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临床分离161株念珠菌菌种鉴定及氟康唑药敏试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调查临床分离的念珠菌种类及其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平板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细菌室分离到的161株念珠菌进行鉴定,并对分离出的白念珠菌分别采用NCCLS推荐的微量稀释法和ROSCO药敏纸片法对氟康唑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在161株念珠菌中白念珠菌为69.57%,热带念珠菌为19.88%,近平滑念珠菌为4.97%,克柔念珠菌为2.48%,光滑念珠菌为1.86%,其他念珠菌为1.24%。两种方法药敏结果显示:112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6.43%和97.32%,仅有2株耐药。结论白念珠菌仍然是我院分离率最高的念珠菌,其次是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仍敏感,耐药菌株极少。  相似文献   

2.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妇女发生外阴、阴道不适的原因之一,严重时影响生活质量,甚至产生心理后遗症。其病原体分为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两大类,以白念珠菌居多,但近年来非白念珠菌感染所占比率有所上升。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真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单纯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简单,唑类是常用药。症状严重时可加大药量、口服和局部联合用药,易复发者行6个月的巩固治疗。常用治疗方法对HIV感染患者同样有效。妊娠期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应避免口服药,唑类药物为局部常用药如硝酸布康唑。糖尿病患者光滑念珠菌感染较多,对硼酸治疗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地区包皮龟头炎患者中真菌感染情况及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分别采用显微镜、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法国梅里埃公司的ATB ID32C酵母菌鉴定卡和Rosco纸片扩散法对包皮龟头分泌物进行直接镜检、念珠菌培养、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458例患者中153例直接镜检阳性,培养分离出念珠菌共157株,念珠菌培养阳性率为33.4%(153/458),其中白念珠菌116株,占73.9%(116/157),非白念珠菌41株,占26.1%(41/157);120例对照组中有17例培养出念珠菌,阳性率为14.2%(17/120),其中白念珠菌6株,占35.3%(6/17),非白念珠菌11株,占64.7%(11/17)。包皮龟头炎患者组念珠菌的培养阳性率和白念珠菌的比例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5,χ2=10.72,P均0.05)。157株致病菌株对制霉菌素和酮康唑的敏感率均90%,分别为97.5%和93.0%,对氟康唑敏感率为79.6%,而对特比萘芬敏感性最低,为33.8%。结论念珠菌感染是本地区包皮龟头炎发病的重要因素,感染的致病菌种以白念珠菌为主,分离的致病性念珠菌对多烯类药物敏感率较高,对唑类抗真菌药有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不同菌型其药敏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10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其中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组76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组134例。运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法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210例病例中,RVVC组中白色念珠菌54株(71.05%),光滑念珠菌15株(19.74%),热带念珠菌4株(5.26%),克柔念珠菌2株(2.63%),近平滑念珠菌1株(1.32%)。非白色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在RVVC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VV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敏试验显示,RVVC的念珠菌株中仅8株对7种药物全部敏感,23株敏感药物<5种,其中1株仅对制霉菌素敏感;对药物的敏感率为制霉菌素(97.37%)>克霉唑(60.52%)>酮康唑(51.32%)>伊曲康唑(36.84%)>咪康唑(35.53%)>氟康唑(23.68%)>特比奈芬(10.53%)。结论:白色念珠菌仍是RVVC的主要致病菌,非白色念珠菌比例在RVVC组中显著高于VVC组,其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念珠菌对制霉菌素敏感率最高,对唑类药物耐药性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何琳  仇志琴  蔡蓉  虞丰 《生物磁学》2011,(2):304-306
目的:探究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致病菌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情况,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收集210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其中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组76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组134例。运用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法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210例病例中,RVVC组中白色念珠菌54株(71.05%),光滑念珠菌15株(19.74%),热带念珠菌4株(5.26%),克柔念珠菌2株(2.63%),近平滑念珠菌1株(1.32%)。非白色念珠菌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在RVVC组中的比例明显高于VV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敏试验显示,RVVC的念珠菌株中仅8株对7种药物全部敏感,23株敏感药物〈5种,其中1株仅对制霉菌素敏感;对药物的敏感率为制霉菌素(97.37%)〉克霉唑(60.52%)〉酮康唑(51.32%)〉伊曲康唑(36.84%)〉咪康唑(35.53%)〉氟康唑(23.68%)〉特比奈芬(10.53%)。结论:白色念珠菌仍是RVVC的主要致病菌,非白色念珠菌比例在RVVC组中显著高于VVC组,其中以光滑念珠菌为主。念珠菌对制霉菌素敏感率最高,对唑类药物耐药性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6.
