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后牙区颊侧皮质骨厚度的差异,为临床精准植入微种植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资料88例,分为青少年男性组、青少年女性组、成年男性组和成年女性组4组,各组病例数为22例,测量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恒磨牙间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距离牙槽嵴顶3、5、7mm水平的颊侧皮质骨厚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恒磨牙间距离牙槽嵴顶3、5、7mm水平的颊侧皮质骨厚度分别为(1.21±0.21)mm、(1.29±0.20)mm和(1.42±0.19)nun;下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距离牙槽嵴顶3、5、7mm水平的颊侧皮质骨厚度分别为(2.23±0.30)mm、(2.70±0.30)mm和(3.09±0.27)mm。青少年组与成年组之间在各水平的颊侧皮质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与女性之间在各水平的颊侧皮质骨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颌第二双尖牙和第一恒磨牙及下颌第一、第二磨牙间皮质骨厚度在青少年与成人之间或男女之间无明显差异;以上部位距离牙槽嵴顶3、5、7mm水平的颊侧皮质骨厚度均可满足微种植钉植入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远中移动上颌牙列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有效应用种植钉远中移动骨性Ⅱ类错牙合的上颌牙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口腔医院正畸科的骨性Ⅱ类错牙合成年女性患者24例。年龄21 ~ 26岁,平均(23.8 ± 1.2)岁。按种植钉的植入部位平均分为3组:A组,将种植钉植入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B组,将种植钉植入颧牙槽嵴区;C组,将种植钉植入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和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分析,观察各组上颌牙列远中移动的临床效果和特征。结果 各组患者种植钉施力4个月后较治疗前,上颌磨牙远中移动明显(均P < 0.05)。其中A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最为明显,上颌第一磨牙远中倾斜角度(MTD)为2.28° ± 0.14°;B组患者上颌切牙及上颌磨牙明显压低,上颌中切牙切缘到X轴的距离(U1-X)减小(1.0 ± 0.9)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最突点到X轴的距离(U6-X)减小(1.4 ± 0.7)mm;C组患者上颌牙列远中移动最为明显,上颌中切牙切缘到Y轴的距离(U1-Y)减小(2.0 ± 0.8)mm;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面最突点到Y轴的距离(U6′-Y)减小(2.6 ± 1.2)mm;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不同部位植入种植钉均可远中移动上颌牙列,在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植入种植钉时,上颌第一磨牙产生明显远中倾斜移动;在颧牙槽嵴区植入种植钉时,对上颌切牙及磨牙产生压低作用;在上颌第二磨牙颊侧骨皮质区植入种植钉时,远移上颌牙列的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比较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颊、腭侧骨皮质的厚度,进而讨论颊、腭侧微种植体支抗的稳定性。方法:研究1: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n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对20例18~40岁的成人颅颌面部进行扫描并三维重建,分别测量上颌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牙根之间,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处颊、腭侧骨皮质厚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2:选择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植入助攻型微种植体支抗病例91例,共植入167枚微种植体,(其中植入颊侧64例117枚,植入腭侧27例50枚),比较不同部位微种植体植入后的稳定性。结果:研究1:20例成人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腭侧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处骨皮质厚度明显高于颊侧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处骨皮质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2:颊侧117枚微种植体,脱落8枚,成功率93.16%;腭侧50枚微种植体,脱落2枚,成功率98.96%。结论: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牙根之间牙槽嵴顶上方垂直距离6 mm处的腭侧骨皮质较颊侧厚;腭侧微种植体稳定性高于颊侧。骨皮质厚度与微种植体的稳定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种植钉不同植入高度对隐形矫治配合颌内牵引远移下磨牙时所产生的生物力分布的影响,寻找有利于保护下前牙支抗的种植钉植入位置,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Mimics、Geomagic Studio 2017、SolidWorks2016、Ansys workbench建立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对六种工况进行力学分析。