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放射介入、姑息手术以及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3种方法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1994年3月~2005年10月,我院对103例无法切除的胰腺癌分别行放射介入(经肝穿刺置管内引流组,15例),胆肠、胃肠吻合术(姑息手术组,60例)及姑息手术同时行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28例)。结果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术前的疼痛的21例术后疼痛部分缓解率及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4.3%(3/21)及76.2%(16/21),显著高于其他2组(2χ=6.305,P=0.012;2χ=4.525,P=0.033)。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的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显著长于姑息手术组(7个月)及经肝穿刺置管内引流组(2个月)(P=0.0005)。结论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晚期胰腺癌可行经肝穿刺置管内引流治疗,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在延长生存期的同时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放射介入、姑息手术以及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3种方法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1994年3月-2005年10月,我院对103例无法切除的胰腺癌分别行放射介入(经肝穿刺置管内引流组,15例),胆肠、胃肠吻合术(姑息手术组,60例)及姑息手术同时行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28例)。结果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术前的疼痛的21例术后疼痛部分缓解率及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4.3%(3/21)及76.2%(16/21),显著高于其他2组(x^2=6.305,P=0.012;x^2=4.525,P=0.033)。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组的中位生存时间(8个月)显著长于姑息手术组(7个月)及经肝穿刺置管内引流组(2个月)(P=0.0005)。结论对于不能耐受手术的晚期胰腺癌可行经肝穿刺置管内引流治疗,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在延长生存期的同时可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姑息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治疗无法切除的晚期胰腺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无法手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98例,其中支持治疗53例(Ⅰ组);姑息手术(胆肠吻合术和或胃空肠吻合术)24例(Ⅱ组);姑息手术联合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21例(Ⅲ组)。结果Ⅲ组患者疗后疼痛部分缓解率及完全缓解率分别为84.21%(16/19)及15.79%(3/19),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01);Ⅲ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8.6个月,长于Ⅱ组患者的5.7个月及Ⅰ组患者的4.5个月(P0.05)。结论对不可切除的晚期胰腺癌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生存期(部分病例还可长期生存),且能缓解疼痛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125Ⅰ粒子联合5-氟尿嘧啶(5-FU)缓释化疗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选择晚期胰腺癌患者42例,术中同时植入放射性125Ⅰ粒子和5-FU缓释化疗粒子,有梗阻症状者,加行姑息性捷径手术.结果:患者有关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有效率100%;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有效率88.1%.结论:5-FU缓释化疗粒子联合125Ⅰ粒子植入对晚期胰腺癌是-种简单、安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贲门癌根治术中组织间插置125Ⅰ粒子治疗贲门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118例贲门癌病人施行根治性手术,其中根治性手术加125Ⅰ粒子插置组(A组)57例,单纯根治性手术组(B组)61例.对两组病人的3、5年生存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根治性手术加125Ⅰ粒子插置组3、5年生存率分别为59.6%、49.1%,明显高于单纯根治性手术组的41.0%、3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2、P<0.05,X2=3.939、P<0.05).根治性手术加125Ⅰ粒子插置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分别为8.8%、1.8%,单纯根治性手术组分别为6.6%、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11、P>0.05,X2=0.333、P>0.05).结论 贲门癌根治术中组织间插置125Ⅰ粒子治疗贲门癌可明显提高远期疗效,与单纯根治性手术相比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是一种安全提高有效治疗效果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胰腺癌诊治指南对胰腺癌姑息治疗给予了明确指导,对于局部进展期及晚期胰腺癌的姑息治疗,解决梗阻性黄疸的首选方案是内镜下胆管支架治疗,解决消化道梗阻的最佳方案是手术干预治疗,而控制疼痛的首选治疗方案是药物治疗。对于生存期6个月的病人,不建议行手术治疗,而对于在术中探查中发现肿瘤不能切除时,建议行胆肠吻合与胃肠吻合的双旁路手术及125I粒子植入或腹腔神经阻滞。胰腺癌的姑息治疗需要多学科综合治疗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展,胰腺癌的姑息治疗将会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姑息性手术结合术中~(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和术后吉西他滨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对晚期无法切除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胰腺外科中心2001年至2004年间83例接受治疗的晚期无法切除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3例患者中行姑息手术29例(A组),姑息手术 吉西他滨化疗42例(B组),姑息手术 ~(125)I粒子植入 吉西他滨组12例(C组)。A、B和C组客观有效率,第3月时分别为0.00%(0/27)、24.4%(10/41)和33.3%(4/12),第6月时分别为0.0%(0/16)、21.6%(8/37)和33.3%(4/12)。各组临床受益率,第3月时分别为14.8%(4/27)、41.5%(17/41)和50.0%(6/12),第6月时分别为6.3%(1/16)、21.6%(8/37)和50.0%(6/12)。A、B和C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2、8.3和8.6月,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9%(2/29)、21.4%(9/42)和25.0%(3/12),A、B、C组间逐渐增高,B、C组与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无法切除胰腺癌患者,姑息性手术结合术后吉西他滨化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1年生存率。而~(125)I粒子组织间放射结合术后化疗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腹部外科》2012,25(2)