男性尿道炎和包皮龟头炎致病真菌的分布与药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男性念珠菌性尿道炎和包皮龟头炎的菌群分布及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情况。方法菌株分离均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性病门诊临床症状轻重不一、真菌直接镜检阳性的61例患者。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API 20C AUX鉴定系统进行菌种鉴定;采用CLSIM27-A2肉汤微量稀释法对61株临床分离念珠菌作了氟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特比萘芬6种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对培养阳性的61例菌株,通过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及API 20C AUX鉴定系统作菌种鉴定,白念珠菌52例(85.2%),近平滑念珠菌3例,光滑念珠菌2例,热带念珠菌2例,季也蒙念珠菌1例,克柔念珠菌1例。对52株白念珠菌的药敏试验显示氟康唑98.1%敏感,1.9%剂量依赖性敏感;氟胞嘧啶96.2%敏感,3.8%耐药;伊曲康唑44.2%敏感,40.5%剂量依赖性敏感,15.3%耐药;伏立康唑84.6%敏感,15.4%耐药;两性霉素B全部敏感;特比萘芬的MIC范围为1-64μg/ml,MIC50和MIC90皆为64μg/ml。结论在男性念珠菌性尿道炎和包皮龟头炎中,白念珠菌仍是第一位致病菌,体外药敏试验显示氟康唑、伏立康唑、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对男性念珠菌性尿道炎均有较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可靠的鉴定都柏林念珠菌基因型的方法。方法临床念珠菌分离自临床生殖器念珠菌病患者,45℃温度试验时几乎不生长,且其他表型实验结果也符合都柏林念珠菌特征。对41例临床念珠菌和1例白念珠菌标准株、1例都柏林念珠菌标准株rDNA内部转录间隔区的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pyF10Ⅵ酶切后观察PAGE图谱。结果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后,39例临床株鉴定为白念珠菌。2例临床菌株带型特殊,测序后行BLAST比对分析,1例鉴定为白念珠菌,另1例尚不能肯定为都柏林念珠菌,还需要进一步以其他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论PCR-RFLP方法酶切后两种念珠菌带型区分明显,可以鉴别大部分临床菌株。基因测序是该方法有意义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静脉内接种的方法,构建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兔模型,并用PCR评价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疗效。方法在接种后24h,用伊曲康唑注射液5rag/kg对兔模型进行治疗,1次/d,共14d。在不同的时间段取兔模型的静脉血,进行血培养和真菌通用引物以及白念珠菌特异性引物的PCR检测,监测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性白念珠菌感染的疗效。结果在接种白念珠菌后1h、6h,外周血中用PCR方法就能检测到白念珠菌,且能持续到8—10d;实验兔外周血血培养1h后阳性,持续到18h。实验结束后解剖实验兔,治疗组较对照组内脏器官的组织培养阳性率及菌落数低。结论PCR是一种快速和敏感的检测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方法,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播散性白念珠菌病有效,但是真菌的清除率特别是肾脏组织的真菌清除率并不理想,治疗结束7d后,组织匀浆真菌培养仍然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是一种致命性真菌感染性疾病,在免疫缺陷患者中发病率逐年增多,报道1例以双下肢多发皮下结节为首发表现,伴有肺及脑受累的播散性念珠菌病,并文献复习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皮肤受累临床表现。方法患者女,37岁。因双下肢多发皮下结节6个月余就诊。有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病史,口服强的松及他克莫司2a余。取患者皮损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皮损组织、脓液、血、痰、尿、粪、脑脊液进行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并文献检索统计播散性念珠菌病皮肤受累患者临床特点。结果皮损组织病理见假菌丝,皮损组织、脓液、痰、尿、粪标本直接涂片均见假菌丝并培养出白念珠菌,CT显示肺受累,诊断为播散性念珠菌病,予抗真菌治疗,患者皮损愈合及肺部病灶部分吸收,但因自行停药,最终出现颅内播散。结论以皮损为首发表现的播散性念珠菌病临床罕见,临床诊疗中应重视应用免疫抑制剂患者皮损的组织病理及微生物检查,及早进行诊断和治疗,防止出现系统性播散,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生殖道念珠菌病病原真菌的调查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本地区生殖道念珠菌病病原真菌构成及其体外药敏试验情况。方法采用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和YBC鉴定卡对患者1164份生殖道标本的致病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用ROSCO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药敏情况。