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痰是水液代谢障碍,水津不归正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可致多种疑难疾病,从痰论治可取得较好疗效。通过对不射精症、嗜睡症、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三个不同病症分析,认为三者病症表现迥然不同,但审证求因,皆为痰浊为患,宜异病同治,故分别采用养阴化痰,补肾生精,活络通窍;健脾除湿,化痰开窍;疏肝解郁,化痰散结之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并阐述了疑难病从痰论治的体会,强调了中医谨守病机,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小儿疑难病证从痰论治何梅燕广西中医学院530001南宁市明秀东路21号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为肉眼可见、闻之有声的有形之物,如咳嗽、哮鸣等肺系疾病随咳嗽或呕恶而出的痰涎,使人们容易察觉和理解。无形之痰是由五脏功能失调尤其是肺脾肾三脏功能...  相似文献   

3.
从痰辨治疑难杂病浅议孔凡涵徐亚贞山东肥城中医院(271600)关键词从痰论治/杂病痰是体内水湿津液代谢异常形成的病理产物。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痰亦称无形之痰,指体内水湿津液代谢功能失常,水湿凝聚变化而成。狭义之痰又称有形之痰,指整个肺系分泌物咳咯...  相似文献   

4.
痰既为致病因素,也为病理产物,既可为有形之物,也可为无形之邪,贯穿在许多疾病始终,使疾病治疗变得具有挑战性,故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从痰论治诸疾是中医学一种独特的治疗思路。俞慎初教授对临证治痰颇有独到见解,尤对内科多种病证,善于从痰论治,并运用温胆汤随症进行加减,取得较好的效果。文章举失眠、眩晕、惊悸、中风、狂躁等病的治痰验案以证之。  相似文献   

5.
痰分有形与无形,有形之痰如咳喘吐出,此以脾湿为主,多见于肺系病证,临证时主要从痰的颜色、数量、质地等方面进行辨别论治,有较强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6.
王立忠教授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时善于从痰论治。对痰邪壅肺型风痰咳嗽治以疏风固表,化痰止咳;对痰湿中阻型眩晕治以化痰和胃,健脾补肾利湿;对痰火内扰型失眠治以化痰和胃,清热除烦;对风痰阻络型面肌痉挛治以祛风活血,化痰通络;对痰火上扰型耳鸣治以清肝泻火,祛痰和胃,均获良效。治疗内科疑难杂症时善于从痰论治是王立忠教授临证特色之一。同时,王老在治疗中注意固护脾胃,强调健脾运脾,所谓“脾胃为生痰之源”之理。通过介绍王老从痰论治内科杂病的学术经验及辨治验案,与同道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从痰论治”。在这里,中医所谓的“痰”既是病理的产物,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同时中医又把痰分为广义之痰和狭义之痰,亦即无形之痰和有形之痰。有形之痰多指从咽喉、口、鼻等部位流出  相似文献   

8.
无形之痰再认识福建362000泉州市医药研究所李文旭主题词痰(中医)/中医病机学医之初以为痰最费解,壅于肺、喉、气道之外,竟然还能格塞心窍,走窜经络,无所不到;其后才明了痰之为物从有形到无形,是病理的抽象;而临床既久,却又愈来愈觉得这个病理认识偏离临...  相似文献   

9.
疑难杂症从痰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疑难杂症从痰论治广州石化医院(510726)刘集荣【关键词】疑难杂症中医药疗法从痰论治1痰之成因与病机分析从中医来看“痰”的涵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呼吸道分泌物,肉眼视之能见。后者指停聚在机体各器官组织之间所产生的各种病变,隐伏而不外现。痰的形...  相似文献   

10.
从痰论治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卞镝  李敬林  董天宝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04-1405
中医历来重视糖尿病肾病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有人认为该病是以脏腑虚损为本,无形之痰为标。而痰病系血,血病系痰,“痰瘀并存,痰瘀同治”,“善治痰者,必先治气,同时也要治血”。简析了痰的成因、痰与糖尿病的关系,以及痰在糖尿病肾病发病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从痰论治DN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1.
历代名医先贤垂训:“百病生痰、痰生百病”,“怪病多痰”,“怪病皆生于痰”等论,几乎医人皆知。但知道是一回事,临证是否从痰瘀论治,则是另一回事;故又有“人之所病,病病多,医之所病,病道少”之说。笔者以为:“少在医者见痰而不识痰!或只识有形之痰而不识无形之痰;只识有变之痰,而不识瘀滞之痰;只识舌、脉、症诊痰,而不识全息诊痰;以至疑病不解,难病不愈,怪病不识,故从以下三点讨论之。  相似文献   

12.
王守平 《河北中医》1995,17(4):20-21
从痰瘀论治心肌梗塞脑梗塞与食管癌王守平(香河县钳屯医院302550)痰,乃病理性产物,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之痰,可循经络流注,条件适宜时,阻滞隧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故因痰所致之病证,常常兼瘀,久病重病,更为突出。笔者以化瘀祛疾法治疗心肌梗塞、脑...  相似文献   

