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是从宏观上研究太阳系星球起源,并创立一种新的宇宙起源观点,暂称巨星依次分离说。这个假说的建立,主要是根据过去天文学、行星地质学和地质学中,已经取得的实际资料和各种数据,经过全面系统的综合对比研究,在总结出太阳系星球间内在育机联系及其规律基础上提出来的。巨星依次分离说的基本观点,认为太阳系星球起源,都是在统一机制下产生的。具体的说,卫星起源是在行星产生时旋转运动过程中,从尾部分离甩出来的物质,经过泼状旋转分离运动产生的;行星起源是在太阳产生时旋转运动过程中,从尾部分离甩出来的物质,经过波状旋转分离运动产生的;太阳和恒星起源是在银核产生时旋转运动过程中,从尾部分离甩出来的物质,经过波状旋转分离运动产生的;银核和河外星系核起源是由它们环统运动星球,在产生时旋转运动过程中,从尾部分离甩出来的物质产生的;……。从而可以推断出,宇宙星球起源是在46亿年以前一个相当遥远的时期,在宇宙空间上曾出现一个巨大灼热的星球,在高速度左旋旋转运动过程中,从尾部分离甩出来的灼热物质,经过波状旋转运动发生依次分离产生的。太阳系就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产生时间在50—46亿年间。这个假说的提出,对太阳系星球出现的天文现象,无论是星球体积、物质密度和角动量,及在宇宙空间上出现的分配特点,这是星球运动方向等,郡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过去天文界对宇宙星球的研究,几乎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在地球以外星球的分布位置、大小、物质成分、物质密度、物质状态、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和产生时代等一般的特点上,而对过去已发现的星球,在宇宙空间上分布所组成形态面貌出现的特点,还未进行过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宇宙的形态面貌还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本文以天文界过去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宇宙星球空间上的组成形态面貌及宇宙星球出现的内在规律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得出推论:组成宇宙空间上星球的层次和数量是无限的;它们随着层次的增高,体积也越来越大,甚至是无限的;宇宙星球组成形态面貌出现的基本特点是呈一个类似于无限大椭圆形的铁饼状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种类的增多以及精度的提高、宇宙飞船的成功),宇宙间上的研究范围正在逐渐扩大.本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及推论,只是想引起人们对宇宙空间进行广泛的研究,以促进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种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新的理论——巨星依次分离说,由吉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工程师牛广林提出。其新的理论,新的思路引起人们的注意。自十八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对太阳系的起源共提出假说46种之多。目前,这项研究仍处于悬而未决状态。牛广林全面搜集、研究太阳系星球形态面貌、物质状态、体积、物质密度、角动量、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等在宇宙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后,发现了这些天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地球     
程捷 《城市地质》2000,12(3):28-33
在这繁花似锦、浩瀚无边的宇宙中 ,漂移着一颗璀璨的星球。你说她美丽无比 ,是宇宙中的一颗明珠 ,这并不过奖。因为她拥有蓝蓝的天空、碧绿的海洋、绿郁葱葱的森林和草原 ,还有充满生机、活泼可爱的动物 ,以及高度发达、极其智慧的人类。在我们现今所了解到的宇宙中 ,还没有发现另一颗星球拥有这些景象。这颗美丽而灿烂的星球就是我们与之日夜想伴的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 ,是宇宙中的一分子。宇宙之大和时间之久远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现今所了解的宇宙至少存在 1 50亿年之久了 ,空间达 2 0 0亿光年。如果把地球与宇宙比较的话 ,光穿过…  相似文献   

