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非常高龄患者开胸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处理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7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开胸非心脏手术围术期处理的特殊性。方法:总结近年这类手术麻醉患者89例,术前全面了解各重要脏器病变严重程度及代偿能力,并作相应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预防术中心肌氧供需失衡、术后疼痛应激,低氧血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8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全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02%,6例患者术后需行呼吸支持。需行呼吸支持,循环不稳定和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者分别为6.7%,33.5%和7.8%。47例术后行PCA镇痛;术后死亡率为3.4%,麻醉死亡率为0。结沦:高龄开胸非心脏手术患者。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加强麻醉管理和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是降低围术期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心脏瓣膜置换术1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心脏瓣膜病变患者116例,行二尖瓣置换术7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8例,双瓣置换术15例,其中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35例。结果治愈113例(97.4%),手术早期死亡3例(2.6%),死因分别为呼吸衰竭、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围术期手术并发症39例(33.6%);术后随访75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结论加强心肌保护,提高手术技巧及积极防治并发症是取得心脏瓣膜置换术良好疗效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施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特殊性。方法 对 76例 70岁以上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作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 ,即术前充分准备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术中监测及处理措施 ,预防术中心肌氧供需失衡、低氧血症、术后疼痛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急诊手术患者术后循环不稳定的发生率为 3 6.8% ,择期手术患者循环不稳定的发生率为 12 % ,5 4例患者术后行PCA镇痛 ,无麻醉死亡病例。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 ,加强术中管理是降低高龄心血管疾病患者麻醉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高龄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特殊性.方法 总结近年行这类手术麻醉患者84例,术前全面了解各重要脏器病变严重程度及代偿能力,并作相应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及调控措施,预防术中心肌氧供需失衡、术后疼痛应激、低氧血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 术前心血管系统异常以心肌供血不足的发生率居首位,为86%;其次是高血压/低血压,心绞痛发生率列居第3位;术前合并脏器功能异常的数量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麻醉方法主要取决于病情和手术种类,上腹部手术64.5%选用全身麻醉.择期手术68例患者,术前给予相应的极化液、降血压、抗心律失常、降血糖和抗感染等治疗.16例急诊手术患者术后需行呼吸支持、循环不稳定和中枢神经功能障碍者分别为18.8%、37.5%和18.8%;择期手术患者分别为4.4%、13.2%和4.4%.47例术后行PCA镇痛;术后死亡率为7.1%.结论 在高龄心脏病患者,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加强麻醉管理和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是降低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姜维 《实用全科医学》2004,2(4):306-307
目的 探讨 60岁以上老年心脏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麻醉处理的特殊性。方法  43例此类手术麻醉病人 ,作充分的术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药物、监测 ,术中预防心肌氧供失衡 ,适当运用血管活性药物 ,维持稳定的生命体征 ,防止术后疼痛应激、低氧血症。结果 术中 72 .1%的患者出现血压升高或降低 ,3 9.5 %出现心律失常 ,11.6%为严重心律失常 ,其中一例行电复律 ,6.9%术后仍需呼吸支持 ,围术期无死亡。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加强麻醉管理和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是降低老年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麻醉风险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探讨巨大心脏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的高危因素、手术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②方法对127例巨大心脏(CTR〉0.7)的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43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均选用机械瓣。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0例,其中死于心力衰竭6例,肺部感染2例,心搏骤停1例,1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病死率为7.8%,其余患者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明显改善。④结论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是把握手术时机及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7.
张伯康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2):1668-1670
目的: 探讨吸入性麻醉药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非心脏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取缺血性心脏病且需其他部位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采用静脉麻醉的方式,治疗组采用吸入性麻醉的方式,比较吸入性麻醉药物和静脉麻醉药物对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和术后心肌缺血事件的影响,观察不同麻醉方式对患者血清肌钙蛋白Ⅰ水平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患者术中低血压发生率31.25%,低氧血症6.25%,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37.50%;对照组术中低血压发生率43.75%,低氧血症14.58%,使用心血管活性药物64.58%,2组术中低血压和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治疗组患者心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治疗组术后1、2、3 d 肌钙蛋白Ⅰ浓度异常情况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患者在术后即刻、术后第1天和第2天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应用吸入性麻醉药物可以降低患者术中心血管药物使用,吸入性麻醉药物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中危非心脏手术时具有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可以作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麻醉策略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8.
