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阳 《出版参考》2010,(3):24-24
近日,《以学资政:〈学习时报〉一个有影响力的思想源》一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者徐庆群于1999年6月到《学习时报》工作,在亲历《学习时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报社和党校怀有很深的感情。在《学习时报》创刊十周年之际出版这部书稿,不仅是为了纪念,为了感恩,更是希望《学习时报》的经验能为当前党报、党刊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闻与写作》2007,(10):46-46
狄葆贤(1873-1939)江苏溧阳人。曾为前清举人。1904年6月,康有为、梁启超出巨资在上海创办《时报》,由狄葆贤主持日常事务。康、梁欲把《时报》办为保皇党在内地的“机关报”。但狄葆贤却以“革新代表舆论之报纸”为己任,希望把《时报》办成一份全新面目的日报。康有为、梁启超因不满而收回股金,《时报》遂归狄葆贤独营。除《时报》外,狄氏还开设有正书局,发行《余兴》、  相似文献   

3.
禹建强 《青年记者》2003,(12):12-14
2001年5月,由中国最权威的机关报《人民日报》和上市公司北大青鸟联手推出的报业新秀《京华时报》强势杀入北京报业市场。在一年之内,《京华时报》在全国报刊广告收入排名中位列16,2002年全年广告经营额达到3.5亿。《京华时报》被称为北京报业  相似文献   

4.
《出版史料》2003,(2):48-49
有正书局(1904~1943年)是位于上海福州路山东路口(望平街)《时报》馆的附属机构,《时报》曾是与《申报》、《新闻报》鼎足而立的上海三大报纸之一。《时报》及有正书局由江苏溧阳人狄楚青(葆贤、平子)所创办。老报人包天笑在《时  相似文献   

5.
企业报动态     
《西陲时报》在今年8月6日第1110期一版发表《在朴实中升华——庆贺《西陲时报》公开发行暨创刊十四周年》本报评论员文章。评论员文章指出:1984年8月1日,《西陲时报》(始用名《塔城军垦》)带着塔额垦区泥土的芳香和“讲政策、传经验、刊战讯、登捷报、送信息、鼓斗志”的使命昂首阔步走进了新闻报业之林。在《西陲时报》喜过十四岁生日的时候,经  相似文献   

6.
3月13日,出版《洛杉矶时报》 的时报-镜报集团公司宣布,该公司将以6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论坛报业集团公司。论坛报业集团公司是《芝加哥论坛报》和另外二十余家传媒的拥有者,包括电视、电台、出版、教育和互联网公司。据时报-镜报集团公司的旗舰报纸《洛杉矶时报》说,这一合并将创造美国第三大报业公司。此外,这次收购还标志着《洛杉矶时报》一个时代的终结,因为该报一直是一份家族拥有的报纸,历时超过一个世纪。 《洛杉矶时报》长期以来一直是加州主要的新闻来源,而该报现在成为总部设在芝加哥的论坛报业集团公司全资拥有的…  相似文献   

7.
由《温州侨乡报》和《温州时报》联合改名的《温州都市报》于7月1日正式和读者见面。 按照温州市委关于报业结构调整的精神,《温州侨乡报》和《温州时报》联合改名为《温  相似文献   

8.
“北京报业市场早已被分割殆尽,《京华时报》此时出马能行吗?”“就目前的京报格局来看,《京华时报》很难分得一杯羹。”“对《京华时报》,担心也好,怀疑也好,害怕也好,都为时过早,咱们走着瞧。”……如果说在5个月以前,围绕《京华时报》的“横空出世”,世人大多还抱以迷茫、怀疑、观望的话,那么,5个月以后的今天,《京华时报》却将京报天下一分为四,引爆京城报业市场重新“洗牌”,这不得不使我们对这份报纸刮目相看。人们常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京华时报》,打她5月28日“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一…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记者王杨)近日,《以学资政:〈学习时报〉一个有影响力的思想源》一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者徐庆群于1999年6月到《学习时报》工作,在亲历《学习时报》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报社和党校怀有很深的感  相似文献   

10.
明天,《京华时报》将不再用白纸黑字为您记录昨天.但《京华时报》的白屏黑字,将继续与您为伴. 2017年元旦,《京华时报》纸质版将休刊.同时,京华网、京华圈、京华微博、微信以及系列公号组成的《京华时报》新媒体矩阵,将为您即时推送新闻、资讯,为您更快地链接昨天、今天和明天,和您一起更多地与亲友分享,与陌生人碰撞. 《京华时报》的温度,仍然在您的手里,和您一起度过冬天,走进新的一年.就像过去的15年那样.  相似文献   

11.
《海峡时报》是新加坡最具影响力的报纸,迄今有百年历史,然而其在日本占领新加坡期间的历史却鲜为人知。本文对日治时期《海峡时报》的历史进行梳理后发现,这一时期《海峡时报》的内容以维护日本殖民统治为基准,充满法西斯色彩。  相似文献   

