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测定粮食脂肪酸值的标准方法有GB5510-1985<粮食脂肪酸值的测定>、GB/T15684-1995<谷物碾磨制品-脂肪酸值的测定>,二者都是通过观察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判定滴定终点.由于操作者对颜色变化的判断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往往使终点判定不准确.我国粮食行业迫切需要一种能自动测定粮食脂肪酸值的方法,消除人为因素影响,实现脂肪酸值测定的自动化.本文针对粮食脂肪酸值测定,探讨采用微机控制自动滴定、记录数据,判断滴定终点,处理数据,使测定过程自动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小麦粉脂肪酸值三种测定方法的比较,优化游离脂肪酸提取方法和滴定体系,建立一种测定结果准确、可靠,测定过程环保、安全,又不破坏现行小麦粉脂肪酸值评价体系的小麦粉脂肪酸值测定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无水乙醇提取法测定小麦粉脂肪酸值与苯提取法测定小麦粉脂肪酸值相比,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无显著性差异,可以替代苯提取法测定小麦粉脂肪酸值。该方法不使用有毒有害试剂,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操作人员身体健康;滴定终点易于观察判定,测定的精密性好;与稻谷、玉米等现行脂肪酸值测定方法测定过程一致,有利于实现粮食脂肪酸值测定方法的优化、整合。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跟踪测定了氮气气调储粮仓和磷化氢熏蒸仓稻谷质量情况,研究了氮气气调储粮对稻谷脂肪酸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氮气气调储粮可以延缓稻谷的脂肪酸值变化,与磷化氢熏蒸保管的稻谷脂肪酸值变化有明显的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改变样品的制备方法进行稻谷脂肪酸值测定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稻谷净样和稻谷净样脱壳后的糙米,按标准规定粉碎,用两种不同制备样品的方法同时测定稻谷的脂肪酸值。检测结果表明:前者明显大于后者的脂肪酸值,且陈稻谷的脂肪酸值更大。用此方法测定稻谷的脂肪酸值更科学、合理、公正、准确。  相似文献   

5.
测定小麦脂肪酸值时,存在着滴定终点色差变化不明显、终点不易观察的弊病,造成检测结果出现较大误差。电位滴定法用仪器通过电动势的变化判断终点,避免了人为因素对结果的影响,重复性好,能及时确定滴定终点。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测定小麦脂肪酸值。  相似文献   

6.
对玉米中脂肪酸值的测定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重点考察了测定过程中样品制备放置时间和提取时间对玉米中脂肪酸值测定结果的影响,同时对手工滴定法和电位滴定法2种方法检测同一玉米样品中脂肪酸值的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发现2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均能满足试验要求,且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在山茶籽油掺伪检测中实际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选择几种较廉价植物油以不同比例掺入纯山茶籽油,应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模拟掺伪山茶籽油脂肪酸组成与含量,建立由特征脂肪酸与掺入油百分含量近似线性关系标准曲线;并对计算法求出测定值进行误差分析,为实际检测时定量分析脂肪酸组分选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稻米储藏品质近红外光谱快速判定技术及仪器研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和化学计量方法建立稻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和水分含量的近红外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预测准确性评价;在建立定标模型的过程中,分别探讨光谱散射和数学导数处理等优化对定标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偏最小二乘法是建立稻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和水分含量测定定标模型的最佳回归方法,所建立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和水分含量模型的定标相关系数(RSQ)分别为0.961、0.9230和0.9999,定标标准偏差(SEC)分别为1.9205、2.5391和0.04。标准方法测定值与NIRS方法预测值之间的T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所建立的稻米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和水分含量的NIRS数学模型有较好预测准确性。本试验研制了便携式粮食储藏品质测定仪。  相似文献   

