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通过室内毒力及田间防效试验,测定和评价了阿维菌素3%微乳剂对小菜蛾幼虫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阿维菌素3%微乳剂在15,30mga.i./L的用量下,药后7d,对小菜蛾幼虫的防效为97.99%,大田内防效为93.88%,明显好于对照药剂高效氯氰菊酯4.5%乳油的70.77%和67.86%防效,且持效性显著。微乳剂是一种安全、环保的水基化剂型。因此,阿维菌素3%微乳剂可作为防治小菜蛾的有效药剂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2.
对短稳杆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及其与化学农药混配进行了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试验。结果表明:短稳杆菌悬浮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优于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短稳杆菌悬浮剂与10%氟苯虫酰胺悬浮剂、22%氰氟虫腙悬浮剂、150 g/L茚虫威悬浮剂的混配剂以及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与10%氟苯虫酰胺悬浮剂、22%氰氟虫腙悬浮剂的混配剂较好,可作为备选药剂。  相似文献   

3.
雷琼 《农业工程》2022,12(8):131-134
为明确20%氯虫苯甲酰胺SC、15%茚虫威SC、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4%甲维·氟铃脲ME、10%甲维·甲虫肼SC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共6种药剂对陕西省关中地区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在陕西省乾县玉米地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的防治效果最好,施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0天防效分别为82.66%、87.09%和94.95%;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和15%茚虫威SC的防治效果次之;4%甲维·氟铃脲ME、10%甲维·甲虫肼SC防治草地贪夜蛾速效性较好,迟效性较差;2.5%高效氯氟氰菊酯ME防治效果最差。生产实践中预防草地贪夜蛾,建议使用20%氯虫苯甲酰胺SC、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C或15%茚虫威SC。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更多适于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对22%氰氟虫腙悬浮剂、15%茚虫威悬浮剂等9种农药进行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2%氰氟虫腙悬浮剂、30%虱脲·毒死蜱乳油、60 g/L乙基多杀霉素的防效好,且持效期长,25%甲维·茚虫威水分散粒剂、20%甲维·吡丙醚悬浮剂防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5.
开发指南     
开发指南复配农药开发前景广阔目前,国内外除草剂在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的同时,正向混配方向发展。农药混配使用有4大优点:第一,杀虫剂与杀菌剂或除草剂混用,可在防治害虫的同时,兼治病害或防治杂草。第二,农药混配使用后,可能产生增效作用,提高药剂对...  相似文献   

6.
对质量分数为0.5%的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甲维盐对大鼠经口LD50雌雄均大于5000mg/kg,经皮LD50雌雄皆大于2000mg/kg。大白兔皮肤刺激积分指数为0,大白兔眼睛加药不冲洗刺激积分指数为0,豚鼠皮肤致敏百分率为0,按"农药毒性分级标准"评价,对皮肤无刺激性,属弱致敏物,加药不冲洗对眼睛无刺激性,经口、经皮属低毒农药。试验结果表明,甲维盐对人畜低毒。环境毒性研究结果表明,甲维盐对斑马鱼LC5(096h)为27.01mg/L,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规定的鱼毒分级标准,评价为"低毒级";对鹌鹑以有效成分计,LD50〉2000.0mg/kg.bw,根据鸟毒性分级标准,评价为"低毒级";对蜜蜂LD5(048h)为1.96μg/蜂,根据蜜蜂毒性分级标准,评价为"中毒级";对桑蚕LC50为1.80mg/L,根据蚕毒分级标准,评价为"高毒级"。试验结果表明,甲维盐对鱼、鸟低毒,对蚕毒性较高。  相似文献   

7.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苗期上的重要病害,各水稻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此病是一种种传病害,但也可以借助风力传播。水稻恶苗病目前防治主要是靠种子包衣和浸种来防治。利用杀菌剂混配增效提高药效、降低用药成本、扩大防治对象及延缓病原菌抗药性发生,是目前杀菌抗病的有效途径。2006年测定了多菌灵与福美双混配对水稻恶苗病的增效作用,为进一步提高防治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氢氧化钠为土壤全氟测定熔融试剂,设置了氢氧化钠状态、试样与熔剂比例、称样量、熔融温度、熔融时间等熔融条件的单因子试验,按选择的熔融条件,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利用GBW07418、GBW07420标准样品进行方法检验。试验表明,采用氢氧化钠熔融—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土壤全氟含量时,熔融剂氢氧化钠形态、试样与熔融剂比例、称样量、熔融温度、熔融时间对土壤全氟测定值均会产生影响。采用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熔融剂、称样量0.5000g、试样与熔融剂比例1:8、熔融温度600℃、熔融时间30min的熔融条件,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可达到检验要求。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引黄滴灌条件下黄河水与微咸水混配对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物质表面特征的影响,选择黄河水(YR)、微咸水(SW)以及黄河水和微咸水1∶1混配水(MW)3种水源,针对灌水器流道内易形成堵塞物质的位点,进行堵塞物质形成过程的模拟培养,借助三维白光干涉形貌仪观测并分析灌水器内部堵塞物质的表面形貌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水与微咸水混配后堵塞物质表面凸起少,较为平坦;堵塞物质的厚度、表面均方根偏差、表面展开面积比率显著降低。其中,系统运行结束时(800h),混配水条件下堵塞物质的平均厚度为4.39μm,分别比黄河水、微咸水条件下低65.32%、32.51%,这充分说明黄河水和微咸水混配后可有效缓解灌水器堵塞。  相似文献   

