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电图T波峰末间期(Tp-Te)、Tp-Te/QT比值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月1日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西院心电图、脑电图二室行24 h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41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分为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72例;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40例。分别测定两组患者Tp-Te间期、QT间期,计算出Tp-Te间期、QTc间期及Tp-Te/QT比值,并对两组患者Tp-Te间期、QTc间期及Tp-Te/QT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Tp-Te间期、Tp-Te/QT比值均较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增加(P0.001)。结论 Tp-Te间期、Tp-Te/QT比值增加对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均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测定最大QT间期的导联选择及分析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与恶性以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研究4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一周内的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1.比较最大QT间期的所在导联;2.比较室速/室颤患者无室速/室颤的QT离散度。结果在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最大QT间期导联在V1~V3;室速/室颤患者的QT离散度(83±25ms)显著大于无室速/室颤的QT离散度(65±20ms),P<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QT间期测定和QT离散分析时,正确的选择应在胸前导联测量最大QT间期。而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增加可作为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不同颅内压水平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1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不同颅内压水平分为3组:颅内压维持20~30mmHg、颅内压维持在30~40mmHg、颅内压>40mmHg,所有患者伤后24小时内经标准12导联心电图检查,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相关结果.结果 12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心电图异常81例,占66.4%,3组之间异常心电图差异主要反映在异常Q波、QT间期延长、ST-T变化、窦性心动过缓及过速(p<0.05),并与颅内压水平成正相关,而在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损伤后出现的异常心电图可作为初步评估损伤程度的参考指标,对患者病情的判断以及为医师提供诊疗参考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60例重型颅脑外伤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我院1985—1995年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0例的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 本组男48例,女12例,年龄14—81(41.3士8.6)岁。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史7例,其余53例病史及体检均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60例均为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存活38例,死亡22例。全部病人均在入院后开颅手术之前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 60例中,有心电图异常者51例(85%),正常者9例(15%)。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ST-T异常、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QT综合征(LQTS)患者T波峰-末(Tp-e)间期及Tp-e/QT与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确诊为LQTS的14个家系,对家系成员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记录先证者(包括发作期和稳定期)、无症状者及家族中正常者共149例成员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计算心电图校正QT(QTc)间期、Tp-e间期以及Tp-e/QT,并进行比较。结果先症者发病年龄19.2岁。在20岁以前发病者占57.1%。患者以女性居多,均以晕厥为主要发病表现。运动及情绪激动诱发12例,休息或睡眠时发生2例。先证者和无症状患者的QTc间期、Tp-e间期及Tp-e/QT显著大于家系其他正常成员(P≤0.05)。先证者发作期的Tp-e间期及Tp-e/QT大于稳定期(P≤0.05)。结论伴有晕厥的长QT综合征患者Tp-e间期延长,Tp-e/QT增大提示增加跨壁复极离散度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相关,动态观察LQTS患者心电图改变可能成为预测LQTS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险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55例行导管射频消融术(PFCA)患者(左侧隐匿旁路22例、房室结双径路20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3例)手术前后的QT离散度(QTd)变化,旨在探讨RFCA对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应用12导联生理仪麒25mm·s的纸速同步描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复查的心电图。手工测删量QT离散度,并采用三个参数进行评价:QTd=QTmax(最大QT间期)-QTmin(最小QT间期);QTcd(校正QT离散度)=QTcFmax-QTc min(QTc=QT·√RR);SD(QT间期的标准差)。