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AM)的分散聚合制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分散聚合法,在乙醇-水体系中制备了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imethyl diallyl ammonium chloride, DMDAAC)和丙烯酰胺(acylamide, AM)的共聚物P(DMDAAC-AM)。研究了醇水质量比、单体质量分数、单体的物质的量比、引发剂用量、引发温度、EDTA等因素对聚合物的转化率和特性黏度的影响。使用红外光谱仪和透射电镜对产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4%;在醇水质量比为1:1、单体质量分数为40%、DMDAAC与AM物质的量比为2:8、过硫酸钾为引发剂(其用量为体系总质量的0.04%)引发温度为40℃的条件下,得到特性黏度为94.77(cm3/g)、易分离提纯、溶解迅速的产品。  相似文献   

2.
高锰酸钾引发甘薯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锰酸钾为引发剂,系统研究了甘薯淀粉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过程中引发剂浓度、催化剂浓度、淀粉用量、单体用量、接枝温度及糊化水用量等各单因素对产物高吸水树脂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锰酸钾作为引发剂,引发温度低(40℃),用量小(1.5mmol/L),是一种比较高效的引发剂;它对体系pH有较严格的要求,对单体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散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单体,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醇/水为分散介质,并二次滴加单体与分散介质混合液,制备微米级单分散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球.通过傅里叶转换红外分析,场发射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等对微球进行表征.研究反应时间、初始单体浓度、分散剂浓度和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引发剂浓度和分散剂用量是影响聚合物微球粒径主要因素.分散剂浓度增大,引发剂浓度减小,均使微球粒径减小,分布变窄.最佳工艺条件为PVP用量1.5%、AIBN用量1%、单体用量10%、甲醇用量为60%、反应时间为6h、温度为75℃、制得的微球粒径为1.8μm.  相似文献   

4.
以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和叔碳酸乙烯酯为功能单体,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有机硅改性叔碳丙烯酸酯(叔丙)乳液。研究了引发剂用量、乳化剂用量和软硬单体配比对乳液聚合性能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发剂用量为0.3%(占单体总质量),乳化剂用量为3.0%(占单体总质量),软硬单体比为2∶1时制得的乳液及乳胶膜性能最佳,其转化率为93.5%,凝聚率为0.36%,接触角为112.5°,吸水率仅为3.79%。  相似文献   

5.
乙醇/水介质中制备两亲性接枝共聚物PMMA-g-PE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乙醇/水介质中,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通过聚氧乙烯大分子单体(PEO-MA)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自由基共聚,制备了两亲性接枝共聚物PMMA-g-PEO.研究了醇/水比、大单体含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对大单体和小单体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聚开始大单体的转化率大于小单体的,后期则相反;介质中乙醇的含量对反应有较大的影响.产物提纯后用FT-IR1、H-NMR对两亲性接枝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为单体,或以其混合物为接枝单体,对聚苯乙烯-聚异戊二烯-聚苯乙烯(SIS)进行接枝共聚制备溶剂型胶粘剂.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单体配比、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胶粘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体MMA的适宜用量为SIS总质量的15%左右,BMA的用量为SIS质量的20%,MMA与BMA适宜配比为2∶1,引发剂用量为SIS总质量的1.0%,反应温度为85℃,反应时间为4 h左右.  相似文献   

7.
两性聚丙烯酰胺乳液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曦 《海峡科学》2008,(7):11-14
以单体丙烯酰胺(AM)、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烯三甲基氯化铵(DMC)、阴离子单体丙烯酸(AA),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得两性聚丙烯酰胺乳液AmPAM.并进行聚合反应的单因素实验和产品絮凝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引发剂用量为0.6%,单体用量为30%,油水质量比为1.4:1,单体摩尔比n(AM):n(DMC):n(AA)为1:0.6:0.3,聚合反应温度为40℃时,得到的产品综合性能最佳,且产品絮凝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8.
以环己烷为连续相,span-60为分散剂,硝酸铈铵/过硫酸钾(CAN/KPS)为复合引发剂,通过反相悬浮共聚法制备淀粉接枝丙烯酰胺絮凝剂.考察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单体用量、分散剂用量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接枝反应中单体转化率和接枝率的影响;并将该接枝共聚物用于对高浊度水的絮凝实验.结果显示接枝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为:淀粉用量10 g,丙烯酰胺用量5 g,分散剂用量3 g,引发剂用量0.3 g(CAN/KPS=0.5,摩尔比),反应温度70 ℃,反应时间2 h;絮凝实验表明该淀粉接枝絮凝剂对高浊度水具有良好的絮凝效果.  相似文献   

9.
以丙烯酸(AA)与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为共聚单体,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异丙醇为链转移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了AA-AMPS共聚物.研究了引发剂用量、链转移剂用量及聚合反应温度等因素对聚合产物黏均分子质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n(AA)∶n(AMPS)=96∶4,引发剂质量分数(基于两种单体)为2%~5%,链转移剂质量比(基于两种单体)为0.30~0.95,单体质量分数(基于反应体系)为40%,反应温度在85~100℃,反应时间3 h的条件下,合成出了黏均分子质量在3900~10 000范围内的AA-AMPS共聚物.最后对产物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  相似文献   

