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学说中,“儿童自我中心”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童自我中心主义”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理智的自我中心和社会的自我中心。同时也表现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皮亚杰指出:话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儿童理智上的和社会的自我中心都是随着动作的逐渐协调而消逝的。如果仅从个体心理的基础来看,皮亚杰对儿童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的分析,以及他所指出的去除自我中心的途径,是基本正确的。但从社会心理机制的角度看,则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明显的认知中心论,混淆了主客体关系与主体间关系,忽略了符号功能与摆脱社会的自我中心状态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性认知发展,而观点采择作为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核心因素,在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者们运用了不同的方法对儿童观点能力进行测量,却很少对这些测量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本文通过对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测量方法进行梳理,意图探究这些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以期对未来的关于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测量提出展望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采用实验法研究了15~21岁聋生与健听学生对无人、有物(布娃娃)、有物(人)三种不同情境下空间关系的反应,结果发现:(1)被试类型和情境类型对自我中心观点、观点采择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空间认知在被试类型上差异不显著,而在情境类型上差异显著;(2)聋生在三种不同情境下的空间认知差异不显著,而健听学生的空间认知差异显著;(3)在三种不同情境下,除了在有物(布娃娃)情境下,聋生的自我中心观点倾向显著大于听力正常学生外,其他方面差异不显著。结果说明,聋生在空间关系认知中,较少地受到空间结构中存在物的影响;听力正常学生明显地受到空间结构中人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凸显"作为一种基本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受到了各个学派的广泛关注和认同,在认知语用学看来,它不但丰富了"意图"、"共识"等传统语用学关注的焦点问题,同时对于"自我中心"现象也具有很好的解释力。社会认知视角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辩证的方法将合作和自我中心有机地结合起来。本文在Giora的基础上,结合Kecskes关于SBUs的论述,对"凸显"的内涵和使用范畴进行了拓展,提出"命题凸显"的观点,将认知和传统语用学关于言语交际的观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凸显"观。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别从话语产出和话语理解两个角度对"命题凸显"机制进行考察。系统的凸显观将有助于更加全面、科学地审视言语交际过程和其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观点采择是个体根据当前或先前的信息,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区别开来,并在区分的前提下,运用有关信息推断他人观点、态度等的能力,观点采择能力也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内隐关系评估程序作为广泛测量人类内隐认知的一种新方法,也可以为观点采择的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自我中心化现象是儿童期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儿童对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迷恋与推崇。它广泛存在于儿童的思维、言语、情感以及道德等各个方面,并在发展的每一阶段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内涵。皮亚杰(Jean Piaget)最早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开创了儿童心理的“自我中心化理论”(Egocentric Theory)。但是这一理论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各种非议、怀疑和否定,并引起了近七十年来深入不断的理论纷争和验证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皮亚杰将生物学观点引入心理学领域,其认知发展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也译为"格局").在他看来,认知发展是受同化、顺化(也译为"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于概念词汇化的机制的解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语用派和认知派对言语交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形成合作原则与自我中心的对立。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视角,通过考察两种观点共同关注的核心概念如意图、注意、共有背景等发现,所谓‘对立观’其实是辩证统一的,两派的差异在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合作与自我中心都是交际中的客观存在和构成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前人们对皮亚杰主义的理解尚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解乃至学术偏见.重新审视皮亚杰的主张和对皮亚杰主义的批评非常有必要。关于皮亚杰理论低估了儿童能力的批评,大多数未能确定儿童较之皮亚杰所认定的更多的能力,且存在方法论错误和概念的混乱。关于皮亚杰建立的年龄常模有误的批评,将皮亚杰主义与思维模式的获得年龄机械地联系在一起,忽视了其实皮亚杰重视的是思维的转换顺序。关于皮亚杰对认知发展持消极态度的批评,源于认为发展是由缺少向实有的认知状态运动的过渡过程的错误概念。关于皮亚杰的理论是一种极端的能力理论的批评;过分夸大了皮亚杰主义与极端化的能力理论的相似性。关于皮亚杰忽视社会因素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的批评,未能关注和理解这种"忽视"的非实质性及皮亚杰所思索的认识论问题。在未来研究中,应从更加广泛的知识领域出发细致而客观地审度、理解皮亚杰。  相似文献   

