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6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为试材,研究了树干底部滴灌施氮(T1)和1/2树冠投影处滴灌施氮(T2)对苹果氮素的利用、分配特性及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位置滴灌施氮,树体的叶片生长状况及氮素吸收、利用和损失特性差异显著。T1处理的树体叶面积、叶绿素及叶片氮含量显著高于T2处理。不同处理树体15N利用率及器官分配率显著不同,T1处理的树体15N利用率为22.11%,是T2处理的1.37倍。T1处理各器官15N分配率表现为生殖器官>贮藏器官>营养器官,而T2处理的15N分配率以生殖器官最低。T1处理的15N总残留率显著高于T2处理,其中T1处理0~60 cm土层的15N残留率为28.82%,是T2处理的1.23倍。不同位置滴灌施氮处理树体的单果重、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及糖酸比存在显著差异,以T1处理较高。因此,树干底部滴灌施氮显著增加了0~60 cm土层的15N残留率,促进了树体生长和氮素利用,提高了果实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2.
苹果园春季土施尿素的利用及其在土壤中的累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赵林  姜远茂  彭福田  张序  房祥吉  李洪波 《园艺学报》2009,36(12):1805-1809
 以7年生嘎拉苹果/平邑甜茶为试材, 利用15N示踪技术, 研究了苹果生产体系中氮素年周期 的利用、残留、损失及在土壤中的迁移动态。结果表明, 对春季土施尿素的利用率盛花期较低, 为11.38% , 至采收后达到最高。土壤氮素残留率盛花期最高, 为57.10% , 果实采后残留率最低。年周期中各土层氮素残留量不同, 盛花期20~40 cm土层残留量最高, 采收后最低, 0~20 cm土层在新梢旺长期残留量最高, 果实成熟期最低, 而40~60 cm土层在果实膨大期残留量达到最高, 在采收后0~20 cm土层残留有所增加, 其余各土层残留量均达到最低值。氮素损失与土壤残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 氮素损失率在盛花期最低为31.53% , 随物候期的推迟逐渐升高, 在果实采后高达58.40%  相似文献   

3.
 以8年生‘嘎啦’苹果/平邑甜茶为试材,研究了相同施氮量下其对一次和分次施15N–尿素的吸收、分配与利用情况。结果表明:一次性和分次施肥处理,果实成熟期植株各器官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差异显著,分次施肥处理各器官Ndff显著高于一次施肥处理。分次施肥处理,新梢旺长期和果实膨大期果实和根系的Ndff均低于一次施肥处理,但在果实成熟期均高于一次施肥处理。果实成熟期测定,生殖器官分配率最高,营养器官和贮藏器官均较低,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分次施肥处理15N利用率为32.2%,显著高于一次施肥处理(23.34%)。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矮化中间砧苹果树合理的施肥位置,减少氮肥的浪费。试验于2018年和2019年,以‘烟富3’苹果/SH6/八棱海棠为试材,借助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萌芽前在树冠投影范围距树干由近及远的3个水平距离——内环、中环和外环施氮对新梢旺长期细根和土壤15N分布、树体15N吸收以及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的苹果细根(直径≤2 mm)根长密度均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呈衰减规律,主要分布在距离树干水平方向0~100 cm、垂直方向0~40 cm土层范围;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施氮增加了细根根长密度,以施氮区内细根根长密度增加最为显著;从垂直方向0~20 cm土层施氮区细根根长密度增加量来看,内环施氮处理增幅最大,为对照的1.33倍~1.36倍,其次是中环施氮处理。各处理土壤15N含量峰值在水平方向均出现在施氮区域,在垂直方向均出现在0~20 cm土层。不同处理间树体细根根长密度与土壤15N分布空间吻合度(RLD-15N)差异显著,内环施氮处理显著高于中环和外环施氮处理。内环施氮显著提高了新梢旺长期树体新生器官氮素累积量,树体15N利用率表现为内环施氮>中环施氮>外环施氮;内环施氮和外环施氮土壤15N残留率无显著差异,但均高于外环施氮。与外环施氮处理相比,内环施氮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产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而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无显著差异。可见,矮化中间砧苹果内环施氮有利于提高细根根长密度与土壤氮的空间分布吻合度,增加了生长前期新生器官含氮量,提高了树体15N利用效率,提高了果实产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因此实际生产中成年矮化中间砧苹果树推荐在靠近树干位置的1/3树冠投影面积处,即约为距树干水平距离0~75 cm范围内施氮肥。  相似文献   

5.
