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四川籍18岁以上正常牙(牙合)汉族人120例(男女各半)按Wylie等的方法测量硬组织经线 ArN距、ArS距、Sptm距、SANS距、SN距、Spg距、上颌长、下颌体长、 S⊥距、ST距、NA距、NB距、Npg距、NGn距、NMe距、下颌综合长、N⊥距、 NT距、全面高、面中1/3高、面下1/3高、面中1/3/全面高及面下1/3/全面高等24项,男性的均值分别为85.41、19.01、18.12、67.78、66. 33、61.37、49.62、79.14、72.72、68.64、1.24、-6 .83、-6.96、-7.99、-10.54、108.86、6.39、2.31、 118.17、53.92、64.25、53.61mm以及0.46与0.54,女性的均值分别为79.25、17.13、17.54、65.47、63.11、58.86、4 7.96、75.21、68.32、64.57、0.95、-6.92、-6.24、 -7.44、-10.18、105.13、5.21、1.40、112.48、51. 58、60.90、8.14mm以及0.46与0.54;按Burstone等的方法测量软组织经线面高、面上部高、面下部高、唇颏高、全上唇高、全下唇高、上红唇高、下红唇高、唇间隙、Stol距、鼻高、鼻长、鼻深、SnEp距、LsEp距、LiEp距、B′H线距、LsS线距、LiS线距、额厚、鼻根厚、鼻底厚、上唇凹厚、下唇凹厚、颏厚、颏下厚与颏顶厚等31项,男性的均值分别为132.93、69.54、63.40 、41.64、22.75、16.27、7.05、11.02、0.19、1.98、 55.96、48.31、15.81、-9.93、-1.60、-0.46、-3.9 1、1.89、-6.55、1.49、-3.28、5.70、6.21、6.71、5 .84、15.16、13.45、13.12、12.87、7.13与9.35,女性的均值分别为126.76、67.25、59.52、37.90、21.62、15. 40、6.78、10.68、0.22、1.97、52.01、44.22、14.1 0、-9.87、-1.78、-0.50、-2.48、1.16、-6.17、1.2 6、-2.40、4.41、5.49、6.26、5.38、14.88、12.74、 13.01、12.72、6.88与8.91.性差、地区差异及人种差异同本研究第一部分角度测量.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乌鲁木齐市一所高校217名在校维吾尔族青年学生进行了面部垂直距离的测量。面中1/3距与正中位He位、休息位面下1/3距完全相等者占5.5%,面中1/3距大于休息位面下1/3距占73.7%,面中1/3距小于正中He位面下4/3距占73.7%,面中1/3距小于正中He位面下1/3而小于休息位面下1/3距占3.2%。并对面中1/3距与正中He位、休息位面下13距作了相关和回归关系分析,由此推导出男、女各两个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3.
用 DNA提取试剂盒抽提 338例受试者外周血 DNA,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等位基因特异性 PCR技术获得 Beta- AR3种亚型基因的 5个位点的 SNP基因型。用聚类分析技术获得了 338例受试者的 Beta- AR3种亚型基因的 5个位点的 SNP基因型组合的自然分布特征 ,共发现了 6 7种组合类型。SNP基因型组合的自然分布的前 5位有 :(1) B1- AR S/ S4 9 B1- AR R/ R389 B2 - AR R/ G16 B2 - AR Q/ E2 7 B3- AR W/W6 4有 4 0人 ,出现概率为 11.83%。 (2 ) B1- AR S/ S4 9 B1- AR R/ R389 B2 - AR R/ G16 B2 - AR Q/ Q2 7 B3- ARW/ W6 4有 33人 ,出现概率为 9.76 %。 (3) B1- AR S/ S4 9 B1- AR R/ G389 B2 - AR R/ G16 B2 - AR Q/ Q2 7 B3-AR W/ W6 4有 19人 ,出现概率为 5 .6 2 %。 (4) B1- AR S/ S4 9 B1- AR R/ G389 B2 - AR R/ G16 B2 - AR Q/ E2 7 B3- AR W/ W6 4有 16人 ,出现概率为 4 .74 %。 (5 ) B1- AR S/ G4 9 B1- AR R/ R389 B2 - AR R/ G16 B2 - AR Q/E2 7 B3- AR W/ W6 4有 13人 ,出现概率为 3.85 %。总样本与女、男亚组间及女、男亚组间的 SNP的组合分布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观察不同浓度的褪黑激素 (Melatonin ,MLT)对原代培养的大鼠垂体催乳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用 80~10 0g体重的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 ,皮下埋置雌二醇诱致垂体催乳素瘤 (prolactinoma)形成后 ,取出瘤体 ,经消化、过滤、离心 ,用SFFD培养基重悬细胞 ,得细胞悬液 ,浓度为 0 75× 10 6/mL ,转入 2 4孔培养板中并加入相应剂量的MLT使其终浓度 (mol/L)分别为 10 -5、10 -7、10 -9、10 -11和 10 -13 ,另设空白对照组 ,于 37℃、5 %CO2 条件下培养 1h ,再在每孔中加入 2 μCi [3H] TdR继续孵育 2 4h后测counts/min值。