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目的探讨CD90、IGF1R及hTERT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原发性肝癌中CD90、IGF1R和hTERT蛋白的表达,并以同期20例正常肝组织作对照,比较其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及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中CD90、IGF1R和hTERT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其相应良性对照组(P<0.05),分别为63.9%比0、52.8%比5.0%和47.2%比0;CD90、IGF1R和hTERT蛋白表达在UICC临床分期Ⅲ~Ⅳ期患者中明显高于Ⅰ~Ⅱ期的患者(P<0.05),分别为79.2%比33.3%、70.8%比16.7%和62.5%比16.7%;CD90与IGF1R蛋白表达呈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tau-b=0.563 1,P<0.05);CD90与hTERT蛋白表达呈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tau-b=0.363 6,P<0.05);CD90、IGF1R和hTERT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CD90、IGF1R和hTERT蛋白表达阴性患者,分别为21.7%比50.0%、17.6%比43.8%和20.0%比38.9%,Log-rank检验显示其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90、IGF1R和hTERT可能与肝癌的发生与发展相关,其有望成为判断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90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1 R)在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6例原发性肝癌中CD90、IGF1R的表达,并以20例肝脏血管瘤患者的正常肝组织作对照.随访33例患者,Kaplan-Meier法对患者中位生存期和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组织CD90、IGF1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89%( 23/36)、52.78%( 19/36),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0/20)、5% (1/2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90在UICC临床分期Ⅲ、Ⅳ期中阳性表达率(79.17%)比Ⅰ~Ⅱ期(33.33%)明显增高(P<0.05),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76.92%)比高中分化组(56.52%)明显增高(P<0.05).IGF1R在UICC临床分期Ⅲ、Ⅳ期的患者中阳性表达率(70.83%)比Ⅰ~Ⅱ期(16.67%)明显增高(P<0.05),低分化组阳性表达率(84.62%)比高分化组(37.38%)明显增高(P<0.05).CD90阳性表达和IGF1R阳性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 <0.05).CD90阳性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85 d,而阴性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505 d(P <0.05),IGF1R阳性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100d,而阴性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408 d(P <0.05). 结论 CD90、IGF1R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肝癌干细胞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61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CD90、CD133和CD34的表达水平,探索其与肝癌患者术后生存预后间的关系.将患者分为3组,1组为高危组,CD90表达和(或)CD133合并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高表达.2组为中危组,CD90表达和(或)CD133而MVD低表达或不表达CD90和CD133,但MVD高表达.3组为低危组,不表达CD90和CD133且MVD低表达.结果 肝癌组织标本中CD90、CD133阳性率分别为29.5%(18/61)、31.1%(19/61),CD90和(或)CD133表达阳性率为45.9% (28/61),有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Ⅲ/Ⅳ、包膜不完整、TNM分期Ⅲ/Ⅳ患者CD90和(或)CD133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血管侵犯、肿瘤分化程度Ⅰ/Ⅱ、包膜完整、TNM分期Ⅰ/Ⅱ患者,CD90/CD133与MVD表达在肝癌组织中表达呈正相关(r=0.5,P<0.05),与不表达CD90和CD133且MVD低表达相比,表达CD90和(或)CD133且MVD高表达的患者的术后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更差. 结论 高表达肝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物和肝癌血管生成有一定关系,两者结合可以预测肝癌患者术后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AKT2蛋白产物在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特点.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法检测32例原发性肝癌中AKT2的表达,并以同期4例良性肝脏疾病作为对照.结果 原发性肝癌的AKT2基因蛋白产物阳性表达率(62.5%,28/32)显著高于良性对照组(0,0/4).AKT2在低分化、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无转移组.AKT2术后随访显示阳性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显著低于AKT2阴性患者(76 d比463 d).结论 在原发性肝癌中AKT2表达上调.AKT2在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中起重要作用.检测AKT2在原发性肝癌中的表达有助于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生物学特性,为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指标,并为干预性基因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术前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0月到2015年9月经组织病理学确诊的原发性肝癌120例,根据CRP检测含量≤3 mg/L为CRP阴性组,CRP含量3 mg/L为CRP阳性组,分析数据用SPSS16.0软件,术前CRP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患者病理特征、复发率和病死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应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时间和生存时间的差异;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CRP检测阳性的患者有72例,复发率为52.78%;术后病死率44.44%;术前CRP检测阴性的患者有48例,复发率为31.25%;术后病死率25.0%;CRP阳性组患者的复发率和病死率均高于CRP阴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92和4.365,P0.05)。