5.
地球以外的宇宙物质坠落地面后,呈砾石形式的称为陨石,以砂粒级球状矿物形式出现的应称为陨砂,以粉末尘埃形式出现的应称为陨尘。对这些宇宙物质的分布、大小、质量和运动规律等研究将为地球、月球早期历史恢复,太阳系起源、演化以及星际航行方面提供重要线索。因此,陨砂也是宇宙地质学重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6.
刘嘉麒  张斌  孙智浩  叶张煌 《地质学报》2022,96(5):1582-1598
在已知的太阳系行星及其卫星中几乎都发现有火山。火山作用贯穿于地球及其他星球的整个时空,在它们形成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是星球的灵魂。地球系统科学和深空、深地、深海探测是当今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这些重大基础理论和战略需求的研究都离不开火山,无论是上天、入地、下海都要面对火山。火山是探索深地、深海的窗口,是通往宇宙的桥梁。目前人类能探知的地下深度仅约12 km,且只有一个点,而火山却能把数十千米,乃至几百千米深的物质带到地表,覆盖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大部分表面,这些火山产物是反演星球内部物质组成、结构和动力过程的重要抓手,对揭示行星差异演化和运行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火山作用对气候、环境、资源、生物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是构建地球系统科学的天然纽带,加强火山研究是大科学需要,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近10年来,构造地质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机会和巨大的发展前景,建立超越板块构造理论的时代已经来临,地幔柱理论与板块构造理论的融合必将为太阳系乃至宇宙形成的构造过程提供全新认识。文中从宏观角度,综述了当前深部、深海、深空和深时4个发展方向取得的成就,展望了这4个方面的未来发展趋势。同时,综合概述了推动近10年来构造地质学发展的4个关键技术:针对表面构造形迹的高精度激光高度计(深空星球表面成像)、高分辨率多波束(深海海底地形成像);针对深部构造形态的层析成像(tomography);针对动力学演化(深时)的各种模拟软件(ANSYS、COMSOL、FLAC等);针对物质材料流变学的高温高压实验和成分原位测试技术。  相似文献   

8.
宇宙地质学是一门应用地质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宇宙中各天体(目前主要是太阳系各天体)的物质组成(化学的和矿物的)、岩石组合、内部构造、地质构造和构造活动性等地质特征和地质演化历史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1957年前,限于当时的观测手段,宇宙地质学的研究并无什么起色.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揭开了人类利用各种宇宙探测器研究宇宙的序幕.近代各种频谱遥感技术的发展,则为系统检测一些天体的大气成分、表面物质组成、地形起伏、行星物理、内部构造等有关特征提供了可能.特别是1968年后,美国“阿波罗”号的登月飞行、“海盗”号的火星着陆飞行、苏联“金星”号的金星着陆飞行,以及美国“先驱者”号和“旅行者”号对外太阳系的近距离观测等等,使人们获得了大量的精细的彩色照片和各种数据,这就为绘制这些天体的地图、甚至地质图和分析其演化创造了可能的条件.从而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宇宙地质知识,使宇宙地质学终于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将地学与天文学有机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它是通过对地球乃至太阳系起源的研究,发现地球起源时的物质是由灼热的等离子体组成。它起源以后在近似真空的宇宙空间进行旋转运动的过程中,从地球外部向内部由灼热的等离子体向冷的固体岩石演化中,表面逐渐形成岩石圈。大陆壳和大洋壳上产生彼此不尽相同的形态面貌、岩石类型以及演化特点的原因,主要是与地球起源时产生的形态面貌、地球体积发生冷收缩运动、地球内部物质重力分异作用以及地球旋转运动导致地球体积发生有规律伸缩运动等诸因素,导致在地球表面不同部位上产生彼此不尽相同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0.
陨星撞击地球将是21世纪的研究热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对陨星撞击的研究,始于1609年,当时伽利略凭望远镜对月球表面环形“斑点”的观察,提出月坑陨击成因的科学见解。1906年,D.M.巴林格成功地论证了地球上第一个陨星撞击构造——美国亚里桑那州梅蒂尔(Meteor)陨击坑。嗣后,据原苏联和美国宇宙飞行探测所取得的丰富资料,特别是1969年人类首次踏足月球以来,认为陨星撞击作用是太阳系各星球上已知最基本的“地质”作用,所有星球都遭受过陨星的撞击,地球也绝不例外。从此在地球上  相似文献   

11.
人所共知,宇宙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有规律的运动与变化着。例如,太阳系中九大行星,除各自作自转运动外,又都围绕着太阳公转。由此可见,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的。早在1880年恩格斯就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在这里所说的物  相似文献   

