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信心心理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70例18~55.岁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分为自信心训练联合药物治疗组(研究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药物组),研究组在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周进行2次自信心训练,持续5周,共10次.干预前后两组分别进行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定,了解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状况.结果 入组时两组SQLS评定无差异(t=0.164,P=0.135),研究组干预前后SQL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t=24.64,P=0.00),药物组无差异(t=1.31,P=0.22).两组心理干预后SQL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3.38,P=0.00).结论 自信心心理训练可以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舞蹈治疗对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住院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按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诊断标准)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病史在5年及以上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作为研究组,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舞蹈治疗(每周两次,每次40~50分钟,共8周);3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护理。采用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入组8周后,除了SQLS的症状/副作用分量表(t=1.810,P=0.081)评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的心理社会分量表(t=5.825,P=0.0001)、动力/精力分量表(t=3.035,P=0.005)和SSPI量表(t=-7.712,P=0.0001)评分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舞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残留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但对于患者生活质量量表中的症状/副作用方面疗效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定期技能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经过治疗出院后痊愈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按精神分裂症诊疗常规进行治疗,出院后对照组门诊随诊,干预组定期技能康复训练,干预1年。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生活质量和病情的变化。结果:两组干预后评分与干预前评分存在显著差异(F=23.679,63.230,80.565,3.271;P0.05),干预与时间有交互效应(F=15.548,23.173,21.094,17.053;P0.001)且存在组间差别(F=27.686,16.475,28.541,27.666;P0.001)。3个月末和6个月末PANSS和SQLS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t=-4.731,-3.891,-4.484,-4.027,-5.732,-4.348,-4.048,-2.276;P0.001)。结论:定期技能康复训练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有利于病情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自知力和精神症状的关系。方法:选取上海市宝山区17个社区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SQL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结果:患者生活质量量表总评分与自知力显著负相关(r=-0.26,P0.01),与精神症状总分显著正相关(r=0.37,P0.01)。逐步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住院次数与生活质量总分负向关联(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1.32,P0.01),精神症状总分与生活质量总分正向关联(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0.34,P0.01)。结论:(1)自知力较好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低,精神症状得分高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高;(2)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总住院次数及精神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我管理小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干预组接受健康自我管理小组干预,每周1次,共13次,对照组接受公共卫生常规随访服务。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前后测评估,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进行评定。结果:经过13次自我管理小组干预后,干预组的SQLS量表总分(t=13.39,P0.01)、心理社会量表(t=10.61,P0.01)、动力和精力量表(t=10.54,P0.01)及症状和副作用量表(t=13.64,P0.01)的得分均低于干预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我管理小组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园艺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园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腰围、体质量、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的疗效。方法:选取某精神卫生中心康复病房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共110名,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药物合并园艺治疗组(合并园艺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55名。两组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合并园艺组则合并为期12周的园艺治疗。两组在基线、治疗6周末、治疗12周末予以腰围和体质量的测量,在基线、治疗4周末、治疗8周末、治疗12周末记录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值。结果:研究结束时,两组各有52名完成评估。以药物当量为协变量做体质量、腰围、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的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腰围基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末园艺治疗合并组的腰围小于对照组(F=13.98,P0.001)。根据不同药物分组之后,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不论服用何种药物,园艺治疗合并组在治疗后腰围均下降(奥氮平F=3.62,P0.05;利培酮F=4.46,P0.05;阿立哌唑F=4.14,P0.05)。结论:园艺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的一些代谢指标,对改善患者的代谢情况有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规范化小组认知行为治疗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小组认知行为治疗。所有研究对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分别进行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QLS总分以及心理社会量表、动力与精力量表、症状/副作用量表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t=5.85,4.02,3.71,6.35;P0.01)以及对照组治疗后得分(t=-4.04,-2.31,-2.07,-5.08;P0.05),提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且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SSPI总分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动性和交往、社会性活动技能量表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t=-8.87,-11.98,-7.87,-6.89;P0.01),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得分(t=5.86,8.27,5.76,4.61;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社会功能提高且高于对照组。