富士苹果果实膨大期肥料氮去向及土壤氮素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芬  田歌  于波  何流  刘晓霞  葛顺峰  姜远茂 《园艺学报》2017,44(8):1569-1578
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0、50、100、150、200、250 kg·hm~(-2))对富士苹果膨大期肥料氮吸收利用、土壤残留和土壤氮素总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水平低于100kg·hm~(-2)时,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果实单果质量及产量均显著提高,但当施氮水平高于100 kg·hm~(-2)时,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肥料氮利用率逐渐下降,且树体吸收的氮来自土壤氮的比例逐渐降低,来自肥料氮的比例逐渐升高;果实膨大期结束时(施氮2个月后),肥料氮的5.98%~13.78%被树体吸收,27.26%~37.38%残留在0~60 cm土体中,48.84%~66.76%通过其他途径损失。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树体吸收的肥料氮量和土壤残留氮量逐渐增加,但肥料氮利用率和土壤残留率却不断降低,同时损失量和损失率不断增加。随施氮水平的提高,0~60 cm土体无机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显著提高,且残留在土壤剖面中的无机氮主要分布在表土层(0~20 cm)。不施氮和低氮水平(施氮50 kg·hm~(-2))土壤无机氮积累量为负积累,当施氮水平高于100 kg·hm~(-2)时,土壤无机氮积累量均呈正积累。随施氮水平的提高,土壤氮素总平衡由亏缺转为盈余,表明供氮不足会造成土壤氮肥力的下降,过量施氮则会加剧土壤氮素累积,增加氮素污染风险。拟合分析发现,在试验施肥水平土壤氮素总平衡与施氮水平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0.2912x–22.481(R~2=0.986),当施氮水平为77.20 kg·hm~(-2)时,土壤氮素达到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施氮水平对‘库尔勒香梨’树体生长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为合理施肥及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参考。【方法】以6 a(年)生的‘库尔勒香梨’树体为研究材料,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施氮水平下‘库尔勒香梨’树体的生长状况和对氮素的吸收、分配及利用特性。【结果】在不同的施氮水平下,‘库尔勒香梨’树体的生物量、氮素积累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和施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均表现为N_3N_2N_1N_0。‘库尔勒香梨’树体各器官的Ndff值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差异较大,各生育期均表现为N_3水平下最大,N_2次之,N_1最小。在果实成熟期时,不同施氮水平下果实~(15)N分配率存在差异,N_2水平下~(15)N分配率(31.79%)显著高于N_3(23.86%)和N_1(23.76%)。‘库尔勒香梨’树体~(15)N利用率随生育期的推进显著提高,在果实成熟期树体~(15)N利用率表现为N_2(20.19%)N_1(16.86%)N_3(15.58%)。【结论】氮肥施入至果实成熟期,在N_2水平下果实的生物量和对氮素的积累量达到最大值,树体对肥料~(15)N-尿素的利用率也达到最高(20.19%)。因此,在‘库尔勒香梨’的栽培中,应该适宜控制氮素的投入,明确最适的氮肥用量,从而提高树体的氮肥利用率和果实产量,推荐6 a生‘库尔勒香梨’施氮水平为每666.7 m~2施氮20 kg。  相似文献   

7.
