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组合电源配电系统的构成 组合电源配电系统包括交流配电、直流配电、系统防雷、配电系统数据采样及接口等。交流配电单元将交流电送入整流模块,整流模块采用并联工作方式,模块的直流输出经汇流排接入直流配电单元,直流配电单元包括两路后备电池输入和多路直流输出。 针对雷电及过电压的危害,中兴电源在系统上采取三级防雷措施。在组合电源系统柜的外部(即交流线由室外进入机房的入口处)安装有交流配电系统的第一级防雷,在组合电源的内部安装有交流配电系统的第二级防雷,第三级防雷安装在整流模块的内部。根据我国电网的实际情况,防雷器在系统中按TT方式连接。  相似文献   

2.
随着既有铁路提高列车速度,对铁路设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针对目前既有铁路广泛使用的工频轨道电源,提出一种利用高频开关电源技术研制的新型25Hz轨道电源进行替代。该电源采用正弦脉宽调制技术(SPWM)、功率因数校正技术(PFC)、全桥逆变技术和短路保护技术,将110V交流输出和220V交流输出整合在一个模块中。详细论述了该电源模块的组成和工作原理,解决了工程应用中的负载短路引起的模块输出中断、雷电保护及牵引电流干扰等关键问题,使模块的可靠性得到较大提高。模块内嵌入了监控单元,具有告警、通信、数据采集、控制等功能,使远程监控成为现实,减轻了工作量。该电源模块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智能化程度高,实际使用证明,该电源可以替代目前的工频电源。  相似文献   

3.
现有城轨车辆的辅助供电以工频交流系统为主,其输出的AC380V交流电为变频空调等设备供电,且空调电气控制未与辅助电源设备统一考虑、协同设计,造成系统电源重复变换,供电效率不高。文章在分析现有辅助供电技术和变频空调电气控制技术的基础上,采用近年逐步展开研究的中高频变流技术、变频空调综合电源与控制技术,提出一种采用直流架构的辅助供电系统及变频空调的综合电源与控制方案,首先详细阐述2种系统架构设计思路、综合电源装置的电气组成和控制方案,其次分析其在提高供电效率、减少部件数量、增强空调协同控制、提高乘车环境舒适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指出方案的技术难点,最后对所述方案的技术和功能提升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针对电力机车大功率负载控制电源柜的需求,提出了数字化开关电源模块并联均流技术,采取平均电流型的自动均流法,降低了模块的电应力和热应力,增强了系统的冗余性,解决了电源模块间均流的问题,保证电源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文章运用Matlab/Simulink模拟硬件电路,采用平均电流均流控制技术,搭建了四个电源模块并联输出的均流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5.
1系统概述 广州地铁1号线全长18.48 km,全线共有16个车站,1个车辆段;其供电系统的主供电源为交流110 kV/33 kV,牵引电压为直流1 500V.各牵引站由交流33 kV环网供电,降压变电所为动力、照明、信号等提供电源.电力监控系统将对下列各变电所的供电设备及接触网电动隔离开关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  相似文献   

6.
地铁变电所内的直流系统绝大多数是采用传统的充电机组充电,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以串联的方式构成,存在单个电池故障影响整体电池组运行、整组报废、检修维护不便等问题。研究提出将单只12 V蓄电池与匹配的AC/DC充电模块、DC/DC升压模块等器件组成"并联智能蓄电池组件",并通过多组件输出并联组成直流电源系统,形成满足实际需要的并联型智能直流系统方案。该方案已应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铁路技术高速发展,对信号电源系统输入配电侧防雷、监测、转换的整合需求日益提高。分析现有信号电源输入配电组件结构,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将现有输入配电箱、输入防雷箱、电网监测箱、电源屏的输入切换系统以及电源屏的监测系统整合到1个配电柜内的改进方案。改进方案能够解决现有结构存在的问题,改善信号电源的应用效果、提高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TDCS网络采用光纤接人技术,每一个网络节点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通道数量和时隙。每个车站都有1个通信站,每个通信站都由1组或2组通信设备、电源管理设备和应急电源组成。通信站通过光电转换模块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G.703协议),最后通过协议转换器或HDSL转换成数字信号,并连接到路由器(V.35协议)上。TDCS现场接人方式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在J.HJ-25型通用机车信号接线盒内,设置有直流110V变直流50V供电电路,如图1所示。在使用中发现此电路有2个缺陷:①输入110V电路中,只有1个熔断器,如果这个熔断器熔断,双套电源都无电压输出,使A、B主机不能工作;②A板电源输出只供主机A工作,B板电源输出只供  相似文献   