结果显示 ,在对照组和各剂量 (mol/L)MLT用药组 10 -5,10 -7,10 -9,10 -11和 10 -13 的 [3H]-TdR掺入率分别为 2 0 38 75± 186 84,142 1 75±6 4 49,12 38 2 5± 6 1 72 ,92 4 0 0± 6 4 44 ,10 33 2 5± 12 7 2 2和 110 3 2 5± 15 1 5 3counts/min。表明 10 -5~10 -13mol/L的MLT能有效抑制 [3H] TdR在原代培养的垂体催乳素瘤细胞中的掺入 ,P <0 0 0 1。其中 ,以 10 -9mol/L的MLT的抑制作用最强 ,达 5 4 6 8%。提示在培养条件下 ,10 -5~ 10 -13 mol/LMLT能有效地抑制E2 诱导的垂体催乳素瘤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 β地中海贫血 (简称 β地贫 )杂合子基因突变类型和 Gγ珠蛋白基因启动子 - 15 8位点 (Gγ- 15 8)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胎儿血红蛋白 (fetal hemoglobin,Hb F)水平的关系。方法 抗碱 -比色法测定 Hb F水平 ;PCR-寡核苷酸斑点杂交法检测β地贫基因型 ;限制性内切酶 Xmn 消化经 PCR扩增的Gγ基因启动子 DNA片段 ,分析Gγ- 15 8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  6 3例受检的轻型β地贫中 15例 Hb F≥ 2 % (2 .0 6 %~ 10 .4 4 % )。共检出 6种β地贫基因突变 ,分别是 :CD4 1/42 (- TTCT)、CD17(A→T)、nt- 2 8(A→ G)、CD71/72 ( A)、IVS- II- 6 5 4 (C→ T)、IVS- I- 1(G→ T)。 CD4 1/42、CD17、CD71/72、IVS- II-6 5 4的杂合子在 15例 Hb F升高组和 4 8例 Hb F正常组各自所占比例相同。 6 3例个体中有 10例为Gγ-15 8(C→T)突变的杂合子 ,总检出率为 15 .9% ;其中 15例高 Hb F个体中检出 8例 (检出率 5 3.33% ) ,HbF正常的 4 8例检出 2例 (检出率 4 .17% ) ,两组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 (P<0 .0 0 1)。结论  β地贫基因突变CD4 1/42、CD17、CD71/72、IVS- II- 6 5 4与 β地贫杂合子的 Hb F水平无关 ;而 Gγ- 15 8(C→ T)突变与广西地区 β地贫杂合子 Hb F升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下腰椎椎管容积螺旋CT与铸型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一种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评价的定量测量方法。方法 :福尔马林浸泡尸体标本 2 0例 ,先后采用螺旋CT扫描及灌铸法测量L3 /4 、L4/5、L5/S1节段椎管容积。SCT扫描范围自L3 上缘至S2上缘 ,利用O2图像工作站将原始扫描图像进行 3D重建 ,分别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 ,并与灌铸法直接测量椎管容积进行比较。结果 :L3 /4 、L4/5、L5/S1椎管容积 ,3D法分别为 :(6.7± 2 .0 )、(8.2± 2 .4)、(13 .4± 3 .2 )cm3 ;铸型法分别为 :(7.2± 2 .2 )、(8.4± 2 .5 )、(14 .1± 3 .4)cm3 ,经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种测量方法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1)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方法 ,重建下腰椎椎管骨性容积简便、易行、可靠性好 ,可为临床椎管诊断提供定量指标 ;(2 )相比较而言 ,容积评估更能反映椎管真实变化 ;(3 )以上、下椎弓根中点及内缘所围成的区域作为椎管的容积评估标准 ,人为操作误差明显减少 ,且与椎间盘、神经根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腓骨不同部位切除对胫距关节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腓骨截取的最佳部位,为临床科学合理的应用腓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10具172 ̄176cm成人男性防腐尸体,制作20例成人小腿—足踝标本,分别测量、分析腓骨完整时和在腓骨下1/6、下1/4、下1/3、1/2点处分别向近侧切除10cm长腓骨情况下对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及应力分布的改变。结果:腓骨完整时,胫距关节接触总面积为(311.4±19.8)mm2,在腓骨下1/6点处向近侧切除10cm长腓骨后,胫距关节接触面积明显减小,为(259.9±23.1)mm2,平均应力值增高;在腓骨1/2点处向近侧切除同样长腓骨后,胫距关节接触面积变化不明显,为(306.4±20.3)mm2,平均应力无显著变化。结论:腓骨最佳截取部位在腓骨1/2点处的近侧段。  相似文献   

8.