10.
刘丽虹  鲁森 《南方农机》2022,(9):74-76,89
病虫害防治是农业生产管理的重要工作,也是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草地贪夜蛾传入我国时间较短,但是对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产生较为明显的危害,并广泛分布在全国多个地区.当前,农技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在草地贪夜蛾防治方面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为防治工作提供了精准依据.笔者在分析草地贪夜蛾特点及危害基础上,以甲维盐复配剂为主...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四氯虫酰胺等6种药剂在大发生年份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进行本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在大发生年份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有明显下降趋势,持效期缩短。药后14d10%四氯虫酰胺SC 600 m L/hm~2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 150 m L/hm~2对稻纵卷叶螟的杀虫效果为80.85%和74.94%,10%甲维盐·甲氧虫酰肼SC 225 m L/hm~2、26%茚虫威·甲氧虫酰肼SC 150m L/hm~2的杀虫防效在61%~66%,25%甲维·茚虫威WDG 150 g/hm~2、10%阿维·甲虫肼SC 900m L/hm~2的防效仅有51%~53%。建议:在水稻田稻纵卷叶螟外部虫源持续迁入、虫卵量大、发生期长、田间世代重叠严重的情况下,在卵孵高峰施用四氯虫酰胺或氯虫苯甲酰胺1次,在药后10 d左右再施用茚虫威或甲氧虫酰肼等单剂或复配剂,对多峰次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飞防助剂类型与杀虫剂的混配方式对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的影响,本研究以杀虫剂(10%甲维?茚虫威SC、5%氯虫苯甲酰胺SC和0.8%鱼藤酮SC)、飞防助剂(有机硅助剂、矿物油助剂和卵磷脂助剂)、施药液量(21、24和27 L/hm2)为因素设计了3因素3水平的L9(34)正交试验,通过方差分析(ANOVA)方法对各因素的显著性水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下,施药后第14天,杀虫剂对水稻二化螟防治效果有显著性影响(P<0.05),飞防助剂对水稻二化螟防效有极显著影响(P<0.01);在设定的施药液量范围内(21~27 L/hm2),施药液量对水稻二化螟防效无显著性影响。混配方式7(0.8%鱼藤酮SC、有机硅助剂和27 L/hm2施药液量)具有较好的速效性与持效性,施药后第14天的防效达81.45%;混配方式4(5%氯虫苯甲酰胺SC、有机硅助剂和24 L/hm2施药液量)持效性显著,施药后第14天的防效为79.30%。本研究成果可为防治水稻二化螟的药液混配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氢氧化钠为土壤全氟测定熔融试剂,设置了氢氧化钠状态、试样与熔剂比例、称样量、熔融温度、熔融时间等熔融条件的单因子试验,按选择的熔融条件,采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利用GBW07418、GBW07420标准样品进行方法检验.试验表明,采用氢氧化钠熔融-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土壤全氟含量时,熔融剂氢氧化钠形态、试样与熔融剂比例、称样量、熔融温度、熔融时间对土壤全氟测定值均会产生影响.采用氢氧化钠溶液作为熔融剂、称样量0.5000g、试样与熔融剂比例1:8、熔融温度600℃、熔融时间30min的熔融条件,检测方法的精密度、准确度可达到检验要求.  相似文献   