结果共分离9种295株念珠菌,其中自念珠菌为85.76%,近平滑念珠菌为7.46%,光滑念珠菌为3.39%,其他念珠菌为3.39%。295株念珠菌对制霉菌素、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咪康唑和特比萘芬的敏感性分别为99.66%、97.29%、89.83%、72.22%、46.44%和36.61%。结论本地区生殖道念珠菌病患者致病菌分布以白念珠菌为主,体外药敏显示制霉菌素、酮康唑和氟康唑有较好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RVVC、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培养、菌种分型及药物敏感试验,探讨RVVC发生的原因。方法用沙保弱琼脂培养基培养阴道分泌物,分离纯化菌株;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种;同时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共分离出101株假丝酵母菌,其中RVVC组45株,VVC组51株,健康组5株。101株中白色假丝酵母菌86株,占85.1%(86/101),RVVC组45株中35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77.8%(35/45);VVC组51株中47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92.2%(47/51),健康组5株中4株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占80%(4/5)。RV-VC组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与VV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低于VVC组。结论VVC、RVVC的主要致病菌仍是白色假丝酵母菌,RVVC组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比例高于VVC组。RVVC组假丝酵母菌对氟康唑的敏感率明显低于VVC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女性阴道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情况及与乳杆菌密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20例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女性1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生殖系统感染念珠菌的构成以及耐药情况,探讨两组患者乳杆菌密度差异以及念珠菌、耐药情况与Nugent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主要为白色念球菌,其次为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平滑念珠菌和其他念珠菌。观察组患者耐药最高的为咪康唑,其次为酮康唑、伊曲霉素、克霉素、氟康唑、制菌霉素和两性霉素B;观察组患者的Nugent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耐药患者的Nugent评分显著高于非耐药患者;患者念珠菌感染以及耐药情况分别与Nugent评分呈正相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生殖道乳杆菌密度、白色念珠菌感染情况以及耐药情况分别与Nugent评分呈正相关,在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可以将乳杆菌数量的恢复情况作为评价其治疗效果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ICU患者肠道定植产ESBLs大肠埃希菌基因的同源性,为制定控制多重耐菌医院感染措施提供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对ICU患者肛拭子分离出的80株产ESBLs大肠埃希菌做药敏试验,对药敏结果表型完全相同的分成组,对筛选出的药敏表型完全相同的菌株采用Diversilab自动化重复序列(REP)-PCR(repetitive—element sequence—basedPCR)分型系统,分析肠道定植产ESBLs大肠埃希菌基因的同源性。结果80株菌株中有56株未找到药敏结果相同的菌株,未做基因同源性检测;有7组2株药敏表型结果完全相同,有2组3株药敏表型结果完全相同,有1组4株药敏表型结果完全相同,10组药敏表型结果完全相同的菌株做基因同源性检测;7组2株药敏表型结果完全相同只有1组基因有同源性,2组3株药敏表型结果完全相同只有1组中的2株基因有同源性,1组4株药敏表型结果完全相同基因无同源性。5株来源于不同组别药敏表型结果不完全相同的菌株基因具有同源性;具有同源性的菌株患者分别来源于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的患者。结论肠道定植产ESBLs大肠埃希菌大部分药敏结果不完全相同;药敏结果完全相同的菌株基因不一定有同源性,药敏结果不完全相同的菌株基因少部分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本地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现状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生殖道支原体检测试剂盒,对2012年8月至2013年4月解放军第44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 724例女性生殖道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检测,并对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1 724例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为43.6%,其中单纯Uu感染占85.1%;单纯Mh感染占3.7%;Uu合并Mh感染占11.2%。感染人群中21-40岁年龄段占85.2%。