目的 分析胰腺癌的临床特点,总结胰腺癌的诊治经验.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33例胰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诊断106例(79.7%),MRI或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诊断53例(39.8%);癌抗原(CA) 19-9阳性107例(80.5%),CA125阳性70例(52.6%),癌胚抗原(CEA)阳性65例(48.9%).本组行手术治疗99例,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6例,胰体尾切除术12例,125Ⅰ粒子植入+姑息手术34例,其它7例;行保守治疗34例.手术病人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年,中位生存期分别为:手术切除肿瘤的胰头癌病人为31个月,手术切除肿瘤的胰体尾癌病人为18个月,125Ⅰ粒子植入+姑息手术的病人为13个月,保守治疗的病人为5个月.结论 胰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综合运用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应根据不同的病理类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重组人p53腺病毒(rAd-p53)注射液瘤内注射联合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对肝细胞癌(HCC)残余灶的治疗效果.方法 38例经过TACE及物理消融治疗后HCC患者,共发现肝癌残余灶69个.对17例30个病灶进行rAd p53瘤内注射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联合治疗组);对21例39个病灶进行单纯125Ⅰ粒子植入术(单纯125Ⅰ粒子植入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肿瘤大小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2和6个月,两组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Ad-p53瘤内注射联合125Ⅰ粒子植入对HCC残余灶的短期治疗效果优于单纯125 Ⅰ粒子植入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联合肝叶及肝门部血管切除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手术治疗的74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74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手术根治性切除33例(44.6%),其中26例联合部分肝切除及血管切除重建;行姑息性切除19例(25.7%);行内引流或外引流术22例(29.7%).结果 联合肝叶及肝门部血管切除的根治性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7个月,姑息性手术组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引流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9个月;根治性切除术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9%、64%、49%;姑息性手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6%、25%、19%;引流手术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23%、15%、0.结论 根治性切除组的生存率较姑息性手术及引流手术组明显提高,合并肝叶、肝门血管切除可提高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根治率和生存率;联合肝叶切除有利于肝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中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胸段中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前瞻性队列研究,入组时间为2000年1月至2004年8月.298例Ⅱ~Ⅲ期胸段ESCC患者随机分为术中联合125Ⅰ粒子植入组(A组,150例)及单纯手术组(B组,148例).A组术中直视下植入125Ⅰ粒子,术后通过CT和胸部X线片行粒子验证和质量评估.所有患者根据术中情况行食管癌根治术、姑息减瘤术或食管胃转流术.临床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CT监测肿瘤影像学和局部复发情况,按WHO相关肿瘤评定标准评价患者近期疗效,随访术后1、3、5和7年生存率.结果 随访截至2008年8月31日,中位随访42个月(95%CI:37~55个月).A组术后粒子验证无移位、脱落,质量评估满意.A组及B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14.9%、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有效率78.8%,与B组30.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及B组的3、5和7年生存率分别为64.0%比52.0%、42.7%比34.5%、25.1%比1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联合125Ⅰ粒子植入治疗中晚期ESCC是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经皮穿刺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Ⅳ期胰腺癌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超声引导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植入为首要治疗手段的37例Ⅳ期胰腺癌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全组37例术后生存期(7.49±4.08)个月,范围为3~17个月;术前30例出现上腹和(或)背部疼痛,术后27例疼痛不同程度缓解;20例术前发现腹水,18例术后腹水减少或消失。结论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可有效提高Ⅳ期胰腺癌患者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肿瘤切除手术与姑息减压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和生存时间,以利于更好的适应证选择.[方法]对2002年11月~2010年11月38例行肿瘤切除手术和45例行姑息切除减压手术的脊柱转移瘤患者临床评估并进行随访,平均随访17个月(3 ~91个月).采用VAS评分、ECOG评分、Frankel分级对疼痛、功能状况和脊髓功能进行评价.使用Kaplan-Meier法评估生存率.[结果]切除组中位手术时间360 min,姑息组240 min (P<0.000 1).切除组中位出血量3 500 ml,姑息组中位出血量1 200ml (P<0.000 1).切除手术和姑息减压手术的VAS评分和ECOG评分在术后1个月均显著降低,两组间疼痛缓解和功能状况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除组术前有脊髓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后85% Frankel分级得到改善,姑息组为83%.术后切除组18%神经功能再次恶化,中位时间13个月.姑息组31%神经功能再次恶化,中位时间6个月.切除手术组8例发生并发症(21.1%),姑息组9例(20%).切除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2个月,姑息组为9个月(P =0.001).[结论]肿瘤姑息切除减压手术出血少,时间短,风险小,适用于有严重不稳定疼痛、硬膜或神经根压迫的一般情况较差、预期生存期3~6个月的患者,是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对于预期生存期>6个月的患者,尽可能切除肿瘤,达到中长期的局部控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125I粒子联合5-氟尿嘧啶(5-Fu)缓释化疗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选择晚期胰腺癌患者42例,术中同时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和5-FU缓释化疗粒子,有梗阻症状者,加行姑息性捷径手术。结果:患者有关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有效率100%;肿瘤体积有不同程度缩小,有效率88.1%。