以7年生红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RedFuji’)/平邑甜茶(Malushupehensis)为试材,研究枝条下垂处理对春季土施15N尿素的吸收、分配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枝条下垂处理植株的根系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根系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均低于对照,其中细根在多个物候期差异显著,而粗根在果实膨大期后差异显著;中短梢及中短梢叶的Ndff差异不显著;处理果实及长梢和长梢叶的Ndff在果实采收前均显著低于对照;处理植株多年生器官的Ndff在果实采收后显著高于对照。从15N分配率看,处理植株的中短梢一直显著高于对照,果实在膨大期后显著高于对照;长梢在果实采收前显著低于对照。处理植株的15N利用率低于对照,在果实膨大期后差异显著,两者植株15N利用率在果实采收后分别为21.083%和26.495%。  相似文献   

8.
2014—2016年,以‘黄冠’梨为材料,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从幼树期到结果初期梨树对春季施用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土壤残留与损失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幼树期(2014—2015年)梨树生长以中心干和粗根等树体骨干结构建立为主,生长量相对较小;进入结果初期(2016年)后树体生长表现为树体骨干结构建立为主,枝梢等营养器官生长与产量形成并存,生长量大幅增加。整个试验期间,树体贮藏器官的标记氮素吸收量较大,其中幼树期中心干吸收量最大,结果初期粗根吸收量最大。0~100 cm土层标记氮素残留量随土层深度和施用年限增加逐渐降低,其中,施用标记氮素后第1年(2014年),土壤标记氮素残留量较高,残留率达63.61%,梨幼树对标记氮素利用率仅为3.25%。随后两年(2015—2016年)土壤残留量较低,树体对标记氮素利用率仅为0.51%和0.80%。试验结束时,幼树期到结果初期梨树对标记氮素的累计利用率为4.57%,土壤标记氮素残留量为20.34%,损失率达75.07%。  相似文献   

9.
以 1 年生平邑甜茶(Malus hupehensis Rehd.)盆栽幼苗为试材,研究盆栽土壤中沸石施用量对幼苗生长及15N–尿素利用、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的株高、总鲜样质量及对15N–尿素的利用率在生长前期均以低用量沸石处理(沸石 0.6 和 1.2 g ·kg-1)最高,但随着生长期的推移,随沸石用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到生长后期植株的株高、总鲜样质量和15N 利用率均以最高用量处理(沸石 2.4 g ·kg-1)最高,分别为 29.78 cm、29.64 g 和 17.91%,显著高于对照(23.28 cm、22.52 g 和 8.81%),但 4 个沸石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整个生长过程中,植株地上部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 量对该部分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高于地下部。在生长前期地上部和地下部的 Ndff 同样以低用量沸石处理(沸石 0.6 和 1.2 g ·kg-1)最高,而到生长后期二者均以沸石 2.4 g ·kg-1处理最高,分别为 19.04%和 8.34%,显著高于对照(16.27%和 5.83%)。施用沸石可以减少土壤氮素的损失,并且沸石用量越高效果越显著。施用沸石后显著促进了植株的生长及对15N 的吸收利用,降低了土壤氮素的损失,以沸石 2.4 g ·kg-1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平邑甜茶实生苗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法、气压过程分离法(BaPS)和磷酸甘油双层海绵通气法,研究酰胺态有机氮[CO(NH_2)_2-N]、铵态氮(NH_4~+-N)及硝态氮(NO_3~--N)对平邑甜茶~(15)N利用、分配和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17日施无机氮肥对植株生物量积累效果显著,铵态氮和硝态氮~(15)N利用率分别为13.68%和13.25%,显著高于有机氮肥的5.25%;早施氮肥还可有效抑制氮素的土壤损失,其中施NO_3~--N处理植株的氨挥发损失仅占施氮量的1.83%;晚施(7月15日)处理中,无机氮肥利用率较早期施用显著减少时对酰胺态有机氮利用率和氨挥发损失影响不大。