支原体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耐药率较低,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红霉素及司帕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单纯Mh及Uu合并Mh感染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单纯Uu感染。结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单纯Uu为主,感染人群多见于21-40岁,支原体对常用抗菌药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建议临床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猪大肠杆菌的耐药质粒图谱、耐药性及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从湖南省株洲、益阳的四个猪场分离出9株大肠杆菌,进行质粒电泳图谱分析、用PCR法检测耐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 A、Par C和耐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 A、Tet B,并采用Kirby-bauer法对这9株大肠杆菌进行药敏(18种抗生素)试验。结果:其中9株大肠杆菌含有三条或者三条以上的质粒条带,且其质粒谱型均不相同;9株大肠杆菌均检测出4种耐药基因Gyr A、Par C、Tet A和Tet B;9株大肠杆菌对所选用的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7株大肠杆菌对10种或10种以上的抗生素耐药,最高对13种抗生素耐药,氨苄西林、青霉素、阿莫西林、红霉素的耐药率达100%,对四环素、多西环素的耐药率达到88.9%,而多粘菌素B、阿奇霉素、大观霉素耐药率较低。结论:耐药性与质粒条带数、耐药基因之间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猪大肠杆菌呈多重耐药之势,在治疗大肠杆菌病时最好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肿瘤患者痰培养中细菌谱及耐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细菌感染的病原种类分布及其耐药情况,从而达到为肿瘤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21例肿瘤患者痰标本培养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321例肿瘤患者痰标本检出致病菌(含条件致病菌)435株,革兰阴性杆菌占69.7%,革兰阳性球菌占26.2%,念珠菌占4.1%.5种主要致病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存在不同程度耐药.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18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9株。结论对于肿瘤患者的抗感染治疗.临床上应重视细菌的种类分布,细菌的耐药问题,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基因分型建立DNA指纹图谱,调查该菌在各临床科室的流行情况,并将其与药敏谱进行比较.方法 随机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7年9月到2008年9月分离出的86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WHO推荐的K-B法对鲍曼不动杆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建立药敏谱,同时利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法(RAPD)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建立DNA指纹图谱,对二者进行比较,然后结合药敏谱和指纹图谱分析各临床科室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 药物敏感试验将86株鲍曼不动杆菌分为47型,RAPD技术将其分为14型,其中A、F、D、B和L型为5种优势型,其菌株数分别为22、15、11、9和7株.本院ICU,老年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神经外科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较高.结论 RAPD分型方法优于药敏分型,其在流行病学研究上更能证实菌株的相关性,在早期发现和预防感染暴发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育龄妇女泌尿生殖道无乳链球菌感染情况与耐药性。方法选择3 000例在我院就诊的育龄期妇女,所有患者送检泌尿道或生殖道标本,进行无乳链球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探讨育龄妇女泌尿生殖道无乳链球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结果 3 000例育龄妇女中177例感染无乳链球菌,感染率5.90%,其中肾内科患者感染率最高,达到8.97%。2012至2015年育龄期妇女无乳链球菌感染率逐年增加。无乳链球菌对四环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较高,分别达到80.80%、60.45%、56.50%、45.20%。无乳链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他啶、亚胺培南、万古霉素未产生耐药性。结论育龄妇女无乳链球菌感染率较高,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治形势严峻,无乳链球菌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