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特征和进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序列的变异分析,揭示毒株NS基因特征与进化.方法检测广东地区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时检索全球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序列,采用DNAStar5.0软件对检索的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对变异毒株进行进化速度分析.结果根据对NS1基因和NS2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分成两个系列1997~1998年人禽流感毒株为一个系列(G1),2003~2006年毒株为另一个系列(G2);其中,2003~2006年毒株NS1基因和NS2基因中,2004~2006年越南、泰国毒株为第1亚组(G2a),2005~2006年印尼毒株为第2亚组(G2b),2006年中国大陆毒株和2003年香港毒株为第3亚组(G2c)、2006年中西亚、北非毒株为第4亚组(G2d).NS1基因74个氨基酸位点置换,占32.2%(74/230);其中,中国大陆2006年2株毒株(ZJ-16-06、GD-01-06)的NS1基因有3个位点有改变A086T、F201Y和P215L.NS2基因共有31个氨基酸发生置换,置换率为25.6%(31/121);中国大陆2006年2株毒株(ZJ-16-06、GD-01-06)的NS1基因有3个位点有改变,包括E/K036G、S044T和L058F.NS1基因Ks值为10.1×10-6~33.4×10-6Nt/d,Ka值为11.6×10-6~17.6×10Nt/d;显示NS1基因受到机体免疫压力较大,检验发现基因进化存在明显选择性压力存在,而GD-01-06的NS1基因受到选择性压力较小;与NS1基因比较,NS2基因的同义突变和错义突变速度均降低,但尤以错义突变速度降低明显(Ks值为15.5×10-6~25.5×10~Nt/d,Ka值为7.39×10-6~10.1×10-6Nt/d).2003~2006年毒株NS1基因丢失第80~84位氨基酸序列(TLASV),引起氨基酸结构改变;而糖基化位点未改变.结论目前NS1基因和NS2基因进化分成两组;NS1基因除自发置换进化较快外,受到明显机体免疫机制压力,第80~84位氨基酸TIASV丢失可能对致病性发生影响.2006年中国大陆毒株NS1基因和NS2基因均有3个氨基酸与其它毒株有别,显示中国大陆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正在向另一方向进化.人禽流感H5N1毒株NS基因在自然界变异非常频繁,不断变异将影响H5N1毒株在人-人传播能力和引发大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中部癌的早期诊断、淋巴结转移特点和清扫范围、胃切除术式与胃中部癌疗效上的关系 .方法 分析了 15 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作前后 10年的历史对比 ,用生命表法统计生存率 .结果 胃切除 12 2例 ,切除率 77.6 % ,其中根治性切除 99例 (6 3.1% ) ,姑息性切除 2 3例 (14 .6 % ) ,其余行转流、造瘘或者单纯手术探查等共 35例 (2 2 .3% ) .无 1例手术死亡 ,术后并发症率 3.14 % .总体淋巴结转移率 :第Ⅰ站淋巴结转移率 (N1) 4 0 .9% ,第Ⅱ站淋巴结转移率 (N2 ) 36 .0 % ,第Ⅲ站淋巴结转移率 (N3) 2 0 .3% .所有病例 1年生存率 5 2 .81% ,3年生存率 4 0 .18% ,5年生存率 32 .3% .本组胃中部癌Ⅰ、Ⅱ、Ⅲ、Ⅳ期五年生存率分别为 10 0 %、4 6 .7%、2 9.2 %、7.4 % .前 10年Ⅰ、Ⅱ、Ⅲ、Ⅳ期胃中部癌的比例分别为 1.6 % (1/ 6 4 )、12 .5 % (8/ 6 4 )、2 8.1% (18/ 6 4 )、5 8.3% (37/ 6 4 ) ;后 10年分别为 6 .5 % (6 / 93)、2 0 .4 % (19/ 93)、39.8% (37/ 93)、33.3% (31/ 93) .总的 5年生存率前 10年为 2 3.3% ,后 10年为 4 3.5 % .结论 早期诊断是提高胃中部癌疗效的关键 ;胃切除术式并没有影响到患者的生存率 (p >0 .0 5 ) ,必须结合胃中部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来选择胃切除术式和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IL 6基因 -5 72C/G多态性对健康人群外周血血小板数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测定我院门诊体检的 2 0 3例健康人群的IL 6基因 -5 72C/G多态性 ,分析其与外周血血小板数量的关系。结果 :-5 72C/G多态性与人群中外周血血小板数量相关 ,G等位基因携带者血小板数量明显高于CC基因型者 ( 188.2 3± 5 2 .5 6× 10 9·L- 1 vs 181.3 0± 5 0 .10× 10 9·L- 1 ,P <0 .0 5 ) ,而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血压、血糖、胆固醇、甘油三脂、白细胞数量及分类等一般临床和生化特征均无差别 (P均 >0 .0 5 )。