韦华  陈海林 《广东医学》2002,23(1):73-74
目的 总结老年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方法及围术期管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 15例老年患者换瓣手术的麻醉处理。结果 患者均顺利复跳 ,术后清醒时间 2~ 10 (5 .1± 2 .4)h ,呼吸支持 15~ 92 (3 1.0± 13 .2 )h ,术中并发症主要为高血压、心动过缓、术后低血钾及快速型心律失常多见。本组除 1例死亡外都痊愈出院。结论 术前积极改善心肺功能 ;入室前充分镇静 ,术中采用以芬太尼为主的静注复合麻醉方式 ,少用心肌抑制药物 ,做好心肌保护 ;复跳后及早用血管活性药物 ,术后适当延长机械辅助呼吸 ,是老年患者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高龄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提高患者治愈率。方法对2001年6月至2009年8月的125例65岁以上的高龄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要点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早期生存117例(93.6%),死亡8例(6.40%)。出院后随访时间6个月-3年,临床症状改善。结论对高龄心脏瓣膜病患者只要注意围手术期处理、制定合理手术方案。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及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0.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相关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术后早期持续严重低氧血症是心胸外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的低氧血症发生率约为1%-2%,但病死率可达20%-80%,严重干扰患者康复进程,影响疾病转归。在我国,目前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多为成人。此类患者往往病程长,病情重。由于患者术前情况不同,其术后发生早期低氧血症的概率也会出现明显差异。现将我院近3年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进行初步总结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七氟醚后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酶的影响。方法:30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女19例,男11例,体重40~70 kg,年龄25~65岁,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与七氟醚后处理组(S组),每组15例。S组经体外循环于主动脉开放时以2%七氟醚灌入血液循环15 m in,C组不作以上处理,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分别于手术开始时(T1)、主动脉开放后0.5 h(T2)、主动脉开放后3 h(T3)、主动脉开放后24 h(T4)4个时点采集中心静脉血,提取上清置于EP管-20℃保存。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cTnI)浓度,并记录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和术后使用多巴胺的总量。所有数据均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均保持稳定。两组患者血清LDH、CK、CK-MB、cTnI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与C组相比,S组LDH在T4时明显降低(P<0.05),cTnI和CK在T3、T4时间点也明显降低(P<0.05),CK-MB在T2时点明显降低(P<0.05)。结论:体外循环七氟醚后处理可以降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酶的释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2.
52例人工生物瓣膜临床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异种心脏生物瓣膜置换的临床应用结果,评价生物瓣膜在瓣膜外科中的应用效果及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6年6月,在我科接受异种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患者52例,年龄13~73(52.4±14.0)岁,手术置入生物瓣膜53枚,合用机械瓣膜8枚;同期行双向Clenn分流术1例,B型预激旁路切除术1例,冠脉搭桥术5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4例.结果:术后早期(30 d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平均随访25个月,随访率96%.随访病例生存良好,心功能Ⅰ级41例、Ⅱ级9例、Ⅲ级1例.心脏彩超示瓣膜功能良好,无明显衰败迹象.结论:人工生物瓣膜置换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在保证手术技术的情况下.近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在麻醉手术期间应用HMU-Ⅱ型心功能仪血管内脉图法与Swan-Ganz导管热稀释法同步测定了14例心功能Ⅲ~Ⅳ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心输出量,并进行了比较。结果示:两者心输出量与心脏指数均呈中~高度正相关,术后仍呈中~高度正相关。提示:HMU-Ⅱ型心功能仪血管内脉图法在瓣膜置换术中其测值未受影响,故认为此法适用于重症病人手术中心功能的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14.
心脏瓣膜置换术89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89例的疗效,探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在提高手术疗效中的重要性。方法: 为89例心脏瓣膜病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其中双瓣置换术25例,二尖瓣置换术6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4例;同时行三尖瓣Devega成形术6例,均选用机械瓣。结果: 术后早期病死8例,其中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肾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5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病死3例,病死率为9.0%,生存81例,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完善的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预处理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体外循环(CPB)诱导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择期45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其中对照组(A组)于主动脉阻断前以1 ml/min静脉输注生理盐水隔5 min,重复3次;低剂量舒芬太尼预处理组(B组)和高剂量舒芬太尼预处理组(C组)分别在主动脉阻断前以0.2、0.4 μg·kg-1·min-1静脉输注舒芬太尼5 min,间隔5 min后重复输注舒芬太尼,重复3次。于麻醉诱导前(T1)及主动脉开放后4 h (T2)、8 h (T3)、24 h (T4)、48 h (T5)采静脉血,测定血浆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及心肌肌钙蛋白I (cTnI)浓度。记录血流动力学和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24 h收缩力评分、术后24 h引流量、重症监护病房(ICU)驻留时间等指标。结果: A组血浆cTnI水平T2时点开始升高,T3时点达到峰值,以后开始回降,至T5降至接近正常,但仍高于T1时点值(P < 0.01)。B组和C组cTnI水平于T2时点显著升高达到峰值,T3时点开始回降,T4时点已回降至接近正常水平,T5时基本正常。与A组比较,B组和C组T2~T5时血浆cTnI水平明显降低(P < 0.05~P < 0.01),B组和C组T4和T5时血浆CK-MB活性明显降低(P < 0.05~P < 0.01)。与A组比较,B组和C组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24 h收缩力评分、术后24 h引流量、ICU留驻时间均明显减少(P < 0.05)。结论: 舒芬太尼预处理可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CPB诱导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30对左心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11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左心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机理及外科治疗选择及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4年10月,对11例左心瓣膜置换术后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的病人行外科治疗,曾行二尖瓣置换术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主动脉及二尖瓣置换术6例.