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万煜敏  鄢安军 《江西建材》2016,(4):212-213,216
在昌九一体化的战略背景下,城镇空间发展与城镇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以德安县为例,通过调研并分析城镇建设与区域交通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以下规划策略:一是调整区域交通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二是疏解区域交通功能,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三是衔接区域交通设施,融入区域一体化格局;以期从优化城镇结构的角度提出区域交通发展的构想,真正实现城镇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2.
基于“时空分离”的苏南乡村空间转型及其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吉登斯的“时空分离”理论,通过对影响苏南乡村空间形态变迁的历史事件追踪,对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并揭示乡村空间转型可能带来的社会风险.分析结果表明:改革开发以来,乡村社会关系大体经历了由村域内时空延伸到城乡间时空延伸,再到跨区域时空延伸三个阶段,与之对应的是乡村空间生产、分化和重构的空间转型过程.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两个脱域机制的耦合是推动苏南乡村空间转型的根本力量.乡村空间转型可能带来的风险包括:市场力量的无限扩张将可能对乡村社会造成过度的侵蚀;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将可能导致农民自主性危机;资本与权力的联姻将可能导致空间正义的丧失;自上而下的乡村集中社区建设将可能导致村庄的终结.  相似文献   

3.
交通基础设施改进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人们普遍认为高铁能缩短时空距离,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催化剂的作用。目前,中国建设高铁里程量最多,对空间经济的影响研究却甚少。通过国外权威期刊文献分析,梳理高铁压缩时空距离、增加乘客量、改变交通模式份额、与航空产生竞争关系、提高可达性,以及高铁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引起区域经济空间不均衡发展等影响。本文提出对中国高铁空间经济影响的研究启示,拓宽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强化实证分析,有助于利用好高铁这把双刃剑,构建多元化交通系统模式,避免极化效应带来的过度集聚经济,对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廖凌云  鲁贝  曹越 《中国园林》2023,39(12):21-27
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背景下,统筹周边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尚缺少有关国家公园周边区域生境质量变化及其与景观格局破碎化关系的研究。以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县市为研究区域,基于In VEST模型和Fragstats分析近40年(1980—2020年)生境质量和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利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二者的空间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近40年研究区域生境质量较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平均值从0.861下降至0.845;2)近40年研究区域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小但波动较大,建阳区的景观格局破碎化最为显著;3)研究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具有显著空间关联,LPI、CONTAG与生境质量呈显著正相关,PD、LSI、SHEI与生境质量呈显著负相关;4)研究区域城镇中心的景观破碎显著、生境质量较低;武夷山脉附近景观连通性较好、生境质量较高。解析了武夷山国家公园周边区域景观格局与生境质量的时空动态变化及空间关系,可为国家公园周边区域规划优化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
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空演化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越来越纳入全球经济网络,长三角区域已经成为出口导向的世界级制造业基地.笔者以资本、产品、人员和信息的全球流通为表征,考察和分析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时空演化格局.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不同的阶段特征.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空间格局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既呈现出空间扩散的趋势,又显示出与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关联性.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192-194
为更加准确地掌握长江经济带交通空间格局状况,提出一套核心交通网络空间格局变化分析指标体系.通过分析提取地理国情普查成果中的交通资源成果,结合行业专题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地理空间统计分析等方法,开展区域的交通网络密度、便捷度和通达性研究的空间化、定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整体核心交通网络空间格局日趋合理.研究可为地理国情监测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理论研究与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7.
陈歆颐  张熹 《华中建筑》2020,38(6):7-11
空间句法作为量化空间研究方法,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逐渐成为学者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文献梳理,将近三十多年空间句法理论的发展分类为城镇空间结构及其特征研究、城镇交通与用地格局研究、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城镇空间结构布局与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整理,在回顾空间句法的发展历程中辨明其研究价值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对国内空间句法研究的未来进行预测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高铁目前的职能主要是旅客输送,其开通运行不断推动着人口在区域间流动,进而对"人地"综合系统产生一连串的空间效应。高铁的飞速发展吸引了经济地理和城市规划学者的普遍关注,然而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基于某单一视角探讨时空压缩背景下高铁对整个区域或者对某一行业产生的空间影响,缺乏从整体视角对高速铁路的空间效应进行的科学系统的梳理。基于此,文章在梳理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高铁发挥的空间效应的基础上,对其背后引发的相关议题,如高铁新城与高铁新区、高速铁路与区域空间结构、高速铁路与旅游业、高速铁路与航空运输、高速铁路与城市规模等进行系统归纳总结,识别以往研究的不足,并对新时期高铁飞速发展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提出研究展望。本文在建构高铁空间效应理论架构的同时,希望对未来高铁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珠三角航运时代、公路时代、轨道时代的发展,江门区域交通地位和城市空间格局随之不断演变。江门由于缺少区域交通资源,造成发展动力分散,城市空间拓展缓慢,难以形成高端功能的集聚。随着区域轨道网络的建设,江门重回区域交通发展轴线,依托轨道枢纽整合资源要素,营造地方空间,向多中心城市空间格局演变,强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各级功能中心。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关注人的城镇化及其在城镇化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转变是城镇化研究的新领域.现选择城镇化先行地区和国家级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苏州市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对苏州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和社会空间特征解析,并据此分析城镇化过程中空间发展、人的转变、利益格局演变的历程、特征及内在逻辑.研究表明,苏州的城镇化空间发展具有“分散式村镇发展-集中外延式城市扩展-区域城镇化发展”的演变特征;人的城镇化出现了由“就地非农化-被动城镇化-渐进市民化”的历程转变.在空间和社会变化过程中,城镇化利益的来源实现了“空间与产业结合-空间与资本结合-空间与权力结合”的过渡,城镇化利益分配格局历经“农民为主,政府很少-外资业主为主,农民很少-政府反哺农民,趋于均衡”的阶段变化.  相似文献   