工况一:无种植钉(对照组);工况二至工况五:种植钉植入于下颌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之间的颊侧骨皮质,距离牙槽嵴顶分别为10 mm、7 mm、4 mm、1 mm;工况六:种植钉植入于下颌升支前缘颊舌向居中,高于平面5 mm的位置。结果 矢状向,种植支抗使所有牙齿均产生远中向位移;相较于对照组,种植钉组前磨牙远中位移量超过第二磨牙。垂直向,对照组(无种植钉)为类似后倾弯对下颌牙列产生的作用;种植钉组侧切牙、尖牙压低,中切牙、第一前磨牙伸长。冠状向,对照组(无种植钉)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为舌向位移,种植钉组仅前磨牙及第一磨牙出现了舌向位移;所有牙齿中,尖牙的位移量受种植钉植入高度变化影响最大。结论种植钉植入位置越高,保护前牙支抗的效果越强。方案设计时应根据种植钉植入高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软件分析系统NNTViewer对活体下颌骨三维影像重建测量,研究下颌神经管与邻近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CBCT影像资料,在下颌骨横截面上测量:①下颌第一前磨牙至同侧第二磨牙各牙牙根中点、根尖与颊舌侧骨壁的距离;②下颌神经管与每个后牙根尖之间及与之相对应的颊舌侧骨壁、牙槽嵴顶和下颌骨下缘的距离。结果下颌第一前磨牙至同侧第二磨牙各牙牙根与颊、舌侧骨壁之间的距离,在牙根中点处分别为1.26—5.02mm、3.74~4.45mm,在根尖处分别为3.85—9.23mm、5.43—7.94mm;下颌第二前磨牙至同侧第二磨牙各牙根尖与下颌神经管之间的距离为5.31~8.19mm。下颌第二前磨牙至同侧第二磨牙各牙根尖下方处的下颌神经管与颊、舌侧骨壁之间的距离分别为3.71~7.62mm、2.91~4.12mm,与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为17.09-19.22mm,与下颌骨下缘之间的距离为8.22~9.28mm。结论下颌后牙(下颌第三磨牙除外)牙根及下颌神经管与颊侧骨壁之间的距离由前往后逐渐变大。下颌神经管距离第二磨牙远中根最近,距离第一磨牙两根最远;与牙槽嵴顶的距离,在第一磨牙处最大,第二磨牙处最小;与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在第二磨牙处最大,第一磨牙近中根处最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侧植入的微种植体周围组织结构。方法 收集34名患者的CBCT数据。上颌测量不同植入角度的颧牙槽嵴厚度及种植体与上颌平面间的距离;下颌测量不同植入高度牙槽骨各部位的最小植入角度以及颊侧骨厚度。结果 ①上颌距离平面13~17 mm植入微种植体,植入角度为40°~75°,上颌颧牙槽嵴厚度为(4.7±0.3)mm~(8.1±0.1)mm。②在下颌不同的植入点中,距离平面11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82°,距离平面16 mm时,植入角度应大于51°;距离平面11 mm第二磨牙颊侧牙槽骨厚度最小,距离平面16 mm时最大。③不同植入点中,以距离平面16 mm植入时至下颌神经管上缘的平均距离最小,为(9.0±1.6)mm。结纶 ①为保证上颌颧牙槽嵴骨厚度至少6 mm且不触及上颌窦底壁,理想的植入位置为距离上颌平面13~16 mm,植入角度55°~75°。②在第二磨牙近中根颊侧植入微种植体时,建议植入点与平面距离大于12 mm,植入最小角度依不同植入点而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CBCT对正常人群下颌管在第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尖处位置的测量,来确定其正常位置关系。方法:测量120例18岁以上正常人群第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尖处位置的3个距离:①下颌管中心( A)到下颌骨下缘最下点( B)的距离;②下颌管中心( A)到与A点在同一水平线的颊侧点( C)的距离;③下颌管中心( A)到与A点在同一水平线的舌侧点( D)的距离。每个距离测量3组,取其平均值。结果:男性第二前磨牙根尖处的下颌骨下缘骨壁最厚,其舌侧骨壁厚于颊侧骨壁。在第一磨牙及第二磨牙处,下颌骨下缘骨壁、舌侧骨壁、颊侧骨壁均增厚,且颊侧骨壁厚于舌侧骨壁;女性测量结果及规律与男性相同,其骨壁厚度略较男性骨壁为薄。结论:利用这3个空间距离来确定正常人下颌管在第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尖处的位置,对正颌手术中下颌骨矢状劈开术,囊肿刮治术,种植术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微种植体支抗在上颌后牙区腭侧植入时,其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以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近远中向的植入位置,为临床选择微种植体支抗安全的植入位置提供参考。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从北部战区总医院口腔科选取60例曾于2020年1—12月期间因口腔疾病前来就诊的成人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在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间腭侧以及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间腭侧,分别测量距腭尖水平连线12、14、16、18 mm位置时,相邻两牙的腭根距过相邻两牙牙冠接触点与腭尖水平连线垂直的参考线的距离,以及相邻两牙腭根之间的中点分别距此参考线的距离。结果    上颌后牙区腭侧,相邻两牙腭根之间的中点均位于参考线的远中。距腭尖水平连线越高,相邻两牙腭根间中点与参考线的距离越大(P < 0.05)。距腭尖水平连线高度相同的情况下,上颌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腭根间中点到参考线的距离大于上颌第一、第二磨牙腭根间中点到参考线的距离(P < 0.05)。结论    在上颌后牙区腭侧植入微种植体支抗时,应选择在参考线偏远中位置植入,此时近远中向植入位置接近相邻两牙腭根间的中点,是较为安全的植入位置。  相似文献   

9.
