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记得参加区名师工作室的活动时,特级教师潘文彬给我们做了《让学,语文教学的醇然之境》的讲座。潘老师说:"语文课堂要做语文自己的事情,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孩子在‘丰富的安静’中用心灵去感悟。"潘老师以"让学"为切入点,提醒教师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不要用我们的"教"束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让学生热爱学习,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中,让  相似文献   

2.
李菲 《西藏教育》2014,(11):34-35
<正>上课是教育教学的基本途径。怎样上好课,是教师探究的基本内容。当前的小学课堂上,教师习惯于从"教"出发设计和组织教学,"教"的思路是明晰的、连贯的,教师心中是有数的,而"学"的活动往往附属于"教"。我们的教学应以学习为核心,关注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应该怎么学"。教学活动设计要避免简单的知识复述和空泛的语言讨论,注重直观感受,让学生亲手操作、亲身体验、形象感知,经历知识的发现、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应用等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欢学,然后再教他们如何学,使之会学,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谈谈自己的认识。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僵化呆板、缺乏活力,教师要转变教育  相似文献   

4.
小学数学教学应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使之喜欢学。为此,就要以生为本,一切教学活动应根据数学教学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落实到学生。一、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想法要进行点拨新知识教学时,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想法,这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善于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想法出发,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5.
<正>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合成的交响曲.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让教与学这两个因素更自然、更科学地组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美的境界.教师要把主动权教给学生,真正地从学生出发,为学生主动、自觉  相似文献   

6.
正"变教为学"的主旨在于让学生自己经历知识的"发现"与"发明",试图在教师不讲的情况下,自行完成教学目标。这似乎有些难以置信,不通过教师的讲解,真的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吗?其实,不讲并不代表不思、不想,这更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新知识,挖掘知识本质,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才能为学生设计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下面笔者就以五年级"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实践"变教为学"教学的过程与思考。对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种较为普遍的学习方式是学生针对一个平行四边形,利用数方格、割补  相似文献   

7.
课堂教学,顾名思义,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相互联系,都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环节。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机电一体化课堂教学需要师生互动,需要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不断前进。有效的机电一体化课堂教学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学情,从学生出发,优化教学过程,融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实现双向交流。要想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就必须创新教学思维,革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关注学情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8.
从人这一角度来看,公开课中的人可分三类:上课教师、学生、听课教师.如果说,在日常课中,我们强调"教学相长",那么,在公开课中就应强调"教、学、研(研究者,即听课教师)相长".换言之,在公开课上,上课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又要关注听课教师,正确处理好与这两者的关系,使自己、学生、听课教师能在公开课上相伴而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关键在于学,学是教的起点,也是教的终点。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唯我独尊,我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没有目标,缺少动力。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学得生动活泼,这样就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当前的语文教学,面临着十分重要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要不要教的问题。比如现在叫得最响的口号,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甚至具体规定"教师讲课不得超过5—10分钟",教师要做课堂的隐身者,要站在课堂的角落里。很显然,这几乎是要取消教师的教了。难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真的不该教了?所谓教学,本就包涵着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两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教,则此种教学,实际上是自学而不是教学了,教师在教学中就失去了自己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考虑自己的教学,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工作方法,教学方法具有双边性,即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首先以教师的教学目的和选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活动为前提。同时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课标与原教学大纲相比,对教学目标阐述的角度及落脚点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从教师"教"的角度提出来的,规定的是教什么,如何教,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现在新的课程目标直接从学生"学"的角度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直接指向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关注的焦点是学什么、怎么学、学得如何。这就要求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扮演"教"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探究  相似文献   

13.
刘玉兰 《小学生》2013,(11):83-83
课堂不是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以教师的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不应该让学生成为帮助教师完成预定设计的"配角"。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利用学习环境,自主建构,实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价值等多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尊重学生,更多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怎么学的,寻求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一、以生为本,从学生的立场读好文本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与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已经成了教学中的重点。要想实现这两个目标,我们必须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我们首先要给学生创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不要事事都插手;其次,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让他们勇敢地去探索,并结合自己的探索所得进行创新,培养新时代会学、爱学、主动学的初中生。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主学习"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教学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与围绕的重心。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及课堂的主体。教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的"教"应该去促进学生的"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应该让每位学生得到更好地  相似文献   

16.
"教师教,学生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模式,已不适应新的教学观,尤其是新课标下,应将教师的作用从"教"提高到"导",教师的作用不应是死板的"教"学生,而应是巧妙地引导学生,使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不要一成不变地将讲授法放到首位。  相似文献   

17.
有的学者认为,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发展良好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不仅关注发展,还关注发展过程中的正当性、合理性)……课堂教学由教与学两大主体组成,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如何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使学生在享受和愉悦中学习、进步、成长呢?一位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他的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过程的灵魂。  相似文献   

18.
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而教.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陶行知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与习惯。自主学习是建立在学生自己方面来讲的,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相似文献   

20.
叶丽 《学子》2013,(11):39-40
语文课堂要想让学生"得意得言又得法"且充满情趣,教师就得心甘情愿地"让学"于学生,让自己的"教"为学生更好地"学"服务。在备课的时候,要切实地了解学生,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学生的需求与发展。教学要由"为教师好教而设计"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因为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真正的精彩。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每当我们轻轻打开课本,就宛如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美丽世界: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