结果:三组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复查时的心电图QTd、QTcd、SD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研究表明心脏不同部位的射频消融术在一定范围内都不会影响QT离散度,即不会导致心室复极离散从而产生新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不同类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与QTcd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存在的差异.1985年由Campbell等报道QTd是心室复极时间的局部差异在体表心电图上的反映而非记录技术伪差所致.1990年由Day等首先证实QTd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分析100例定性心律失常患者QTd与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值,旨在探讨其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QT间期、QTc、Tp-e间期和Tp-e/QT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糖尿病患者100例,年龄、性别与之匹配的正常人100例作对照组,分别测量两组V2导联QT间期、RR间期、Tp-e间期,计算QTc和Tp-e/QT。结果糖尿病组和对照组QT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组QTc、Tp-e间期和Tp-e/QT比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QTc、Tp-e间期和Tp-e/QT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 (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 ,ARVC)危重患者、家系中无症状患者及家系中可疑患者的QRS及QT离散度的存在规律。方法 按欧洲心脏病学会 (ESC)的诊断标准 ,选择有室性心动过速、晕厥或心脏骤停 (cardiacarrest)史的ARVC患者 2 5例为危重组 ,家系调查发现的家系中无明显症状的ARVC患者 16例为无症状组 ,家系中高度怀疑为ARVC但尚未达到诊断标准的 18例为可疑组 ,正常对照组为 14例。同步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测量每个导联QRS时限 ,记录 12导联中的QRS时限最大值 (QRSm ,最长的 1个QRS值 )、QRS离散度 (QRSd ,12导联中最长的 1个QRS值减最短的 1个QRS值 )及QRS时限平均值 (QRSa)。测量每个导联QT间期 ,记录 12导联中的QT最大值 (QTm ,最长的 1个QT间期 )、QT平均值 (QTa)、QT离散度 (QTd ,导联中最长的 1个QT值减最短的 1个QT值 )、校正QTd(QTcd)及校正QTm(QTcm)。比较各组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可疑组的年龄低于对照组、危重组与无症状组。 4组之间QRSd差异无显著性。QTd在危重组为 (6 9 6± 4 1)ms,在无症状组为 (77 3± 5 7)ms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5 5 4±6 3)ms(P均为 0 0 0 3) ;危重组与无症状组差异无显著性。QRSm、QRSa、QTa、QTcd、QT  相似文献   

10.
QT 间期延长是引起心律失常的重要指征,但在体表心电图上精确地测量 QT 间期比较困难。本文通过对63例病人心电图 QT 间期变异成分的分析,证实在 QT 间期测量中选择导联的重要性,并提出选择导联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为金标准,评价EASI 12-导联心电监测系统对QT间期及QTd监测的有效性。方法同时记录EASI 12-导联心电图和标准12导联心电图,测量并比较两种心电图各导联的QT间期并计算QTd。结果共采集了216例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EASI 12-导联心电图和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两种心电图各导联的QT间期具有很好的的相关性(r=0.630~0.843,p0.05);各导联QT间期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ASI 12-导联心电图和标准12导联心电图的QTd配对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ASI 12-导联与标准12导联心电图在QT间期及QTd测量上具有一致性,为临床QT及QTd的持续监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的室性心律失常与猝死明显相关,QT、JT离散度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探讨两者关系,并为预防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02年1月至2005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7例,年龄54~81岁,平均(59·31±9·82)岁,其中男性37例,女性30例,均在发病24小时内住院。入选患者排除低血钾、低钙等电解质紊乱,心房颤动,束支传导阻滞及服用影响心脏复极药的患者。1·2方法:患者作同步12导联心电图监护,选择清晰的导联测量,每例不少于8个,同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平均值,测量QT…  相似文献   

13.
QT离散度(QTd)是近年来临床电生理领域提出新概念,它是同一份心电图上不同导联最长QT间期与最短QT间期的差值,是反应心肌复极不均一性的指标。现已证实QTd和校正QT离散度(QTcd)延长可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性。本文观察10例克山病心力衰竭患者应用心先安(环磷酸腺苷葡甲胺)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旨在探讨心先安对克山病心力衰竭患者QTcd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后血压变化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133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6个月以上病情稳定的尿毒症患者,分为透析后高血压组(55例)、低血压组(30例)和正常血压组(48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血液透析频率每周3次,每次4 h。透析后分别检测三组患者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量并计算QT间期离散度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结果高血压组与低血压组相比,QT间期离散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正常组与非正常组相比,QT间期离散度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显著下降(P<0.01)。结论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后高血压和低血压均能影响QT间期离散度,而高血压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5.