UICC分期Ⅰ~Ⅱ期的患者(41.49%)低于Ⅲ~Ⅳ期的患者(79.31%);高、中、低分化程度的患者中术前CRP阳性率(分别为75.0%,54.35%,36.36%)(P0.05);3年随访结果显示:CRP阳性组的患者中位复发时间15个月显著低于CRP阴性组的23个月(log-rankχ2=45.137,P0.001);CRP阳性组中位生存时间23个月显著低于CRP阴性组27个月(log-rankχ2=14.457,P0.001)。结论术前CRP水平与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患者术后复发和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肝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肝癌细胞增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48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48例肝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为64.6%;survivin蛋白表达阳性者肝癌细胞增殖指数显著高于表达阴性者(P=0.007);survivin蛋白表达阴性患者与表达阳性患者比较,1年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3年生存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1)。结论:survivin蛋白对促进肝癌细胞快速增殖具有重要作用,survivin蛋白的表达可以作为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也可能成为治疗肝癌的重要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人肝癌SMMC7721和bcl-7402细胞株中CD133的表达,探讨CD133作为肝癌干细胞表面标记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MMC7721和bcl-7402细胞株中CD133的表达;免疫磁珠细胞技术分离SMMC7721和bcl-7402细胞株中CD133阳性和CD 133阴性细胞,检测其细胞周期,观察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u检验分析体外培养过程中CD133阳性和CD133阴性细胞的细胞形态、增殖和分化能力的差异.结果 CD133阳性细胞在SMMC7721和bcl-7402细胞株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7%~1.0%、1.7%~8.9%;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两种细胞株中处于G0/G1期的CD133阳性细胞分别为85.3%、89.4%,明显高于CD133阴性细胞和未分选细胞(F=14.49,38.84,P<0.05);CD133阳性细胞体外增殖能力强于相同条件下CD133阴性细胞和未分选细胞,在1~3 d和5~7 d曲线变化更明显(F=49.32,784.04,89.91,152.83,P<0.05);体外培养过程中,CD133阳性细胞的比例逐日下降,至扩增的第15天,与未分选细胞含量相似(u=0.271,P<0.05).结论 人肝癌SMMC7721和bcl-7402细胞株中,CD133阳性细胞体外增殖和分化能力较强,CD133是肝癌干细胞的表面标记之一.  相似文献   

8.
TGF-β1及p27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检测TGF β1及 p2 7在原发性胆囊癌中的表达 ,研究其蛋白产物在原发性胆囊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 36例原发性胆囊癌中TGF β1及p2 7的表达 ,并以同期2 0例慢性胆囊炎作对照。结果  36例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 2 3例TGF β1基因蛋白产物呈阳性表达 ,表达阳性率为6 3.9% ,高于对照组的 10 .0 % (P<0 .0 5 ) ;17例p2 7蛋白阳性表达 ,表达阳性率为 4 7.2 %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0 0 %(P<0 .0 5 )。TGF β1在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及NevinⅣ~Ⅴ期患者中表达阳性率 (均为 79.1% )明显高于无转移及NevinⅠ~Ⅲ期的患者 (均为 33.3% ) ,P<0 .0 5 ;p2 7在高、中分化、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及NevinⅠ~Ⅲ期的患者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6 0 .9%、75 .0 %及 75 .0 % ,明显高于低分化、有转移及NevinⅣ~Ⅴ期患者 (2 3.0 %、33.3%及 33.3% ) ,P<0 .0 5。p2 7与TGF β1表达两者呈负相关 (r =- 0 .4 4 73,P<0 .0 5 )。TGF β1阳性患者生存率低于TGF β1阴性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 ;p2 7阳性患者生存率高于 p2 7阴性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在原发性胆囊癌细胞中TGF β1表达上调 ,p2 7表达下调 ,且在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及NevinⅣ~Ⅴ期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苷磷酸化酶(TP)与原发性肝癌(HCC)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65例HCC病人围手术期一般临床资料和病理学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TP的免疫组织化学表达与微血管密度(MVD)计数的关系;对随访的54例病人作生存分析.结果 (1)肝癌组织TP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2)肝癌组织TP阳性表达组、阴性表达组MVD计数分别为16.14±5.11、10.11±4.55,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TP的表达与肝癌大小、Edmondson分级、包膜是否完整、有无门静脉癌栓明显相关.(4)TP表达阳性HCC组1、2、3年复发率分别为40%、66.7%、79.2%;TP表达阴性HCC组则分别为27.4%、31.3%、45.7%.TP阳性HCC组2、3年复发率明显高于TP阴性组(P<0.01).(5)54例随访病人,TP阳性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1).结论 TP是HCC术后一个新的评估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基质型血管生成拟态( vasculogenic mimicry,VM)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及其预后意义.方法 收集安徽省立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151例肝细胞癌组织标本,采用层粘连蛋白、CD34和肝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透射电镜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基质型VM表达,分析基因表达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指标及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 151例肝细胞癌组织中基质型VM阳性31例(20.5%).