所以早期施用NH_4~+-N或NO_3~--N是确保植株生长量和氮肥利用率的有效措施,后期合理配施酰胺态有机氮则是减少氮肥损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3年生夏黑/3309M和夏黑/140Ru植株为试材,采用~(15)N示踪法研究不同类型砧木对‘夏黑’葡萄氮素的吸收、利用、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施肥40 d后即幼果期,2个砧穗组合均以叶片和当年生枝的Ndff值最高,叶片中分别达到0.569%和0.419%,当年生枝分别为0.566%和0.293%;夏黑/3309M在叶片、当年生枝、根系等新生器官中的Ndff值显著高于夏黑/140Ru,对氮素利用和分配率也呈现相似的趋势。至果实转色期,2个砧穗组合都以果实中的Ndff值最高,分别达到0.880%和0.793%,其次为叶片和当年生枝,2个砧穗组合只在叶片和当年生枝中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其他器官差异不显著,但均以夏黑/3309M水平较高。随着物候期的推移,2个砧穗组合各器官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都在升高,但夏黑/140Ru的提升速率更为明显。至果实成熟期,2个砧穗组合仍以果实中的Ndff值最高,但在各器官中的Ndff值达到相近水平,全株果实成熟期氮素利用率差异也不显著,夏黑/140Ru和夏黑/3309M分别为15.406%和14.555%。综合比较,夏黑/3309M在春季施肥后,对氮肥的吸收响应较为迅速,而夏黑/140Ru较为滞后,果实生长发育阶段‘140Ru’向果实的氮素供应能力较强。在‘夏黑’葡萄生产上,‘140Ru’的氮素吸收利用特点更利于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适合作为嫁接砧木。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主栽色素辣椒“红龙23号”为试材,在苗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分别进行N0(不施氮)、N100(足量氮)、N60(减氮40%)、N20(减氮80%)减氮处理,研究减氮处理对4个时期地上部和叶片的生物量和全氮含量的影响,构建模型,并以N80(减氮20%)、N40(减氮60%)2个处理进行验证应用,确定色素辣椒的氮素临界浓度,以期为新疆地区色素辣椒氮肥精确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构建的色素辣椒临界氮浓度稀释曲线模型均符合负幂指关系。“红龙23号”辣椒的苗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在N80施肥条件下地上部氮含量位于稀释曲线的周围,NNI(氮素营养指数)接近于1,辣椒能保持较好的氮素供应水平,说明这3个时期在传统氮肥用量的基础上可减少20%氮肥;但果实成熟期由于氮素稀释过快,NNI多低于1,因此该时期不建议减少氮肥用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氮素形态和施氮量对‘鸭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氮素形态和施氮量对梨果实香气品质的影响。【方法】以‘鸭梨’为研究对象,不同氮素形态试验设置了6个处理T1~T6:100%尿素(酰胺态),100%硝态氮,硝铵比为70∶30,硝铵比为50∶50,硝铵比为30∶70,100%氨态氮,以喷清水为对照,于生长季节进行果面喷施试验;不同施氮量以酰胺态尿素进行试验,设置了高氮、中氮、低氮3个处理。【结果】不同处理均提高了果实的营养品质,T1处理的总糖量最高,不同氮素形态处理对‘鸭梨’果实香气品质的影响不同,100%氨态氮香气物质含量最高,100%硝铵香气物质含量最低,其余介于2者之间。不同氮素施用量试验结果表明,中氮处理‘鸭梨’果实香气物质总量最高,为684 ng·g-1,低氮处理香气物质种类最多为40种,高氮处理香气物质总量较中氮处理减少了43.36%。【结论】铵态氮处理果实香气最高,全硝态最低,高氮处理不利于‘鸭梨’果实香气提升。  相似文献   

14.
