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友芳  黄素美  郑海璇 《现代护理》2007,13(20):1910-1911
目的探讨住院患儿静脉采血首选部位及方法对采血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对住院治疗首次采血的患儿1859例(新儿组173例,婴幼儿组1431例,3岁以上组255例),所采用的首选部位、方法和一次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股静脉采血在新生儿组中首选率及一次成功率最高(84.1%,与头皮静脉组比较P<0.05);与颈外静脉组比较(P>0.05),而在婴幼儿组中则为颈外静脉(97%,P<0.001)。3岁以上组四肢静脉首选率及一次成功率略高于颈外静脉,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住院患儿静脉采血一次成功率与首选采血部位、方法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采用真空管在婴幼儿颈外静脉穿刺采血标本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年龄在2个月~3岁的患儿随机分为真空管组(n=100)和注射器组(n=100),分别用真空管和一次性注射器行颈外静脉穿刺采血,观察采血的成功率、局部淤斑或小血肿发生率.结果 真空管组100例,一次采血成功率为96%,局部淤血或小血肿发生率为2%;注射器组100例,一次采血成功率为88%,局部淤血或小血肿发生率为9%.两组采血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真空管在婴幼儿颈外静脉穿刺采血可提高一次采血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指导下头低足高位颈外静脉穿刺在婴幼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例接受颈外静脉穿刺的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颈外静脉穿刺,观察组在循证护理指导下采用头低足高位颈外静脉穿刺,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呛咳、皮下淤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家属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指导下的头低足高位颈外静脉穿刺可提高婴幼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静脉采血不良反应发生,提高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婴幼儿股静脉采血的最佳手法.方法 将320例婴幼儿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传统组与改良组各160例.传统组采用传统持注射器方法 进行股静脉采血,改良组采用握毛笔式持注射器方法 采血,再利用大拇指推注射器针栓.比较两组一次采血成功率.结果 改良组采血一次成功率明显提高(χ2=6.836,P<0.05).结论 采用经改进的方法 进行婴幼儿股静脉采血,成功率高,可减轻患儿痛苦,提高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张秀霞 《全科护理》2013,11(2):157-158
[目的]探讨左侧头低位颈外静脉采血应用于婴幼儿的效果。[方法]将200例需要采血的婴幼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方法选择头皮或四肢静脉采血,观察组采用左侧头低位颈外静脉采血,比较两组婴幼儿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采血标本达标率、皮下淤血率及婴幼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采血达标率高于对照纽(P〈0.05),皮下淤血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婴幼儿家属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头低位颈外静脉采血较传统采血穿刺成功率高、标本达标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高静脉采血的成功率.[方法]将140例静脉采血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实验组采用1/2号~7号头皮针连接5 mL注射器行颈外静脉穿刺采血,对照组采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直接行股静脉或颈外静脉穿刺采血,比较两种采血方法的一次性成功率.[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100%,对照组为88.6%,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51/2号~7号头皮针颈外静脉采血可提高静脉采血的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周秀英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8):5171-5171
目的提高患儿颈外静脉采血的成功率,避免采血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发生。方法做好心理护理,争取患儿及家属的配合,使颈外静脉充分显露。结果152例一次穿刺成功有148例,成功率达97%。结论对检查项目多、所需采血量大、采血难度大的婴幼儿首选颈外静脉采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改进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提高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方法将369例儿科监护室的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置入静脉留置针组(187例)与新式置入静脉留置针组(182例),分别观察两组置入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及留置针的留置时间.结果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常规置入组74.33%,新式置入组88.46%,两组比较有(P<0.01);留置时间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式置入方法可明显提高婴幼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学龄前期儿童不同静脉采血方法对采血后结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我院门诊就诊的学龄前期患儿需行静脉采血500例,分为手臂肘静脉采血组和颈外静脉采血组各250例。手臂肘静脉采血组由家长配合协助进行手臂肘静脉采血;颈外静脉采血组由两位家长共同按压下进行颈外静脉采血。比较两组患儿采血的一次成功率,采血花费的时间,采血后患儿采血部位皮下血肿的发生率及心理恐惧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采血一次成功率及采血花费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臂肘静脉采血组患儿采血部位皮下血肿发生率为10%,心理恐惧发生率26.8%;颈外静脉采血组患儿采血部位皮下血肿发生率39.2%,心理恐惧发生率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学龄前期儿童选择手臂肘静脉采血的方法可减少采血后皮下血肿的发生,减少对其心理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经股静脉和经颈外静脉2种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进针方式,进行新生儿静脉采血效果的比较.方法 将248例静脉采血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短头皮针接5 ml一次性注射器进行颈外静脉采血)和对照组(采用5 ml一次性注射器直接垂直进针,行股静脉采血),观察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局部皮肤情况及标本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新生儿采用短头皮针行颈外静脉采血是安全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