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84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的表达。结果 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3%、65.5%。ER、PR阳性表达率与手术病理分期无关(P〉0.05),而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G1级者ER、PR阳性表达率(74.4%、83.7%)显著高于G2级(55.6%、59.3%)(P〈0.01)和G3级(14.3%、21.4%)者(P〈0.05)。子宫肌层浸润深度≤1/2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8%、77.4%,〉1/2者阳性表达率为38.7%、45.2%,两者中ER、PR阳性表达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无淋巴结转移的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9.4%、71.6%)分别与有淋巴结转移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50.0%、20.0%)进行比较,2者比较PR阳性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ER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R、PR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分析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和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内分泌细胞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 ,检测 5 0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嗜铬素A(CgA )、雌激素受体 (ER )及孕激素受体 (PR )的表达情况 ,并对CgA阳性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分别进行CgA /ER及CgA/PR双重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 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CgA阳性率为 44 .0 % (2 2 /5 0 )。ER阳性率为2 8.0 % (14 /5 0 ) ,PR阳性率为 5 0 .0 % (2 5 /5 0 )。子宫内膜样腺癌CgA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ER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但PR表达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 2例CgA阳性子宫内膜癌细胞中CgA /ER同时表达率为 10 .1% (2 2 1/2 2 0 8个细胞 ) ,CgA/PR同时表达率为 2 0 .1% (4 90 /2 44 0个细胞 )。结论 子宫内膜癌组织出现较多的内分泌细胞及ER、PR的缺失是肿瘤异质性的表现。内分泌细胞不仅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 ,而且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对激素治疗的抗性或激素治疗后的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 p2 7kipl、雌激素受体 (ER)与孕激素受体 (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6 6例子宫内膜癌、2 9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和 3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2 7kipl蛋白及其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结果 在癌组织中p2 7kipl的表达率为 5 3.0 % ,明显低于非典型增生病变的 75 .8%和正常子宫内膜的 87.1% ,并与其分级有关 ;ER和PR的表达与p2 7kipl相似。结论 p2 7kipl与此癌的发展和恶性程度有关 ,这对其治疗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表达与子宫内膜样癌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分析比较859例不同雌、孕激素状态的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基线特征以及预后信息。运用Kaplan-Meier曲线以及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影响子宫内膜样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的危险因素。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匹配因素包括年龄、手术病理分期以及组织学分级在内的高危因素,分析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对于子宫内膜样癌复发的影响。结果:患者不同雌、孕激素状态在不同年龄、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以及子宫内膜样癌复发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SM分析提示PR阴性是影响子宫内膜样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Kaplan-Meier曲线提示,PR阴性患者的PFS更短。结论:激素受体阴性影响子宫内膜样癌预后,PR阴性是子宫内膜样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它促进复发并大大缩短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PFS。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人类组织激肽释放酶10(KLK10)在不同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KLK10在12例正常子宫内膜、19例子宫内膜增生症、34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KLK10与ER、P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KLK10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增生症组织、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91.7 %(11/12)、78.9 %(15/19)、38.2 %(13/34),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LK10在Ⅰ、Ⅱ、Ⅲ期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4.3 %(9/14)、30.0 %(3/10)、10.0 %(1/1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KLK10在高、中、低分化的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6.7 %(8/12)、33.3 %(4/12)、10.0 %(1/1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4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KLK10表达阳性率为38.2 %,ER、PR表达阳性率为67.6 %、55.9 %,KLK10与ER、PR表达均呈正相关(χ2=0.448,P<0.01)。结论 KLK10表达缺失或下调可能促进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和发展。KLK10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表达降低,ER、PR的表达也降低,呈正相关。KLK10阳性者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状态与子宫内膜癌患者无瘤生存率的关系。方法:共纳入358例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选取患者切除标本,对组织中ER和PR表达的强度和细胞比例进行免疫组化半定量评价,探究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48.2个月(2~60个月),5年内有82例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复发。ER/PR的表达,无论是强度评分、比例评分还是总评分,都可以很好的预测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ER/PR状态总评分是患者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ER较PR更为显著。对于生存时间,ER高/PR高组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最长,其次是ER高/PR低组、ER低/PR高组,最低的为ER低/PR低组。结论:在Ⅱ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ER/PR的低表达是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可以有效对患者的预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 p2 7kipl、雌激素受体 (ER)与孕激素受体 (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6 6例子宫内膜癌、2 9例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病变和 31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2 7kipl蛋白及其癌组织中ER和PR的表达。结果 在癌组织中p2 7kipl的表达率为 5 3.0 % ,明显低于非典型增生病变的 75 .8%和正常子宫内膜的 87.1% ,并与其分级有关 ;ER和PR的表达与p2 7kipl相似。结论 p2 7kipl与此癌的发展和恶性程度有关 ,这对其治疗和预后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耐药基因及雌孕激素受体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忠美  王文娜 《浙江肿瘤》1996,2(4):223-224
本文用免疫组化法对15例乳腺癌做了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170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以及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检测。浸润性导管癌14例,粘液腺癌1例。检测结果雌孕激素受体共同表达率为66.7%(10/15),P170过度表达为66.7(10/15),GSTπ过度表达为55.3%(8/15)。ER、PR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即分化好的乳腺癌标记率较高,提示预后较好。结果表明多数乳腺癌  相似文献   

9.