10.
含亲水羟基丙烯酸酯单体的乳液聚合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反应温度、乳化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羟基单体用量对含亲水羟基丙烯酸酯单体乳液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引发剂用量对含有亲水单体的丙烯酸酯乳液聚合影响较大,较理想的反应温度在75℃以上,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62.3 kJ/mol;乳化剂或引发剂用量增加,乳液聚合速率加快,单体转化率提高,聚合速率Rp对乳化剂浓度[S]的关系为Rp∝0.436[S],对引发剂浓度[I]的关系为Rp∝1.57[I];含有亲水单体时,乳液聚合有一定的引发诱导期,其用量对初期单体转化率影响不大,而最终转化率随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聚合速率与亲水单体浓度[OH]的关系为Rp∝-0.13[OH].  相似文献   

11.
海藻酸钙水凝胶与VAc的接枝共聚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海藻酸钙水凝胶与乙酸乙烯酸(VAc)的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因素,探讨引发体系和引发剂的用量、分散剂和单体的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当5g的海藻酸钙水凝胶加入4mL质量分数为0.03的聚乙烯醇,在0.28g过硫酸铵引发下,与7mL的醋酸乙烯酸单体在50℃下反应3h,接枝率最大可达1927%.最后,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2.
以共沉淀法制备的Fe3O4纳米颗粒作为磁核,用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苯乙烯为单体,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出聚苯乙烯磁性高分子微球.研究聚合温度、Fe3O4用量、引发剂用量、分散剂用量以及乙醇/水比例等反应条件对聚合物磁性微球粒径和磁性能的影响,找出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单体用量为15 mL,Fe3O4用量为0.5 g,引发剂与单体的质量比为10∶1 000,醇水体积比为45/50,分散剂PEG用量为25 g,最佳反应温度为75℃.  相似文献   

13.
单独采用叔碳酸缩水甘油酯(E10P)接枝改性制备高固低黏丙烯酸树脂普遍存在合成转化率不高、树脂性能不足等问题。研究配合叔碳酸乙烯酯(VV10)以提高E10P与共聚体系的相容性,探究了最佳合成工艺及配方组合。研究表明:VV10用量3%,E10P用量为7. 5%时,树脂黏度低,原料转化率高,树脂性能稳定;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92℃,滴加3. 5 h,保温3 h,制备的丙烯酸树脂工艺可行;引发剂用量1. 5%,链转移剂用量0. 6%时,单体转化率高,树脂黏度低,气味小,储存稳定性较好,树脂漆膜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可聚合单体直接共聚法,以过硫酸铵(APS)为引发剂,选用丙烯酸(AA)、甲基丙烯磺酸钠(SMAS)、烯丙基聚氧乙烯醚(JFB-23)为单体合成了聚羧酸系减水剂,考察了SMAS、从、JFB-23物质的量之比、引发剂用量、聚合温度、滴加时间和保温时间对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减水剂的结构和分子质量分别用FTIR和GPC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SMAS、AA、JFB-2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8∶3∶1,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4%,聚合温度为85℃,滴加时间为2h,保温时间2.5h.  相似文献   

15.
MA-AA-MAS三元共聚物的制备及其阻垢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水为溶剂,过硫酸钾为引发剂,马来酸酐(MA)、丙烯酸(AA)和甲代烯丙基磺酸钠(MAS)为单体合成了三元共聚物.探讨了该共聚物转化率、平均分子质量、阻垢分散效果与单体配比、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单体MA,AA,MAS物质的量比为3.0∶1.0∶0.6,引发剂质量分数为单体总量的14%,反应温度应控制在90℃,反应时间为4 h时,所制得的共聚物性能最佳,单体转化率为90.1%,对CaCO3和Ca3(PO4)2的阻垢率分别达到98.2%和92.1%.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在水介质中,α-甲基丙烯酸在高压聚乙烯颗粒表面进行的非均相接枝共聚反应,它的接枝度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单体浓度及引发剂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并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差热分析及裂解色谱等方法,分析证实了接枝链结构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无水乙醇为反应介质,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分散聚合方法,制备出球形度良好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并讨论了初始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稳定剂用量及加料方式对聚苯乙烯微球粒径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反应条件下,随着初始单体浓度和引发剂浓度的增大,聚苯乙烯微球的粒径增大,分布变宽;随着分散稳定剂PVP浓度的增大,微球粒径变大,分布变窄。且一次加料有助于形成单分散的聚苯乙烯微球。  相似文献   

18.
以丙烯酰胺(AM)和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DBC)为共聚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制备了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研究了单体配比、引发剂、反应温度以及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和核磁氢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鉴定.实验发现一定范围内减少引发剂用量、降低反应温度均能提高共聚物分子量,引发剂滴加完毕之后40min时产物黏度最高.  相似文献   

19.
分散聚合制备聚苯乙烯微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苯乙烯为单体,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分散稳定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研究了分散聚合体系中各组分,如单体、分散介质和引发剂等用量的变化对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球表面形貌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体系中的单体浓度、分散介质特性、引发剂用量对所制备微球的粒径大小及粒度分布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调整配方,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可成功制备出粒径2~5 μm、单分散性良好的聚苯乙烯微球,且微球表面光洁,外形均匀对称,相互之间没有粘连.  相似文献   

20.
速溶型聚丙烯酰胺的反相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过硫酸钾 -尿素为引发剂 ,span 6 0为乳化剂 ,进行了丙烯酰胺 (AM)的反相微乳液聚合 ,讨论了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及聚合温度对于单体转化率的影响 同时在聚合体系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提高聚合物的溶解速度 ,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