100例正常人下颌管的三维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100 例正常人下颌管在第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尖处位置的测量,来确定正常人下颌管在第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尖处正常位置,为临床操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量100 例17 岁以上不同性别分组人群第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尖处位置的3 个距离:①下颌管中心(M)到下颌骨下缘最下点(L)的距离;②下颌管中心(M)到与M点在同一水平线的颊侧点(O)的距离;③下颌管中心(M)到与M点在同一水平线的舌侧点(I)的距离.每个距离测量3 组,取其平均值.结果:男性第二前磨牙根尖处的骨壁厚度三者比较下颌骨下缘骨壁最厚,其舌侧骨壁厚于颊侧骨壁,在第一磨牙及第二磨牙处,下颌骨下缘骨壁、舌侧骨壁、颊侧骨壁均增厚,且颊侧骨壁厚于舌侧骨壁;女性测量结果分布规律与男性相同,其骨壁厚度略较男性相应骨壁为薄.结论:利用这3 个空间距离来确定正常人下颌管在第二前磨牙及第一、二磨牙根尖处的位置,对我们在临床操作中如:正颌手术中下颌骨矢状劈开(SSRO)、囊肿刮治术、种植术等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为科研、教学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下颌颊棚区适合微螺钉解剖学植入的区域位点,为临床上安全植入微螺钉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0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治的62例行正畸治疗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对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在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A)、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B)、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C)的牙槽嵴顶下方3 mm(D1)、6 mm(D2)、9 mm(D3)断层骨宽度。比较不同性别、左右两侧、不同位置骨宽度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颌颊棚区不同位置骨宽度在男、女之间,左右两侧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颊棚区同一位置不同距离、同一距离不同位置骨宽度差异显著(P<0.05),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距牙槽嵴顶9 mm处骨宽度最大,为(10.62±1.38)mm,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距牙槽嵴顶3 mm处骨宽度最小,为(2.65±0.38)mm。结论: 下颌颊棚区骨宽度在性别、左右两侧无显著差异,但下颌颊棚区不同解剖位点差异较大,自近中向远中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量华东地区不同年龄少年儿童颌面CT上舌骨的位置,研究少年儿童生长发育期间舌骨位置的变化及性别差异.方法: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拍摄的(拍摄日期从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颌面CT中筛选出281例华东地区少年儿童的CT图像,年龄6~18岁,男141例,女140例.将研究对象根据年龄分为4组,第1组为6~9岁(66例),第2组为10~12岁(62例),第3组为13~15岁(81例),第4组为16~18岁(72例).将CT原始图像数据通过三位图形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正中矢状面,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舌骨点前后、垂直及相对颅底的位置参数.应用SPSS 16.0软件包中的t检验及线性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舌骨前后向及相对颅底的位置在各年龄组均无性别差异.第3组和第4组舌骨垂直向位置有性别差异.男性舌骨前后、垂直向及相对颅底位置和女性舌骨垂直向位置与年龄呈正相关.上、下颌骨的位置与舌骨的位置相关.结论:在儿童期,舌骨位置未表现出性别差异;少年期,男性舌骨位置更低.随着年龄变化,男性舌骨位置表现出更大的变化.上、下颌骨位置影响舌骨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国东南地区口腔黏膜鳞癌近年来的发病特点。方法:对791例我国东南地区的口腔黏膜鳞癌病例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整理,成组资料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组间差异。结合国内外文献报道,分析疾病发病的时间和地区变化。结果:本组资料的男女性别比为1.94∶1;男女病例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6.9岁和57.5岁。男性发病部位前3位的是舌(49.8%)、口底(15.1%)和牙龈(14.6%);女性发病部位前3位的是舌(60.2%)、颊(21.9%)和牙龈(13.4%)。结论:与20世纪的统计资料相比,我国东南地区口腔黏膜鳞癌的高发年龄后移近10年;男女性别比的地区差异明显,年代变化不大。舌是目前口腔黏膜鳞癌最主要的发病部位;口底和颊分别位男女口腔黏膜鳞癌的第2位;牙龈癌的占比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分析随年龄增长下颌第三磨牙生长发育的变化,为临床判断是否需要预防性拔除第三磨牙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15 ~ 20周岁患者CBCT数字影像资料,采用分层抽样调查法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6例,其中男44例,女52例。共计下颌第三磨牙192颗。运用Invivo 5.4.5软件测量下颌第二磨牙与第三磨牙长轴之间的角度、下颌第二磨牙后间隙以及下颌第三磨牙牙根长度,并对下颌第三磨牙生长情况进行分类。结果 不同性别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生长类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794,P < 0.05);不同年龄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生长类型与生长位置分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 28.269、80.501,均P < 0.05),其中垂直生长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大致呈增加趋势;不同年龄患者下颌第二磨牙后间隙及下颌第三磨牙牙根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通过CBCT测量青少年下颌第三磨牙阻生角度等,为临床医生预测下颌第三磨牙生长发育的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量青少年上气道的形态指标变化情况及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别,为唇腭裂患者腭咽闭合手术和术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57例青少年患者,按年龄分组,第1组10~13岁、第2组14~18岁。利用Mimics软件对上气道结构进行三维重建,测量鼻咽、腭咽、舌咽体积和长度以及上气道截面积。