雌、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癌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对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 ,探讨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收集我科经手术治疗的新鲜活体组织标本 ,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子宫内膜癌 30例。采用较新的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的表达水平。结果 ER和PR的阳性率一致 ,均为 6 6 6 7% :组织学分级高分化腺癌 (Ⅰ级 )的阳性率为 4 0 % ,明显高于中、低分化者 (Ⅱ、Ⅲ级 ) ;临床分期早期 (Ⅰ期 )的阳性率为 4 3 33% ,明显高于中、晚期 (Ⅱ、Ⅲ期 )患者 (P <0 0 1)。在同一标本不同部位的癌灶、癌旁和正常组织中ER和PR的阳性率显示癌灶组织明显低于癌旁和正常组织(P <0 0 5 )。结论 ER和PR的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和临床分期有一定的关系 ,高分化癌的ER和PR表达水平高 ,低分化癌的ER和PR含量低 ;临床分期早期患者的ER和PR含量高 ,中、晚期患者的ER和PR含量低。笔者认为 :ER和PR的检测对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化趋势、分级及临床分期和内分泌治疗与对预后的监测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乳腺肿瘤雌、孕激素受体表达与细胞增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乳腺肿瘤雌、孕激素受体表达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ABC法)对经病理确诊255例恶性和660例良性乳腺肿瘤进行了ER、PR、c-erbB-2、p53基因蛋白表达和Ki-67抗原检测。结果:良、恶性乳腺肿瘤间,ER、PR阳性率均有极显著差异。良性肿瘤组中,ER+PR+组和ER-PR-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53表达率在ER、PR阴、阳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c-erbB-2表达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癌组织雌、孕激素受体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葡聚糖-活性炭吸附法(DCC法)对68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ER、PR测定,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其中30例进行ER、PR检测。结果:DCC法检测ER、PR的阳性率分别为79·4%和77·9%,免疫组化法均为86·7%。两种测定方法比较,ER与PR的总符合率分别为82·4%和85·7%。免疫组化法可在DCC法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组织来源。ER、PR水平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组织类型中腺癌(包括乳头状腺癌)与腺棘癌的ER、PR水平高于其他癌。ER水平与肥胖呈正相关。结论:ER、PR水平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均反映了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ER、PR的测定对估计预后和临床选择激素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ER/PE受体表达及预后关系的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石蜡切片免疫组化PAP法,回顾性观察了61例直肠中分化管状腺癌组织ER、PR表达情况。ER(+)/PR(+)为42.6%;ER(-)/PR(-)为57.4%。ER/PR的存在表明该癌组织具有了依赖性激素的特性。ER(+)/PR(+)者的中位生存期为4.5年,一、三、五年生存率为88.5%、53.9%、38.5%,均高于ER(-)/PR(-)者的生存率。 ER(-)/PR(-)者的中位生存期为2.4年,一、三、五年生存率为65.7%、42.8%、28.6%。表达阳性与阴性两者的生存期有明显差异(P<0.01)。检测ER/PR受体亦可做为判定预后的指标之一。本实验证实ER、PR表达与年龄、性别以及LNM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p53、ER和P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子宫内膜癌组织进行检测,结合临床病理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p53、ER和PR在56例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44.6 %,66.1 %和64.3 %。p53的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癌的不同临床分期和组织学分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ER、PR在子宫内膜癌的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级密切相关,在组织分化好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组织分化差的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p53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ER、PR的缺失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对分析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和指导临床内分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涎腺肿瘤中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酶联亲合组化法在石蜡切片上对44例涎腺肿瘤组织中的ER和PgR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多形性腺瘤ER(+)率为33.33%,PgR(+)率为8.33%;涎腺癌ER(+)率为68.75%,PgR(+)率为53.33%,这些肿瘤尤其是涎腺癌可能是激素依赖性。阳性颗粒在多形性腺瘤多出现在细胞核中,在涎腺癌多出现在细胞浆内。另外,在粘液表皮样癌中ER和PgR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呈正相关,并且粘液样细胞对ER和PgR均不表达,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表达与否和表达强度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应用亲和酶标组化标记法和免疫组化ABC法,测定106例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DAKO—M1水平。其阳性率分别为83%、81.1%和80.2%。在88例ER阴性乳腺癌中,PR阳性76例,而18例ER阴性乳腺癌中,PR阳性10例。79.2%乳腺癌ER和PR表达一致(p<0.05)。