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除贫困,维持城市社会公平、公正,是实现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手段。现阶段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是体制转轨时的必然产物,其实质是体制的贫困,并且我国城市贫困还具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实现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反贫困举措应就社会保障、就业、医疗、教育、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完善的城市反贫困体系。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消除贫困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毛泽东反贫困理论阐述了贫困产生的根源以及怎么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本文主要从毛泽东反贫困理论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当代启示来探析。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就贫困问题的本质、贫困产生的制度根源、反贫困的实践路径和现实指向等系列问题作了精辟论述和深刻阐释,从制度层面科学回答了贫困何以产生,又当如何解决贫困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制度反贫困理论,并在其指导下,立足陕甘宁边区实际,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期盼,作了重构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发展,优化政治制度、推行精兵简政,创新文化制度、搞好教育文艺,建立社会制度、解决突出问题等制度安排。在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及其协同作用下,延安反贫困斗争持续开展,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改善,创造了陕甘宁边区欣欣向荣的景象。尽管这一时期制度反贫困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战时需要,烙刻着战争年代的印痕,但对于新发展阶段构建一体化、高效率的反贫困制度体系仍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村绝对贫困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制度上反贫困的举措是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针对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建立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消除贫困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充分体现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的理论来源,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反贫困的制度前提,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反贫困的目标。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在反贫困事业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传承并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消灭统治剥削阶级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形成了党的反贫困丰富经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反贫困的有力保障,社会主义制度是反贫困的重要基础,发展产业经济是反贫困的动力来源,精准施策是反贫困的核心要义。  相似文献   

6.
建立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合理的社会保障和反贫困机制,是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规避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需。必须建立健全有利于贫困社区及群体积极参与的农村反贫困制度,并建立健全有利于社会稳定并在承受能力上有可持续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在跨入21世纪之际,贫困正在以不同的新形式出现和积累,而通过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机制能起到明显推动反贫困战略的实现和遏制“返贫”现象。笔者探讨了构建政策导向机制、资金投入机制、政府支持机制和市场化反贫困机制,以有效地应对新时期不同形式的贫困,实现未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已减少到2000年底的3000万,解决温饱问题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脱贫效果日益式微,且返贫率居高不下,贫困日益呈现出钢性特征。今天我国要早日消灭贫困并巩固脱贫成果,必须强化对贫困地区人们因自然灾害及家庭成员重病、意外等事件的救济帮助,同时改变制度化了的只重种养的扶贫模式,并通过发展经济、外出打工及改变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建设制度、社会福利保障制度等为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创造一个与工业化、现代化一致的社会生活环境,以实现文化、价值等重建,培养起贫困地区人们的反贫困主体精神,在消除物质贫困的同时消除精神贫困,实现真正脱贫致富。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工作,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农村反贫困演进可分为制度变革、针对性区域扶贫开发、扶贫攻坚、全面综合扶贫开发和精准扶贫开发五个阶段。文章对每个阶段的实施背景、政策特征与成效进行分析,并得到反贫困政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因修建水库而后撤高地的移民村,唐村既有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遭到致命破坏,原有的紧密人际关系也受到影响.村民一般将收入低、缺衣少食的缺粮户当作穷人.他们尚未解决温饱问题,是生活在基本生存线以下的群体.村内还有更多农户属于温饱型群体,处在贫困线边缘,生活十分脆弱,抗风险能力极差.贫困主要发生在这样的家庭:或者懒惰,或者孤老,或者有病残者,或者缺乏劳动力.贫困并不仅仅意味着缺钱、缺粮,还意味着家庭结构的残缺或家庭关系的不和谐.社区变迁与国家政策的变化,乃是影响社区贫困和农户生存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当改进政府的反贫困政策,废止"分民利"、"争民利"的政策,涉及征用和剥夺农民生产和生活资源的工程项目,应建立农民分享效益的有效机制.应当推进反贫困的制度建设与创新,加强农村社区和农民自立反贫困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