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内信息     
广西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自治区政府日前下发《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点要求抓紧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并对农民工劳动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健全权益保障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及加强和改进工作领导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和要求。  相似文献   

2.
《建筑》2008,(1):13-14
近年来,重庆市充分发挥本地建筑业就业容量大和培训能力强两大优势,大力开展农民工培训,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重庆市建筑业农民工培训工作呈现出六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3)
保定市西部山区农村由于受到自然资源条件限制,人均耕地较少,经济不发达,集中了保定市大部分贫困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外出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偏低,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行业选择集中,职位较低;择业渠道窄和招聘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问题。政府应加强对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大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促进相关职业院校对农村劳动力的对接、培训和帮扶。  相似文献   

4.
小城镇建设与再就业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就业是总就业的一部分,要搞好再就业,必须对总就业形势有一个正确、清醒的认识.总就业形势起码有以下几点是需要引起注意和重视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严重。目前全国4.5亿的农村劳动力中,估计约有1.7亿剩余劳动力,有关部门估计到达200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常年流动着的“农民工”有8000万人左右,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无疑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加剧了城市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二)新增劳动年龄人口。“九五”期间由于劳动…  相似文献   

5.
安阳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瓶颈和推进工作的短板,大胆尝试在汤阴县开展农村劳动力实名制管理工作,掌握了准确的农村劳动力基本信息数据和就业信息数据,夯实了基础,实现了由粗放式转变精细化管理,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5)
搞好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研究,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是当前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维护农村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总结了河北省景县乡村劳动力从业结构现状及特点,分析了制约乡村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河南是全国最大的劳务输出省份,每5个河南人中,就有1个是农民工。截至2011年上半年,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245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1360万人,省外转移1095万人。特别是周口、南阳、驻马店等粮食主产区外出务工人数占到全省外出务工人数的近70%。大量的劳动力外流,导致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而农村青年不懂、也不愿从事农业生产的问题日益突出,新农村建设出现了人才青黄不接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18)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基于对新形势下罗平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和主要问题的分析,提出抓牢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两个基础及重点把握就近就地转移、服务业和"创业创新"三个关键点的建议,以求对破解当前罗平农村劳动力转移困境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8,(5)
<正>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从农业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当地经济环境,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农民工就业环境等。因此,本文结合云南省陆良县的实际,分析如何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进入城市建筑行业的动因及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我国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和建筑业对农民工需求的现状,分析农民工进入城市建筑施工企业就业的动因及建筑业劳动力市场对民工就业的吸引效应.农民工进城就业有利于扩大全社会就业总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政府对农民工应采取引导、规范的政策,并不断完善建筑劳务制度,保证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3,(8):210-211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河南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于解决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农村劳动力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3)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扩大农民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从我区农民就业的发展趋势看,把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发展非农就业现实可行,效益突出,非农就业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从近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实践看,农民依靠自身力量向非农产业转移,缺乏渠道、信息、技能和经验,而给予农民必要的扶持,可以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稳定性。一、开拓就业空间,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去"  相似文献   

13.
陈中原 《建筑工人》2005,(12):54-54
据全国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会透露,建筑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目前全国4200万建筑用工中,农民工有3200多万人,占到八成左右。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全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计划》,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决定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阳光工程)。阳光工程是公共财政支持开展的非农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培训项目以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为重点,坚持跨地区流动和就地转移相结合,通过订单培训形式,面向社会招标,确定项目实施单位。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培训单位要保…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9)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就业,进而造成了低素质劳动力供给和高素质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因而促使农村劳动力提高就业能力,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逐渐成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在分析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对策。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20)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强科技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不仅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而且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性措施,各级农广校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找准位置,不断探索农民科技培训之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本文就如何强化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论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结合三亚某学院近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在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方面的一些策略,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越来越多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而农民工因条件的限制将未成年子女留在了农村,因此探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有利于农村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家庭和社会稳定及社会良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7,(17)
<正>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大部分农民工收入低,生活水平相对较差农民工相对与城市居民的收入较低,尽管在城市务工比在农村务农的收入高,但是横向比较城市居民的收入,农民工的收入较低。收入水平决定生活水平,由于收入较低,他们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除了生活的必需品消费外,用于其他消费的费用非常少;住宿条件也较差,多在工棚或多人  相似文献   

20.
王慧  吴晓 《城市规划》2020,(4):31-42
职业流动及其相伴的就业迁移是个体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或改变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时间、空间和社会多维互动的过程,从“时间-空间-社会”多维视角研究农民工的就业迁移有助于更系统性地探寻其城市生活轨迹和市民化进程。本文借鉴个体行为轨迹分析的相关研究,将农民工就业迁移的空间、时间和社会三要素相结合,构建了“时间-空间-社会”路径分析方法;并进一步以2015年南京市主城农民工问卷调查所获取的回溯数据为基础,分维度探讨了农民工的就业迁移轨迹。结果显示,南京市农民工就业迁移的社会流动过程具备若干生命历程特征和空间依赖特征。这一结论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市民化进程中的相关政策制定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