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增殖放流的回顾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近海渔场海蜇放流经过1988-1993年、2004年在海洋岛渔场和2002年在辽东湾各渔场的增殖试验与2005-2006年的生产性增殖放流,探索了放流海域选择、放流时间和放流规格,跟踪监测技术,回捕效果检验等相关技术。笔者就海蜇增殖放流情况作系统回顾,并对其大规模发展做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汉的可行性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蜇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习性出发,对莱州湾的温度、盐度、饵料生物、海蜇苗种来源、回捕率以及增殖洲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莱州湾放流增殖海蜇是可行的,并对放流数量、规格、地点、方法和时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流的可行性及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海蜇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习性出发,对莱州湾的温度、盐度、饵料生物、海蜇苗种来源、回捕率以及增殖放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莱州湾放流增殖海蜇是可行的,并对放流数量、规格、地点、方法和时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辽宁近海海蜇增殖放流经过几年的试验,探索了放流海域选择,放流时间和放流规格,跟踪监测技术,回捕效果检验等相关技术。本文就其工作情况作了系统回顾,并对其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乳山海域是海蜇主要分布区之一。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捕捞,资源大幅度衰退。,自2007年,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计划项目开始在乳山海域进行海蜇的增殖放流,海蜇资源有所回升,年产量恢复到0.18万~0.45万t。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乳山海域开展海蜇增殖放流以来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一套海蜇增殖放流技术要点,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对浙南近岸水域停止海蜇放流后的海蜇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永顺  黄鸣夏 《海洋渔业》1998,20(3):125-127
<正>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黄海北部近岸水域,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山东莱州湾近岸水域都进行了数年的海蜇放流增殖研究,放流当年的回捕效果明显。但未见到有出现自然繁殖群的报道。本文对1992~1994年在浙南近岸水域进行海蜇放流增殖后于1995~1997年连续三年出现的自然繁殖群的调查结果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7.
为恢复海蜇资源,山东省于1991年在渤海莱州湾首次进行海蜇人工放流增殖试验研究,并于1994年将其列为生产性增殖品种在莱州湾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工放流,回捕率在1.12%~3.32%之间,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进一步扩大海蜇增殖规模和数量,我们于2003~2004年在山东黄海南部的塔岛湾进行了海蜇生产性增殖试验。  相似文献   

8.
1992-1994年,每年4-5月浙江苍南县近岸水域进行海蜇苗放流增殖,放汉回捕率为0.57-2.33%,停止放流后的1995-1997年在浙南近岸水域共捕到海蜇124.2万只,,放流结果表明,海蜇放流回捕率是高的,并且出现了自然繁殖群。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已大规模开展海蜇生产性放流增殖和池塘人工养殖工作,并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然而不论放流增殖还是池塘养殖都存在放苗量多,回捕率低的问题。据统计放流的回捕率低于1%,而池塘养殖回捕率也不高,据介绍最高的只有25%~30%,低的仅有2%~3%,平均不足10%。海蛰的敌害极少  相似文献   

