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通过对北京市平原区监测数据分析显示,电导率和溶解性总固体之间相关系数R2大于0.9,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以通过建立二者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对溶解性总固体值进行预测,精度较高。第四系松散孔隙水系统的6个子系统内数据的单独分析显示,对于不同的地下水系统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不同,预测的精度也不同。用各子系统内数据单独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出的值相对误差更低。并且当地下水埋藏类型不同时,其相关性也不同,承压水预测的数据更准确。该方法对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者,提供一种在野外快速获取可信度较高的溶解性总固体的方法,达到监测出溶解性总固体数据异常点和超标点的快速反应,有针对性的调查,为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质量评价增加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掌握北极海水水质特征及地域分布等第一手数据对北极科考意义重大。该项研究工作是全国青少年北极科考子任务,于2017年夏季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中部海域对表层海水水质特征、地域差异及相关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选取了6个区域共40个采样点采集表层海水样本,从温度、酸碱度、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量、实际盐度和溶解氧饱和度等方面进行了水质特征测量分析,发现该海域6个区域在海水温度、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量、实际盐度及溶解氧饱和度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而酸碱度差异不大: 北部冰区水温最低,溶解性总固体量最低,溶解氧含量较高; 西北部海湾溶解氧饱和度最高; 中部海峡溶解性总固体量最高,盐度和电导率最低; 南部海域水温最高,实际盐度和电导率最高,溶解氧饱和度最低; 东部沿海水温偏低。采样点地理位置、洋流情况、地形地貌等因素对表层海水水质均有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对补充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第一手科考数据和进行深入的科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掌握北极海水水质特征及地域分布等第一手数据对北极科考意义重大。该项研究工作是全国青少年北极科考子任务,于2017年夏季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中部海域对表层海水水质特征、地域差异及相关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选取了6个区域共40个采样点采集表层海水样本,从温度、酸碱度、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量、实际盐度和溶解氧饱和度等方面进行了水质特征测量分析,发现该海域6个区域在海水温度、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量、实际盐度及溶解氧饱和度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而酸碱度差异不大: 北部冰区水温最低,溶解性总固体量最低,溶解氧含量较高; 西北部海湾溶解氧饱和度最高; 中部海峡溶解性总固体量最高,盐度和电导率最低; 南部海域水温最高,实际盐度和电导率最高,溶解氧饱和度最低; 东部沿海水温偏低。采样点地理位置、洋流情况、地形地貌等因素对表层海水水质均有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对补充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第一手科考数据和进行深入的科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掌握北极海水水质特征及地域分布等第一手数据对北极科考意义重大。该项研究工作是全国青少年北极科考子任务,于2017年夏季在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中部海域对表层海水水质特征、地域差异及相关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选取了6个区域共40个采样点采集表层海水样本,从温度、酸碱度、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量、实际盐度和溶解氧饱和度等方面进行了水质特征测量分析,发现该海域6个区域在海水温度、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量、实际盐度及溶解氧饱和度等方面均有较大差异,而酸碱度差异不大:北部冰区水温最低,溶解性总固体量最低,溶解氧含量较高;西北部海湾溶解氧饱和度最高;中部海峡溶解性总固体量最高,盐度和电导率最低;南部海域水温最高,实际盐度和电导率最高,溶解氧饱和度最低;东部沿海水温偏低。采样点地理位置、洋流情况、地形地貌等因素对表层海水水质均有影响。这些研究成果对补充我国在北极地区的第一手科考数据和进行深入的科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下水》2020,(2)
从单项污染物和综合指数两个方面,选取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氯化物、硫酸盐等参数,结合沧州市2008-2018年浅层地下水水质实测资料,用单站年平均实测数据进行水质现状与变化趋势分析,得出:水质级别主要以极差级别为主,主要污染物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硫酸盐等变化趋势分析浅层地下水水质质量类别主要为Ⅴ类。并分析了浅层地下水污染成因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周文生  刘海燕  芮婷 《地下水》2022,(1):42-44,48
以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西缘盐池地区白垩系浅层地下水含水层为目的层,在综合分析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调查、取样、试验分析,系统整理地下水水化学数据,对该区域白垩系地下水水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盐池白垩系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2-·Cl-、SO42-型,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总体分布规律是分水岭东部溶解...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0,(3)
基于三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以天津市某钢铁加工厂为例,开展了水文地质勘察、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与取样分析等工作,采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和加附注的综合评价法对潜水含水层地下水质量进行了现状评价。结果表明:项目区地下水为Ⅴ类水,超标项目主要包括钠、氯化物、硫酸根、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总氮、氨氮和化学需氧量。地下水综合评价F值为7. 21~7. 40,质量分级为极差。结合地下水化学特征分析认为,项目区钠、氯化物、硫酸根、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超标因素主要与原生地质环境有关,总氮、氨氮超标可能与农田有机化肥施用及原生地质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8.