结论 :IL 6基因 -5 72C/G多态性可以影响健康人群外周血血小板数量水平 ,G等位基因携带者血小板水平较高 ,这在血栓性疾病的一级预防中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functional groups of oseltamivir as neuraminidase inhibitor against 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1N1.Interactions of three of the best ligands were evaluated in the hydrated state using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at two different temperatures.The docking result showed that AD3BF2 D ligand(N-[(1S,6R)-5-amino-5-{[(2R,3S,4S)-3,4-dihydroxy-4-(hydroxymethyl) tetrahydrofuran-2-yl]oxy}-4-formylcyclohex-3-en-1-yl]acetamide-3-(1-ethylpropoxy)-1-cyclohexene-1-carboxylate) had better binding energy values than standard oseltamivir.AD3BF2 D had several interactions,including hydrogen bonds,with the residues in the catalytic site of neuraminidase as identifi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D3BF2 D ligand can be used as a good candidate for neuraminidase inhibitor to cope with influenza A virus subtype H1N1.  相似文献   

12.
国人胸骨的形态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提供胸骨测量与观察的地方性资料 ,为临床胸骨穿刺术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采用 10 1例内蒙古通辽地区出土的成年人干燥胸骨标本 ,70例经过福尔马林固定的胸部湿标本 ,使用游标卡尽测量 ,肉眼观察。结果 胸骨长(137 0 3± 2 0 2 0 )mm ,胸骨柄长 (48 17± 6 0 4 )mm ,柄最大宽 (5 3 96± 7 2 5 )mm ,柄最小宽 (2 9 5 6± 5 35 )mm ,柄厚 (12 5 7±1 4 6 )mm ,柄前皮质厚 (1 2 3± 0 14 )mm ,柄后皮质厚 (1 2 0± 0 12 )mm ,体长 (87 5 9± 2 3 6 2 )mm ,体最大宽 (31 6 7± 6 5 7)mm ,体厚 (13 6 9± 6 2 8)mm ,体前皮质厚 (1 2 8± 0 15 )mm ,体后皮质厚 (1 2 3± 0 13)mm ,胸骨体前软组织厚 (2 0 4± 0 4 6 )mm。胸骨长宽指数 2 3 1,胸骨体长宽指数 36 1,胸骨体柄长指数 5 5 0 ,胸骨宽厚指数 4 2 5 ,胸骨长柄长指数 35 2。胸骨柄体分离 79例占 78 2 % ,带有胸骨体裂孔 7例占 6 9% ,带有骨性剑突 10例 ,占 9 8%。结论 本组胸骨长与柄长、体长之间有高度相关性(P <0 0 1)。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测腕管内容物并描述其相互间关系,为临床手外科学和显微外科学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游标卡尺对22具本成人尸体(男16具,女6具),44侧标本成人尸体标本腕管内容物测量,腕管解剖学观察、腕管内容物、腕横韧带的厚度测量等。结果腕管为纤维性骨管,略呈扁圆柱形,男性:狭窄部内外径(25.0±2.6)mm,前后径(10.2±1.1)mm;女性:狭窄部内外径(17.0±2.5)mm,前后(10.4±1.5)mm。腕横韧带男性:长(25.5±4.7)mm,宽(22.1±2.2)mm,厚2.3mm,下界距腕远纹(28.4±2.6)mm;女性:长(22.7±3.3)mm,宽(20.1±2.5)mm,厚3.1mm,下界距腕远纹(27.5±2.1)mm。腕管的断面,男性第1断面:(189.7±17.5)mm2,第2断面:(182.1±13.7)mm2,第3断面:(223.4±29.8)mm2;女性第1断面:(172.4±15.2)mm2,第2断面:(153.1±17.3)mm2,第3断面:(178.1±11.6)mm2。结论男性腕管宽短,女性腕管狭长,腕横韧带上半部薄,下半部厚,坚韧而缺乏弹性,女性腕管比男性狭窄,可能是好发疾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新化合物 1 羟基 1 对胺基苯基甲磷酸单频哪基醇酯 (P4 )的单克隆抗体 (mAb)。方法 :以P4为半抗原 ,与血蓝蛋白 (LPH)化学偶联制备人工抗原 (P4 LPH) ,并以其免疫BALB/c小鼠 ,制备抗P4的mAb。用竞争抑制酶免疫分析法 ,测定mAb对梭曼等 7种配体的结合活性 ,结果以mAb与P4 BSA的结合被抑制 5 0 %时的配体浓度 (IC50 ) ,表示mAb的交叉反应性。