宋皆  乔玮 《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皆  乔玮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1032-103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的变化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及有效的溶栓治疗对QTd的影响.方法 AMI病人42例与正常健康者50例进行对比,所有对象测量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最长与最短的QT间期Qtmax和Qtmin,QTd=Qtmax-Qtmin,根据Bazett's公式,校正QT间期QTc=QT/(√RR),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结果 AMI病人QTd、QTcd分别为(68.7±16.3)、(74.8±20.1)ms,对照组QTd(32.3±11.4)ms、QTcd(36.4±13.3)ms,P<0.01,有心律失常组QTd(70.4±19.5)ms、QTcd (79.4±22.5)ms,无心律失常组QTd(54.4±16.3)ms、QTcd(63.2±20.1)ms,P<0.01.溶栓有效者与无效者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结论 有效的溶栓治疗可使QTd明显减小,减少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降低AMI患者病死率.QTd对预测AMI患者溶栓疗效以及早期危险性心律失常和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定分析了AMI 80例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旨在探索其对AMI早期预后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分析了1984年4月至1994年12月间发病48小时之内就诊的AMI患者80例,男57例,女23例,年龄50—77岁。诊断采用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标准。入选病例无电解质紊乱,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若有T波模糊,不易辨认,心房纤颤,束支传导阻滞等因素者不入选。 1.2 方法:就诊时所作首次12导联ECG,除外T、U波分界不清导联,每一导联连续测量3个QT间期,取其均值,从不同导联最长的QT间期减去最短间期即得QTd。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成功溶栓前后不同时期校正QT间期(QTc)、校正Tp-e间期(Tp-ec)、Tp-e/QT比值等指标的变化,分析这些指标与恶性心律失常事件(MAE)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预测价值。方法:连续收集STEMI患者213例,其中瑞替普酶溶栓76例(36%),临床判断再通57例(75%)为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在2周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冠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治疗,分别测算溶栓前、溶栓后(7±1)d和(30±3)d梗死相关和非梗死相关导联QTc、Tp-ec、Tp-e/QT比值,并进行比较;随访1个月内MAE情况。另以60例冠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结果:1溶栓前试验组梗死相关和非梗死相关导联QTc、Tp-ec和Tp-e/QT较对照组均增大(均P0.05),且在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溶栓后1周QTc在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即回落至正常水平,溶栓后1周、1个月时Tp-ec和Tp-e/QT较前一期相同导联显著减小(P0.05),且在梗死和非梗死相关导联间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仅Tp-ec溶栓后1个月时在非梗死相关导联回复正常。2试验组以溶栓前梗死相关导联QTc 440ms作为节点分组,1个月内组间MAE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以溶栓前梗死相关导联Tp-ec 100ms和Tp-e/QT比值0.25作为节点分组,1个月组间MAE发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TEMI患者溶栓前Tp-ec、Tp-e/QT比值的变化与1个月MAE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 Ron T( U)型室性期前收缩的类型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分析 3 1例在入院后发生≥ 1次由 Ron T( U)型室性期前收缩诱发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发作时与发作前后的常规 1 2导联心电图或持续心电监视心电图。结果  3 1例诱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 Ron T ( U)型室性期前收缩可分为 3种类型 :( 1 ) QT间期正常的非长间歇依赖性 Ron T型室性期前收缩 ;( 2 ) QT间期正常的长间歇依赖性 Ron T型室性期前收缩 ;( 3 )长QT ( U)间期综合征伴 Ron T ( U)型室性期前收缩。各型 Ron T ( U)型室性期前收缩及其所诱发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不同的临床与心电学特征。结论  Ron T ( U)型室性期前收缩类型与其所诱发的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阿替洛尔对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梗塞的猝死与其突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有关 ,而 QT离散度 ( QTd)是反映心肌复极离散程度的一个指标 ,对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有重要意义。为探讨 β-受体阻滞剂防治急性心肌梗塞 ( 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 ,降低猝死率的电生理机制 ,我们采用监测 QTd的方法 ,观察阿替洛尔对 AMI早期QTd的影响 ,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选择 1996年 1月至 1999年 8月间符合条件的 145例 AMI患者 ,男 10 0例 ,女 45例 ;平均年龄 5 8±11.5岁。入选条件 :1无 β受体阻滞剂禁忌症 ;2入院后精确测量 QT间期的首次心电图导联≥ 12个 ;3无干扰 QT间期的房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