结果:第1组中女性的鼻咽体积、腭咽体积、舌咽体积、横截面积以及男性的腭咽体积、舌咽体积、腭咽长度、横截面积与年龄有明显相关性,女性鼻咽体积大于男性。第2组中各测量值与年龄均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男性腭咽长度大于女性。结论:在青春发育期的早期阶段,上气道随着年龄增大的变化较明显,而在青春发育的晚期上气道随着年龄的变化不明显;青春期早期女性鼻咽比男性大、青春晚期的男性的腭咽比女性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成年人与青少年的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评价两者的差异,为临床中微种植支抗钉在颧牙槽嵴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集30例患者口腔颌面部CBCT扫描数据,其中成年人、青少年各15例。分别测量颧牙槽嵴区域颊侧不同层面基准线(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顶所在水平线)上方13、15、17mm处骨密质厚度,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源分析。结果成年人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为(1.91±0.54)~(2.62±0.74)mm。在3个测量高度上,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骨密质最厚,第一磨牙近颊根上方骨密质最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骨密质厚度为(1.30±0.51)~(3.08±1.01)mm。在不同测量高度上,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骨密质最厚,最薄处则位于第二磨牙近颊根上方或第一磨牙远颊根上方。结论就骨密质厚度而言,成年人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支抗钉的最佳植入点位于上颌第一、二磨牙间,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微种植支抗钉的最佳植入点位于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成年人与青少年颧牙槽嵴区域各位点骨密质厚度均可为微种植支抗钉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金属烤瓷冠颈缘的不同位置对基牙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收集金属烤瓷单冠修复的后牙(包括磨牙和前磨牙)患者50例,69个牙齿,按全冠颈缘位置分为龈上组34例和龈下组35例,修复后1年检查各基牙的牙龈指数,并对发生牙龈炎症的基牙的可能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龈下组基牙的牙龈指数高于龈上组(P〈0.05),龈下组中发生龈炎有20个牙(发病率57%),是龈上组的10倍(2个牙)。结论:后牙烤瓷全冠修复颈缘位于龈上更有利于基牙的牙周健康。  相似文献   

17.
Authors – Chun YS, Lee SK, Wikesjö UME, Lim WH Objectives –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tip of the interdental gingiva can serve as a visible guide for placement of mini‐implants. Setting and Sample population – Computer tomography (CT) images from 15 males and 15 females (mean age 27 years, range: 23–35 year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distance from the tip of the interdental gingiva to the alveolar crest from the central incisor to the 1st molar. The distance from a reference point to the tip of interdental gingiva was recorded from study models using a caliper.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reference point and the alveolar crest was recorded using CT and added to the model recordings thus providing the distance from the tip of interdental gingiva to the alveolar crest for the various interdental sites. Two‐way anova and Student–Newman–Keuls test for multiple comparisons were used for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istance from the tip of interdental gingiva to the alveolar crest between maxilla and mandible.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tip of interdental gingiva and the alveolar crest at the central/lateral incisors was the shortest compared with that of other sites. There was also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le and female groups except for the maxillary 2nd premolar/1st molar interradicular site. Conclusion – The tip of interdental gingiva appears a reasonable visual guide for the placement of mini‐implants for orthodontic anchorage.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例面侧深区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并通过文献回顾,分析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的解剖部位、流行病学及影像学特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19例外周型角化囊性瘤(包括文献报道的17例及本文报告的2例),16例发生于牙龈,1例发生于颊间隙,2例发生于面侧深区。分析1例颊间隙及2例面侧深区病变的CT图像、1例面侧深区病变的MRI图像、9例牙龈及1例颊间隙病变的X线图像特征。结果:患者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56.5岁,男女比例为1∶1.285。外周型角化囊性瘤多发生于牙龈(84.2%),颊间隙(5.2%)及面侧深区(10.5%)罕见。CT及MRI是检查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的有效方法,均表现为囊性病变,MRI可对病变囊腔内成分做进一步分析。除1例病例X线表现为相邻牙槽骨压迫吸收外,其余病变在X线上均无特异表现。结论:面侧深区是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罕见的发生部位。在CT、MRI图像上,位于面侧深区的囊性改变,应该考虑外周型角化囊性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