矮化苹果负载量对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年生‘烟富3’/M26/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负载量对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高负载量[对照,单株留果量(120±8)个]相比,中负载量(2/3负载量)和低负载量(1/3负载量)植株的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叶片总氮量和单果质量显著增加,平均单果质量分别增加了19.02%和37.38%,但其平均单株产量却显著降低。3个处理各器官的Ndff值表现一致,果实的Ndff值最大,其次是一年生枝、叶片和根;随着负载量的增加,果实的Ndff值增大,一年生枝、叶片及根的Ndff值减小。高负载量、2/3负载量和1/3负载量单株总氮量和~(15)N利用率分别为65.85 g和19.59%、70.96 g和22.01%、92.67 g和26.13%;高负载量、2/3负载量和1/3负载量果实15N分配率分别为35.32%、18.18%和8.40%,一年生枝、叶片和根的~(15)N分配率则随着负载量的增加而减小。疏果(2/3负载量和1/3负载量)虽然降低单株产量但显著改善果实品质,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综合效益,以2/3负载量,即单株留果量为(80±7)个最好。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氮量与施氮深度对枸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年生枸杞品种"宁杞1号"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方法,设计以施氮深度为主区(设0~20、20~40、40~60 cm 3个水平),氮素施用量为副区(设0、225、450、675、900 kg· hm-25个水平),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施氮深度对枸杞保护酶活性、叶绿素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种植枸杞在施氮深度和施氮量上提供参考依据.结果 表明: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枸杞七寸枝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施氮量为225~450 kg·hm-2时,枸杞七寸枝POD活性表现为A1处理显著高于其它2个处理;施氮深度0~40 cm枸杞七寸枝POD活性增强.七寸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但施氮深度高于40 cm后枸杞七寸枝SOD活性下降.叶绿素含量随着施氮量和施氮深度增加而上升.枸杞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再下降的趋势,随施肥深度的增加同样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氮组合A1B4枸杞产量最高,达412.42 kg.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措施对球茎茴香产量、品质及氮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填闲作物、施用秸秆、单施有机肥以及优化施肥等不同措施对球茎茴香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措施使球茎茴香增产1.00%~7.65%,氮素吸收增加4.62%~26.7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果实硝酸盐含量呈增加趋势,以常规施肥最高;种植填闲作物、施用秸秆及优化施肥处理的球茎茴香VC含量相对较高,可溶性糖以单施有机肥处理为最高,各处理中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40 cm内,未对环境造成污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施用铵态氮条件下不同取样时间葡萄幼树各器官~(13)C丰度、含量和分配率,各器官Ndff%、~(15)N含量、分配率和利用率,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探索施铵态氮对不同时间葡萄幼树各器官碳氮养分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变化规律。【方法】用2 a(年)生‘红地球’葡萄(Vitis vinifera L.‘Red Globe’)作为试材,施用300 mg (~(15)NH_4)_2SO_4,分别在施氮后15 d、30 d、45 d和160 d进行~(13)C标记,~(13)C标记后72 h取样。【结果】新根、叶和新枝等新生器官的生物量随时间增加显著,45 d时新根生物量分别比15、30 d增加了410.34%、60.87%,160 d时新枝生物量比45 d增加了397.22%;老根和老枝生物量15~45 d随时间变化不明显,160 d时显著增加。新根、叶片和新枝~(13)C丰度显著高于老根和老枝,其中新根丰度最高。施氮后15 d,新根~(13)C含量最高,叶片次之;30 d后,叶片含量最高;新枝和老根碳含量在160 d时显著增加。分配到新根和叶片的~(13)C较高,施氮后15 d,分配到新根的是叶片的1.37倍;30~160 d,分配到叶片的~(13)C分别比新根高104.97%、18.04%和26.42%;160 d时新根和老根分配率增加明显。施氮后各器官Ndff均在45 d达最大值,新生各器官对氮素的征调能力显著高于老枝和老根,其中新根征调能力最高。施氮后各时间进入叶片中的氮肥量最多,前期进入新根的氮肥量显著增加,30 d和45 d分别比前一时间增加了9.48倍和1.17倍,160 d时新枝氮肥含量比45 d增加了19.80倍。各时间叶片氮肥分配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新根分配率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45 d达到最高,新枝分配率前期没有显著差异,到160 d时显著上升,比45 d升高了8.30倍。15~30 d时叶片氮肥利用率最高,根系次之;45 d时,各器官(除新枝外)氮肥利用率达到最高,160 d时新枝利用率显著上升,上升了80.13%。【结论】施氮后促进新生器官中碳养分的吸收和分配,以及氮养分的吸收、分配和利用。  相似文献   

18.