13.
童吉平  舒忠民 《光明中医》2008,23(8):1195-1196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中医将其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即由呼吸道分泌出来咯吐可见的痰液称“有形之痰”;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难见的形质或伴眩晕、呕恶等痰症表现的称“无形之痰”。“百病多由痰作祟”,痰之为病,无处不到,如痰壅于肺,可见咳喘痰多;痰阻于心,可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可见神昏痴呆;痰火扰心,则发癫狂;痰浊犯胃,可见呕恶脘闷;痰浊上犯于头,可见眩晕昏冒;痰气结于咽,  相似文献   

14.
王显 《山西中医》1999,15(2):5-6
印会河教授是现代著名中医学家,擅长治疗疑难杂症,他对痰的认识很有独到之处。印老认为,痰分有形与无形。有形之痰如喘咳吐出,此以脾湿为主,多见于肺系病证,临证时从痰的颜色、数量、质地等方面辨别;还可见于积块老痰,按之可及,推之可动,边缘清晰,亦有较强的规...  相似文献   

15.
杨小清 《中医药学刊》2005,23(8):1387-1388
根据乳房的生理病理,与气血的关系,探讨从瘀论治乳病。乳房疾病多与足厥阴和足阳明关系密切,其病机主要有肝气不舒,肝胃蕴热,瘀热互结;肝肾不足,气滞血瘀,痰瘀互凝。“瘀”、“结”、“痛”为其临床基本特征。治疗应审因论治,注重活血化瘀。气滞血瘀之乳癣,宜行气化瘀;热瘀内结之乳痈,应清热化瘀;痰瘀相凝之乳疬,当消痰化瘀;乳癌术后阴虚血瘀者,需养阴化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6.
“痰”辨     
所谓“痰”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临床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可根据临床表现而判定,而有形之痰则是我们常说之“痰”。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痰,广义即为痰饮,狭义即为痰,乃是肺、肺系的产物。一般稀薄者为饮,粘稠者为痰,痰之来源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而且与三焦气机也有联系。肺主治节,能调水道,感受外邪,肺失宣肃,肺津凝聚成痰,而且肺为贮痰之器。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受损而致虚弱,则运化无权,水湿内聚,凝而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肾司开阖,主水液蒸化,水湿上泛,可聚而成痰,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水谷不化精微,也可生湿成痰。  相似文献   

17.
分期辨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总结多年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发展具有不同的病理阶段,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热内蕴、痰浊郁结、瘀血阻滞,最终形成痰瘀互结,闭阻肝脏脉络。根据其发展规律,可将非酒精性脂肪肝按早期、轻度、中度、重度分期辨治,或以治痰为主,或以治瘀为主,或痰瘀同治,或从脾论治,或从肝论治,或肝脾肾同调,灵活对待,随证施治。肝气郁滞是脂肪肝初期的主要病机;轻度脂肪肝属牌失健运.水湿内停,聚生痰浊;或气机郁滞,水湿不化聚而成痰,日久化热;中度脂肪肝痰之既成,气滞血瘀日久,痰瘀互为因果,最终由痰瘀互结致病;重度脂肪肝肾精亏耗,水不涵木,肝失所养;或肾气已虚,气化不及,水运失司,浊阴内生。以上分型为指导临床辨证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朱曾柏 《辽宁中医杂志》1996,23(11):487-489
从痰论治杂症琐谈朱曾柏湖北中医学院(武汉430061)痰,中医在漫长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步区分为两大类:一是狭义之痰,二是广义之痰。狭义的痰多由咳唾而出,或由呕恶而出,或从孔窍皮肤渗泌而出(如外科、皮肤科中之“流痰”),容易为病家、医家所察觉,治疗亦...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心绞痛从痰论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心血管病 ,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脏气亏损 ,气化失调 ,痰浊与瘀血内生、痹阻心脉所致。以往对本病的治疗多从瘀血论治 ,近年来从痰论治冠心病的理论已逐渐引起临床广泛重视。笔者温习有关文献 ,结合个人临床经验体会 ,对冠心病从痰论治作一探讨。1冠心病从痰论治的理论基础1 1痰浊之形成中医认为 :痰浊由津液凝聚而成 ,津血同源 ,总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水谷之化 ,主于脾而本于肾。所以 ,冠心病痰浊之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1 1 1外因在于饮食长期恣食膏粱厚味或醇酒肥甘…  相似文献   

20.
痰证论治刍谈侯志民甘肃省中医院(730050)主题词痰证/治则;痰证/中医药疗法痰为水津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又为致病之重要原因。其为害甚广,许多顽疾沉痛与其关系密切,故古人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谓。笔者在长期的临陆证实践中,对痰证的治疗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