结果 :建立了 9株对P4 BSA阳性反应的mAb ,它们分属 3种Ig亚类 ;6株 (2B2、3A10、3D5、4F1、6C9和 6H4 )为IgG1,1株 (3B9)为IgG2b ,2株 (1B3和 6H5 )为IgM。 9株mAb中 ,8株具有与半抗原P4的结合的特异性。4株 (1B3、2B2、3D5和 4F1)具有梭曼结合活性 ,其IC50 值分别为 10 -3 、10 -3 、10 -5和 10 -6mol/L ;1株 (4F1)具有与对氧磷结合的特异性 ,其IC50 值为 10 -5mol/L。 4株腹水的mAb鼠滴度高 ,分别达 10 -6(1B3和 2B2 )和 10 -8(3D5和 4F1)。结论 :用新的半抗原P4成功地制得抗梭曼和抗对氧磷的mAb ,可用于梭曼抗体酶、梭曼的免疫抗毒和免疫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下腰椎椎板、关节突的影像学测量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影像学基础.方法:测量30例腰痛患者的腰椎X线正位片及下腰椎椎板、关节突CT平扫片,获得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椎板厚度、椎板外斜角及柞板下倾角的相关数据.结果:下腰椎椎板、关节突钉道长度(cm):L3/4男性为(4.63±0.75),女性为(4.40±0.63),L4/5男性为(5.12±0.45),女性为(5.03±0.39),L5/S1男性为(5.47±0.65),女性为(5.35±0.57),钉道长度自L3/4至L5/S1逐渐增大,且测鼍数据男性较女性长,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厚度(mm):L3男性为(5.4±0.8),女性为(5.2±0.73),L4男性为(6.7±1.4),女性为(6.4±1.5),L5男性为(6.4±1.4),女性为(6.2±1.45),椎板厚度L4较L3厚,L5较L4薄,男性较女性厚,有统计学意义.椎板外斜角(°):L3/4男性为(46±5.1),女性为(45±4.8),L4/5男性为(43±3.8),女性为(44±4.1),L5/S1男性为(36±3.5),女性为(35±3.0),椎板外斜角自L3/4至L5/S1逐渐减小,男性与女性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椎板下倾角(°):L3/4男性为(49±3.6),女性为(48±3.0),L4/5男性为(47±3.1),女性为(48±2.2),L5/S1男性为(51±2.5),女性为(50±1.8),椎板下倾角L4/5较L3/4小,L5/S1较L4/5大,男、女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测量患者影像学资料可获得个体化的下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应用的相关数据.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应用腰椎椎板、关节突螺钉瞄准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测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特征,为骶髂关节半脱位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影像解剖学数据。 方法 对56例无骶髂关节病变的受检者的骶髂关节CT影像进行观测:(1)不同性别同一位置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2)不同水平面上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3)同一水平面上同侧前、中、后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4)同一水平面上左右两侧骶髂关节间隙的差异。 结果 (1)骶2第1水平面(S2-1)和骶2第2水平面(S2-2)左后区骶髂关节间隙不同性别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骶1第1水平面至骶3第2水平面(S1-1~S3-2)6个水平面上,同侧骶髂关节前、中、后关节间隙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右前区中,S1-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分别大于S1-2、S2-1、S2-2和S3-2(P<0.05);(4)左中区中,S2-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分别大于S1-1、S1-2、S2-2和S3-2(P<0.05);(5)右中区中,S2-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分别大于S3-1和S3-2(P<0.05), 且S2-2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大于S3-2(P<0.05);(6)左后区中,S2-1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大于S3-2(P<0.05);(7)右后区中,S2-2水平骶髂关节间隙大于S3-2(P<0.05)。 结论 本研究为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宽度提供了影像解剖学参考标准。成年人正常骶髂关节间隙在水平面和冠状面上存在一定的影像解剖学差异。  相似文献   

17.