结论:规范化小组认知行为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是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团体心理游戏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6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3例,两组患者均依照医嘱服用药物治疗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研究组给予10周的团体心理游戏治疗。采用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护士观察量表(NOSIE)于治疗前后进行评定。研究组患者在游戏治疗前后对团体心理治疗疗效因子问卷各评定1次。结果 1治疗后研究组SQLS量表总分、心理社会、动力和精力、症状和副作用3个分量表分均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90,4.050;P=0.000);(t=2.895,P=0.005);(t=3.079,P=0.003);2治疗后两组患者NOSIE量表总积极因素、总消极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406,P=0.000);(t=6.724,P=0.000),其8个维度分量表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团体心理治疗疗效因子问卷比较除认同、家庭重现、自我了解、普通性外其他各因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以人际学习(投入)、希望重塑、团体凝聚力、利他性、信息传递、人际学习(产出)6因子最为显著(P0.01)。结论团体心理游戏治疗能够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药物副作用,增强患者的自信与自尊,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实现心理、生理及社会生活的全面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话回访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304例经过住院治疗痊愈出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150例)和对照组(154例),出院后两组均门诊随诊,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电话回访,时间1年,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QLS)分别评定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干预后评分与干预前评分存在显著差异(F组内=34.779、263.630、91.575、5.272,P0.05),干预与时间有交互效应(F交互=19.848、25.272、20.594、19.153,P均=0.000)且存在组间差别(F组间=40.696、18.575、47.652、40.667,P均=0.000)。同期比较,研究组各量表减分幅度均大于对照组(t=8.274、4.455、4.484、5.027、8.048、4.376、5.831、4.538,P均=0.000)。结论:电话回访干预可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模式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复诊情况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模式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115例,其中复诊规律组88例,停药组(症状消除)5例,复诊不规律组22例,运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个人和社会功能评定量表(PSP)、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质量量表(SQLS)评估3组患者远期预后并比较.结果:复诊规律组患者占76.52%,复诊不规律组患者占19.13%,停药组(症状消除)占4.35%,PANSS评分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6.371,P<0.01),复诊规律组(t = 3.594,P<0.001)和停药组(症状消除)(t = 2.113,P<0.05)明显低于复诊不规律组;ITAQ评分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10.981,P<0.001),复诊规律组明显高于复诊不规律组(t=-4.654,P<0.001);PSP评分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9.271,P<0.001),复诊规律组(t=-3.949,P<0.001)和停药组(症状消除)(t=-2.859,P<0.01)明显高于复诊不规律组;SSRS评分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535,P<0.05),复诊规律组明显高于复诊不规律组(t=-2.550,P<0.05);SQLS评分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1.840,P>0.05).结论: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模式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远期预后综合考察,复诊规律组在精神症状改善,自知力提高,社会功能以及社会支持方面都明显好于复诊不规律组,而生活质量上与复诊不规律组同一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复元理念的个案管理康复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14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0例,干预组应用基于复元理念的个案管理康复服务,对照组接受常规的精神康复服务。用阳性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生活满意度量表(LSIA)评定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量表(SQLS)评定生活质量,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个人和社会功能及人际关系,自尊量表(SES)评定自尊。用复发率和再住院率评价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间比较: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阴性症状分、PSP得分、SES得分、SQLS得分及心理社会分量表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2.205,2.082,2.194,-2.221;P0.05),LSIA得分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51,P0.05)。组内比较:干预组PANSS得分、PSP得分、SES得分在基线与半年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9,P0.01;t=-4.878,P0.01;t=-2.524,P均0.05),干预组SQLS得分、LSIA得分在基线与半年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40,0.549;P0.05);对照组PANSS得分、PSP得分、SES得分、SQLS得分及LSIA得分在基线与半年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6,-1.855,1.698,-0.248,-1.650;P均0.05)。干预半年后,干预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基于复元理念的个案管理康复服务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其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利伯曼精神康复技术联合认知行为治疗(以下简称综合康复培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态度和生活质量的作用。方法:对曾接受综合康复培训的1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服药态度问卷(Drug Altitude Inventory,DAI)及精神病人生活质量量表(Schizophrenia Quality of Life Scale,SQLS)在培训前和后(约3周)进行评估。结果:综合康复培训治疗前后比较,DAI分数升高(t=9.875,P0.001),SQLS的3个维度社会心理、动力精力,症状副作用的分数均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1,-12.112,-7.373;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DAI与性别、SQLS各维度改善程度均有显著性相关。结论:综合康复培训能显著地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动力精力及症状副作用,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对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态度,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团体心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某院接受治疗的30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150)和对照组(n=150)。