典型制革污染场地地下水盐污染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区域地下水调查的基础上,以某制革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采集场地及其周围地下水样,对地下水中无机组分检出值进行了统计分析,识别了各组分的平面分布特征,最后对地下水盐污染机理以及各组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制革厂废水排放、废弃物堆放已对地下水造成盐污染,主要污染组分为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Cl-和SO2-4;受污染的地下水环境以微酸性和还原性为特征;沿地下水流向,地下水中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Cl-、SO2-4、三氮由制革区向下游逐渐减小,基本上呈现出以皮革厂为中心的污染区,污染范围大概为0.20km2;制革污染场地地下水中硬度的升高,同时伴随着溶解性总固体、Cl-、SO2-4浓度升高,各组分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主要原因是皮革区地表水污水和固体废物淋滤液入渗过程中经历阳离子交换、钙镁易溶盐溶解及难溶盐溶解等作用,导致地下水中Ca2+、Mg2+Cl-和SO2-4含量增加,最终溶解性总固体也升高;铵氮在含水介质中的迁移转化也是地下水硬度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地下水三氮之间转化主要的途径是硝化作用,与地下水的氧化还原条件有关,氧化性相对较强的地下水中NO3-N含量高,而NH3-N和NO2-N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以新乡市地下水水质为研究对象,采用F分值法对2013年4月、8月、12月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新乡市地下水极差和较差水质占70.59%,水质现状不容乐观,超标因子主要为总硬度、氨氮,其次为溶解性总固体。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其地下水质量现状,通过对无为地区地下水取样分析,采用地下水单指标及分类指标评价法对无为地区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无为地区地下水质量较差,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天然化学组分主要为铁、锰、铝、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CODMn、pH、砷等,分析了地下水超标原因,可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统计分析法,以主要超标指标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和稳定指标氯化物为特征指标,对北京平原区城市化进程初期、中期浅层和中层的地下水年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比结果表明,丰水期的水质劣于枯水期。选取2012年水质数据,分析溶解性总固体的变化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上升区范围主要分布在大兴和通州的南部地区,平原区浓度上升区面积大于浓度下降区。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17,(5)
通过调查苏干湖盆地地下水中的铁、锰、碘、氟、pH、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等离子含量,分析了地下水中铁、锰等含量的空间分布,并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苏干湖盆地地下水中铁、锰、碘等均无超标;氟、pH仅有一个点位于较适宜区;"三氮"(NO_3-、NO_2-、NH+4)分布图相似,且呈点污染特征;自东向西,溶解性总固体和总硬度有增大趋势;可以直接饮用(Ⅰ—Ⅲ类水)的地下水资源占71.4%、经处理可饮用(Ⅳ类水)地下水资源占24.4%、不能直接饮用地下水资源(Ⅴ类水)占3.3%。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地下水水源地的科学保护,识别水源地可能的污染源,通过采集吴忠市金积水源地保护区及周边16个水井地下水样品,依据采样测试分析结果,遵循连续性和代表性原则,选择了电导率、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浊度、溶解氧、氟化物、亚硝酸盐和细菌总数等8个指标进行多元统计分析。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4个公因子,利用因子得分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实现对金积水源地可能的地下水污染源的识别。结果表明,因子分析提取出的4个公因子,解释了所选样本总方差的96.979%,其中第一公因子代表蒸发浓缩作用,第二公因子代表粪便污染,第三公因子代表含氟矿物的溶解和工业污染,第四公因子代表自然作用,且各污染因子对不同采样点的污染程度不同,四个公因子对地下水水质的贡献率分别为:42.63%,29.23%,22.40%和5.74%。  相似文献   

14.