12.
王征东 《山东地质》1995,11(1):1-11
天体内部物质运动的研究是天体理论物理研究的内容之一,也是探讨板块构造运动驱动力的唯一方法。本文根据动量守恒原理结合天体演化,天体运行规律,推演出地球内部物质的两种基本运动规律:第一种运动--壳、核的南北向相对运动及第二种运动--垂直自转轴的开普勒式旋转运动。从而获得地球内部板块构造驱动力的存在。所以,板块构造驱动力的起源,不在地下而在天上。存在于无垠宇宙的、天体运行之动量守恒之中。  相似文献   

13.
地球运动周期性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匡仁 《地质科学》1976,11(1):23-41
周期性是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现象。从宏观空间--天体的运动,如银河系的旋转,太阳黑子的活动;到微观世界--基本粒子的运动,相同或类似现象在时间上莫不具有循环往复的特点。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周期性已逐渐地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认识,从昼夜的交替及四季的递变认识到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周期,通过天文观测又进一步认识了日、月蚀出现的周期及其他一些天体运动的周期。  相似文献   

14.
古地磁的应用古地磁学在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应用,其依据是地磁场在从前寒武纪到现在的全部演化过程中,磁极位置不断移动,极性经常倒转.也就是这一依据对大陆漂移和海底扩张等假说提供了重要证据.对地球膨胀说(即地球半径在缓慢地增大)提供了数据,可计算出各个地质史期的地球半径.用古地磁学研究宇宙星球(例如月球、陨石)上物质的磁性,从而了解地磁场的起源和演化等方面的问题.根据测得的地磁倾角,可算出样品产地的古纬度.  相似文献   

15.
地球原地圈外层(包括原地壳)的组分、结构和演化途径涉及两方面相关的内容:宇宙化学和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是通过大多数地球形成的假说对原地圈的组分和结构进行模拟。作者采用“地球的多阶段多相增生模式”这一假说。原地圈组分的宇宙化学计算基于下列假设和约束条件:①地球的组分取决于残留物与“次生”宇宙物质的混合程度;②在原太阳星云内的宇宙物质增生遵循重力分异定律;③地核组份取决于铁陨石和铁石陨石的成分;④构成原地幔与原地壳的宇宙物质成分与石陨石的成分一致,并与石陨石的宇宙丰度和最初混合时降落在地球的比例大小有关;⑤超新星物质占地球物质的比例为2~3%,并趋向于在地表富集,在常量元素方面与宇宙丰度的平均值一致;⑥在原地壳和原上地幔中,由于产生元素时短期的放射和K(超新星物质组份)而产生  相似文献   

