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眼球后退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23例26眼眼球后退综合征病例根据其分型分别选择单眼内直肌后退,双眼内直肌后退,单眼内、外直肌后退等术式进行治疗.结果 23例患者中8例斜视大部分矫正,外转及内转功能好转(34.78%);12例斜视代偿头位部分改善(52.17%);3例(13.05%)第一眼位无异常的病例,未做手术.结论 眼球后退综合征诊断及分型是治疗的关键,一旦诊断明确则选择手术治疗.主要采取水平肌肉后徙术式,如伴有斜肌功能异常、出现代偿头位时也要考虑做斜肌联合手术,尽量避免眼外肌的缩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手术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0例已行手术治疗的眼球后退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式和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0例眼球综合征的患者6例行外直肌后徙,4例行内直肌后徙。术后正前方眼位正位,代偿头位消失或减轻,眼球后退、睑裂变化明显改善。结论术中牵拉试验及彻底消除牵制因素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DRS患者临床资料,20例内斜视患者行内直肌后徙术,5例外斜视患者行外直肌后徙术,3例Ⅲ型患者因原在位维持在正位,没有明显的代偿头位,未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眼球后退、睑裂变小体征改善或消失。20例内斜视患者术后17例斜视度数≤10度,3例斜视度数〉10度,3例患者术后眼球后退、内转时睑裂变小体征仍严重且眼球内转时急速上、下转现象仍明显,行对侧直肌后固定缝线术后体征改善或消失。5例外斜视患者3例术后斜视度数≤10度,2例术后斜视度数均〉10度,1例外斜视者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同时行下斜肌截腱术或转位术。随访3个月~1年,疗效稳定。结论:不同类型DRS的临床表现不同,其部分临床表现和眼外肌受累情况有时很难与先天性广泛纤维化区分,如上睑下垂、大度数斜视等,需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外斜视V征的临床分析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琴  郭素梅 《中原医刊》2007,34(12):62-63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外斜视V征患者并手术矫正,对手术前后眼位、眼球运动、双眼单视及代偿头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眼位正位者63例(93%),V征消失者66例(97%),其中11例患者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16%)。结论下斜肌功能过强是外斜视V征发病的主要原因,矫正外斜视V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是下斜肌减弱术和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多种手术方法治疗先天性(“真性”)Brown综合征。本文评价了上斜肌肌腱后徙术的效果。患者与方法:一项回顾性研究,评价了在本科室接受手术治疗的22例先天性Brown综合征患者的资料。在第一眼位有下斜视,伴异常头位和明显内收升高缺陷,且当这些表现不可能自发性提高时,行上斜肌肌腱后徙术。评估斜视角(交替棱镜和遮盖试验)、单眼运动和远处固视时的异常头位。分别在术前1d、术后3个月时进行测量。13例患者术后检查了2~10年。结果:手术时,患者为4-17岁(M=7岁),15例中13例为男性,主要是右眼。  相似文献   

6.
0 引言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Duane′s retractionsyndrome,DRS)是一种先天性眼球运动异常疾病 ,属特殊类型的斜视 .我科在 1990 /1997年间共收治 DRS 13例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就诊年龄 :3~ <7岁 1例 ;7~ <16岁 5例 ;16~ <2 4岁 3例 ;≥ 2 4岁 4例 .单眼 12例 ,双眼 1例 .性别 :男 8例 ,女 5例 .代偿性头位明显者 3例 .1.2 类型 按 Huber(1974)分类法 : 型 9例 , 型 1例 , 型 3例 .1.3 眼位偏斜 第一眼位 :正位 1例 ,内斜视 7例 ,外斜视 4例 ,上斜视 1例 .1.4 屈光不正与弱视 屈光不正 (近视 ) 10例 …  相似文献   

7.
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亦称Duane征、眼球后退综合征、Stilling-Turk-Duane征、内直肌神经支配矛盾、后退性斜视等.临床上,在原在眼位时,呈正位视或内斜视者较常见,呈外斜视者很少[1].2009年10月我院收治以外斜视为首发症状的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的手术设计和效果。方法:对25例先天性水平和垂直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采用Parks修正法进行手术,合并有斜视者同时矫正斜视。结果:25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眼球震颤或代偿头位明显减轻或消失,11例合并斜视者,10例术后眼位正常,1例欠矫。结论: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通过手术治疗后代偿头位明显改善,正前方视力提高,眼震减轻,合并斜视者同时矫正斜视,外观改善明显,手术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9.
董明蓉  林伟   《四川医学》2017,38(11):1282-1284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表现和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近五年收治的13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病例,对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13例患者中男9例,女4例,均为自幼患病,单眼受累,麻痹眼均存在上睑下垂,其中假性上睑下垂10例、混合性上睑下垂2例、真性上睑下垂1例,3例合并有外斜视。根据斜视度大小和眼球运动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2例接受患眼上斜肌断腱联合下直肌后徙术,6例接受患眼上斜肌断腱、下直肌后徙联合健眼下斜肌断腱术,5例接受患眼上斜肌断腱、下直肌后退联合健眼上直肌后徙术;2例同期行外斜矫正术,1例Ⅱ期行外斜矫正术;1例Ⅱ期行上睑下垂矫正术。术后随访2~6个月,10例眼位正或基本正位,所有患者术后随着眼位偏斜的改善,假性上睑下垂和代偿头位均有明显好转或消失。结论应根据每位患者垂直和水平眼位偏斜度、注视眼别、麻痹肌的拮抗肌及协同肌的代偿性改变等,合理设计相应个体化的手术方式。同时在临床上对单眼上睑下垂伴斜视的患者应谨慎检查,观察交替注视时上睑变化,以避免将假性上睑下垂误诊为先天性上睑下垂。  相似文献   

10.
诸力伟  沈莉  沈家珍 《浙江医学》2003,25(9):558-559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一种发病率低、原因不详、表现复杂、危害较重、难以治疗的眼病。有些具有中间带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矫正 ,使中间带移位 ,从而纠正异常代偿头位及视力。但对无明确中间带或合并斜视的患者 ,处理较棘手 ,若治疗不当 ,反而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我院眼科最近对5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 (其中先天性眼球震颤2例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有斜视3例 )进行了手术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5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12、13、13、15、23岁 ,单眼正前方视力<0.11眼 ,0.1~0.29眼 ,均有代偿头位 ,代偿头位视力为0.27眼 ,0.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