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5 毫秒
1.
作物中Cd和Zn的含量与土壤性质及土壤中Cd,Zn总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红英 《宁夏工程技术》2002,1(3):221-223,226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对环境的潜在威胁,因为重金属元素的某些形态易于被农作物吸收并积累在植物体内,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体健康。农作物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取决于土壤受污染的状况、土壤性质(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粘粒含量等)、农作物品种。但是现行土壤评价标准未考虑作物吸收重金属元素与土壤性质的相关性,仅依土壤重金属元素总量作为评价土壤质量标准。文章通过研究农作物(土豆、小麦、玉米、甜菜、莴苣及牧草)中Cd和Zn与土壤中Cd和Zn含量及土壤性质间关系,希望能为完善土壤质量评价标准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2.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了南洞庭湖湿地8个采样点土壤和优势植物中重金属含量,以及南洞庭湖湿地9种优势植物对Cd、Cu和Sb的吸收及富集特性.结果表明,南洞庭湖湿地土壤中3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超出湖南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土壤背景值,土壤受Cd污染最严重.9种优势植物体内Cd、As和Sb的含量较高,具有修复洞庭湖湿地土壤Cd、As和Sb污染的潜力.其中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对Cd和Sb表现出显著的富集转移特征,可作为洞庭湖湿地土壤污染修复的备选材料.八棱麻(Boehmeria siamensis)对Sb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大于1,对重金属有较强耐受性,作为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植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土壤几种化学性质对土壤Cr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土壤几种化学性质同土壤铬形态及土壤铬生物有效性间的关系。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对所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铬形态提取,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提取液进行测定。各形态百分含量:水溶态0.29%、交换态0.31%、碳酸盐结合态0.48%、铁锰氧化物结合态3.38%、有机质结合态6.76%、残渣态88.72%。所研究的土壤化学性质中,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以及碳酸盐量对土壤铬形态分布及生物有效性影响较大,铁氧化物与有机质含量对土壤铬形态的分布及生物有效性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焦作市焦克路段两侧农田布设监测点,对土壤中Cd,Cr,Cu,Ni,Pb,Zn和As含量进行测定和评价,并采用连续提取法对土壤重金属的化学形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距离公路路基15 m处污染达到峰值,综合污染指数达到6.147,然后随距离的增加污染减轻;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表明,土壤中重金属有效态占总量百分比的序列为:w(Pb)w(Ni)w(Cr)w(Cu)w(Cd)w(Zn)w(As),其中,Ni,Cd,Zn,Pb总量中化学形态分布从多到少的顺序为残渣态,Fe-Mn氧化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酸可提取态;Cu,As总量中化学形态分布从多到少的顺序为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态,可交换态,酸可提取态;Cr总量中化学形态分布从多到少的顺序为残渣态,铁锰氧化态,有机结合态,酸可提取态,可交换态.  相似文献   

5.
大叶金花草微量元素的化学形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探讨了中草药大叶金花草中微量元素的初级和次级形态.初级形态结果表明,8种元素在原药中的含量特征如下:Ca〉Mg〉Fe〉Mn〉Cu〉Zn〉Cr〉Ni,总提取率中Ni和Mg超过了50%,其他元素均在40%以下,各元素残留率中,Cr、Zn的头煎残留率最高(88.09%,81.35%), Ni的残留率最低(63.09%).次级形态结果表明,元素的颗粒物浓度均远远超过可溶态,各金属成分只有少量以有机态结合,大多为无机结合态;Zn、Ca和Mg的游离态形态超过75%, Mn不存在游离态;Cu、Fe和Ni主要以不可交换的离子状态存在;鳌合柱分离表明Zn的不稳定态成分较多(62.82%), Ni没有不稳定态成分.  相似文献   

6.
土壤中累积的过量重金属不仅对作物产生毒害作用,还可经由作物进入食物链损害动物和人类的健康。因此,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亟待解决的生态与农业问题。植物修复主要是利用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累积和转移从而实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成本低且绿色环保。生物炭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官能团丰富等优良理化性质,可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且促进植物生长、改变重金属在植株体内的累积分配格局。利用生物炭和植物联合修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可以兼顾生态与经济效应。本文总结了生物炭修复、植物修复和生物炭-植物联合修复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三者的修复效应、机理及应用局限性,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喀拉通克铜镍矿区植被属土砾质荒漠植被类型。优势植物群落为白茎绢蒿(Seriphidium terrae_albae(Krasch.)Poljak),主要伴生植物有小蓬(Nanophyton erinaceum(Pall.)Bunge), 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等。通过对该区植物地球化学及植物对元素的积聚性研究,发现本区植物主要为富Ca、Mg贫K、Na地球化学类型。从区域背景→矿区背景→矿床上部,植物群落总体和多数植物种属的成矿及伴生元素含量逐渐增高;概率分布曲线从单峰正态分布到多峰分布;元素在不同植物种属中的分配不均匀。区域背景植物中的Cu、Ni含量与大多数元素呈正相关的关系;矿床上部Cu、Ni与其他元素正相关程度降低甚至出现负相关。植物对元素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和屏障效应。植物中积聚系数大的元素其衬度反而降低,积聚系数小的其衬度反而增高。本区白茎绢蒿、小蓬、冷蒿等植物可作为植物地球化学勘查的重要采样介质;驼绒藜、角果藜等可作为辅助采样介质。Cu、Ni、Ag可作为优先选择的指示元素;Pb、As、Bi、Co、Au可作为一般性指示元素;Zn、Cr、Mn、Mo不宜作为指示元素。  相似文献   