10.
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珠线一期工程北延伸线张华浜车站的电气设计,阐述明珠线一期工程北延伸线车站电气设计的特点。具体介绍了车站动力、照明用电负荷等级的划分及动力、照明电源的引接,配电干线电缆选择及敷设,车站照明,防雷接地,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1.
苏州轨道交通5 号线正线采用基于直流配电与控制的智能照明系统,用直流为LED 灯具供电。阐述采用直流供电的背景原因及应用方案,将高频开关可控整流电源模块作为直流电源,选用IT 接地系统。根据整流电源模块的输出特性,制定一种基于曼彻斯特编码规则的调光协议,通过直流低频载波通信方式进行指令传输,对灯具进行控制。提出一种以小容量整流电源模块为电源的配电系统短路故障保护方式。通过分析直流电对线缆绝 缘空间电荷的影响,表明低压直流配电选用常规交流线缆产品可满足线缆绝缘安全的要求。在地面站阳澄湖南站的屋顶设置一套小容量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将直流并网至车站直流照明微电网,实现多端口再生能源接入系统应用。苏州地铁5 号线已于2021 年6 月通车运行,目前直流照明系统运行平稳。  相似文献   

12.
对比接触网供电质量与铁路站点常用用电设备供电要求,借鉴国内外已有的从接触网取电的做法,提出一种新型接触网取电电源净化装置。装置采用直流环节作为中间环节,实现输入电压与输出电压的解耦,有效解决输入电压波动范围大和品质差的问题;采用一种带有输出电压有效值反馈控制及负载电流前馈控制的多闭环反馈控制器方案,使接触网电源净化装置具有自动的限流保护功能,可以提高电源驱动冲击负载的能力;负载电流前馈控制的引入,可使接触网电源净化装置对负载的变化有及时的调节能力,同时使动态响应特性大大提高。新型接触网取电电源净化装置在铁路站点进行实际测试证实,可在输入电压谐波较大、电源波动范围较大、电压波峰系数较高的条件下可靠运行,输出稳态和动态指标满足用电设备要求。新型接触网电源净化装置技术先进,具备在国内和国际上推广的实力和前景。  相似文献   

13.
廖宇  唐平 《铁道工程学报》2012,(7):67-70,92
研究目的:铁路站房有大量的旅客滞留,同时站房内设有供配电系统、建筑智能化以及客运服务、通信、信号等运输调度系统,为了保证人员、设备和运输生产的安全,必须做好站房的直击雷和雷击电磁脉冲防护,本文对站房的防雷接地进行系统研究,指出设计中的关键点。研究结论:通过分析得出:(1)铁路综合站房的雷电防护应采用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相结合的手段;(2)等电位联结是所有防雷措施中最为关键的一条;(3)综合接地1Ω的要求并不是每座建筑物都应满足。  相似文献   

14.
针对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二次回路防雷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在所用变压器、交直流电源回路、UPS电源回路、弱电回路等应采取分级防护方案以防过电压。  相似文献   

15.
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目前广泛采用的氧化锌避雷器性能不稳定、防雷效果较差,并且常常发生爆炸事故,对于氧化锌避雷器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研制新型高压真空间隙避雷器的解决方案,使之具备冲击残压低,耐受大电流冲击能力强、工频泄漏电流低,环境影响小,性能稳定,寿命长,免维护的优点,提高牵引供电系统过电压的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概述我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基础上,分析电力系统匹配、牵引供电系统与高速动车组耦合受流、牵引供电系统雷电防护3方面的技术现状和标准制定情况,并提出相应建议。指出我国应开展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思路,并借鉴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在标准制定中的工作方法制定我国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标准。  相似文献   

17.
蔡旭东 《电气化铁道》2005,(2):42-43,50
阐述了铁路通信信号供电的重要性及可靠性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可用性的新概念,给出了提高可用性的方法以及实现铁路信号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具体措施:对中小功率设备采用N 1 冗余模块结构UPS 和对中大功率设备采用多机冗余并联结构系统,并对改善我国铁路通信信号供电质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铁路信号防雷事关铁路的行车安全和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意义重大。但是,铁路信号防雷在投资控制方面还存在造价标准不够完善等问题,为此,有必要对信号机房建筑物防雷的信号机房建筑物室外防雷、信号机房屏蔽层防雷、信号机房建筑物综合地网、信号机房电源引入防雷和信号外线防雷等5部分定额的补充编制进行深入的探讨,使铁路信号防雷的投资控制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  相似文献   

19.
根据交流力矩电动机结构特性,分析供电系统的波动对交流力矩电动机输出性能产生的影响,阐述已使用电动车辆减速器的站场,注意做好供电系统配置和维护监控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