根据分布在咸阳秦都、渭城、兴平、武功等十一个县(区、市)的45个地下水监测井所得水质总硬度、氟化物、氯化物、硝酸盐、六价铬、硫酸盐及溶解性总固体七个重要污染指标数据,得出每一类污染物的具体空间分布,从水文地质、工农业生产、人类生活几个方面对地下水污染严重地区进行具体原因分析,结果得到人类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尤其是工农业生产污水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最大;采用模糊综合分析法计算每个监测井水质对于五级水分类标准的不同隶属度,得出研究区内地下水质呈现南部普遍差于北部的结果;进一步总结硝酸盐、溶解性总固体与氯化物、总硬度几个污染指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及水质pH呈弱碱性有利于氟化物浓度升高等关系,为之后的地下水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北京郊区浅层地下水总硬度变化趋势及其机理浅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硬度是北京市浅层地下水水质超标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在地下水水质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多年来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的基础上,选取代表性监测井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总硬度呈逐渐增高趋势。通过对总硬度变化的机理进行分析,总硬度升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是钙镁离子浓度、pH值、Cl-、溶解性总固体、总碱度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以亳州市城南水源地26组地下水质分析检测资料为依据,采用多项综合参数评价方法对地下水质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据水质评价结果,水样检测出超标组份主要有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Fe、Mn、硝酸盐、亚硝酸盐、F~-、Cr~(6+),其中,总硬度、溶解性总体、Mn、F~-四组分超标率较高,在30%以上。水样综合水质评价结果均为较差水,除去Fe、Mn、F~-三项原生高异常组分后有37.5%水质为良好级水;并对深层松散岩类孔隙水进行分区评价,简析地下水污染原因并提出污染防治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郑州市地下水资源在供水中具有重要地位,约占供水总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依据大量的水质资料,对地下水水化学类型、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分区评价;初步查明了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氟、铁等主要因子的含量及超标分布特征;对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及污染成因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8.
选用总硬度、总溶解性固体、硫酸盐、氯化物等8个污染因子作为评价因子,以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为评价标准,分别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型模糊联立评价方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安稳地区地下水进行质量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安稳地区地下水水质良好,基本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为指导煤层气生产区煤层气井排采,以沁水盆地南部樊庄区块生产监测区为例,通过系统采样测试分析了不同时间节点煤层气井产出地层水样的离子浓度变化特征、溶解性总固体、电导率和总硬度的变化特征,判识了产出地层水的水质类型和水化学相。研究表明:产出地层水的离子浓度、溶解性总固体、电导率和总硬度呈现出波动性变化的特征,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地层水中离子浓度除受地层水来源、矿物和离子性质影响外,还受区域井间干扰形成条件下煤层气井产出地层水的流体场影响。产出地层水质类型主要为HCO3—Na型,部分为Cl—Na型,产出地层水水化学相主要为煤层水,部分煤层气井产出地层水水化学相为顶底板围岩水(砂岩或泥岩水)或混有顶底板围岩水的煤层水。生产监测区煤层气群井排采地层水来源的判识有利于指导煤层气生产区排采控制。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地下水质量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地下水调查的水质分析资料和动态监测资料为基础,参照我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西北地区地下水质量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地下水质量状况为全国较差的地区,不可直接利用的地下水多分布于该区内陆盆地中心地带;地下水污染多发生在主要城市、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地区,水污染主要呈点状、线状分布,主要超标项目为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和氟化物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