14.
射流混药装置二维和三维流场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射流混药装置的设计方法和试验方法,从数值模拟和试验研究两方面对射流混药内部流场进行了对比分析.建立了射流混药装置的三维模型,且将射流混药装置侧向农药入口等效为环向入口建立了其二维轴对称模型,分别确定了二维轴对称流场和三维流场的数值模拟方案,采用CFD软件Fluent对其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并比较了二维轴对称模型与三维模型完成计算的CPU时间,结果表明二维轴对称模型比三维模型的计算效率高64%.搭建了混药试验台,测量了射流混药装置流动性能参数.试验研究的测量结果与数值模拟方案的计算结果对比确证表明:二维轴对称模型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最大偏差和平均偏差分别为7.41%和4.14%;三维模型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最大偏差和平均偏差分别为5.13%和3.41%,这表明确定的射流混药装置二维轴对称模型和三维模型的数值模拟方案均可用于工程计算.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龟裂碱土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土壤水盐迁移的影响及其变化特征,对宁夏银北前进农场龟裂碱土试验区0.8、1.0、1.2、1.5、1.8和2.0 m共6种地下水埋深下的土壤含盐量、含水率、地下水矿化度进行了原位监测,结果表明:土壤全盐与地下水埋深呈指数关系,土壤全盐与地下水矿化度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土层0~100 cm土壤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土壤全盐和碱化度变化为0.8 m>1.0 m>1.5 m>1.8 m>2.0 m;1.5 m地下水埋深是土壤水盐变化的转折点,地下水埋深0.8~1.2 m下各土层的全盐和含水率均较高。地下水埋深1.5~1.8 m土壤水盐变化较小。地下水埋深0.8、1.0和1.2 m的田块油葵出苗率、成活率、株高、茎粗、盘径和产量显著低于地下水埋深1.5、1.8和2.0 m的田块油葵。油葵适宜在地下水埋深1.5~2.0 m生长,地下水埋深1.5、1.8和2.0 m的土壤含水率、全盐和碱化度以及油葵出苗率、成活率、株高、茎粗、盘径和产量之间无显著差异。结果为龟裂碱土改良水盐调控提供依据,以及对干旱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农业灌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期咸水灌溉对小麦光合特性与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于2013—2015年研究了不同咸水利用方式(CK,淡水;T1,咸水与淡水混配为1.8 g/L的混合水灌溉;T2,3.6 g/L咸水与淡水交替灌溉;T3,3.6 g/L咸水灌溉;T4,无灌溉)对冬小麦光合特征及土壤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T3和T4处理的株高、叶面积指数、叶面积持续期、叶绿素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表观光量子效率(φ)、暗呼吸速率(Rd)和产量较淡水处理显著下降,且连续灌溉3.6 g/L的咸水导致土壤发生积盐,不宜连续灌溉。T1和T2处理与CK的株高、光合特性无显著差异,土壤盐分虽有一定积累,但未影响作物的生长。可见,T1(咸淡混溉)和T2(咸淡水交替灌溉)处理的咸水利用方式对冬小麦生长无负调控效应。从土壤生态环境及小麦产量的影响角度考虑,混灌和轮灌既能保证作物产量较淡水灌溉不减产,土壤未发生次生盐渍化,同时节约淡水资源。  相似文献   

17.
车刚  王洪超  万霖  王鑫  唐浩  张成旭 《农业机械学报》2022,53(2):386-392,411
为解决水稻干燥过程中热源波动大、变温工艺要求快速调整温度的需求,设计了一种配合负压干燥机变温控制的同轴侧入式壳形变温干燥混配装置。以气流旋转驱动壳体内叶片导向配风为径向混合方式,采用机电联动式齿盘精量调节阀门开度,实现高效气流均匀混合。为提高变温控制精度以及混配温度的稳定性,应用神经元网络预测与回归试验设计方法分析混配阀门开度与热风温度、风机频率及系统温度差值的关系,建立了变温混配装置的混合控制模型。利用大涡模拟的原理,借助Fluent软件对变温干燥混配装置进行混合温度场模拟,得到了最佳混配效果的距离为26.85 cm,模拟结果与红外线热像验证图吻合良好。试验研究表明:变温控制满程时间为0.75 s,最大变温温差的均值为0.96℃,控制合格率达84%以上。出机水稻含水率在合理范围内,干燥后水稻品质较优,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滴灌和施肥对南疆枣园土壤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水肥处理的土壤电导率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适宜灌溉定额和施肥配比能够达到抑盐脱盐的效果。施肥的单因子效应高于灌溉定额的单因子效应。而氮肥的施用比例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作用显著,当施肥配比中氮钾肥的施用比例达到7∶3时,土壤显著积盐。W4F4处理脱盐率较高,节水控盐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淡水资源匮乏地区微咸水与再生水的安全合理利用,通过盆栽试验,设4种不同比例再生水与微咸水(5 g/L)混灌处理,即再生水灌溉(T1)、微咸水-再生水1:2灌溉(T2)、微咸水-再生水1:1灌溉(T3)、微咸水灌溉(T4),并以清水灌溉为对照,研究了作物生长生理特性对微咸水与再生水混灌的响应.结果表明,较T1相比,混灌显著降低地上部生物量,对SOD活性具有一定提升作用,尤以T2最为显著,但对地下部生物量和其他生理指标无显著影响.随着灌溉水中微咸水比重的升高,丙二醛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综合考虑各因素,可考虑再生水替代清水与微咸水配合使用,微咸水-再生水混灌比例以1:2为宜.  相似文献   

20.
推广     
1柠檬酸胆碱盐柠檬酸胆碱盐(胆碱含量35%),是一种高效的营养增补剂及祛脂剂,对人体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同时具有防治老年痴呆症的功效。它能促进脂肪的代谢,防止脂肪在肝脏中的积累。作为维生素类产品,广泛地应用于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