组织中基质型VM阳性肝细胞癌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肿瘤较大(x2=4.132,P=0.042),血管侵犯率高(x2=5.825,P=0.016),Edmondson分级高(x2=5.256,P=0.022),pTNM分期晚(x2 =6.218,P=1.013).基质型VM阳性患者和基质型VM阴性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7%、34.6%、11.5%和86.7%、64.7%、40.3%(x2=14.852,P<0.001);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41.9%、19.4%、6.5%和63.3%、40.6%、19.6%(x2=10.065,P =0.002).对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的单、多因素分析显示,多发肿瘤、血管侵犯和基质型VM表达是影响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管侵犯和基质型VM表达是影响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细胞癌中存在基质型VM,其表达与肿瘤大小、分级、分期、血管侵犯有关,是肝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CD146与VEGF在人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该研究旨在观察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CD146与VEGF的表达及其关系,探讨它们在HCC中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0例HCC癌组织及癌旁肝组织中CD146、VEGF的表达情况,用CD34标记免疫组化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它们的表达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 CD146、VEGF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66.67%和63.33%,而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0%和33.33%,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癌组织的MVD为54.92±8.55/200倍视野,癌旁组织的MVD为21.36±6.63/200倍视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癌旁组织相比,癌组织中CD146、VEGF表达及MVD明显增加.CD146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及肝外转移明显有关,而与术后复发、肿瘤个数、肿瘤直径、血清AFP水平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VEGF在人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术后复发、肝外转移、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肿瘤直径相关,而与肿瘤个数、血清AFP水平及肿瘤分化程度无明显关系.在癌组织中MVD与CD146、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CD146与VEGF亦呈正相关.结论 肝癌组织中CD146及VEGF高表达,与肿瘤血管形成和转移密切相关,分析它们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HCC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平均微血管密度(MVD)在接受术前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肝癌细胞中的表达和在二期切除肝癌复发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91例术前TACE和50例未行TACE肝癌手术切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标本VEGF、CD34的表达情况和MVD值。分析两组VEGF的表达情况和MVD值的差异,以及62例术前TACE后根治性切除的肝癌中VEGF的表达水平与复发的关系。结果 VEGF表达于肝细胞质中,CD34选择性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术前TACE组和未行TACE组VEGF的表达(6.9±4.7vs5.1±4.4)和MVD值(62.0±35.4vs45.6±2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TACE后根治性二期切除患者,复发组(45例)与未复发组(17例)肿瘤组织中VEGF阳性率分别为82.2%和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组1、3、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50.9%、%、22.5%,VEGF阴性组分别为88.5%、68.2%、28.1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治疗前存在播散结节及VEGF的表达水平是影响TACE后二期切除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ACE后残癌组织血管生成增多,术前TACE后二期根治性切除肝癌VEGF的表达与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hTERT mRNA和MDR mRNA在人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hTRTmRNA及MDRmRNA在人肝细胞肝癌 (HCC )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检测 5 8例HCC患者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hTERTmRNA和MDR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 5 8例肝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 ,hTERTmRNA阳性率分别为 44 .83 % ( 2 6/5 8)和 5 .17% ( 3 /5 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MDRmRNA阳性率分别为 60 .3 4% ( 3 5 /5 8)和 3 2 .76% ( 19/5 8)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hTRTmRNA ,MDRmRNA在人肝癌组织中的检出率与临床分期、肝外转移、术后复发、肿瘤大小等明显相关 (均P <0 .0 5 ) ,而与肿瘤数目、血清AFP水平等无明显相关 (P >0 .0 5 )。MDRmRNA检出率与术前化疗明显相关 (P <0 .0 1) ,但与门静脉癌栓无关 (P >0 .0 5 ) ;而hTERTmRNA与术前化疗无相关 (P >0 .0 5 ) ,但与门静脉癌栓有关 (P <0 .0 5 )。