11.
贺鼎  吴海怡  张杰 《新建筑》2023,(1):152-158
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和北京长城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对长城及其周边区域的军防空间格局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应用价值。当前研究中缺乏基于沟峪单元视角对长城军防空间微观的、精细化、类型化特征识别。明长城古北路是京师防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和长城军防典型单元。通过对明长城古北路军防体系进行不同尺度的研究,揭示不同层级彼此嵌套的军防空间结构特征;对明长城古北路交通格局与军防空间单元、军防空间层次与组团模式、军防聚落规模与形态进行类型识别和特征研究;进而指出,长城军防空间复杂多样的分布格局和形态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军事建制和经济社会等多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模成 《城市建筑》2023,(4):207-209
中国进入高速铁路网络化时代后,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交通成为城市规模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以西北欠发达地区为对象,探讨兰新高铁开通对沿线城市规模的空间影响及呈现出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高铁开通产生的时空压缩效应,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可达性,且对沿线中部城市影响大于两端城市;高铁产生的时空压缩格局与沿线城市规模变化存在空间分异;根据交通因素与城市规模的相关性与规模变化的不同,兰新高铁对沿线城市规模的影响主要呈现4种模式。  相似文献   

13.
立足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上海2035"基于多目标愿景提出交通战略重点,并确定了多空间维度下的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思路.从全球枢纽功能提升的角度,分析上海枢纽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要求,提出强化亚太航空门户枢纽地位、推动国际海港枢纽功能升级、完善复合高效的国家综合运输通道等三方面的都市圈交通资源统筹与协同策略.从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国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都市圈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引导交通圈时空尺度、塑造并完善城际交通模式、协同城镇功能与空间发展等重点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汕潮揭同城化、区域合作深化的背景下,揭阳市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本文在全面分析揭阳市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城镇化空间格局、全力推进"中心城区、产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三大建设的具体措施,推动城市扩容提质,加快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为全市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魏樊 《规划师》2022,38(3):132-139
滨海新城的规划建设是福州空间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滨海新城核心区作为滨海新城的"心脏",承担着中央商务、滨海旅游、商业娱乐、和谐宜居等功能,推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滨海新城核心区规划设计为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对区域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与评判,明确区域的发展定位,并基于"空间重塑—民生优先—绿色生态—交通引领...  相似文献   

16.
综合多源数据、采用精细方法、分析具体问题,是大数据时代对于城市和区域问题分析提出的新要求。探讨交通格局、区域联系、人口腹地等区域研究中的主要话题在这一背景下的发展方向,利用交通大数据和人口流动大数据表现出的多属性、高密度和广覆盖特点,在经典的区域分析模型基础上,提出综合便利度模型、便利度—引力模型和势力范围模型。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通过一系列多对多指标,揭示武汉市与周边中心城市的不同形式的竞争关系;从东西、远近等不同角度阐述武汉所面对的区域发展机遇。通过研究发现,针对多源大数据的特点设计区域空间格局方法和指标,能更好地梳理和量化对区域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欧阳杰  李旭宏 《规划师》2007,23(10):60-63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前我国的许多城市进入了区域空间整体发展阶段.为更好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顺应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需求,应淡化区域内各城市的行政区划界线和道路环线,强化区域内各城域之间的互动,将城域空间和市域空间的协调发展纳入区域空间规划的范畴,从而形成由空间链、交通链、产业链、生态链等组成的区域链式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8.
空间问题与空间相互作用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焦点之一.空间网络化发展趋势不仅整合了科技而且也连接了人类的组织、社会、文化,从而极大地延伸了人类发展的时空界域.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来看,从地理学角度对网络空间问题的探讨,也逐渐形成虚拟地理学研究方向.虚拟地理学观下的虚拟空间基本特征及其与现实(社会)空间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没有涉及.本文在基于虚拟地理学观探讨虚拟空间对现实(社会)空间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旅游现实与虚拟社区的社会空间公正和谐构建理念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9.
空港地区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随着深圳机场引入高铁与城际轨道,空铁联运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要素汇集与辐射引领能力日益增强。基于深圳机场东枢纽的规划设计实践,分析深圳空港建设历程及面临的问题,并立足临空经济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交通格局变化,探析空铁联运枢纽在区域一体化格局下的功能价值,提出业态分布、交通组织、空间利用三者之间协同规划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城乡统筹框架下,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村庄发展定位、空间发展格局、交通体系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及生态建设等方面.基于城乡统筹理念的番禺区联围新农村规划包含村庄建设规划和村庄发展规划,对村庄经济发展、对外交通、服务设施及生态空间的建设、维护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