8.
螯合剂和商陆联合修复重金属Cd、Cu污染土壤的田间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螯合剂和商陆联合修复重金属Cd、Cu污染土壤,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3种螯合剂(EDTA-Na2、柠檬酸、酒石酸)对商陆生长与吸收土壤中Cd、Cu的影响,以及对土壤中Cd、Cu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螯合剂均能促进商陆的生长,其促进效果为柠檬酸EDTA-Na2酒石酸;3种螯合剂中,柠檬酸对商陆地上部吸收Cd的促进效果最好,提高幅度为66.19%,而EDTA-Na2对商陆地上部吸收Cu的促进效果最好,提高了66.67%。由商陆对Cd、Cu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可知,商陆能有效去除土壤中的Cd,而对Cu的修复效果不佳;3种螯合剂均能促进Cd、Cu由可还原态向酸溶态转化,提高了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其提高效果为柠檬酸EDTA-Na2酒石酸。因此,商陆可作为重金属Cd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而柠檬酸则能最有效地促进商陆对Cd的吸收。  相似文献   

9.
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优势植物累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了广西泗顶铅锌矿废弃地土壤和植被,共记录到高等植物13科22种,按照Ys/T461-2003方法分析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按照GB/T15337-1994方法对植物样品进行前处理,采用PE-AA700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了16种优势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已受到Pb,Zn的严重污染,冶炼厂所有植物的Pb,Zn含量都超过正常范围.蜈蚣蕨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其地上部分能积累较高含量的Pb(W(Pb)=729.9×10^-6),转移系数1.56,具备了超富集植物的某些特征.密蒙花叶片中能积累较高含量的Pb(ω(Pb)=305.3×10^-6),扩散和适应能力强.蜈蚣蕨和密蒙花可作为铅锌矿区生态恢复的先锋物种.复垦区主要经济作物重金属质量分数超过中国食品卫生标准,不宜食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了大孤山铁矿尾矿库及周边景区重金属形态分布及理化指标对重金属形态的影响,为矿区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方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Tessier 5步连续提取法对土壤中Cu、Zn、Pb、Cd、Ni等5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并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重金属各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 Cu主要以残渣态存在,有机结合态次之,Zn、Pb、Ni 3种金属的残渣态占绝对优势,Cd的可交换态是5种重金属中最高的.相关分析可知,pH对各重金属可交换态影响较大,OM是影响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的主要因素,也是影响Pb可交换态的主要因素,Eh是影响Zn各形态和Ni残渣态的主要因素.结论 Cd有效态含量最高,占总量的32.25%,其他矿区重金属形态总体为残渣态为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金属的形态分布受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1.
3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对土壤中铅的富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b是对人类有毒的重金属元素之一,含Pb污染物不仅影响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的理化性质,而且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的健康.植物修复技术在不破坏环境的条件下利用超富集植物使土壤重金属得以清除,是一种绿色经济的技术.通过研究3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紫花苜蓿、高羊茅、黑麦草)对铅的富集特征,得到这3种植物在生长前期对铅的富集效果,为土壤中铅污染的防治工作和修复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浓度处理下,土壤中砷(As)对常见叶菜鲜重、株高等生物量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叶菜中的富集程度,试验选取了10种常见叶菜,包括苏州青油菜、光杆茼蒿、大叶菠菜、结球生菜、实心芹菜、大叶空心菜、花红苋菜、四季小白菜、高产油麦菜和汉中韭菜,采用天津潮土和江西红壤两种土壤,设定了3种外源As的添加浓度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随着As不同浓度的处理,10种叶菜的生物量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无论在潮土还是红壤中,As浓度的变化对菠菜的影响最为显著,其生物量均随As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高浓度处理下,对叶菜的毒害程度最大;在潮土中,低浓度的As对叶菜还有一定的刺激生长的作用.在As添加浓度较低的情况下,菠菜、苋菜、小白菜中As含量就已超过了限值.As添加浓度较高时,在潮土中除了芹菜、油麦菜、韭菜As含量没有超出限值,其余均超过限值;而在红壤中除了菠菜、生菜、苋菜、小白菜As含量超出限值,其余均未超出.从富集系数来看,菠菜、苋菜、小白菜的富集系数较高,最高达0.007,4;芹菜、油麦菜的富集能力较差,最低为0.000,26.因此,菠菜、苋菜、小白菜对As的富集能力较强,在As污染严重的土壤中应尽量避免种植;而油麦菜、芹菜、韭菜富集能力较差,可以在As污染不严重的地方种植.  相似文献   