10.
《水产养殖》2009,(7):18-18
近日,在日照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组织指导下,日照市水产研究所成功举行了“日照市首次海蜇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将1000余万只优质健康的海蜇苗放流在石臼湾海域。这是日照市历史上首次进行人工海蜇增殖放流活动。至此,日照市人工增殖放流水产品种已增加至11个。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和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在以幼蜇伞径大小异来区分放流幼蜇与自然幼蜇的方法是可行的基础上,用二年来调查回捕结果,验证了莱州年生产数量中,放流海蜇数量所占百分比基本与回捕结果一致,为了使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留有余地,综合分析认为: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的回捕率估计为0.5-1是妥当的,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12.
从海蜇的生物学特点和生态习性出发,对山东沿海的水温、盐度、饵料生物、海蜇增殖放流的苗种来源、回捕率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放流数量、规格、地点、方法和时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10-2015年在靖海湾与五垒岛湾进行的海蜇(Phopilema esculentum)放流前本底调查和放流后跟踪调查结果,对比分析靖海湾与五垒岛湾海蜇苗种的放流密度及成活率。结果表明,靖海湾与五垒岛湾海蜇自然群体资源量均较低,放流群体贡献率非常大。2010-2015年靖海湾海蜇苗种放流密度为(26.92~30.96)×10~4尾·km~(-2),平均为29.45×10~4尾·km~(-2),五垒岛湾海蜇苗种放流密度为(23.05~25.14)×10~4尾·km~(-2),平均为23.97×10~4尾·km~(-2),对比结果表明靖海湾年放流密度均高于五垒岛湾。近6年,靖海湾海蜇苗种成活率分别为0.25%~0.83%,平均为0.51%,五垒岛湾苗种成活率分别为0.31%~0.96%,平均为0.67%,五垒岛湾放流苗种成活率略高于靖海湾。通过靖海湾与五垒岛湾海蜇放流效果对比分析,海蜇苗种成活率与自然群体资源量、海蜇放流密度及海蜇苗种规格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本研究可为山东半岛南部海蜇资源的修复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在胶州湾进行海蜇的增殖放流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海蜇的回捕率达到2%,投入产出比为1:6.8,放流投资利润率520%,对渔业资源的恢复及渔业经济的增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对海蜇的生活史、人工育苗和放流增殖进行过不少研究,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配套技术,为今后进行海蜇生产性放流增殖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通过对莱州湾等多年的人工育苗、人工放流、回捕效果等方面研究,结合海蜇的生态习性和山东沿海的海况条件等,认为在山东沿海适亢内湾进行海蜇放流,扩大放流规模,增加放流数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海蜇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科,海蜇属,在海洋中营浮游生活,分布区水深一般在3-20m。由于长期过度捕捞,海蜇资源大幅衰退。2007年以来,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计划项目开始在乳山海域进行海蜇的增殖放流,海蜇资源有所回升,年产量恢复到1800~4500t。2011~2013年,  相似文献   

17.
《水产科学》2005,24(6):41-41
为贯彻落实省委1号文件精神,加快恢复和增加我省辽宁湾场海蜇资源,促进渔民增收,按照省领导的指示,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认真研究辽东湾海蜇人工增殖放流工作。厅领导带队到浙江、山东省考察学习,认真总结近年来我省试验性海蜇增殖放流的经验教训,并召开了由省内外专家参加的论证会,经过反复比较、充分论证,最终决定在辽东湾海域全面开展海蜇资源大规模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山东省开始在莱州湾增殖放流海蜇,2005年《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海蜇增殖放流规模不断扩大,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村稳定做出积极贡献。2012年,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水产分团与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共同组成调研组,  相似文献   

19.
一种验证海蜇增殖放流回捕率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洋  毕远溥 《水产科学》2006,25(3):150-151
自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取得“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生活史”研究成果以后,针对自然海域海蜇资源逐年减少的现状,又先后对“海蜇人工繁殖及繁殖机理”(1986~1987),“海蜇人工繁殖及增殖”(1985~1987),“黄海北部海蜇增殖”(1987~1993),“渤海海蜇增殖”(1991~1995)等专项课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但在诸多研究成果中,关于海蜇放流回捕率问题,至今尚未探讨出较为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水产科学》2007,26(8):439-439
为了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促进渔民增产增收,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组织渔业行政、生产和科研部门力量,继续在辽东湾渔场开展大规模海蜇增殖放流工作。6月15—25日,在辽东湾沿岸5个放流入海点,2.8亿头海蜇幼体被放入大海,其中在大连瓦房店市海域放流3000.12万头,营口市海域放流7375.00万头,盘锦市海域放流6016.45万头,锦州市海域放流4450.54万头,葫芦岛市海域放流4228.71万头,超额完成了今年计划放流任务,辽东湾沿岸渔民将从海蜇增殖放流中获得更大受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