在98例ER和/或PR阳性乳腺癌中,84例DAKO—M1阳性;而8例ER和PR阴性乳腺癌中,7例DAKO—M1阴性。85.7%乳腺癌ER和/或PR和DAKO—M1表达一致(P<0.05)。ER、PR和DAKO—M1阳性率均随组织学分级增高而减低,其在癌组织学分级表达中均有显著意义(p<0.01—0.001)。结果提示,乳腺癌ER、PR和DAKO—M1水平,均可作为对乳腺癌患者治疗方案决策、判断其分化程度和预测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P73、ER、PR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test the expression of mutant p73, p53, ER and PR proteins in the esophageal normal mucosa, hyperplasia, dysplasia and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research the clinically path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 correlation, for the early diagnosis, prognostic measure and therapy in clinic. Methods: With Immunohistochemistry, it was examined to show these tumor markers' expression in different epithelial lesions of 40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14 dysplasias, 14 hyperplasias and 14 normal mucosas. Results: The expression of p73 was 55%, 21%, 0% and 0% in the esophageal carcinoma, dysplasia, hyperplasia and normal mucosa, respectively.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xpression of p73 (P〈0.001)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esophageal normal mucosia, hyperplasia, dysplasia and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with Fisher's exact test. Difference in expression of p73 (P〈0.05)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dysplasia with X^2 test. The expression of p73 showed non-correlation with the patient's age, sex, tumor's grade, lymph-node metastasis and invasive depth (P〉0.05); Similarly, the expression of mutant p53 was 67.5%, 35.7%, 7% and 0%, respectively; In like manner, the expression of ER was 55%, 21.4%, 14.2% and 0%,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of PR was 57.5%,14.28%, 0% and 0%, respectively.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expression of PR (P〈0.001) was observed with Fisher's exact test. Difference in expression of PR (P〈0.05)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dysplasia with x2 test. The expression of PR (P〈0.05) was correlated with lymph-node metastasis, and showed non-correlation with the patient's age, sex, tumor's grade, and invasive depth (P〉0.05). Moreover, over-expression of mutant p53 and p73 show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ER and PR protein's positive expression (P〈0.05). Conclusion: P73 protein may become a new tumor's marker to diagnose esophageal squarnous celt carcinoma. Because the expression of p73 protein was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ER and PR, they could be simultaneously examined to help to early diagnose, prognosticate and cure esophageal carcinoma.  相似文献   

17.
VEGF、bFGF和ER在子宫内膜癌的表达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6例子宫内膜癌和19例正常子宫内膜的石蜡切片VEGF、ER和bFGF的表达。结果子宫内膜癌VEGF的阳性表达率为80.3%,其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0.4021,P<0.01);ER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负相关(r=-0.2455,P<0.05);VEGF与bF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2939,P<0.05)。ER阴性表达比ER阳性表达的患者预后差(P<0.05)。ER表达与VEGF和bFGF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VEGF是子宫内膜癌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ER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有关,但与bFGF和VEGF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26例子宫内膜癌(Ⅰ型114例,Ⅱ型12例)和50例癌旁组织中STAT3、ER、PR的表达。结果:STAT3、ER、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癌旁子宫内膜组织(P〈0.05);在子宫内膜癌中STAT3阳性表达率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ER、PR阳性表达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型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T3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和浸润的新靶点。ER、PR水平的高低对于评估预后和临床选择内分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