13.
西双版纳南坡铜矿区属热带气候区,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型热带季节雨林亚型。通过对该区植物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植物群落总体的Cu、Ag、Pb、W、Mo、As等元素的含量,矿区均大于背景区;背景区和矿区高含量元素的植物种属分别仅占调查种属的18.42%和33.33%;有些种属中某些元素的含量在背景区和矿区都较高或都较低;有些种属在背景区某些元素含量不高,但在矿区富集;有些种属在背景区某些元素富集,但在矿区含量并不高。植物不同器官中无论是背景区还是矿区,大多数元素最为富集的是根部特别是细根,其次是叶及细枝,含量最低的是木质部及皮。选择找矿有效指示植物既要考虑高浓度的矿化元素环境对植物的胁迫造成的"被强迫吸收",也应考虑植物本身的生理生态"屏障效应"。植物地球化学衬度系数(KCD)和植物地球化学屏障系数(KPZ)可作为选择和评价找矿有效指示植物及其指示元素的指标。本区可作为找矿有效指示的植物为凤尾蕨、小叶藤黄、芒萁和长叶实蕨,有效的指示元素主要为Cu、Ag、W、As和Pb等。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三峡库区紫色土和黄壤作淹水厌氧培养,研究土壤氧化还原过程对吸附于土壤中的外源Cd形态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淹水厌氧培养过程,pH向中性转变,体系Eh降低,土壤从氧化环境转入还原环境,黄壤氧化还原转换趋势更为明显.紫色土CEC含量增加到17.53cmol·kg-1,黄壤为27.94 cmol·kg-1.黄壤Fe(Ⅱ)增加趋势明显,Fe(Ⅱ)含量达到3 156.30 mg· kg-1,紫色土为446.56 mg·kg-1.外源Cd进入水土体系后,快速被土壤吸附,至培养结束,99.9%以上Cd被土壤吸附.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与外源Cd在土壤中的形态稳定性具有直接联系,外源Cd被吸附后逐渐达到形态上的稳定,部分Cd由形态稳定性最差的可交换态向更稳定的碳酸盐结合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转变.紫色土中可交换态Cd从5.87 mg·kg-1降低至4.56 mg·kg-1,含量降低22.34%,黄壤从2.87 nmg·kg-1降低至1.02 mg· kg-1,含量降低64.30%,外源Cd在黄壤中形态稳定性好于紫色土.  相似文献   

15.
以含钛高炉渣作为主要原料,采用加热法制备复合肥,以提高其溶解性能,使其中的营养元素转化为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形式.考察了工艺条件对肥料溶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复合肥的适宜工艺条件为:硫酸铵与含钛高炉渣的质量比为8:1,加热温度为300℃,恒温时间为30min.复合肥中含有氮、硅、硫、钙、镁、铁和钛等营养元素,其中氮、硫、镁、铁和钛以水溶性物质的形式存在;硅和钙以枸溶性物质的形式存在,均可被植物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16.
基于 RBF神经网络的水平光管内R407C流动沸腾换热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 RBF神经网络建立了水平光管内混合工质 R407C流动沸腾换热的预测模型,以质流密度(G),热通量(q),干度(x),饱和温度(Tsat)和光管内径(D)作为网络输入,流动沸腾换热系数(h)作为网络输出,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训练学习,对水平光管内 R407C的流动沸腾换热系数进行预测,经实验数据验证,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网络预测的平均误差为-0.9%,绝对误差为5.5%,均方根误差为10.9%,并且网络预测结果与四个传统关联式的计算结果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由此说明该模型适用于水平光管内 R407C的流动沸腾换热预测,对采用 R407C制冷系统管式蒸发器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埋管循环介质出口温度不仅仅反映了地埋管的换热能力,同时极大地影响着热泵主机的运行效率,是地埋管换热过程的一个重要能效特性参数,可通过引入能效系数来反映。文基于地埋管轴向流动多极理论传热模型对不同的回填材料物性、支管间距、地埋管埋设深度、土壤物性、管内循环介质流速条件下地埋管传热过程进行动态模拟和分析,得出了各重要特性参数的变化对U型地埋管传热能效的影响规律,可为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根据矿区指示元素与主成矿元素的相关性,运用数据标准化和相关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提出了6种将地电提取各单元素异常进行叠加整合的方法,以强化找矿信息。结果显示:"全累加"异常显著但不平稳;"正累加"剔除了负相关元素的影响;"大累加"进一步剔除了低度相关元素的影响;"全关加"受相关性较小或负相关元素的影响较大,甚至出现负异常;"正关加"异常显著平稳;"大关加"进一步剔除了低度相关元素的影响,对矿体的指示作用更直观、清晰、有效。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系列钆钐双核稀土有机配合物GdxSm1-x(TTA)3phen(x=0~0.9).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热重(TG)结果推测了配合物可能的分子结构;紫外可见光谱(UV/vis)结果表明,该系列稀土有机配合物能有效的吸收紫外光,吸收峰主要来自于有机配体TTA和phen(270nm和351nm处);荧光光谱(FS)结果表明,Gd3+对于Sm3+具有荧光增效,当Gd3+的摩尔分数为0.6时,Gd0.6Sm0.4(TTA)3phen类配合物的特征荧光(562nm,596nm和643nm处)强度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