结论 hTERTmRNA和MDRmRNA可能与肝细胞的恶性转化及术后复发有关 ,故可望作为预测肝癌复发、转移的参考指标和肝癌治疗的靶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CD2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和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Tim-3)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0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 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30例,肝癌30例.另选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CTLA-4、PD-1和Tim-3的表达量,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CD28、CTLA-4、PD-1和Tim-3的表达量与HBV DNA载量、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丙氨酸转氨酶(AL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慢性HBV感染患者CD4+ CD28+、CD8+ CD28+和CD4+ CTLA-4+的表达均低于健康对照人群,其中肝癌组的CD4+ CD28+表达量低于CHB组(t=2.373,P<0.05),肝硬化和肝癌组的CD8+CD28+表达量低于CHB组(t=4.324和4.088,P<0.01).CHB组CD8+ PD-1+、CD4+ Tim-3+和CD8+ Tim-3+的表达量高于肝硬化、肝癌以及健康对照组(t=3.051,3.130,3.121,3.254和3.723,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量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呈正相关(r=0.516和0.582,P<0.01);CD8+T淋巴细胞Tim-3的表达量与ALT水平、HBV DNA载量也呈正相关(r=0.578和0.556,P<0.01).此外,CD8+T淋巴细胞PD-1与Tim-3的表达量也呈一定的正相关(r =0.506,P<0.01).结论 HB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分子异常表达与其免疫功能紊乱和疾病慢性化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SMC基因家族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肝癌分期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UALCAN和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分析SMC基因家族在肝癌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在肝癌不同分期中的转录水平。利用GEPIA数据库完成对SMC家族各成员基因与肝癌的生存预后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肝组织比较,SMC基因家族成员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肝癌vs.正常肝组织,P<0.0001),其转录水平也与肿瘤的分期有关。SMC1A、SMC1B、SMC2、SMC3、SMC4、SMC5和SMC6在Ⅲ期肝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Ⅰ期肝癌(Ⅲ期vs.Ⅰ期,P<0.05),SMC1A和SMC2在Ⅱ期肝癌患者中的表达高于Ⅰ期肝癌(Ⅰ期vs.Ⅱ期,P<0.05)。此外,在肝癌的生存分析中显示,SMC1A、SMC2、SMC3、SMC4、SMC6高表达患者的预后较差(P<0.05),其总生存期(OS)或无瘤生存期(DFS)明显短于低表达组。结论SMC基因家族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其中SMC1A、SMC2、SMC3、SMC4、SMC6的表达与肝癌患者预后不良呈正相关,可以作为肝癌预后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细胞外基质蛋白-1 (ECM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20例肝癌组织及17例正常肝组织中ECM1和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 ECM1和MMP-9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3.3%和65.0%,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中的23.5%和11.8%.ECM1和MMP-9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血管侵犯及TNM分级相关,而且MMP-9还与肿瘤的大小、结节数、分化程度和肝硬化程度有关(P<0.05).两者均与患者的年龄、性别、AFP水平、HBsAg、Child分级及肿瘤包膜无关(P>0.05).ECM1和MMP-9阳性表达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患者.ECM1与MMP-9两者在肝癌中的表达显著正相关(r=0.585,P<0.001).结论 ECM1和MMP-9的表达与肝癌的侵袭特性相关,与肝癌术后复发密切相关,可作预测肝癌患者手术预后及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HCC30例、肝硬化组织10例和正常肝组织6例中Tie2、VEGF的表达。结果HCC组织中,Tie2表达与TNM分期、肿瘤直径大小、肝内血管癌栓及微血管计数(P<0.05)相关,而与癌组织分化程度、肝硬化背景无关(P>0.05);VEGF的表达与癌灶大小、肝内血管癌栓及TNM分期相关(P<0.05),而与有无肿瘤包膜、肝硬化背景无关(P>0.05);Tie2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962,P<0.01)。二者在HCC、肝硬化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Tie2、VEGF的异常表达可能在肝癌发生、进展和肝内转移中独立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脯氨酸、谷氨酰胺剪接因子(SFPQ)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HCC患者的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SFPQ mRNA及蛋白表达。采用TCGA和GEO数据库分析正常肝组织及HCC组织中SFPQ的表达丰度差异;采用TCGA数据库分析SFPQ表达与HCC患者临床分期、病理分级以及患者生存期的关系以及与增殖基因PCNA、Ki-67和周期蛋白CCNE1、CDK2的相关性。观察敲低HCC细胞株HepG2及Hep3B中SFPQ的表达后增殖能力与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组织标本分析结果显示,SFPQ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HCC组织中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HCC组织中SFPQ mRNA表达丰度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且患者临床分期及病理学分级越高,SFPQ mRNA水平越高,高表达SFPQ的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降低,SFPQ mRNA表达与PCNA、Ki-67、CCNE1、CDK2的表达均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敲低SFPQ表达后,HepG2及Hep3B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并出现明显G1期阻滞(均P0.05)。结论:SFPQ在HCC中表达升高,升高的SFPQ可通过调节HCC细胞周期,促进HCC细胞的增殖,加速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