16.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Ⅰ):从宇宙环境到原始地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物起源是自然科学永恒的主题和科学研究前沿。现代自然科学近100年来不断在与时俱进的高精尖技术推动下,新发现、新认识、新理论不断涌现。万物起源的探索也不再局限在单个现象的起源探索阶段,而表现为跨大学科的万物统一起源的认知时代。本文系统综合了与地球及其物质起源相关的研究进展,特别是近10年来的进展,以建立天文理论的各种大现象起源为主线,包括宇宙、元素、恒星、原始地球等起源问题。最新研究揭示宇宙起源于137亿年的大爆炸,空间膨胀速度比光速还快,因此爆涨理论是其理论的最新发展;大爆炸10-35 s后可能因自发性破缺,原始"超力"开始破裂,出现强核力、电弱力和引力,同时氘、氦类稳定原子出现;10-34 s,宇宙仍很小,只有目前太阳系大小,但温度降到1027 K,强核力与其他两种力分离,宇宙膨胀期结束,进入标准弗里德曼扩充期;宇宙由自由夸克、胶子和轻子的热等离子体"汤"组成,自由的夸克浓缩成质子和中子,物质与反物质互相湮灭,但物质超反物质十亿分之一;初始宇宙由各种微观粒子充斥,元素就起源于这些微观粒子的相互碰撞和熔合,现今认为元素形成经历了8个生成阶段;大爆炸10亿年后,宇宙进入恒星浓缩阶段,宇宙温度降至18K,出现第一个星系和恒星,星系内云雾状的尘埃和气体、星云开始聚集并形成恒星;U-Pb法最新测得太阳系的"时间零点"为(4 567±1)Ma;从宇宙起始到太阳系出现的约90亿年期间,宇宙可能已经发生了数百代巨大恒星的爆炸;现代星云说认为,原始地球的形成首先是星子聚集成行星胎,然后行星胎再逐渐增生,在约4 550Ma,地球的大小大概是现在的1/2以上,而且在4 530Ma左右早期地核就已经出现;初始比较冷的行星胎由于冲击、压缩和放射性衰变3个效应开始变热,原始地球不断产生热积累,并开始了全球性的发育过程。总之,本文简要介绍了诸多学科成就的菁华和前沿,也有助于全面认识与前地球演化相关的不同相关学科前沿的最新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17.
扬子地台前寒武-寒武纪界线附近的地质事件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详细研究了扬子地台6个前寒武-寒武纪界线附近的黑色岩系剖面。选择67个标本做仪器中子活化分析并在17个样品内发现铱异常,认为它是稀罕事件的反映。其特点是地理分布广、地外物质断续供给时间长。这很可能是太阳系进入银河系星际物质密集区而引起的慧星雨,它不仅提供了宇宙物质,而且造成了缺氧环境,从而使铱异常与缺氧事件交织在一起。更重要的是许多沉积及沉积-成岩矿床(石煤、钒、钡、铀、镍钼等)与这两个地质事件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地球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它在许多方面却都是独一无二的。譬如,它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的行星,也是目前所知唯一一颗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它的地质活动的激烈程度在九大行星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相似文献   

19.
开合构造总体上可以表述为:地球膨胀为开,收缩为合;垂向上地球物质离心(地心)运动为开,向心运动为合;水平方向上地球物质相背运动为开,相向运动为合。从驱动机制角度,我们把以热力(热能)为主体驱动的上浮物质运动定义为开;将重力(势能)为主体驱动的下沉物质运动定义为合。因此,开与合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概念,具有广阔的内涵,开合运动是联系一切地质运动和地质科学的纽带。开合运动具有同步统一性,即垂向的开在水平方向也表现为开;垂向开得强烈,水平方向同样开得强烈,反之亦然。地球刚形成时诸多开合构造是无序的,地球的旋转运动统领地球上所有物质、能量、运动和大大小小的各种开合构造于旋转运动中,并将它们调剂到有序状态。简言之开合构造体系是开合旋运动长期作用下形成的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开合旋回组成的动态平衡构造体系。本文总结了地球开合旋构造体系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和规律,建立了开合旋复杂构造体系简要模型。提出平衡体系的形成机制是开合旋运动遵循地球重力均衡准则、最小内能原理(结晶化)、几何淘汰生长(垂直地心生长)和物质均匀化四条自然演化规律,其中重力均衡准则是主导的。由于地质事件(构造运动)在破坏开合旋平衡体系的同时,经常直接或间接向体系内输入新能量,往往使新的旋回比老旋回的结构构造更符合地质演化的自然规律,于是使地球显得更强大而有活力。这一次又一次的地质事件(构造运动)是开合旋构造体系螺旋式向前发展的动因。本文最后用开合构造观点探讨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分析了板块构造运动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生物的起源是地质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问题。达尔文在其《进化论》中并未探讨这一问题,但他在1871年给胡克尔(W.J.Hooker)的信中曾提出:在含有氨和磷酸盐的原始海洋中,在光、电、热的影响下,经过化学反应可以产生蛋白质,而后进一步发展形成有生命的生物。 二十世纪初期,对生物的起源,科学界出现了两种观点: 1.泛精胚论(Panspermia)有些学者认为:宇宙中的生命,是广泛存在的,也同其他物质一样,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存在于宇宙太空各星系中。地球上的生物,可能是从其他星球上借微孢粉传来的。 2.化学演化论(Chemical evolution)另一些学者认为:地球上的生物是早期一系列化学反应产生出来的。这种化学演化是自然发生的,从无机到有机,一旦细胞形成,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