结论:5-FU缓释化疗粒子联合125I粒子植入对晚期胰腺癌是一种简单、安全、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89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按治疗方式分为3组:根治性切除组(n=23),姑息性切除组(n=44),外引流手术组(n=22).对3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生存率、生存质量进行比较.结果 根治组术后并发症高于引流组(P<0.05),其与姑息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围手术期死亡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2、3年生存率比较根治组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1),生存质量比较根治组显著性高于姑息组及引流组(P<0.01),姑息组生存质量又显著性高于引流组(P<0.01).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能提高远期生存率,同时能明显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对不能根治切除的病人,应争取行姑息性切除,亦可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CT导引^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皮肝穿刺胆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胰头癌的的临床价值.方法:CT导引下^125I粒子植入联合经皮肝穿刺胆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胰头癌21例,年龄39~76岁,中位年龄(59±14)岁,病灶平均直径5.2(2.2~8.3)cm.均有黄疸,均失去手术指征.经皮肝穿刺胆管内支架置入后2周左右,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125I粒子植入胰腺瘤灶内,采用(2.2~3.3)×10^7GB9活度的125I例粒子相隔1.0~1.5 cm平面播植.结果:黄疸明显消退18例,不明显3例,血清总胆红素由术前的(409.56±11 2.38)μ mol/L降为2周的(106.45±87.32)μ mol/L.腹痛13例中,5例疼痛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无效,平均4~9 d疼痛缓解.^125I粒子植入后2个月CT复查,CR5例,PR9例,NC5例,PD2例,总有效率(CR+PR)66.7%.4例死于局部PD,2例死于远处转移,全组中位生存时间11个月.疗后2个月4粒粒子(3例)迁徙至肝脏内,白细胞轻度下降1例,未见胰瘘、胰腺炎、肠出血、腹腔内脓肿等严重并发证.结论:CT导引下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胆管内支架置入治疗中晚期胰头癌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有效的姑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期间收治且行手术治疗的36例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治疗方式分为根治性手术组(15例)、准根治性手术组(17例)及姑息性手术组(4例),分析各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根治性手术组与准根治性手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40、P=0.221、P=0.602)。根治性手术组无一例患者出现术后复发。准根治性手术组患者1例出现肝门部残余病灶增大,其余患者肝内、肝外病灶稳定。姑息性手术组患者2例出现后腹膜病灶增大,1例出现穿刺引流脓肿周围病灶增大。结论针对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结合多学科诊疗模式,遵循损伤控制外科原则,可以使中晚期肝泡型包虫病患者最大化从手术治疗中获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于IV期胆囊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34例IV期胆囊癌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其中采用姑息切除术44例(姑息手术组)、采用胆囊癌根治术或扩大根治术治疗56例(根治性手术组)、胆道内外引流术治疗34例(引流组),比较3组患者的远期预后情况。结果:对于IVa期胆囊癌患者,3组的术后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根治性手术组的术后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姑息手术组和引流组(17.2%vs.0.0%vs.0.0%,均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明显长于姑息手术组(14个月)和引流组(12个月)(χ~2=12.094;14.876,均P0.05)。对于IVb期胆囊癌患者,3组术后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治性手术组术后的中位生存时间14个月,明显长于姑息手术组(9个月)和引流组(9个月)(χ~2=8.741,χ~2=8.839,均P0.05)。结论:IV期胆囊癌患者早期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手术切除联合术中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食管癌的疗效和副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9年9月61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盐城市第五人民医院32例,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29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术中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或联合放疗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61例患者分为两组,125I粒子植入组:31例[男21例,女10例;年龄(59.5±1.5)岁],采用手术切除+术中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60.1±1.6)岁],术后3~4周采用体外放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比较生存率、复发率和转移率. 结果 术后1个月、3个月和5个月,两组患者外周血WBC、PLT和免疫球蛋白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年.术后6个月125I粒子植入组患者行胸部X线片检查示:均未发现粒子移位.125I粒子植入组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3年58.3% vs.42.8%,P<0.05;5年36.8% vs.26.6%,P< 0.05),复发率(3年0%vs.6.7%,P< 0.05;5年3.2% vs.13.3%,P< 0.05)和转移率(3年12.9%vs.20.0%,P<0.05;5年16.1% vs.33.3%,P< 0.05)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 手术切除结合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食管癌,方法简单、使用安全、副作用小,可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细菌性肝脓肿的放射介入和双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放射介入和双介入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分析51例细菌性肝脓肿病人(其中12例行放射介入或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 结果: 介入组12例病人无1例需中转手术引流,均痊愈出院;对照组39例中,有2例因脓肿导管引流不畅需行手术引流,39例中死亡3例,均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为7.7%(3/39),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病人的退热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介入组脓肿消退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放射介入治疗联合经皮肝脓肿穿刺引流,即双介入治疗细菌性肝脓肿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