10.
在皮亚杰时期,关于儿童道德形成问题观点不一.精神分析学派认为道德是儿童内心固有的良知良能的展开或内心固有的道德种子的成熟.皮亚杰则认为道德的发展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笔者认为在儿童道德形成问题上这两种观念相互起作用.儿童内心固有的良知良能、皮亚杰所说的情感对于儿童道德的形成是缺一不可的.在儿童道德感的培养上,笔者认为音乐作为一种独特情感作用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1.
时间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研究的领域逐渐拓展,逐步走向多方法多取向的、全面综合的研究。在早期的时间知觉阶段,研究了刺激的时间特性的影响;在时间认知阶段,研究了个体的认知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心理学阶段,研究了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我国时间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在时间知觉阶段,我国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到了时间心理学阶段,我国的研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开 NP”结构是一个以空间状态转换为基础的意象图式及其隐喻系统。通过隐喻的认知投射,“NP”的空间范围从物理空间层面拓展到时间层面、人体空间层面、社会空间层面、心理空间层面,“开 NP”结构由典型的“封闭开放图式”投射出了“隐蔽显现图式、不存在存在图式、静止运动图式”三种变体图式,进而形成了“开 NP”结构的范畴化系统。  相似文献   

13.
近30年来对儿童特质概念发展的理论探讨一直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儿童特质概念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近期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有关儿童特质概念发展的理论也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韦纳的归因理论和凯斯的信息加工理论等一般认知理论发展为儿童心理理论取向的理论。但在儿童特质概念发展的研究中,尚存在一些基础性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4.
曹文轩的儿童文学因作者独特的创作观念、创作追求和创作心态的关系而蕴含着浓郁的悲悯意识。“我就是中学生”的创作观念产生了对人性弱点的感同身受的平视视角,对儿童遭受苦难的感受和体悟的深切程度也正是曹文轩儿童文学中悲悯意识和博大情怀的试金石,具有关爱和同情别人的悲悯意识才是救赎在精神的荒漠中疲惫旅行的新新人类的最佳药方。  相似文献   

15.
将意向性的心灵活动与它们所指向或涉及的对象分割开来所得的一些'态度',即为心智模态,它们由'相信'、'喜欢'、'坚持'等'心智模态词'所刻画。根据对象的种类,心智模态可划分为三种: 指向事态的认知模态、指向客体(包括人)的情感模态和指向行动的意志模态。它们可分别看成'从言模态'、'从物模态'和'从动模态'。心智模态词操作于相应的对象构成心智模态命题。心智模态逻辑或心智逻辑研究同种心智模态词构成的心智模态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不同心智模态词构成的心智模态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心智模态逻辑不同于皮亚杰所给出的心理逻辑,心智逻辑探讨的是心灵的结构。  相似文献   

16.
曹文轩坚守"永远的古典"创作理念,自觉以美的理想统摄真的现实,在透着淡淡忧伤的优美格调中,表现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少年题材与儿童视角是作家实现审美理想的诗学形式,悲悯的古典温情和雅致的浪漫美感弥漫其间,构成了当代文坛别致的美学景观,从而与"现代抒情小说"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7.
王旭丽 《南都学坛》2012,32(6):97-101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在培养未成年人以德性、创造性、幸福感为核心内涵的健全人格中具有独特而无可替代的作用。加强中小学美育的现实途径有:高度重视大自然在童年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丰富儿童自然审美体验;落实减负增效,为审美教育拓展空间;将审美活动有机融入学校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才艺发展;让经典阅读伴随儿童健康成长;因材施教,发展每一个体天赋的富有诗意的文化需求和生活习性;充分利用社会美育资源,增强儿童社会审美体验;加强自身修养,塑造个性人格之美。  相似文献   

18.
移情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一般认为,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然而,有关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得到不一致的结果:部分研究表明二者存在显著正相关,另一些研究则表明二者不存在有意义的联系。分析相关研究发现,概念上的分歧、测量方法和指标上的不同及被试年龄的差异等因素可能影响了移情和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后续研究应考虑对概念与测量方法及指标的选用等方法因素进行更好地控制,对相应结果进行更谨慎地分析。同时,还应进一步探究影响移情与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深层原因,揭示移情对亲社会行为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的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已经看到了在人的认识发生的过程中,心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被人的感官和理性所中介的性质。王守仁的“心即理”的“致良知”说,虽然属于主观论的命题,但深刻揭示了人的认识被人的认识结构(先已形成的认知图式、理性框架)所中介的性质。王廷相的“思与见闻之会”说、方以智的“质测即藏通几”说、王夫之关于形神物遇而知的理论则更是对人的认识被人的神经生理结构、认识结构所中介的性质作出了统一性论述。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在李清照的研究中,学者们不约而同地指出了李清照情感世界的“缺陷”,并由此判定漱玉词社会意义不大。本人以为,不能简单地从社会学的角度加以评判,而要历史地、全方位地考察其“缺陷”的特点和意义。首先应从女性的特点及其时代条件、人生遭际的具体情况出发,探究其“缺陷”的具体内涵,而后在此基础上客观地评说这种“缺陷”在李清照所构建的艺术世界里所起的作用,在成就一代女性艺术大师的过程中所占据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