9.
菜籽油掺伪测定及其误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西鸾  朱雁 《中国油脂》1997,22(6):53-56
分析了菜籽油掺伪脂肪酸的组成,并根据特征脂肪酸含量,对测定值与实际掺入量(即真值)的误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储存玉米膜脂损伤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同一区域不同储存年限玉米样品的脂肪酸值、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过氧化物酶(POD)活力、电导率、水溶性酸值五个指标进行了测定,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作了差异显著性分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储存年限玉米的脂肪酸值、CAT活力、POD活力、电导率的数据各自有显著性差异.脂肪酸值与储存时间呈高度显著相关性,过氧化物酶活力、电导率分别与储存时间呈显著相关性;脂肪酸值、过氧化物酶活力分别和电导率呈显著正相关和显著负相关,过氧化物酶活力与脂肪酸值、过氧化氢酶活力分别呈显著性负相关和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淀粉和脂肪酸分子结构对淀粉-脂肪酸复合行为的影响,以不同链/支比玉米淀粉和不同链长脂肪酸为复合对象,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X-射线衍射仪分别测定了不同复合条件、脂肪酸链长及淀粉链/支比对淀粉-脂肪酸复合指数(CI)及淀粉结晶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反应温度的升高,淀粉-脂肪酸的CI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反应温度80℃时达到44.67%,反应时间30 min时达到30.45%;随着脂肪酸添加量的增加,淀粉-脂肪酸的CI值达到最大值(46.01%)后趋于平衡。脂肪酸碳链越长,淀粉-脂肪酸的CI值越大,同时形成更加完全的V型结晶结构;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CI值也呈上升趋势,复合物中保留更完整的淀粉结晶结构。以上淀粉-脂肪酸复合过程中结晶结构的形成特点可为淀粉-脂肪酸复合物在健康食品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脂肪酸值是粮谷劣变的最灵敏指标。原有的测定方法GB5510-85是采用苯提取脂肪酸。国粮〔1999〕148号《粮油储存品质判定规则》规定测定脂肪酸值按照新方法GB/T15684-1995用无水乙醇提取脂肪酸。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新方法与原方法测定结果产生偏差,尤其是对于品种不同、陈化程度不同的粮谷偏差更明显。为使测定结果更准确,更符合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新方法适于测定什么品种、什么粮质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应用酸度计测定稻谷脂肪酸值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稻谷脂肪酸值测定过程中手工操作为主,终点判定时个人误差大、重现性差的问题,采用酸度计对稻谷脂肪酸值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测定结果相对偏差较小,重复性、准确性较好.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工作实际,依据大量的实验数据,科学地论证了活性炭不仅对面粉中的色素有吸附作用,而且对脂肪酸也有吸附作用,从而得出在测定面粉脂肪酸值时不适宜用活性炭脱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谈谈对稻谷陈化判定指标的体会和看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稻谷陈化粮指标的测定,体会到脂肪酸值、品尝评分值确是鉴定粮食陈化的敏感指标,建议将粘度值由陈化判定指标改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小麦脂肪酸值的近红外光谱快速测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和化学计量方法建立小麦脂肪酸值的近红外分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预测准确性评价。结果表明:所建立模型的定标相关系数(RSQ)为0.9026,交叉验证相关系数(1-VR)为0.6278,定标标准偏差(SEC)为3.8735,交叉验证标准偏差(SECV)为7.0908。外部验证的相关系数(r)为0.948,外部验证标准偏差(SEP)为3.8709。标准方法与NIRS测定方法测定的小麦脂肪酸值含量之间的t检验值为1.345,显示两种方法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预测值与实测值的平均绝对偏差为0.25,说明所建立的稻谷脂肪酸值的NIRS数学模型预测准确性较好,可用于小麦脂肪酸值的快速预测。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行业迫切需要一种能自动测定粮食脂肪酸值的方法,消除人为因素影响,实现脂肪酸值测定的自动化.基于此设计了一种脂肪酸自动测定仪,该仪器采用单片机进行测控,滴定终点自动判定基于电位法,可以实现自动滴定、脂肪酸值自动计算.介绍了仪器的硬件整体结构及软件设计,给出仪器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用酸度计测定大米新鲜度的新方法。粮食经过贮存,粮食内的脂肪酸被脂肪酸酶氧化或水解,分解出游离脂肪酸,使溶液的 pH 值发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pH 值越高,大米越新鲜,反之,pH 值越低,证明大米陈化时间越长。存放一年的粮食,pH≥7.0,该方法简单、准确,是判定大米新鲜度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电位滴定法测定粮食脂肪酸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很多粮食试样都有自身的颜色,对脂肪酸测定时指示剂终点的判定存在干扰,本文探讨采用电位滴定法测定粮食脂肪酸值,以△E/△V的电位突跃判定终点,从而避免了试样颜色对终点判定的干扰,且能为计算机联机提供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10种国产白肋烟和8种进口白肋烟的非挥发性有机酸、高级脂肪酸、生物碱含量及水溶液的pH值。结果表明,国产白肋烟中非挥发性有机酸、高级脂肪酸和生物碱的含量明显高于进口白肋烟。但国产白肋烟的pH值显著低于国外样品。对国产白肋烟的加料处理技术,从理论上做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