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及护理措施,方法对2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实施后加强观察,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结果 在实施肠内营养的20例患者中通过此项操作可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结论 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至2008年4月应用肠内营养乳剂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11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治疗经验.结果 112例病人中,除3例因发生严重并发症而暂时中断外,其余病例均顺利地接受了早期肠内营养,并能堆持需较长期肠内营养支持病人的需要.结论 肠内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素,且能增强免疲,减少感染.绝大多数病人能较顺利接受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及护理措施.方法 对15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实施后加强观察,做好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结果 在实施肠内营养的158例患者中,通过严密观察,加强护理,明显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通过护理干预,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外与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效果。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手术病人80例按营养方式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结果两组营养支持前ALB与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ALB与PA在两组都明显升高,其中治疗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结论用鼻肠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颅脑损伤病人更好地获得必需的营养物质,促进脑损伤后胃动力恢复,是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5.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60例重型颅脑外伤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和对照组,治疗两周后统计病人生存率及病人入院时、伤后第7天、伤后第14天的GCS评分。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在生存者中,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组GCS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营养支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时,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应用原则、方法及疗效。方法:对6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护理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经早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67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1周、2周、4周时的营养状况分别为:1周时营养正常为87%(58/67),营养不良为13%(9/67);2周时营养正常为79%(53/67),营养不良为21%(14/67);4周时营养正常为82%(55/67);营养不良为18%(12/67)。结论:合理的营养支持护理能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营养状况,对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巫桂芬 《吉林医学》2013,34(23):4807-480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的应用和管理方法。方法: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昏迷患者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确保肠内营养供给准确无误。结果:观察组血红蛋白、总蛋白、白蛋白、血糖等在治疗第7天时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良好,较少发生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总结我科2006年5月至2007年5月间收治入院的28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应用瑞先肠内营养乳剂的治疗经验。结果 28例病人中,除1例并发严重应激性溃疡出血,另4例因并发严重感染而在短时间内停止肠内营养支持。结论 肠内营养方便、经济、并发症少,完全可以提供患者所需要的营养要素,而且能增加免疫,减少感染。绝大多数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能较顺利接受瑞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应用肠内营养(EN)的重要性及效果。方法对脑外伤患者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挑选80例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并将其按肠内营养给入时间随机分为四组,设立对照组。结果对患者进行营养指标评定,应用t检验,两者有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早期(伤后48小时)肠内营养后患者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晚期(伤后48小时后)给入。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是非常有效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0.
林浩 《海南医学》2008,19(12):41-4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支持的方法及合理性。方法对4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即实施肠外营养(PN)及肠内营养(EN),对照组45例采用传统的营养支持。观察血糖,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观察组7d、14d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未出现明显异常,肠内营养期间无严重腹泻,腹胀等并发症。均好于对照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防应激性溃疡的疗效。方法:收集8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实验组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常规营养支持。结果:实验组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为12.5%,明显低于对照组42.5%( 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早对其进行肠内积极有效的营养支持,能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的重要性及护理。方法:病人入院后除进行常规治疗外,未手术病人于伤后第3天,手术病人于术后第3天开始颅内营养支持,用鱼汤、鸡汤、牛奶的作为鼻饲营养液。结果:本组21例病人中,19例患者能在伤后5~7d内达到1500~2000ml/d的鼻饲量;5例在鼻饲早期曾发现胃液呈咖啡色,隐血试验呈阳性,其中4例按常规开始肠内营养支持,耐受良好;仅1例因上消化道出血严重而行持续胃肠减压和肠外营养支持。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可以有效地维护和利用肠道正常功能,减少并发症,同时降低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早期肠内营养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10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完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入院后第8天治疗组的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亦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结论 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不仅可以改善病人全身代谢状况,减少负氮平衡,而且还能提高免疫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闫卓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1):1363-1364
目的观察比较胃管与鼻空肠管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使用胃管和鼻空肠管两种肠内营养途径进行营养支持,比较2组营养状况、并发症及出院时GCS评分。结果胃管组不仅没有鼻空肠管组患者获得的营养支持高,其并发症也明显增多。结论临床进行营养支持中,鼻空肠管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更值得大量推广。  相似文献   

15.
营养支持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支持的方法及合理性。方法对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伤后即实施肠外营养(PN),发病后早期(48小时)开始应用肠内营养(EN),并逐渐加量,不足部分以肠外营养补充,应激期(伤后7天内)注意适当减少葡萄糖的供给。观察血糖,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本组治愈27例,死亡3例;1周时的血糖控制程度、血浆白蛋白及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未出现明显异常,肠内营养期间无严重腹泻,腹胀等并发症。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进行合理营养支持对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早期即行营养支持,应激期适当减少葡萄糖的供给,可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钟永锋  范利好 《广东医学》2012,33(5):654-656
目的探讨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内营养中应用的效果。方法以收治的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采用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行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另外选择同期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鼻胃管鼻饲进行胃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术后12 h内进行胃肠内营养。比较两组术前1 d,术后第71、4天的营养指标,术后14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营养指标均有改善,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入住重症监护室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Introducer法胃造瘘术行胃肠内营养更能改善其营养状况,且安全、并发症少,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将入组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肠内组和肠外组,每组30例。肠内组患者在颅脑损伤后24小时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肠外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结果肠内组患者营养支持后,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肠外组患者(P0.05)。肠内组患者除了肝肾功能损害及反流之外,其腹泻、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及高血糖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肠外组患者(P0.05)。肠内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GCS评分显著高于肠外组(P0.05)。结论与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内营养支持能够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及GCS评分,并显著降低患者的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肠内营养输注方式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及其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05年3月~2010年4月收治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7例,均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27例传统经鼻胃管鼻饲,32例行输注泵进行鼻饲肠内营养,28例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对3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和2周后血清白蛋白含量对比分析.结果 经皮微创胃造瘘术出现肺部感染率降低,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三者比较血清白蛋白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皮微创胃造瘘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的减少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且能够达到满意的肠内营养疗效,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理想方式,输注泵持续肠内营养也明显优于传统经鼻胃管鼻饲.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于患者并发症及营养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ICU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营养支持的方式分为两组,每组15例。给予对照组肠外营养支持,给予观察组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体内白蛋白含量和总蛋白含量。结果: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1%,观察组为13.4%,且观察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显著营养支持效果,并且有效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方法。方法:将GCS≤8分的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对照组完全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7、14、21d后,观察患者体重变化,测定血浆清蛋白含量、血红蛋白含量及总淋巴细胞计数。观察治疗期间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营养治疗后体重略下降,血浆清蛋白、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第14天时,治疗组ALB、Hb高于对照组。伤后21d时各项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治疗组各种并发症发生的例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序贯的方法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