12.
《传媒》2006,(11):36-37
京城报业龙头老大 2006年《京华时报》一改京城传统的新闻理念,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还原,办出了让读者有阅读快感的、纯粹的新闻纸。《京华时报》的广告版面营业额每年以亿元的速度快速增长,据慧聪媒体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京华时报》2006年上半年进入全国报纸前5名。《京华时报》坚持稳定,持续,良性增长的经营理念,始终保持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再创奇迹。  相似文献   

13.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洛杉矶时报》、《芝加哥太阳时报》、《读者文摘》等国外老牌主流媒体走向了衰落,给国内的报业机构敲响警钟:金融危机也许只是导火索,而根本原因是传统媒体受  相似文献   

14.
大视角深力度高格调──介绍《物价时报》的报道特色《物价时报》是专门报道物价的经济类报纸。在计划经济年代,物价由政府严格管理,明码标价,童叟无欺。物价逐步放开后,非法涨价,坑宰顾客、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的现象时有发生,人们自然关心物价。《物价时报》理应...  相似文献   

15.
《京华时报》发行策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记者》2002,(5):7
有人是这样评价《京华时报》的发行方略的: 《京华时报》用它无孔不入的发行(水银式发行),用一种比《北京青年报》更谦恭的作风、比《北京晚报》亲近的姿态、比《北京晨报》更频繁和持久的曝光率舒展在京城每一个报摊上、每一个过街天桥上、每一个公交车站旁。《京华时报》,一个可疑的,带着南方做派和贵族血统的报纸,轻易地用不是非常高明的发行策略,就把北京报界的老少爷们——“搞掂”。虽然文中不无调侃之意,但也道出了《京华时报》发行策略上的棋高一招。  相似文献   

16.
“东方泰晤士”的创刊在清末民初,上海《时报》曾与《申报》《新闻报》鼎足而三,“老上海”常以“申、新、时”三大报并称。《时报》对“报界革新”有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正渝北时报社前身为渝北报社,成立于1992年1月1日,2011年4月更名为渝北新闻社(渝北时报社),为中共重庆市渝北区委的直属事业单位,有员工47名,设7个内设机构:办公室、编辑部、记者部、经宣部、通联部、财务室、工会。渝北时报社旗下有4个媒体:《临空都市报》、《渝北时报》、《渝北手机报》、《渝北时报数字报》。《临空都市报》2014年7月31日创刊,为四开十二版,每周一至五出版,面向全国发行;《渝北时报》(前身为《渝北日报》)为对开十六  相似文献   

18.
1996年1月1日,严冬的济南街头出现了一批穿红马夹的卖报人。《济南时报》的编辑、记者手捧着刚刚创刊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报纸,穿行在大街小巷。“卖报,卖报,《济南时报》……”一声声叫卖,兴奋中夹杂着忐忑,羞涩中饱含着期待。红马夹的出现,给了济南人一份惊喜,“咱济南人也有自己的晚报啦!”人们奔走相告。创刊的当日,《济南时报》发行量就达6.7万份,被全国报纸自办发行协会喻为“全国新创刊报纸中罕见的奇迹”。一年后,《济南时报》发行量又达到15.6万份。中国晚报协会特批《济南时报》于去年9月加入了中国晚报协会,使之成为144个协会成员中唯一的一家“时报”。  相似文献   

19.
创刊于清末民初的《时报》是旧上海时期的民间商业大报,该报在新闻业务改革领域的诸多探索和革新,对中国新闻业和报刊业影响深远.《〈时报)发刊例》是《时报》对其自身办报方向及性质判定的自我阐释,系统且全面地介绍了《时报》新闻业务革新的具体举措.发刊例合计25条内容,涵盖《时报》业务革新的各个层面,其中重点围绕"新闻题材"和"新闻体裁"两方面的革新.梁启超在《〈时报)发刊例》中所提出的论说纪事报学思想,也为当前推进报刊事业纵深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新时代,高品质报刊应始终秉承正确的态度立场,坚持报刊内容的真实性,把握报道方式的时新性与时宜性,选材应博,论说应要,进而促进报刊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任谢元 《青年记者》2016,(28):89-90
《顺天时报》是日本人在华创办的中文报纸,因在早期日俄战争宣传报道中表现活跃,遂成为日本在华的官办报纸之一.该报从1901年12月创刊到1930年3月停刊,一直关注时局,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关键事件中,均进行了大量的报道和评论.“济南惨案”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其后日本一系列大规模侵华的前奏,《顺天时报》对其交涉和处理过程都给予了高度关注,并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关于《顺天时报》的性质,方汉奇先生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顺天时报》不但是日本人“学了中国人口气”、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办给中国人看的中文日报,还是“日本帝国主义进行特务活动的秘密基地”.①综观《顺天时报》中有关“济南惨案”新闻报道的宣传技巧、表达方式和秉承态度,可以看出,《顺天时报》完全充当了日本军国主义在华的喉舌和代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