以春冬茬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基质盆栽试验,研究等量氮(N素)供应下不同硝铵态氮比例对番茄生长过程中N素代谢、吸收及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氮素供应的条件下,与CK(全硝态N)相比,处理T1(5%铵态N)、T2(10%铵态N)、T3(15%铵态N)、T4(25%铵态N)的番茄叶片中N素代谢关键酶及地上部硝态N含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营养液中铵态N比例的增加而降低,叶片中谷氨酰胺还原酶活性随着铵态N比例的增加而提高,处理T4的番茄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及硝酸盐含量相对于CK分别下降了45.5%与17.8%,谷氨酰胺还原酶活性相对于CK提高了50.2%。不同硝铵比通过调节氮素关键酶活性,进而对番茄氮素的吸收、分配等产生影响。适量增加铵态N比例能有效促进番茄对N素的吸收,提高番茄产量,但当铵态N比例增加至T4处理水平时,番茄产量及N素利用率均有显著的下降。T3处理番茄产量相对于T4处理提高了21.2%、N素偏生产力高于T4处理47.09g·g~(-1),N素收获指数达到0.48g·g~(-1),同时高于其它处理,是该试验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19.
减量施氮对保护地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辣椒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设施条件下常规施肥(N225.000kg·hm~(-2)),减氮15%(N 191.25kg·hm~(-2)),减氮30%(N 157.50kg·hm~(-2)),减氮45%(N 123.75kg·hm~(-2))及不施氮肥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减量施氮各处理株高、茎粗均有所下降;减氮15%辣椒叶片SPAD值达到最高;减氮15%辣椒产量高于常规施处理,减氮30%辣椒产量略低于常规施处理,但差异并不显著;减氮15%或30%不会降低辣椒植株(茎+叶+果)对氮素的吸收,反而减氮15%辣椒氮素吸收量略高于常规施氮处理。因此可以施氮量191.25kg·hm~(-2)作为辣椒保护地生产施肥的参考标准,合理施肥实现辣椒增量和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20.
以‘海砧1号’为砧木,‘铁柱168’为接穗获得嫁接冬瓜材料,设置每667 m2 15、30、45 kg(用N15、N30和N45表示)3个施氮量,分析伸蔓初期、开花初期、果实膨大前期和果实膨大中后期4个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和氮含量的差异及冬瓜产量、氮素生理效率、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收获指数对施氮量的响应,以期为嫁接冬瓜氮肥施用及配套管理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3个施氮量对茎、叶、果干质量的影响在4个生育时期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茎、叶干质量均呈现随着生育时期的延长先显著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的变化趋势;N15和N30处理果实膨大中后期的果干质量显著高于果实膨大前期,N45处理果实膨大前期与果实膨大中后期的果干质量无明显差异。2)3个施氮量之间的茎、叶氮含量在伸蔓初期和果实膨大中后期均无明显差异;N15处理伸蔓初期至果实膨大初期叶氮含量一直保持相对稳定,至果实膨大中后期显著下降;N30和N45处理伸蔓初期叶氮含量显著低于开花初期,随后明显下降,但果实膨大初期与果实膨大中后期无显著差异。3)3个施氮量之间的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均无显著差异;N15处理的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