其中7例病人第1次手术时曾行三尖瓣成形术.术后1~20年发生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肝大、腹水、右心衰竭,心功能Ⅳ级.11例病人均再次手术,8例行三尖瓣成形术,3例行三尖瓣置换术.结果手术死亡1例,成活10例.术后随访1~4年,2例三尖瓣置换病人恢复良好;5例三尖瓣成形术心功能恢复良好,只有极轻度或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出现中度三尖瓣关闭不全,1例出现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结论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包括部分同期行三尖瓣成形术病人,远期发生三尖瓣关闭不全,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1)风湿性病变持续发展;(2)左心瓣膜病变未纠正;(3)原三尖瓣成形术失败;(4)持续性肺动脉高压;(5)心房纤颤等因素.对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发生右心功能衰竭者,应再次外科手术治疗.首选三尖瓣成形术,只有瓣膜严重破坏,成形术无法恢复瓣膜功能时,才考虑作三尖瓣置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诊断标准,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对1980年1月~2004年2月施行的危重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254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中男性120例,女性134例;年龄12~73岁;术前心功能III级82例,IV级172例;二尖瓣置换158例(57例为再次手术),主动脉瓣置换14例,二尖瓣 主动脉瓣置换82例。全部病人置入瓣膜均为机械瓣。同时施行三尖瓣成形82例,左房血栓清除30例,左房成形20例,冠状动脉搭桥3例,经主肺动脉内关闭未闭动脉导管6例,室间隔缺损修补4例,主动脉窦瘤破裂合并室间隔缺损修补及异常传导束切割各2例。结果早期死亡13例(5.1%),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呼吸衰竭及心室纤颤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结论注重术前准备,选择适当手术时机,合理纠正病变,避免手术不当并发症及加强术后并发症处理可进一步提高外科疗效。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It is a surgical dilemma when patients present with both severe heart disease and neoplasms. The best surgical treatment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early and long-term results of simultaneous surgical treatment of severe heart disease and neoplasms.
Methods  We reviewed the clinical records of 1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imultaneous neoplastic resection and cardiac surgery between September 2006 and January 2011. There were 5 male and 10 female patients. The mean age was (59.2±12.5) years and the mea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was (57.4±11.0)%.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completely for a period of 12 to 51 months (mean, (33.1±11.2) months).
Results  Fifteen patients underwent simultaneous cardiac surgery and neoplastic resection. Cardiac procedures consisted of off 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n=7),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n=3),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n=3),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 with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n=1) and left atrial myxoma resection (n=1). Neoplastic resection consisted of lung cancer resection (n=5), colonic cancer resection (n=3), gallbladder resection (n=1), colonic cancer resection with gallbladder resection (n=1), hysterectomy (n=2), hysterectomy with bilateral salpingo-oophorectomy (n=2) and left ovariectomy (n=1).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confirmed malignant disease in 10 patients and benign disease in 5 patients. There were no perioperative myocardial infarctions, stroke, pericardial tamponade, renal failure or hospital deaths. The most frequent complications were atrial fibrillation (33.3%), pneumonia (26.7%), 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 (6.7%) and delayed healing of surgical wounds (6.7%). There was 1 late death 42 months after surgery for recurrent malignant disease. At 1 and 3 years, survival rates were 100% (Kaplan-Meier method).
Conclusions  Simultaneous cardiac surgery and neoplastic resection was not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early or late morbidity or mortalit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does not appear to adversely affect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disease. The long-term survival was determined by tumor stage.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对本院123例接受心脏瓣膜置换60岁以上老年患者围术期处理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二尖瓣置换66例,主动脉瓣置换39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15例,三尖瓣置换2例,同期进行其他手术共105例,早期死亡率8.9%(11/123),并发症出现率41.5%(50/123),晚期死亡3例,其中与心脏有关死亡1例,死于反复心力衰竭。随访6个月~14年,96例存活,失访13例,随访率88.4%(96/112)。结论重视老年人心脏瓣膜置换围术期的处理措施,合理的手术方法和心肌保护,可以减少围术期并发症,降低手术围术期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心脏瓣膜置换术31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廖克龙  杨康  王明荣  曾会昌 《重庆医学》2004,33(12):1775-1776
目的介绍我科连续310例心脏瓣膜置换术体会.方法 2000年1月~2004年9月行瓣膜置换术310例,其中二尖瓣置换术148例,主动脉瓣置换术36例,二尖瓣与主动脉瓣联合置换126例. 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4例,占4.5%,死亡原因主要为严重低心排综合症、恶性心律失常、呼吸功能或肾功能严重损害,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良好心肌保护、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细致的围手术期管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