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河南省土壤墒情及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一期工程已经建成运行。其中地下水自动监测的信息管理系统包括l处省级中心和6处地市分中心。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土壤墒情及地下水动态信息采集系统、监测信息传输系统,通过GSM公共信道、水利光纤专网等通讯技术,对省中心、地市分中心和监测站点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墒情及地下水监测信息的自动传输和入库处理及数据双向查询校测,使该系统具备地下水动态信息采集接收入库、数据库管理、信息查询分析、信息社会服务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黑龙江省旱情分中心试点项目的设计目标、系统构成、设备配置、系统功能、系统特点等情况,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与土壤墒情监测、旱情预报等技术,对旱情进行实时监测、分析、预警,为抗旱决策提供较为准确的旱情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3.
旱情监测系统是应用遥测技术自动监测土壤墒情,并通过信息管理技术对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存储及分析处理,改变了传统旱情监测方式的诸多弊端,具有时效性强、准确性高的特点.结合西安市实际,分析了信息管理技术在旱情测报中的应用,供相关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的时效性,吉林省建立了固定自动墒情站和旱情应急监测站,但是采用土壤水分采集仪进行旱情监测尚处于初级阶段,文中根据多年墒情监测工作经验、有关文献成果,结合抗旱工作实际需求,对自动土壤水分采集仪监测与标定应用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以后的土壤墒情监测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及时掌握河南省土壤墒情信息,为旱情预报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文章结合实际详细设计了土壤墒情站的建设方案,详细介绍了站网布设、站点设计、土壤墒情系数率定,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墒情是旱情监测的重要指标,墒情监测水平是一个地区旱情监测自动化、信息化的重要标志。通过在东营建设自动测墒系统的总结,为下一步自动测墒系统在全省的推广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近年郑州市不同土壤深度的实测资料分析发现,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繁增加、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损失增加,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对于及时了解和掌握土壤墒情及地下水变化情况,遥测墒情监测站的建设显得愈发重要,对雨动态掌握旱情、水情现状成为发展趋势。合理调用抗旱资源,提高抗旱决策的可预见性及准确性,减少旱灾损失。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我国干旱灾害发生频繁,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不断加剧,旱情监测作用日益突出。然而我国墒情自动测报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墒情监测工作相对薄弱,土壤水分信息采集手段较落后,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存在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内容不规范、建设成果千差万别等问题,不利于墒情工作管理和运行维护。本文从生产实际出发,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在有关项目规划设计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成果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土壤墒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做法,为土壤墒情工程设计、站网建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墒情信息自动采集起步较晚,在站网布设、仪器设备研发、信息采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严重影响了我国土壤墒情监测和抗旱减灾工作。为此,进一步规范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设计与工程建设,保证土壤墒情自动测报质量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现有墒情监测方式主要分为人工墒情监测、固定墒情自动监测、移动墒情自动监测三种。其中,移动墒情自动监测以其机动灵活、简单方便、快速高效等特点,在土壤墒情监测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已成为土壤墒情信息采集主要方式之一。文章从生产实际出发,结合有关国家墒情项目设计和技术规范,系统地论述了移动墒情自动测报系统设计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提出了移动墒情站点布设原则、监测功能、仪器配置、信息传输与接收方式等,为土壤墒情工程设计、站网建设、监测与评价、运行管理等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赵红 《陕西水利》2012,(5):9-12
土壤墒情是反映农作物受旱状况的一项直接的基础指标,也是分析旱情演变规律和开展抗旱灌溉的重要依据。陕西省地处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十年九旱,抗旱工作责任重大,而水利系统多年来缺乏全面系统的旱情监测站网。为了向防汛抗旱指挥部门提供全面详实的全省土壤墒情监测信息,省水文局在2009年5月设立20处墒情监测站,2010年1月根据全省抗旱工作需要又增加了21处墒情监测站。截至目前,已初步建成  相似文献   

11.
土壤墒情是旱情监测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反映旱情的一个重要的直接指标。根据陕西省墒情监测站规划建设情况调查及调整方案,通过分析评价全省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现状,分别从站网布设和监测管理应用两个方面,提出水文局墒情站升级改造、发墒情监测部门内部工作管理及信息对外发布软件功能的建议。确保土壤墒情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2013年开封地区降水量偏少,旱情发展严峻。及时掌握监测的土壤墒情信息,对抗旱减灾、农业灌溉、政府职能部门领导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文章叙述了土壤墒情的概念、测墒方法及其优缺点、土壤墒情的观测时间、墒情要素及旱情标准,并对2013年开封旱情做了分析,探讨了逐步完善的测墒改进措施,展望了未来土壤墒情的监测趋势。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迅速地掌握江苏省主要地区土壤墒情信息,按照《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二期工程(江苏部分)墒情采集系统》项目要求,共建立江苏省13个水文分局的27个固定墒情自动监测站和40个移动墒情自动监测站。以固定墒情自动监测站的设计及应用为例,详细论述了该墒情监测系统的背景、设计及应用情况,并对系统监测的准确性进行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江苏地区土壤墒情监测、信息传输的自动化,可以实时掌握全省的土壤墒情状况,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准确的依据,其设计理念及相关应用经验可以供相关地区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4.
曹建业 《海河水利》2005,(4):43-44,49
对全国旱情监测预测系统——旱情地面验证的山西太谷小灌区2003年度旱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旱情监测既需监测气象要素、土壤墒情,更需监测作物生长情况。作物生长情况是旱情和田间管理信息的综合反映。只有在监测气象要素、土壤墒情的同时密切监测作物生长情况,才能准确预测预报旱情、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使干旱对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度。  相似文献   

15.
当前墒情自动监测仪器抗冻能力较强,在冻土中可以正常发送墒情数据,文中依据辽宁省冻土深度资料,分析频域反射法传感器工作特点和冻土层结构,对土壤封冻过程和解冻过程中墒情监测仪器数据和人工墒情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为春耕期旱情分析工作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河北省近年来旱情监测工作中人工墒情信息采集效率低、面状监测能力欠缺、试验站网不足、自动墒情外置监测设备安全性差、自动墒情监测设备准确度低等问题,结合旱情(墒情)监测工作实践及相关墒情监测规划和最新科技进展,提出了普及自动化监测、增加遥感监测、增设旱情试验站、便携式信息采集替代固定外置式信息采集、提高自动监测设备市场准入等改进建议,为进一步做好抗旱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简述江西省墒情监测及旱情信息管理系统,介绍该系统的主要功能、特点及采用的主要技术,为建立完善科学的墒情监测和旱情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一种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干旱灾害防御工作中,土壤墒情的高低是判断干旱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启动应急响应开展各类抗旱行动的判别依据。当前黑龙江省采取多种方式获取土壤墒情数据,全方位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旱情发展变化,既坚持传统的人工抗旱报表方法和气象部门的人工取土测墒外,还通过卫星遥感技术以及固定移动土壤墒情监测仪器获取墒情数据。文章介绍了卫星遥感技术与自动土壤墒情测报技术的优势和劣势,及其在黑龙江省土壤墒情监测中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提出了4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干旱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抗旱形势日趋严峻。加强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提高土壤墒情信息的时效性,为社会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土壤墒情信息。为了使墒情监测数据准确可靠,文章分析了墒情固定监测站数据产生误差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刘炳忠  张鑫 《山东水利》2008,(12):13-15,17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土壤水分监测的先进技术,阐述了各自的工作原理、主要特点及应用特性.介绍了国内水利系统旱情监测设备应用情况,为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