根据本室已获得的白纹伊蚊CYP6N亚家族新成员CYP6N3全长cDNA的5′-末端核苷酸序列,设计2个反向特异引物(GSP1和GSP2),利用4种限制性内切酶Dra Ⅰ、EcoR Ⅴ、Pvu Ⅱ和Stu Ⅰ分别消化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株高分子量基因组DNA,消化产物与适配子连接产生4种消化的DNA库,并分别以此为模板,进行基因步移.用特异引物GSP1与适配子引物AP1进行第1步PCR扩增,然后再以第1步PCR产物为模板、用内部特异引物GSP2与内部适配子引物AP2进行第2次PCR扩增.将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及测序.结果显示分别以Dra Ⅰ、EcoR Ⅴ、Pvu Ⅱ和Stu Ⅰ消化的DNA库为模板而获得4个长短不一的DNA序列806bp、2 190bp、3 076bp和2 206bp,它们均包括有CYP6N3全长cDNA5′-非翻译区序列及氨基端开头10个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在其ATG上游序列中均存在有若干个典型的TATA盒、Barbie盒和/或CCAAT盒、抗氧化剂反应元件或外源化合物反应元件.表明本实验已成功地获得了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株CYP6N3基因4个上游启动子区序列,并分析、讨论了它们在蚊虫中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样性及其参与杀虫剂抗性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t-PA单克隆抗体建立ELISA法检测t-PA含量以及研究t-PA功能和结构的关系.方法:运用杂交瘤技术研制5株t-PA单克隆抗体,进行较系统的免疫特性的鉴定.结果:5株单抗特异性高,与u-PA、PLG、Fg、Fb、BSA均无交叉反应;亲和力强,1H4>3C10>5H10>4E6>4C6;腹水效价5×10-6~1×10-7;免疫球蛋白亚类为IgG1和IgG2a;5株抗体中,3C10和1H4可明显抑制t-PA活性,而5H10、4E6、4C6则对t-PA活性无明显影响.结论:为进一步应用这些单抗作为研究手段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下腰椎骶椎相关结构的解剖特点 ,为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的研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 39具中国成人腰骶椎骨标本进行形态学测量及分析。结果 :L3 至L5椎板峡部宽分别为 14 .2 7± 1.6 2mm、16 .6 7± 2 .34mm和 2 0 .5 6± 2 .2 1mm ,下关节突最外侧缘至后正中矢状面距离分别为 16 .72± 2 .31mm、19.88± 2 .82mm和 2 4 .17± 2 .79mm。L3 ~L4、L4~L5和L5~S145°斜径分别为 39.74± 3.2 8mm、39.35± 3.11mm和 36 .36± 2 .76mm ,30°斜径分别为 36 .2 4± 2 .88mm、35 .6 4± 2 .87mm和 32 .5 4± 2 .2 4mm。结论 :解剖测量表明 30°斜径适合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置入 ,单枚斜向椎间融合器比后路双枚椎间融合器可保留较多的关节突关节和椎板 ,减少术后对脊柱稳定性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椎弓根螺钉入点定位及双侧入点间距的应用测量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提供椎弓根螺钉入点定位法及双入点间距的解剖学资料.方法观测螺钉入点并测量双入点间距.结果①螺钉入点分4组,第1组,C2为横突下缘水平线与中外1/4垂线交点处;第2组C3~L1,除C5外均在横突中上水平线与关节突中垂线及中外1/4垂线限定的四边形内.第3组L2~L4在横突中水平线与外缘垂线交点处;第4组L5在横突中水平线与乳突外缘垂线交点处,距关节突外缘垂线(4.8±0.7)mm.②双入点间距L5最大,C5次之而T5~T7最小.结论C3~L3入点多集中在横突中上水平线与关节突中外垂线限定的四边形内,其中C3~C4、C6~L1均在横突中上水平线与关节突中垂线及中外1/4垂线限定的四边形内;双入点间距变化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