对照组给予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团体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简明精神病量表、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社会功能评定量表、自尊量表、自我和谐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PANSS(t=-8.0394,P0.01)、BPRS(t=-18.9509,P0.01)、SSSI(t=-8.5849,P0.01)、SCCS(t=-31.1712,P0.01)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SES评分(t=9.5183,P0.01)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团体心理干预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社会功能和自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复元理念为导向的阳光心园康复服务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组要求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进入阳光心园接受以复元理念为导向的康复训练课程6个月,对照组接受社区医生的常规随访服务。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生活质量量表(SQLS)进行评估。结果: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PANSS评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降低(t=2.711,-2.137;P0.05);PSP评分较干预前及对照组明显升高(t=-2.222,2.016;P0.05);干预组SQL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t=-2.051,P0.05);干预组患者的PANSS、PSP、SQLS干预前后得分的差值较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t=-2.711,1.993,2.023;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以复元理念为导向的阳光心园康复服务有利于提高患者自知力和生活质量,改善精神症状和社会功能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引导式教育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6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训练后对两组病人进行生活质量评定量表(SQL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定。结果两组患者之间的生活质量改善存在显著性差异,参加引导式教育训练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未参加训练的患者;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的评定中,两组患者训练前各因子分均值无统计学意义(t=0.319,0.235,0.207,1.407,0.173,0.756,0.787,0.031,0.413,1.779;P>0.05),经过3个月治疗后,参加引导式教育训练的训练组与对照组的各因子分均值变化有着显著性差异(t=1.344,17.355,4.966,5.847,5.559,8.324,2.357,5.391,5.248,3.899;P<0.05或<0.01)。结论加强引导式教育训练对改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状态有显著效果,对提高患者生活满意度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绘画艺术训练联合药物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78例康复期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8例、对照组40例,在抗精神病药物基础上,干预组实施绘画艺术训练,对照组提供常规社区随访服务,干预持续半年。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一般效能感量表(GSES)、生活满意度量表(LSIA)进行效果评估。结果:干预后,干预组PANSS量表总分、阴性症状分量表和一般精神病理分量表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t=-3.81,-4.07,-3.12;P0.01),两组阳性症状分量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GSES、LSI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t=2.63,3.17;P0.05)。结论:绘画艺术训练联合药物治疗有利于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分析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入组精神分裂症患者258例,均为男性,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生活质量,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的精神病状态,分析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病情、病程、住院时间、躯体疾病、抗精神病药等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①受教育程度较高、无躯体疾病及服用新型抗精神病药者生活质量总分显著较高(t=2.052,3.425,3.004;P0.05或0.01);而年龄越大、未婚/离婚/丧偶者、住院时间较长、副反应明显者生活质量总分显著较低(t=3.394,2.337,2.855,2.184;P0.05或0.01);②PANSS总分、阳性因子分、阴性因子分及一般精神病理因子分越高,而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越低(r=0.326,0.371,0.318,0.206;P0.05或0.01)。结论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受着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齐拉西酮与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71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给予齐拉西酮和利培酮治疗,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副反应量表和相关实验室检查评定副反应,精神分裂症病人生活质量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在PANSS量表减分率相当(x2=0.40,P>0.05),副反应发生率上无显著差异(x2=0.40,P>0.05),而齐拉西酮组在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明显高于利培酮组(P<0.01).结论 齐拉西酮在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及相关因素,为寻找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单盲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共120例,随机分配到认知行为治疗组(CBT组,n=60)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组(ST组,n=60),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接受15次认知行为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在基线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应付方式问卷(CSQ)、非理性信念量表(IBS)及自编药物副反应问卷对两组患者进行盲法评定。第12周、24周采用WHOQOL-BREF和自编药物副反应问卷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结果:第12周,CBT组患者WHOQOL-BREF总分各因子分均高于基线[(77.0±13.9)vs.(73.1±13.8),(22.4±4.5)vs.(21.5±4.7),(18.9±4.1)vs.(17.8±4.3),(9.3±2.2)vs.(8.9±2.3),(26.4±5.0)vs.(24.7±5.3),均P0.05],而ST组患者仅环境因子有显著改善[(23.9±4.7)vs.(25.0±5.2),P0.05],其余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两组在WHOQOL-BREF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因子分上组间效应显著(F=6.77,7.21,均P0.05),CBT组得分均高于ST组。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基线应对方式分数较低、接受CBT及男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正性预测作用(B=-0.25,2.31,-1.64,均P0.05)。结论:认知行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基线应对方式得分相对更低、能接受认知行为治疗及男性患者更容易从治疗中获得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和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精神药物利培酮治疗、病情监控等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行为治疗和健康教育,3个月后评估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遵医率78.00%(39/11)、治疗有效率86.00%(43/50)分别较对照组58.00%(29/50)、68.00%(34/5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6,4.574;P0.05);观察组简易生活质量量表(SQLS)心理社会、动机/精力、症状/副反应及总分分别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38,-2.372,-2.518,-3.449;P0.05)。结论 :行为治疗和健康教育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遵医行为和临床疗效,提高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