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必须满足客户需求进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导致企业的工艺设计方案急速增长.现有CAPP系统知识化表示不足,使工艺设计人员难以快速找到相似工艺,降低了工艺设计效率.通过对传统的谓词逻辑、产生式规则、语义网络和框架等知识表达方法进行可拓表示,对成衣制造工艺知识进行建模与实例推理应用研究,建立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成衣制造可拓知识表达模型,提出了可拓信息物元相关性和相似性计算方法.把可拓学与实例推理相结合,构建了可拓激励推理模型,并将可拓学中的可拓距运用于该算法,进行实例搜索,根据距值的不同确定实例点在目标区间的位置.将激励算法与物元的可拓性和可拓距相结合,能提高激励算法的经验性,只要实例库中存在满足求解的相似工艺方案,则通过大量的应用和系统的自学习功能,可以拓展实例库,大大提高工艺设计效率,从而进一步增强CAPP系统的智能性及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可拓建筑策划数据挖掘是运用可拓数据挖掘为可拓建筑策划所进行的数据挖掘.可拓建筑策划数据挖掘能够挖掘与可拓变换有关的建筑策划知识,从而为可拓建筑策划提供知识支持.本文初步论述了可拓建筑策划数据挖掘的定义、核心、特点及类型,试图构建可拓建筑策划数据挖掘的理论框架,完善可拓建筑策划的理论与方法,也丰富与发展了建筑策划理论.  相似文献   

3.
可拓知识与可拓知识推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述可拓知识是对知识概念的扩展,可拓知识推理是知识推理的扩展,证明可拓推理公式的正确性.利用可拓数据挖掘定理和实例,探讨可拓知识的获取,并说明可拓知识推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针对企业防止人才流失这一问题,以可拓理论为基础,根据可拓策略生成方法,建立矛盾问题的可拓模型和核模型.通过对基元进行相关分析,进行可拓变换以生成解决相关矛盾问题的多种策略,并以成本和见效时间为评价特征,对生成的策略进行优度评价.最后探讨了防止企业人才流失的可拓策略生成系统的计算机技术实现,并且给出了运行结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可拓学的可拓变换和可拓知识对知识发现过程中的属性约简与数据挖掘进行形式化,并引入计算算子和计算型变换,从属性约简与数据挖掘中提取可拓变换和可拓知识(含变换的因果关系),从而更精炼地说明了属性约简和数据挖掘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广东工业大学蔡文教授于1983年在《科学探索学报》发表论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标志着一门中国原创学科可拓学的诞生。可拓学是用形式化的模型研究事物拓展与变换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实现创新及处理矛盾问题的学科。2023年是可拓学创立40周年。经过众多可拓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可拓学理论与方法体系日臻完善,已在工程技术、信息科学与智能科学、管理与经济、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显现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成效。本文综述可拓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概况、国际化与社会化情况,简要介绍可拓学的科学意义及学术评价情况,并展望了可拓学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7.
以层次结构形式实现可拓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可拓分类特点的基础上,给出了关于可拓集合的层次结构形式.提出以层次结构形式实现可拓分类,并研究了以层次结构形式实现可拓分类的方法,最后给出了具体的分类实例.  相似文献   

8.
利用可拓学的可拓变换和可拓知识对知识发现过程中的属性约简与数据挖掘进行形式化,并引入计算算子和计算型变换,从属性约简与数据挖掘中提取可拓变换和可拓知识(含变换的因果关系),从而更精炼地说明了属性约简和数据挖掘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依据新学科可拓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结合本体、智能Agent的思想,研究不相容问题的可拓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求解策略的生成方法;利用以可拓集为集合论基础的可拓数据挖掘方法,讨论获取解决矛盾问题的可拓知识的理论与方法;利用转换桥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化对立问题为共存问题的策略生成方法;利用可拓方法研究矛盾问题和传导矛盾问题转化的机理与方法.这些研究将为建立矛盾问题智能化处理系统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最终实现利用计算机处理矛盾问题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拓学理论的汉语词义消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志茂  刘挺  李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12):2026-2029,2035
应用可拓学原理,对歧义词进行可拓分解、可拓置换等可拓变换,为歧义词的各个词义建立相应的可拓集合,利用可拓集合中义原词语从大规模语料中自动获取歧义词的语言信息,建立无指导的词义消歧模型.该方法克服了从无词义标注语料中获取词义消歧知识的难题.实验证明,该方法用于汉语的词义消歧切实可行,平均正确率达到90.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