认为斑岩形成于同碰撞造山期,属成矿斑岩。与斑岩有关的矿化带从岩体向外可分为蚀变斑岩带、隐爆角砾岩带和脉状矿化带,且矿化逐渐增强。各带的矿物、蚀变及成矿元素组合特点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斑岩,成矿类型为斑岩型,成矿时代属于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16.
东昆仑那陵格勒一带斑岩铜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那陵格勒含矿斑岩带位于秦祁昆中央造山带东昆仑中段,其中有多个斑岩铜(钼-金)矿床产出。含矿斑岩与三叠纪花岗岩密切共生。笔者对该带斑岩多金属铜矿床构造背景、蚀变与矿化关系、地球化学特征及含矿斑岩的岩石学成因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花岗斑岩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斑岩LA-ICP-MS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63.3±2.9 Ma,显示花岗斑岩体侵位于中侏罗世晚期.花岗斑岩具A型花岗岩特征,代表伸展构造岩浆活动.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相关研究,该区中侏罗世花岗斑岩可能形成于造山后伸展环境.花岗斑岩的期次厘定为松辽盆地的成生演化关系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龙尾沟铜(钨)矿床是祁连山地区新近发现的一处斑岩型矿床,其评价及研究对祁连山地区铜矿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通过对含矿斑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矿体产出特征及矿石物质组成、围岩蚀变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年龄为358.7Ma;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产出,主要产于高钾碱性系列斑岩体内,并受近南北向构造控制;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白钨矿,呈细脉-浸染状、浸染状产出;矿化以富铜、钨、金贫钼为特征;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绢英岩化,次为钾硅酸盐化和硅化;矿床成矿时代为海西早期,形成于陆内造山伸展环境。从成矿背景分析认为祁连山地区陆内造山环境所形成的斑岩型铜矿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9.
滇西丽江地区新生代富碱斑岩位于滇西“三江”褶皱造山带与扬子板块西南缘结合部位,岩石类型多样,可分为碱性岩和碱性花岗岩,前者主要有正长斑岩、正长岩及粗面斑岩;后者主要包括花岗斑岩、二长花岗斑岩及石英二长斑岩。锆石LA ICP MS U Pb定年研究确定区内斑岩结晶年龄为346~371 Ma,侵位于始新世晚期。碱性岩石的SiO2含量为5454%~6770%,K2O>Na2O,具有钾玄岩的特征;碱性花岗岩的SiO2含量为6716%~7066%,K2O<Na2O,具有高钾钙碱性的特征。两类岩石都具有富碱(Na2O+K2O=703%~1170%)和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064~115)的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Sr、Ba、K、Pb等),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等),且具有高Sr、Sr/Y和La/Yb比值及低Y、Yb和镁值(Mg#<05),表明区内斑岩兼具钾玄质岩石和埃达克质岩石的特征。综合研究认为,区内斑岩形成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的后碰撞阶段,其形成与减压熔融及幔源岩浆底侵促使增厚下地壳底部岩石发生部分熔融有关,是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转换带对主碰撞带造山作用过程的岩浆事件响应,进而分析确认本区具有斑岩-热液型金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潜力,为深入认识丽江地区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约束。  相似文献   

20.
西秦岭李坝金矿床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其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坝金矿床位于西秦岭造山带中的礼-岷矿集区内,赋矿围岩为泥盆系浅变质细碎屑岩,矿床产于中川岩体的外侧热接触变质带内,矿体主要受断裂破碎带控制。本文在李坝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赋矿围岩、花岗斑岩岩脉、矿石硫化物进行了LA-MC-ICPMS原位微区硫同位素测试及化学溶样法分析,对不同地质体的铅同位素进行了系统测定与示踪,测定了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并对与矿体相伴产出花岗斑岩脉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研究表明,李坝金矿床花岗斑岩脉中黄铁矿δ34S值范围为8.19‰~10.06‰,赋矿围岩中金属硫化物δ34S值范围为4.94‰~9.81‰,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范围为4.94‰~10.82‰,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区花岗斑岩及赋矿围岩的硫同位素组成相似,暗示成矿流体中的硫源主要来自受改造或变质的地层岩石与岩浆热液硫的混合。不同地质体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小,在Zartman铅构造模式图解中,样品投影点均落于造山带与上地壳演化线附近,矿石铅投影点与赋矿围岩及矿区岩脉的投影点重合,表明矿石中的铅可能来源于赋矿围岩和岩浆作用的混合。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可能为变质流体、岩浆流体及地层建造水的混合热流体。矿区花岗斑岩脉与矿体相伴产出,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23 Ma,与金矿化时间一致,暗示成矿作用与岩浆活动同时发生。李坝金矿床与矿区岩浆岩同为造山作用的产物,并且其矿床地质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与造山型金矿床相似,为形成于秦岭造山带由碰撞向伸展转变环境下成矿物质来源复杂的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